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术过程都需要进行打孔,然后采用医疗器械进入腔道进行手术,例如,腔镜手术是目前新兴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其改变了传统手术的手术过程以及观察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因此是未来手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腔镜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在较小的切口下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由于人体内部具有大量组织,在手术时,必须撑开这些组织手术才能正常进行。而在目前的腔镜手术中,通常采用腔镜手术拉钩或者二氧化碳充气进行手术腔道的撑开,但是采用拉钩在对切口进行撑开时无法全方位的撑开腔道,导致腔镜视野容易受限,影响手术质量,而采用二氧化碳充气,则容易使患者发生二氧化碳体内潴留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腔镜甲状腺手术拉钩”,其公告号cn2745517,其公开了一种用于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拉钩,腔镜甲状腺手术拉钩为金属丝经过弯折加工而成。拉钩的拉钩体部为一宽底的“v”字形,一端为针尖,另一端与拉钩杆相延续,拉钩杆再与拉钩柄相接。使用时,由皮肤外用拉钩的针尖刺入皮肤,经过旋转拉钩进入甲状腺腔内,在腔镜器械的协助下,将颈前的肌群拉向外侧,使甲状腺充分暴露。然而该实用新型无法对腔道进行全方位的撑开,容易导致腔镜视野容易受限,影响手术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目前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在较小的切口下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由于人体内部具有大量组织,在手术时,必须撑开这些组织手术才能正常进行,而在目前的腔镜手术中,通常采用腔镜手术拉钩或者二氧化碳充气进行手术腔道的撑开,但是采用拉钩在对切口进行撑开时无法全方位的撑开腔道,导致腔镜视野容易受限,影响手术质量,而采用二氧化碳充气,则容易使患者发生二氧化碳体内潴留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包括可伸缩囊体,所述可伸缩囊体外沿设有用于撑起可伸缩囊体的支撑管道,所述支撑管道连通有充气管道,所述充气管道上设有流量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空间支撑气囊包括可伸缩囊体和用于撑起可伸缩囊体的支撑管道,在使用时,先将本发明置于需要进行撑开的腔道中,随后,通过充气管道将气体充入支撑管道中,此时,支撑管道能够撑起可伸缩囊体,利用流量调节装置封闭充气管道后,从而将腔道撑开;并且,若撑开空间过大,需要对空间进行调节时,可采用流量调节装置调节支撑管道内的气压,利用可伸缩囊体伸缩性可对撑开的空间大小进行调整,便于医生手术。因此,本发明结构简便,使用方便,在腔镜手术等手术过程中能够对撑开腔道内的空间,为后续手术器械的进入提供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可伸缩囊体为前后开口的圆柱体。
可伸缩囊体为前后开口的圆柱体,在使用过程中圆柱体结构能够更好的撑开手术腔道,同时,前后开口也不会妨碍后续医疗器械的进出。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管道包括围绕可伸缩囊体的支撑管圈和用于连通支撑管圈的连通管道。
支撑管圈和连通管道的设计能够将可伸缩囊体更好的撑起。
作为优选,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窄流段和宽流段,所述窄流段和宽流段分别与充气管道连通,所述流量调节装置设有滑槽,滑槽上移动连接有调节滑块,所述调节滑块上固接有阻流杆,所述阻流杆与宽流段内壁之间设有气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阻流杆包括阻流堵头,所述窄流段上设有与阻流堵头相配合的凹槽。
本发明中,流量调节装置能够对支撑管道内的气压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改变可伸缩囊体撑开扩张的直径,在使用时,需要对充气管道封闭时,将调节滑块滑动到底端,从而将阻流杆上的阻流堵头嵌入窄流段上的凹槽内,完成充气管道的封闭;当需要进行一定的泄压,调整可伸缩囊体撑开直径时,可移动调节滑块,此时阻流堵头与凹槽分离产生空隙,气体可通过此空隙和气流道排斥装置外,从而达到气压调节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阻流堵头表面设有橡胶垫。
橡胶垫使得阻流堵头的密封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可伸缩囊体和支撑管道采用透明抗菌硅胶制备得到。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0-50份微晶纤维素与400-500份45-65wt%的硫酸混合,在40-50℃下搅拌1-2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00-12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2-4,随后滴入4-8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5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5-10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0-80℃下持续反应4-8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0-25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5-20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0-70℃、15-20mpa下反应40-50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0-30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1-0.03份辛酸亚锡,在35-45℃下搅拌溶解后,加入3-5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6-10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5-30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0-13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5-0.1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接枝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随后在180-200℃下硫化2-5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在本发明中,空间支撑气囊用于支撑人体腔道,因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效果,同时,由于在进行空间支撑后需要对撑开的组织进行观察,因此,本发明空间支撑气囊需要透明化。硅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透明度高、无毒、抗凝血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等领域。现有技术中,为了赋予硅胶抗菌性,通常采用添加抗菌剂的方式,例如纳米添加二氧化钛、纳米银等方式,然而该制备方式虽然增加了硅胶抗菌性,但是会导致硅胶透明性变差,影响其在人体腔道内的使用。
因此,本发明采用纤维素纳米颗粒进行改性,这是由于纤维素分子链中含有醚键、羟基、碳碳键以及碳氢键,在可见光区这些键不会吸收太阳光,从而使得光可以透过纤维素,因此纤维素可以呈现无色,但是,由于纤维素界面相容性差,难以分散于基体中,因此本发明在使用时将纤维素进行降解,并且对降解后的纤维素纳米颗粒进行有机硅包覆和抗菌改性,使得制备得到的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不但保持了纤维素本身的性能,同时在有机硅基体中也具备了良好的分散性、透明性及抗菌性等特点。
本发明在制备透明抗菌硅胶时,首先采用微晶纤维素进行降解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随后,采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在纤维素纳米颗粒表面水解及缩合,使得纤维素纳米颗粒表面成功实现有机硅包覆,使得纤维素纳米颗粒在有机硅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同时,由于本发明采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共水解及缩合,因此将乙烯基组份有效的分散在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组份中;随后,本发明通过将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5-溴戊醇成功制备得到的了含有羟基的季铵盐中间体,随后,利用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上的异氰酸基团与季铵盐中间体上的羟基接近反应,成功制备得到了端乙烯基季铵盐抗菌单体,将季铵盐抗菌单体对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进行接枝改性时,季铵盐抗菌单体能够与分散在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乙烯基组份发生接枝聚合反应,从而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将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与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混合硫化后,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上的乙烯基组份能够与硅橡胶基体上的乙烯基侧基发生交联,从而使得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能够通过化学键合牢牢与硅橡胶分子链结合,防止了长时间的存放和储存过程中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抗菌剂容易迁移溶出的问题,同时,抗菌二氧化硅的混入与硅橡胶共同形成了三维交联网络,在受到外力时,整个体系均匀受力,大大增加了其力学性能。因此,本发明通过采用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对硅橡胶基体进行改性,制备得到的硅橡胶具备了良好的力学性能、光学透明性及抗菌性能。
