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3


    本发明属于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



    背景技术: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通过设备或人工操作的方式使断裂的骨头复位拼接后,再通过固定装置固定断骨并配合药物进行康复治疗。

    现有断骨复位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复位装置的功能过于单一,只能用于简单的撑开或收拢,即单一自由度的运动,断骨复位及定位还需要人工操作。2、复位过程中需要反复定位,在进行定位拍x光片时,医生总是需要往返于手术室内与手术室外,严重影响复位效率,提高复位成本。3、复位精准度难以得到保障,其基本依靠医生的操作经验。4、复位过程非常费力,给医护人员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有时还会增加病患的创伤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包括:沿水平纵向进行伸缩运动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与第一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二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四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导向螺杆套筒、导向螺杆。所述导向螺杆插入导向螺杆套筒内,并由导向螺杆控制装置控制,沿导向螺杆套筒进行水平纵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所述装置外壳固定在导向螺杆套筒上,所述导向螺杆穿过装置外壳插入导向螺杆套筒内。所述第一锥齿轮水平设置在装置外壳内,并套设在导向螺杆外部,与导向螺杆螺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竖直设置且与第一锥齿轮齿接,其齿轮轴背对锥齿的一端延伸至装置外壳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外壳包括:锥齿轮轴套及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轴套上的套筒端盖、导向盖板、锥齿轮轴套。所述套筒端盖与导向螺杆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盖板与导向螺杆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锥齿轮轴套面对套筒端盖的一端设有锥齿轮套筒,背对套筒端盖的一端内部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锥齿轮腔,顶端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二锥齿轮腔,所述第一锥齿轮腔与锥齿轮套筒连通,所述第二锥齿轮腔与第一锥齿轮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齿轮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中轴处设有与导向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轮轴靠近导向盖板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靠近套筒端盖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锥齿位于第一锥齿轮腔内,所述第一轮轴穿过锥齿轮套筒并使第一卡槽延伸至锥齿轮套筒外部,并卡有第一锥齿轮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锥齿轮包括:竖直设置第二轮轴。所述第二轮轴靠近第一锥齿轮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靠近锥齿轮轴套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锥齿位于第二锥齿轮腔内,并与第一锥齿齿接。所述第二轮轴背对第二锥齿的一端设有凹槽,并穿过锥齿轮轴套上开设的通孔,使第二卡槽延伸至锥齿轮轴套外部。第二锥齿轮挡圈卡入位于锥齿轮轴套外部的第二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端盖面对锥齿轮轴套的一端设有与锥齿轮套筒匹配的套筒固定腔,面对导向螺杆套筒的一端设有与导向螺杆套筒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与套筒固定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盖板沿水平纵向开设有与导向螺杆相匹配的导向盖板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锥齿轮轴套上沿水平纵向开设有2个以上第一紧固螺钉通孔,所述导向盖板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紧固埋头通孔,所述套筒端盖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紧固螺纹孔。所述第一紧固螺钉依次穿过第一紧固埋头通孔和第一紧固螺钉通孔与第一紧固螺纹孔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锥齿轮轴套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2个以上第二紧固埋头通孔,所述锥齿轮轴套顶端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紧固螺纹孔。第二紧固螺钉穿过第二紧固埋头通孔与第二紧固螺纹孔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螺杆套筒两个水平端面处的竖直顶端处和竖直底端处均开设有定位防旋转凹面。所述导向螺杆套筒面对导向螺杆的一端开设有与导向螺杆相匹配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螺杆包括:外螺纹段、安装固定段、限位块。所述外螺纹段的竖直顶端和竖直底端均沿水平纵向开设有内凹槽。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与导向螺杆滑动连接的部分设有与内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安装固定段与第一转向机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槽在靠近导向螺杆套筒的一端开设有限位器安装槽。所述限位器安装槽内通过弹簧安装有限位器。所述限位器的顶部面对导向螺杆套筒的一端呈下倾斜面或下倾斜弧面。所述导向螺杆套筒在靠近导向螺杆控制装置的一端设有与限位块相匹配的限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导向螺杆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第一转向机构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水平基台。所述第三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第四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第三转向机构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水平基台。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弧形臂机构,该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弧形臂、夹头安装棒。所述弧形臂的底端,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一紧固连接孔。所述弧形臂的顶端,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所述弧形臂在夹头安装棒通孔处设有与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连通,且孔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所述夹头安装棒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并由一颗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安装在夹头安装棒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扇形位移机构,该机构包括:扇形导轨、位移机构和夹头安装棒。

    进一步的,所述扇形导轨包括:相互固定的导轨固定机构和扇形导轨。所述导轨固定机构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二紧固连接孔。所述扇形导轨外圆面设有蜗轮齿。

