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95


    本发明涉及新生儿监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



    背景技术:

    新生儿,就是指的是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自主呼吸必备条件,需要注意初次呼吸注意的事项以及体检、常见病等。

    新生儿较为脆弱,对外界环境敏感,但是缺少相应反馈,因此一旦医护人员忽视,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因此缺少一种可以实时检测新生儿身体状态的监护设备,提高新生儿看护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包括底座及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万向轮,所述底座上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设有两组,且分设底座两侧,所述支架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设有两组,且与支架对应设置,所述转轴之间设有摇篮,所述摇篮底部设有软垫,所述软垫与摇篮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垫片,所述支架一侧设有制动器,一侧所述转轴贯穿入制动器内,所述摇篮底部设有摇动装置,所述摇动装置包括滚轮、电机及外壳,所述外壳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与外壳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滚轮旋转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底部设有霍尔传感器,一侧所述支架顶部通过球座连接有摄像头,另一侧所述支架顶部设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内贯穿有滑杆,所述滑杆一端铰接有红外感应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霍尔传感器与滚轮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滚轮材质采用铁,且其侧曲面包裹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摇篮材质采用塑料,且其下底面呈球形。

    优选的,所述制动器与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与制动器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滚轮与摇篮底部相抵。

    优选的,所述滑杆与调节座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座与支架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座上部嵌设有紧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与滑杆相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压力传感垫片实时检测新生儿睡眠质量,当新生儿感到不适时,产生扭动,通过压力变化反馈给总控室,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同时配有摄像头及红外感应传感器,便于检测新生儿状态,避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的摇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的摇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摄像头、2球座、3制动器、4支架、5摇动装置、51滚轮、52电机、53外壳、54霍尔传感器、6底座、7万向轮、8摇篮、81软垫、82压力传感垫片、9转轴、10滑杆、11调节座、12红外感应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包括底座6及设置在底座6两侧的万向轮7,底座6上侧设有支架4,支架4设有两组,且分设底座6两侧,支架4贯穿有转轴9,转轴9设有两组,且与支架4对应设置,转轴9之间设有摇篮8,摇篮8底部设有软垫81,软垫81与摇篮8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垫片82,支架4一侧设有制动器3,一侧转轴9贯穿入制动器3内,摇篮8底部设有摇动装置5,摇动装置5包括滚轮51、电机52及外壳53,外壳53与底座6固定连接,电机52与外壳53之间固定连接,电机52输出轴与滚轮51旋转中心固定连接,外壳53底部设有霍尔传感器54,一侧支架4顶部通过球座2连接有摄像头1,另一侧支架4顶部设有调节座11,调节座11内贯穿有滑杆10,滑杆10一端铰接有红外感应传感器12。

    本实施例中,霍尔传感器54与滚轮51对应设置,检测摇篮8摇晃速度。

    具体地,滚轮51材质采用铁,且其侧曲面包裹有橡胶套,提高摩擦力。

    具体地,摇篮8材质采用塑料,且其下底面呈球形。

    具体地,制动器3与支架4之间固定连接,转轴9与制动器3之间转动连接,通过制动器3锁止摇篮8。

    具体地,滚轮51与摇篮8底部相抵。

    具体地,滑杆10与调节座11滑动连接,调节座11与支架4之间转动连接。

    具体地,调节座11上部嵌设有紧固螺钉,紧固螺钉与滑杆10相抵。

    本实施例中,电机52带动滚轮51转动,从而带动摇篮8摇动,提高新生儿睡眠质量,必要时通过制动器3锁止摇篮,避免过多干扰新生儿睡眠,同时通过软垫81下侧的压力传感垫片82实时检测新生儿睡眠质量,当新生儿感到不适时,产生扭动,通过压力变化反馈给总控室,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同时配有摄像头1及红外感应传感器12,检测新生儿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包括底座(6)及设置在底座(6)两侧的万向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6)上侧设有支架(4),所述支架(4)设有两组,且分设底座(6)两侧,所述支架(4)贯穿有转轴(9),所述转轴(9)设有两组,且与支架(4)对应设置,所述转轴(9)之间设有摇篮(8),所述摇篮(8)底部设有软垫(81),所述软垫(81)与摇篮(8)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垫片(82),所述支架(4)一侧设有制动器(3),一侧所述转轴(9)贯穿入制动器(3)内,所述摇篮(8)底部设有摇动装置(5),所述摇动装置(5)包括滚轮(51)、电机(52)及外壳(53),所述外壳(53)与底座(6)固定连接,所述电机(52)与外壳(5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52)输出轴与滚轮(51)旋转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外壳(53)底部设有霍尔传感器(54),一侧所述支架(4)顶部通过球座(2)连接有摄像头(1),另一侧所述支架(4)顶部设有调节座(11),所述调节座(11)内贯穿有滑杆(10),所述滑杆(10)一端铰接有红外感应传感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霍尔传感器(54)与滚轮(51)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51)材质采用铁,且其侧曲面包裹有橡胶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摇篮(8)材质采用塑料,且其下底面呈球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器(3)与支架(4)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9)与制动器(3)之间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51)与摇篮(8)底部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10)与调节座(11)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座(11)与支架(4)之间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座(11)上部嵌设有紧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与滑杆(10)相抵。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新生儿监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新生儿临床用监护设备,包括底座及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万向轮,所述底座上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设有两组,且分设底座两侧,所述支架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设有两组,且与支架对应设置,所述转轴之间设有摇篮,所述摇篮底部设有软垫,所述软垫与摇篮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垫片,所述支架一侧设有制动器,一侧所述转轴贯穿入制动器内,所述摇篮底部设有摇动装置。本发明采用压力传感垫片实时检测新生儿睡眠质量,当新生儿感到不适时,产生扭动,通过压力变化反馈给总控室,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同时配有摄像头及红外感应传感器,便于检测新生儿状态,避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技术研发人员:付朝杰;鲁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付朝杰
    技术研发日:2021.01.1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86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