作为优选,步骤(5)中所述在接枝反应为在50-60℃下反应10-15h。
发明团队在研发时发现,季铵盐抗菌单体接枝时间的长短对抗菌性能和透明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若接枝时间过短,抗菌性能相对较差,而接枝时间过长,则透明性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本发明将接枝反应时间严格控制为10-15h,制备得到的透明抗菌硅胶同时具备良好的透明度和抗菌性能。
作为优选,步骤(6)中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2。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构简便,使用方便,在腔镜手术等手术过程中能够对撑开腔道内的空间,为后续手术器械的进入提供空间;
(2)本发明通过采用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对硅橡胶基体进行改性,制备得到的硅橡胶具备了良好的力学性能、光学透明性及抗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流量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中:可伸缩囊体1,支撑管道2,支撑管圈21,连通管道22,充气管道3,流量调节装置4,窄流段41,宽流段42,滑槽43,调节滑块44,阻流杆45,阻流堵头451,凹槽452,橡胶垫453,气流道4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包括可伸缩囊体1,所述可伸缩囊体1为前后开口的圆柱体,其外沿设有用于撑起可伸缩囊体1的支撑管道2,所述支撑管道2包括围绕可伸缩囊体1的支撑管圈21和用于连通支撑管圈21的连通管道22;所述支撑管道2连通有充气管道3,所述充气管道3上设有流量调节装置4,如图2所示,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包括窄流段41和宽流段42,所述窄流段41和宽流段42分别与充气管道3连通,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设有滑槽43,滑槽43上移动连接有调节滑块44,所述调节滑块44上固接有阻流杆45,所述阻流杆45与宽流段42内壁之间设有气流道46,所述阻流杆45包括阻流堵头451,所述窄流段41上设有与阻流堵头451相配合的凹槽452,所述阻流堵头451表面设有橡胶垫453。
所述可伸缩囊体和支撑管道采用透明抗菌硅胶制备得到,所述透明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5份微晶纤维素与450份50wt%的硫酸混合,在45℃下搅拌1.5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1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3,随后滴入6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4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7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5℃下持续反应6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3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7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5℃、17mpa下反应45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5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2份辛酸亚锡,在40℃下搅拌溶解后,加入4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8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7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2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7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在55℃下进行接枝反应12h,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透明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0-50份微晶纤维素与400份65wt%的硫酸混合,在40℃下搅拌2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0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2,随后滴入4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5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0℃下持续反应8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0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5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0℃、15mpa下反应40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0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1份辛酸亚锡,在35℃下搅拌溶解后,加入3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6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5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0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5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在50℃下进行接枝反应15h,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随后在180℃下硫化5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透明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50份微晶纤维素与500份65wt%的硫酸混合,在50℃下搅拌2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2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4,随后滴入8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5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10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80℃下持续反应8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5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20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70℃、20mpa下反应40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30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3份辛酸亚锡,在45℃下搅拌溶解后,加入5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6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30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3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1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在60℃下进行接枝反应10h,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2,随后在200℃下硫化2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对比例1: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23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7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5℃、17mpa下反应45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杀菌剂;
(2)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季铵盐杀菌剂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季铵盐杀菌剂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抗菌硅胶。
对比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23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7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5℃、17mpa下反应45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2)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5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2份辛酸亚锡,在40℃下搅拌溶解后,加入4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8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3)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季铵盐抗菌单体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季铵盐抗菌单体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抗菌硅胶。