    进一步的,所述位移机构包括:传动杆、相向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位移基座和第二位移基座。所述第一位移基座面对第二位移基座的一侧,于下端设有与扇形导轨相匹配的第一扇形导轨槽,于上端设有与传动杆相匹配的第一传动杆槽。所述第一传动杆槽的底端与第一扇形导轨槽的顶端连通。所述传动杆安装在第一传动杆槽位置处,其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一位移基座、第二位移基座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杆转动槽。所述扇形导轨穿过所述第一扇形导轨槽与传动杆齿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位移基座在与第一位移基座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传动杆槽、第二扇形导轨槽,并在外侧壁上设有夹头安装棒安装孔。所述夹头安装棒的一端与夹头安装棒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克氏针夹头安装在夹头安装棒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固定机构面对扇形导轨的一端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定位销孔。所述扇形导轨面对导轨固定机构的一端设有与安装凸起相匹配的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一侧壁上,在与安装孔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定位销孔。销钉或螺钉穿过第二定位销孔与第一定位销孔将导轨固定机构与扇形导轨固定。所述扇形导轨远离导轨固定机构的一端设有限位销孔,限位销与限位销孔插拔式固定连接或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移基座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以上基座装配埋头孔。所述第二位移基座在相应位置处设有基座装配螺纹孔,基座固定螺钉穿过基座装配埋头孔与基座装配螺纹孔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移基座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以上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所述第二位移基座在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基座定位销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和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五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纵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导向螺杆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第四、第五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并与相应装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垂直基台。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连杆机构,该机构包括:连杆和夹头安装棒。所述连杆包括:杆头和沿水平横向设置的杆臂。所述杆臂轴线处设有与转动机构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三转动机构安装通孔。所述杆头包括:沿水平纵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顶端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所述夹头安装棒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并被一根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安装在夹头安装棒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套杆机构,该机构包括:t型夹头安装棒和安装棒紧固螺钉。所述t型夹头紧安装棒包括:夹头安装杆和转动机构安装孔。所述夹头安装杆面对第五转向机构的一端设有与转动机构转动端相匹配的转动机构安装孔。所述安装棒紧固螺钉穿过夹头安装杆,与转动机构的转动端螺接固定。所述克氏针夹头安装在夹头安装杆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向基座、蜗轮、蜗杆。所述蜗轮和蜗杆相互垂直且齿接的安装在转向基座内。蜗轮的蜗轮轴延伸至转向基座外部,并与其他装置的固定端固定。蜗杆的一端延伸至转向基座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槽。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基座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蜗杆空腔和蜗轮空腔。所述转向基座的外壁在蜗杆空腔的一端设有蜗杆安装孔,另一端设有蜗杆轴孔。所述转向基座的外壁在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蜗轮安装孔,另一端设有蜗轮轴孔。

    进一步的,所述蜗轮安装在蜗轮空腔内,包括:蜗轮轴,固定在蜗轮轴上的涡轮齿。所述蜗轮轴延伸至转向基座外部的一端底部沿轴线设有防滑安装槽,另一端为蜗轮轴盖安装段。所述蜗轮轴盖安装段上固定安装有蜗轮轴盖。所述蜗轮轴盖与蜗轮安装孔之间夹设有蜗轮轴盖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蜗杆安装在蜗杆空腔内,包括:蜗杆轴,固定在蜗杆轴上的外螺纹。所述蜗杆轴延伸至转向基座外部的一端,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另一端为蜗杆轴盖安装段。所述蜗杆轴盖安装段上固定安装有蜗杆轴盖。所述蜗杆轴盖与蜗杆安装孔之间夹设有蜗杆轴盖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蜗轮轴在设有防滑安装槽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蜗轮轴螺孔。与蜗轮轴固定的装置在相应位置处设有与防滑安装槽相匹配的安装孔,并套设在蜗轮轴外部。第三紧固螺钉穿过固定装置的安装孔与蜗轮轴螺孔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还包括:克氏针导向器。所述克氏针导向器包括:导向器基座、导向器握把、滑动克氏针导向棒、固定克氏针导向棒。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器基座包括:滑槽。所述滑槽一端设有基座盲孔,另一端设有基座螺纹孔。所述导向器握把与基座盲孔固定可拆卸安装,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与滑槽可拆卸滑动固定安装,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与基座螺纹孔螺接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器握把包括:手持握把部分。所述手持握把部分底端设有安装插头。所述安装插头与所述基座盲孔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包括:第一克氏针套、滑块、卡簧。所述第一克氏针套中轴处开设有第一克氏针通孔。所述第一克氏针套靠近顶端的部分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挡片、滑块外螺纹、套筒卡簧槽。所述滑块外形与滑槽相匹配,竖直中轴处设有与滑块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孔。所述内螺纹孔底端设有与上挡片相匹配的下挡片。所述上挡片、下挡片均宽于滑槽的槽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包括:第二克氏针套。所述第二克氏针套中轴处开设有第二克氏针通孔。所述第二克氏针套靠近顶端的部分设有与基座螺纹孔相匹配的套筒螺纹。

    本发明所述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性描述均为相对方向的描述而非绝对水平或竖直的描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以断骨拟复位的骨头轴线为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基于该水平纵向相对变化。

    本发明所述克氏针夹头采用后端设有棒孔,前端设有夹具的现有克氏针夹具。所述夹头安装棒为与现有克氏针夹具的后端棒孔相匹配的圆棒。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至少5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可以很好的控制克氏针进行复位移动,从而带动断骨进行复位移动。

    2.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在各自由度的控制移动过程中均比较省力,有效节约了医生的体力,进而也提高了断骨复位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通过多自由度的控制系统控制克氏针的移动实现对断骨的控制复位,操作人员通过对于克氏针的观察,即可大概获知断骨的相对朝向和位置,极大的减少了复位过程中的x光拍片频次。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导向螺杆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导向螺杆套筒和导向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所示为图3中螺杆套筒与限位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第二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弧形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三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圆弧蜗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另一种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套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克氏针导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所示为图13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包括:沿水平纵向进行伸缩运动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与第一转向机构4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二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12。

    所述伸缩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向机构7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四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12。

    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为:首先根据x片,在需要复位的断骨上,于适当的位置的方向分别打入至少1枚克氏针。然后将第一连接装置上的克氏针夹头12夹住其中1根断骨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上。之后,通过调节第一转向机构、第二转向机构、第三转向机构、第四转向机构、伸缩装置,使第二连接装置靠近另1根断骨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并用第二连接装置上的克氏针夹头12夹住该断骨上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最后,通过调节第一转向机构、第二转向机构、第三转向机构、第四转向机构,使两根断骨的接骨处相互匹配,并调节伸缩装置使两组克氏针夹头12相互靠拢,进而带动断骨的两部分相互挤压,从而实现断骨复位操作。其中,第一转向机构控制第一连接装置沿竖直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二转向机构控制第一连接装置沿竖直轴沿水平横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三转向机构控制第二连接装置沿竖直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四转向机构控制第二连接装置沿水平横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伸缩装置控制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沿水平纵向进行相对伸缩运动。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导向螺杆套筒3、导向螺杆2。所述导向螺杆2插入导向螺杆套筒3内,并由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控制,沿导向螺杆套筒3进行水平纵向运动。

    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包括:装置外壳、第一锥齿轮103、第二锥齿轮106。所述装置外壳固定在导向螺杆套筒3上,所述导向螺杆2穿过装置外壳插入导向螺杆套筒3内。所述第一锥齿轮103水平设置在装置外壳内,并套设在导向螺杆2外部,与导向螺杆2螺接。所述第二锥齿轮106竖直设置且与第一锥齿轮103齿接,其齿轮轴背对锥齿的一端延伸至装置外壳外部。

    所述装置外壳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轴套101上的套筒端盖102、导向盖板104、锥齿轮轴套107。所述套筒端盖102与导向螺杆套筒3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盖板104与导向螺杆2滑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轴套101面对套筒端盖102的一端设有锥齿轮套筒1013,背对套筒端盖102的一端内部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锥齿轮腔1011,顶端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二锥齿轮腔1012,所述第一锥齿轮腔1011与锥齿轮套筒1013连通,所述第二锥齿轮腔1012与第一锥齿轮腔1011连通。

    所述第一锥齿轮10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轮轴1035。所述第一轮轴1035的中轴处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内螺纹通孔1033。所述第一轮轴1035靠近导向盖板104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1031,靠近套筒端盖102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1034。所述第一锥齿1031位于第一锥齿轮腔1011内,所述第一轮轴1035穿过锥齿轮套筒1013并使第一卡槽1034延伸至锥齿轮套筒1013外部,并卡有第一锥齿轮挡圈110。

    所述第二锥齿轮106包括:竖直设置第二轮轴1064。所述第二轮轴1064靠近第一锥齿轮10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1061,靠近锥齿轮轴套107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062。所述第二锥齿1061位于第二锥齿轮腔1012内,并与第一锥齿1031齿接。所述第二轮轴1064背对第二锥齿1061的一端设有凹槽1063,并穿过锥齿轮轴套107上开设的通孔,使第二卡槽1062延伸至锥齿轮轴套107外部。第二锥齿轮挡圈108卡入位于锥齿轮轴套107外部的第二卡槽1062内。

    所述套筒端盖102面对锥齿轮轴套101的一端设有与锥齿轮套筒1013匹配的套筒固定腔1021,面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设有与导向螺杆套筒3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固定套筒1022。所述固定套筒1022与套筒固定腔1021连通。

    所述导向盖板104沿水平纵向开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导向盖板通孔1041。

    该装置安装完成后,导向螺杆2首先穿过导向盖板通孔1041后与第一锥齿轮103的内螺纹通孔1033的齿接,并穿过内螺纹通孔1033进入导向螺杆套筒3内部,与导向螺杆套筒3滑动连接。此时,通过起子插入凹槽1063或采用其他辅助工具带动第二轮轴1064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二轮轴1064固定的第二锥齿1061转动,第二锥齿1061带动与之齿接的第一锥齿1031转动,第一锥齿1031带动与之固定的第一轮轴1035转动,由于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与导向螺杆套筒3固定,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内的组件均为固定连接或固定转动连接,因此当外力带动第一轮轴1035转动时,与第一轮轴1035的内螺纹通孔1033齿接的导向螺杆2,在螺纹作用下发生相对第一轮轴1035的伸缩运动,进而实现通过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控制导向螺杆2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伸缩运动。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2所示,所述锥齿轮轴套101上沿水平纵向开设有2个或4个第一紧固螺钉通孔1014,所述导向盖板104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紧固埋头通孔1042,所述套筒端盖102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紧固螺纹孔1023。所述紧固螺钉螺纹通孔1042背对锥齿轮轴套(101)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紧固螺钉105相匹配的倒角面。所述第一紧固螺钉105依次穿过第一紧固螺钉通孔1042和第二紧固螺钉通孔1014与第一紧固螺纹孔1023螺接。该设置使得锥齿轮轴套101、导向盖板104、套筒端盖102实现可拆卸式的固定,在需要的时候,取下4个第一紧固螺钉105,即可将锥齿轮轴套101、导向盖板104、套筒端盖102分离,以便拆换其中的部件。