对比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5份微晶纤维素与450份50wt%的硫酸混合,在45℃下搅拌1.5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抗菌硅胶。
对比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5份微晶纤维素与450份50wt%的硫酸混合,在45℃下搅拌1.5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1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3,随后滴入6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4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7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5℃下持续反应6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3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7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5℃、17mpa下反应45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5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2份辛酸亚锡,在40℃下搅拌溶解后,加入4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8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7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2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7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在55℃下进行接枝反应5h,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对比例5: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5份微晶纤维素与450份50wt%的硫酸混合,在45℃下搅拌1.5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1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3,随后滴入6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4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7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5℃下持续反应6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3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7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5℃、17mpa下反应45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5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2份辛酸亚锡,在40℃下搅拌溶解后,加入4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8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7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2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7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在55℃下进行接枝反应20h,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5,随后在190℃下硫化4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将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得到的硅胶材料进行抗菌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明性测试;抗菌性能参照qbt2519-2003和gb4789.2-2010,其中,抽提为将抗菌有机硅材料裁剪成厚度为5mm的薄片置于索氏提取器上,在80℃下采用乙醇抽提48h;力学性能参照gb/t528-2009;透明性测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可见光(400-750nm)透光率测试;测试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透明抗菌硅胶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光学性能;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直接加入了季铵盐杀菌剂,其抽提后抗菌性能明显下降,同时,直接共混添加季铵盐杀菌剂因其分散性较差,因此透光率也相对较差;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直接添加了含有端乙烯基的季铵盐抗菌单体,其不但在抽提后抗菌性能有所下降,同时在混炼时破坏了硅橡胶的交联结构,导致了硅橡胶力学性能的下降,同时,由于其分散性较,透光率也相对较差;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直接添加了未通过有机硅包覆的纤维素纳米颗粒,因此其不具备抗菌性,而未包覆的纤维素纳米颗粒在有机硅基体中分散性差,因此其力学性能和透光率较差;对比例4、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其季铵盐抗菌单体接枝时间的长短超过了限定范围,因此对材料的透明度和抗菌性能有所影响。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1.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伸缩囊体(1),所述可伸缩囊体(1)外沿设有用于撑起可伸缩囊体(1)的支撑管道(2),所述支撑管道(2)连通有充气管道(3),所述充气管道(3)上设有流量调节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囊体(1)为前后开口的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道(2)包括围绕可伸缩囊体(1)的支撑管圈(21)和用于连通支撑管圈(21)的连通管道(2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包括窄流段(41)和宽流段(42),所述窄流段(41)和宽流段(42)分别与充气管道(3)连通,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设有滑槽(43),滑槽(43)上移动连接有调节滑块(44),所述调节滑块(44)上固接有阻流杆(45),所述阻流杆(45)与宽流段(42)内壁之间设有气流道(4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杆(45)包括阻流堵头(451),所述窄流段(41)上设有与阻流堵头(451)相配合的凹槽(4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堵头(451)表面设有橡胶垫(45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囊体和支撑管道采用透明抗菌硅胶制备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抗菌硅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40-50份微晶纤维素与400-500份45-65wt%的硫酸混合,在40-50℃下搅拌1-2h,随后稀释、离心,将沉淀物洗涤后干燥,制备得到纤维素纳米颗粒;
(2)将10份纤维素纳米颗粒置于100-120份去离子水中,随后调节ph至2-4,随后滴入4-8份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5份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5-10份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混合液,在70-80℃下持续反应4-8h,随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后制备得到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3)将20-25份二甲基十四烷基胺和15-20份5-溴戊醇溶解于50份乙醇中,在60-70℃、15-20mpa下反应40-50h,减压蒸馏后,洗涤结晶物,制备得到季铵盐中间体;
(4)将10份季铵盐中间体溶于20-30份三氯甲烷中,随后加入0.01-0.03份辛酸亚锡,在35-45℃下搅拌溶解后,加入3-5份2-异氰基丙烯酸乙酯保温反应6-10h,旋蒸后洗涤,真空烘干后制备得到季铵盐抗菌单体;
(5)将5份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分散于25-30份甲醇中,随后加入10-13份季铵盐抗菌单体和0.05-0.1份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接枝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洗涤,制备得到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
(6)将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中加入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和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炼均匀,随后在180-200℃下硫化2-5h后冷却,制备得到透明抗菌硅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在接枝反应为在50-60℃下反应10-15h。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手术用空间支撑气囊,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含乙烯基侧基的硅橡胶和抗菌有机硅包覆纤维素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0:1-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