    所述锥齿轮轴套107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2个或4个第二紧固埋头通孔1072,所述锥齿轮轴套101顶端在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紧固螺纹孔1015。第二紧固螺钉109穿过第二紧固埋头通孔1072与第二紧固螺纹孔1015螺接。该设置使得锥齿轮轴套101、锥齿轮轴套107实现可拆卸式的固定,在需要的时候,取下4个第二紧固螺钉109,即可将锥齿轮轴套101、锥齿轮轴套107实分离,以便拆换其中的部件。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2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3所示,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两个水平端面处的竖直顶端处和竖直底端处均开设有定位防旋转凹面302。相比与圆筒状的导向螺杆套筒3安装端面,增加的定位防旋转凹面302可有效增加导向螺杆套筒3与第三转向机构、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之间的安装稳固性。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面对导向螺杆2的一端开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通孔。

    所述导向螺杆2包括:外螺纹段201和安装固定段202。所述外螺纹段201的竖直顶端和竖直底端均沿水平纵向开设有内凹槽203。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与导向螺杆2滑动连接的部分设有与内凹槽203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安装固定段202与第一转向机构4固定连接。该设置可迫使导向螺杆2在被第一轮轴1035带动的过程中,相对第一轮轴1035进行伸缩运动而非发生轴线转动。

    如图3-1所示,所述内凹槽203在靠近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开设有限位器安装槽205。所述限位器安装槽205内通过弹簧206安装有限位器204。所述限位器204的顶部面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呈下倾斜面或下倾斜弧面。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在靠近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的一端设有与限位块204相匹配的限位凹槽。

    该设置在导向螺杆2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向内滑动时,限位器204被导向螺杆套筒3的内壁下压至缩入限位器安装槽205内,从而不会影响导向螺杆2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滑动。当导向螺杆2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向外滑动至限位凹槽处时,限位器204被弹簧206弹起并顶入限位凹槽内,从而限制导向螺杆2的运动,避免导向螺杆2从导向螺杆套筒3内滑出。此时,当导向螺杆2需要再次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向内滑动时,仅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使限位器204在限位凹槽的槽内壁沿限位器204的下倾斜面或下倾斜弧面下压限位器204,使其再次缩入限位器安装槽205内即可。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2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向机构4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2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01。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转向机构5包括:转动机构17、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第一转向机构4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水平基台501。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第三转向机构7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3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701。如图1和图8所示,第四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17、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第三转向机构7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水平基台801。转动机构17用于带动与转动端固定的机构相对与固定端固定的机构之间进行可控的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弧形臂机构,如图6所示,该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弧形臂601、夹头安装棒11。所述弧形臂601的底端,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一紧固连接孔6011。所述弧形臂601的顶端,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所述弧形臂601在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处设有与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连通,且孔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6013。所述夹头安装棒11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并由一根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6013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弧形臂601可使克氏针夹头12与转动机构和导向螺杆2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和距离差,从而可以使装置与克氏针之间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配合和调整。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扇形位移机构,该机构包括:扇形导轨9、位移机构10和夹头安装棒11。

    如图8所示,所述扇形导轨9包括:相互固定的导轨固定机构901和扇形导轨903。所述导轨固定机构901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二紧固连接孔9011。所述扇形导轨903外圆面设有导轨齿9031。

    如图9所示,所述位移机构10包括:传动杆1002、相向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位移基座1001和第二位移基座1003。所述第一位移基座1001面对第二位移基座1003的一侧,于下端设有与扇形导轨903相匹配的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于上端设有与传动杆1002相匹配的第一传动杆槽10011。所述第一传动杆槽10011的底端与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的顶端连通。所述传动杆1002安装在第一传动杆槽10011位置处,其杆1002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位移基座1001、第二位移基座1003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杆转动槽10023。所述扇形导轨903穿过所述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与传动杆1002齿接。

    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与第一位移基座1001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传动杆槽10031、第二扇形导轨槽10032,并在外侧壁上设有夹头安装棒安装孔10033。所述夹头安装棒11的一端与夹头安装棒安装孔10033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由于扇形导轨903在不调节其他机构的时候,其相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当通过起子插入传动杆转动槽10023或其他辅助工具带动传动杆1002转动时,传动杆1002智能相对扇形导轨903沿其圆弧蜗轮面进行向导向螺杆套筒3或远离导向螺杆套筒3的运动。此时,固定在第二位移基座1003上的夹头安装棒11和夹头安装棒11上的克氏针夹头12,会带动克氏针夹头12夹住的克氏针沿一个固定的圆心进行偏转位移。通过调节克氏针夹头12与克氏针的相对位置,可使该圆心位于断骨的轴线上,从而带动断骨沿断骨的轴线进行同心偏转,可明显降低调节两截断骨的截面相互扭转朝向时的操作难度。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5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8所示,所述导轨固定机构901面对扇形导轨903的一端设有安装凸起9012,所述安装凸起9012上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定位销孔9013。所述扇形导轨903面对导轨固定机构901的一端设有与安装凸起9012相匹配的安装凹槽9032,所述安装凹槽9032的一侧壁上,在与安装孔9013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定位销孔9033。销钉或螺钉904穿过第二定位销孔9033与第一定位销孔9013将导轨固定机构901与扇形导轨903固定。该设置可以使导轨固定机构901和扇形导轨903之间形成可拆卸固定连接,由于扇形导轨903是1个相对一损的构建,该设置可让近乎仅储备扇形导轨903即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拆换工作。

    所述扇形导轨903远离导轨固定机构901的一端设有限位销孔9034,限位销905与限位销孔9034插拔式固定连接或螺接。该设置可有效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位移机构10自扇形导轨903上脱落的问题。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5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位移基座1001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或4个或6个基座装配埋头孔10013,所述基座装配埋头孔10013背对第二位移基座1003的一端设有与基座固定螺钉1004相匹配的倒角面。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相应位置处设有基座装配螺纹孔,基座固定螺钉1004穿过基座装配埋头孔10013与基座装配螺纹孔固定。该设置可实现第一位移基座1001和第二位移基座1003之间的快速拆分或固定。

    所述第一位移基座1001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或3个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10014,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基座定位销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10014和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内。该设置可在进行第一位移基座1001和第二位移基座1003的固定组合过程中,对第一位移基座1001和第二位移基座1003的相对位置进行辅助定位。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10所示,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五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纵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向机构4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2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01。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转向机构7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3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701。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第四、第五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相应装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垂直基台1401。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连杆机构,该机构包括:连杆16和夹头安装棒11。所述连杆16包括:杆头和沿水平横向设置的杆臂。所述杆臂轴线处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三转动机构安装通孔1601。所述杆头包括:沿水平纵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1602、顶端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1604。所述夹头安装棒11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1602,并被一根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1604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此时,将转动机构17转动端与第三转动机构安装通孔1601固定后,将夹头安装棒11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1602,并自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1604旋入螺钉,抵压紧固夹头安装棒11,之后在夹头安装棒11上安装克氏针夹头12即可。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套杆机构,该机构包括:t型夹头安装棒15和安装棒紧固螺钉1503。所述t型夹头安装棒15包括:夹头安装端1051和转动机构安装孔1502。所述夹头安装端1501面对第五转向机构的一端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转动机构安装孔1502。所述安装棒紧固螺钉1503穿过夹头安装杆1501,与转动机构17的转动端螺接固定。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杆1501外部。

    此时,套杆机构与第五转向机构的转动端固定,在第五转向机构的带动下沿水平纵轴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套杆机构上的克氏针夹头12和克氏针沿套杆机构的转轴转动。该装置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实现对断骨沿其轴线的相对扭动操作,其扭动的轴线位于套杆机构的轴线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根据需要,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可以均为弧形臂机构、扇形位移机构、连杆机构、套杆机构中一种,例如: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均为扇形位移机构。也可以分别是弧形臂机构、扇形位移机构、连杆机构、套杆机构中任意不同的两种,例如:第一连接装置为连杆机构、第二连接装置为扇形位移机构。

    实施例9

    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转动机构17包括:转向基座1701、蜗轮1702、蜗杆1705。所述蜗轮1702和蜗杆1705相互垂直且齿接的安装在转向基座1701内。蜗轮1702的蜗轮轴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并与其他装置的固定端固定。蜗杆1705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转向基座1701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槽17052。

    所述转向基座1701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蜗杆空腔17012和蜗轮空腔17015。所述转向基座1701的外壁在蜗杆空腔17012的一端设有蜗杆安装孔17014,另一端设有蜗杆轴孔17013。所述转向基座1701的外壁在蜗轮空腔17015的一端设有蜗轮安装孔17016,另一端设有蜗轮轴通孔17017。

    所述蜗轮1702安装在蜗轮空腔17015内,包括:蜗轮轴17021,固定在蜗轮轴17021上的涡轮齿17022。所述蜗轮轴17021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的一端底部沿轴线设有防滑安装槽17023,另一端为蜗轮轴盖安装段17024。所述蜗轮轴盖安装段17024上固定安装有蜗轮轴盖1703。所述蜗轮轴盖1703与蜗轮安装孔17016之间夹设有蜗轮轴盖挡圈1704。所述蜗轮轴盖挡圈1704为具有恢复能力的圆弧圈,其内径小于蜗轮安装孔17016的孔径。所述蜗轮安装孔17016的孔径小于蜗轮空腔17015的内径,所述蜗轮轴通孔17017的孔径与蜗轮轴17021的外径相匹配。

    所述蜗杆1705安装在蜗杆空腔17012内,包括:蜗杆轴17051,固定在蜗杆轴17051上的外螺纹17052。所述蜗杆轴17051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的一端,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17053,另一端为蜗杆轴盖安装段17054。所述蜗杆轴盖安装段17054上固定安装有蜗杆轴盖1706。所述蜗杆轴盖1706与蜗杆安装孔17014之间夹设有蜗杆轴盖挡圈1707。所述蜗杆轴盖挡圈1707为具有恢复能力的圆弧圈,其内径小于蜗杆安装孔17014的孔径。所述蜗杆安装孔17014的孔径小于蜗杆空腔17012的内径,所述蜗杆轴孔17013的孔径与蜗杆轴17051的外径相匹配。

    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蜗轮1702和蜗杆1705安装至转向基座1701的对应空腔内,蜗轮1702的安装方式为:首先将蜗轮轴17021需要自蜗轮轴通孔17017穿出的一端对准蜗轮轴通孔17017,然后将蜗轮轴17021自蜗轮安装孔17016处装入蜗轮空腔17015内,并使蜗轮轴17021自蜗轮轴通孔17017穿出。然后将蜗轮轴盖挡圈1704弯曲并夹设在在蜗轮轴盖1703和蜗轮安装孔17016之间。最后松开蜗轮轴盖挡圈1704,使其恢复原状并卡在蜗轮轴盖1703和蜗轮安装孔17016之间。蜗杆1705的安装方式与蜗轮1702一致。安装完蜗轮1702和蜗杆1705后,仅需要动过起子插入蜗杆转动凹槽17053或其他辅助工具带动蜗杆轴17051转动,进而带动与之固定的外螺纹17052转动,从而带动与外螺纹17052齿接的涡轮齿17022转动,涡轮齿17022带动与之固定的蜗轮轴17021转动,蜗轮轴17021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其他机构转动,从而实现对转动端的转动调节。

    实施例10

    基于实施例1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如图4所示,所述蜗轮轴17021在设有防滑安装槽17023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蜗轮固定螺孔17025。与蜗轮轴17021固定的装置在相应位置处设有与蜗轮轴17021相匹配的蜗轮轴通孔,并套设在蜗轮轴17021外部。如图5所示,第一水平基台501上设有的第一蜗轮轴通孔502。如图8所示,第二水平基台801上设有的第二蜗轮轴通孔802。如图11所示,第三转动机构安装通孔1601上设有的第三蜗轮轴通孔。如图12所示,垂直基台1401上设有的第三蜗轮轴通孔1402。

    如图5、6、8、11、12所示,加设的蜗轮固定螺钉1708,穿过相应的蜗轮轴通孔与蜗轮固定螺孔17025螺接,且钉帽直径大于固定装置的蜗轮轴通孔孔径。如图12所示,夹头安装端穿过外t型转动机构安装孔1502,与蜗轮轴17021的蜗轮轴通孔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1个实施例,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还包括:克氏针导向器。所述克氏针导向器包括:导向器基座18、导向器握把19、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

    所述导向器基座18包括:滑槽1801。所述滑槽1801一端设有基座盲孔1802,另一端设有基座螺纹孔1803。所述导向器握把19与基座盲孔1802固定可拆卸安装,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与滑槽1801可拆卸滑动固定安装,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与基座螺纹孔1803螺接安装。

    所述导向器握把19包括:手持握把部分1901。所述手持握把部分1901底端设有安装插头1902。所述安装插头1902与所述基座盲孔1802相匹配。

    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包括:第一克氏针套2001、滑块2006、卡簧2007。所述第一克氏针套2001中轴处开设有第一克氏针通孔2005。所述第一克氏针套2001靠近顶端的部分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挡片2002、滑块外螺纹2003、套筒卡簧槽2004。所述滑块2006外形与滑槽1801相匹配,竖直中轴处设有与滑块外螺纹2003相匹配的内螺纹孔20061。所述内螺纹孔20061底端设有与上挡片2002相匹配的下挡片20062。所述上挡片2002、下挡片20062均宽于滑槽1801的槽宽。

    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包括:第二克氏针套2101。所述第二克氏针套2101中轴处开设有第二克氏针通孔2103。所述第二克氏针套2101靠近顶端的部分设有与基座螺纹孔1803相匹配的套筒螺纹2102。

    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卡簧2007取下,并转动第一克氏针套2001使上挡片2002、下挡片20062相对滑槽1801的上下端面分离。然后根据需要,将第一克氏针套2001和滑块2006在滑槽1801内滑动至需要的位置。之后转动第一克氏针套2001使上挡片2002、下挡片20062相对滑槽1801的上下端面贴紧,并将卡簧2007卡入,使第一克氏针套2001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不能相对滑槽1801滑动。最后,沿第一克氏针套2001的第一克氏针通孔2005和第二克氏针套2101的第二克氏针通孔2103,向骨骼内打入克氏针。该装置可以对克氏针起到必要的导向和打针时的稳定作用,避免克氏针打松或打歪,进而影响之后使用复位器进行的骨科复位操作。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至少5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可以很好的控制克氏针进行复位移动,从而带动断骨进行复位移动。

    2.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在各自由度的控制移动过程中均比较省力,有效节约了医生的体力,进而也提高了断骨复位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通过多自由度的控制系统控制克氏针的移动实现对断骨的控制复位,操作人员通过对于克氏针的观察,即可大概获知断骨的相对朝向和位置,极大的减少了复位过程中的x光拍片频次。

    应该注意到并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详细描述的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改进。因此,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不受所给出的任何特定示范教导的限制。


    技术特征:

    1.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平纵向进行伸缩运动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与第一转向机构(4)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二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12);

    所述伸缩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向机构(7)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向机构的转动端竖直设置,并与第四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导向螺杆套筒(3)、导向螺杆(2);所述导向螺杆(2)插入导向螺杆套筒(3)内,并由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控制,沿导向螺杆套筒(3)进行水平纵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包括:装置外壳、第一锥齿轮(103)、第二锥齿轮(106);所述装置外壳固定在导向螺杆套筒(3)上,所述导向螺杆(2)穿过装置外壳插入导向螺杆套筒(3)内;所述第一锥齿轮(103)水平设置在装置外壳内,并套设在导向螺杆(2)外部,与导向螺杆(2)螺接;所述第二锥齿轮(106)竖直设置且与第一锥齿轮(103)齿接,其齿轮轴背对锥齿的一端延伸至装置外壳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包括:锥齿轮轴套(101)及分别可拆卸固定连接在锥齿轮轴套(101)上的套筒端盖(102)、导向盖板(104)、锥齿轮轴盖(107);所述套筒端盖(102)与导向螺杆套筒(3)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盖板(104)与导向螺杆(2)滑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轴套(101)面对套筒端盖(102)的一端设有锥齿轮套筒(1013),背对套筒端盖(102)的一端内部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锥齿轮腔(1011),顶端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二锥齿轮腔(1012),所述第一锥齿轮腔(1011)与锥齿轮套筒(1013)连通,所述第二锥齿轮腔(1012)与第一锥齿轮腔(1011)连通;

    所述第一锥齿轮(10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轮轴(1035);所述第一轮轴(1035)的中轴处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内螺纹通孔(1033);所述第一轮轴(1035)靠近导向盖板(104)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齿(1031),靠近套筒端盖(102)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1034);所述第一锥齿(1031)位于第一锥齿轮腔(1011)内,所述第一轮轴(1035)穿过锥齿轮套筒(1013)并使第一卡槽(1034)延伸至锥齿轮套筒(1013)外部,并卡有第一锥齿轮挡圈(110);

    所述第二锥齿轮(106)包括:竖直设置第二轮轴(1064);所述第二轮轴(1064)靠近第一锥齿轮(10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1061),靠近锥齿轮轴盖(107)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1062);所述第二锥齿(1061)位于第二锥齿轮腔(1012)内,并与第一锥齿(1031)齿接;所述第二轮轴(1064)背对第二锥齿(1061)的一端设有凹槽(1063),并穿过锥齿轮轴盖(107)上开设的通孔,使第二卡槽(1062)延伸至锥齿轮轴盖(107)外部;第二锥齿轮挡圈(108)卡入位于锥齿轮轴盖(107)外部的第二卡槽(1062)内;

    所述套筒端盖(102)面对锥齿轮轴套(101)的一端设有与锥齿轮套筒(1013)匹配的套筒固定腔(1021),面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设有与导向螺杆套筒(3)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固定套筒(1022);所述固定套筒(1022)与套筒固定腔(1021)连通;

    所述导向盖板(104)沿水平纵向开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导向盖板通孔(104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两个水平端面处的竖直顶端处和竖直底端处均开设有定位防旋转凹面(302);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面对导向螺杆(2)的一端开设有与导向螺杆(2)相匹配的通孔;

    所述导向螺杆(2)包括:外螺纹段(201)、安装固定段(202)、限位块(204);所述外螺纹段(201)的竖直顶端和竖直底端均沿水平纵向开设有内凹槽(203);所述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与导向螺杆(2)滑动连接的部分设有与内凹槽(203)相匹配的凸起;所述安装固定段(202)与第一转向机构(4)固定连接;

    所述内凹槽(203)在靠近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开设有限位器安装槽(205);所述限位器安装槽(205)内通过弹簧(206)安装有限位器(204);所述限位器(204)的顶部面对导向螺杆套筒(3)的一端呈下倾斜面或下倾斜弧面;所述导向螺杆套筒(3)在靠近导向螺杆控制装置(1)的一端设有与限位块(204)相匹配的限位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机构(4)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01);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17)、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第一转向机构(4)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水平基台(501);所述第三转向机构(7)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701);第四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17)、水平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第三转向机构(7)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水平基台(8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弧形臂机构,该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弧形臂(601)、夹头安装棒(11);所述弧形臂(601)的底端,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一紧固连接孔(6011);所述弧形臂(601)的顶端,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所述弧形臂(601)在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处设有与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连通,且孔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6013);所述夹头安装棒(11)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通孔(6012),并由一颗穿过第一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6013)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扇形位移机构,该机构包括:扇形导轨(9)、位移机构(10)和夹头安装棒(11);

    所述扇形导轨(9)包括:相互固定的导轨固定机构(901)和扇形导轨(903);所述导轨固定机构(901)沿水平横向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二紧固连接孔(9011);所述扇形导轨(903)外圆面设有导轨齿(9031);

    所述位移机构(10)包括:传动杆(1002)、相向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一位移基座(1001)和第二位移基座(1003);所述第一位移基座(1001)面对第二位移基座(1003)的一侧,于下端设有与扇形导轨(903)相匹配的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于上端设有与传动杆(1002)相匹配的第一位移蜗杆槽(10011);所述第一位移蜗杆槽(10011)的底端与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的顶端连通;所述传动杆(1002)安装在第一位移蜗杆槽(10011)位置处,其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一传动杆槽(10011)、第二位移基座(1003)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杆传动槽(10023);所述扇形导轨(903)穿过所述第一扇形导轨槽(10012)与传动杆(1002)齿接;

    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与第一位移基座(1001)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位移蜗杆槽(10031)、第二扇形蜗轮槽(10032),并在外侧壁上设有夹头安装棒安装孔(10033);所述夹头安装棒(11)的一端与夹头安装棒安装孔(10033)固定连接;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固定机构(901)面对扇形导轨(903)的一端设有安装凸起(9012),所述安装凸起(9012)上沿水平纵向设有第一定位销孔(9013);所述扇形导轨(903)面对导轨固定机构(901)的一端设有与安装凸起(9012)相匹配的安装凹槽(9032),所述安装凹槽(9032)的一侧壁上,在与安装孔(9013)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定位销孔(9033);销钉或螺钉(904)穿过第二定位销孔(9033)与第一定位销孔(9013)将导轨固定机构(901)与扇形导轨(903)固定;所述扇形导轨(903)远离导轨固定机构(901)的一端设有限位销孔(9034),限位销(905)与限位销孔(9034)插拔式固定连接或螺接;

    所述第一传动杆槽(10011)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以上基座装配埋头孔(10013);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相应位置处设有基座装配螺纹孔,基座固定螺钉(1004)穿过基座装配埋头孔(10013)与基座装配螺纹孔固定;

    所述第一传动杆槽(10011)上沿水平纵向设有2个以上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10014),所述第二位移基座(1003)在相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基座定位销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基座定位销盲孔(10014)和第二基座定位销盲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五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转向机构的转动端水平纵向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转向机构(4)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01);所述第三转向机构(7)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导向螺杆套筒(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孔(701);所述第二、第四、第五转向机构包括:转动机构(17)、固定在转动机构(17)上并与相应装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垂直基台(140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连杆机构,该机构包括:连杆(16)和夹头安装棒(11);所述连杆(16)包括:杆头和沿水平横向设置的杆臂;所述杆臂轴线处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第三转动机构安装通孔(1601);所述杆头包括:沿水平纵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1602)、顶端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1604);所述夹头安装棒(11)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通孔(1602),并被一根穿过第二夹头安装棒紧固螺孔(1604)的螺钉抵压紧固;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棒(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套杆机构,该机构包括:t型夹头安装棒(15)和安装棒紧固螺钉(1503);所述t型夹头紧安装棒(15)包括:夹头安装杆(1501)和转动机构安装孔(1502);所述夹头安装杆(1501)面对第五转向机构的一端设有与转动机构(17)转动端相匹配的转动机构安装孔(1502);所述安装棒紧固螺钉(1503)穿过夹头安装杆(1501),与转动机构(17)的转动端螺接固定;所述克氏针夹头(12)安装在夹头安装杆(1501)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8、11、12任一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具有相同的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6或10任一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17)包括:转向基座(1701)、蜗轮(1702)、蜗杆(1705);所述蜗轮(1702)和蜗杆(1705)相互垂直且齿接的安装在转向基座(1701)内;蜗轮(1702)的蜗轮轴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并与其他装置的固定端固定;蜗杆(1705)的一端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槽(17053)。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基座(1701)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蜗杆空腔(17012)和蜗轮空腔(17015);所述转向基座(1701)的外壁在蜗杆空腔(17012)的一端设有蜗杆安装孔(17014),另一端设有蜗杆轴孔(17013);所述转向基座(1701)的外壁在蜗轮空腔(17015)的一端设有蜗轮安装孔(17016),另一端设有蜗轮轴孔(17017);

    所述蜗轮(1702)安装在蜗轮空腔(17015)内,包括:蜗轮轴(17021),固定在蜗轮轴(17021)上的涡轮齿(17022);所述蜗轮轴(17021)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的一端底部沿轴线设有防滑安装槽(17023),另一端为蜗轮轴盖安装段(17024);所述蜗轮轴盖安装段(17024)上固定安装有蜗轮轴盖(1703);所述蜗轮轴盖(1703)与蜗轮安装孔(17016)之间夹设有蜗轮轴盖挡圈(1704);

    所述蜗杆(1705)安装在蜗杆空腔(17012)内,包括:蜗杆轴(17051),固定在蜗杆轴(17051)上的外螺纹(17052);所述蜗杆轴(17051)延伸至转向基座(1701)外部的一端,在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17053),另一端为蜗杆轴盖安装段(17054);所述蜗杆轴盖安装段(17054)上固定安装有蜗杆轴盖(1706);所述蜗杆轴盖(1706)与蜗杆安装孔(17014)之间夹设有蜗杆轴盖挡圈(1707)。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还包括:克氏针导向器;所述克氏针导向器包括:导向器基座(18)、导向器握把(19)、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

    所述导向器基座(18)包括:滑槽(1801);所述滑槽(1801)一端设有基座盲孔(1802),另一端设有基座螺纹孔(1803);所述导向器握把(19)与基座盲孔(1802)固定可拆卸安装,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与滑槽(1801)可拆卸滑动固定安装,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与基座螺纹孔(1803)螺接安装;

    所述导向器握把(19)包括:手持握把部分(1901);所述手持握把部分(1901)底端设有安装插头(1902);所述安装插头(1902)与所述基座盲孔(1802)相匹配;

    所述滑动克氏针导向棒(20)包括:第一克氏针套(2001)、滑块(2006)、卡簧(2007);所述第一克氏针套(2001)中轴处开设有第一克氏针通孔(2005);所述第一克氏针套(2001)靠近顶端的部分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挡片(2002)、滑块外螺纹(2003)、套筒卡簧槽(2004);所述滑块(2006)外形与滑槽(1801)相匹配,竖直中轴处设有与滑块外螺纹(2003)相匹配的内螺纹孔(20061);所述内螺纹孔(20061)底端设有与上挡片(2002)相匹配的下挡片(20062);

    所述上挡片(2002)、下挡片(20062)均宽于滑槽(1801)的槽宽;

    所述固定克氏针导向棒(21)包括:第二克氏针套(2101);所述第二克氏针套(2101)中轴处开设有第二克氏针通孔(2103);所述第二克氏针套(2101)靠近顶端的部分设有与基座螺纹孔(1803)相匹配的套筒螺纹(2102)。

    技术总结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包括:沿水平纵向进行伸缩运动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与第一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第二转向机构、第一连接装置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所述伸缩装置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向机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向机构、第四转向机构、第二连接装置依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安装有克氏针夹头。本发明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至少5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可以很好的控制克氏针进行复位移动,从而带动断骨进行复位移动。在各自由度的控制移动过程中均比较省力,节约体力的同时减少X光拍片频次。

    技术研发人员:熊鹰;王钱龙;黄子毅;杨小平;徐安召;陆俊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欧铂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79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