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促进小麦生长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小麦育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然而当前我国小麦种植管理高度依赖化学肥料、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忽视了有益菌内生菌的功能。种子接种是通过浸泡、涂抹、粉刷、吸附、粘连将微生物附着在种子表面,这种方式能从头开始防治植物病害。但是这种方法,有自身的缺陷,例如:表皮的微生物数量受到限制,一些种子过小或不易附着,能够发挥的功能作用大打折扣;接种的微生物,常常与土著微生物竞争,在碳源氮素能量来源上争夺,在生态位上抢夺,在生存空间上竞争,而土著菌的竞争能力更强,接种菌会减少消失;外源的微生物收到农业操作的影响,农事上的用肥用药比较频繁,化肥会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农药会杀死土壤的外源微生物。目前市面上的小麦品种是几千年来通过这样的模式人工驯化的结果,而小麦的驯化可能引起内生菌有益菌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人们在驯化选育小麦的过程中,目光集中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养分高效、节水、抗逆的特征上,忽视了其他小麦和其近缘物种植物的内生有益菌,失去了某些潜在的优良性状。由于小麦品种缺少内生有益菌,小麦品种的抗逆抗害能力越来越弱,目前人们仍旧依靠杀虫杀菌杀草的药物和过量的化学肥料达到防虫防害的效果。因此,寻求一种通过绿色途径达到减少化肥农药植物激素滥用的目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小麦体内定植的方法达到提高小麦自身性能,缩减小麦的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由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的发酵液组成,所述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1~5。由于假单胞菌具有氢氧化细菌的功能,能吸收土壤以及环境中的h2,伯克氏菌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发明人发现将二者进行联合应具有缩减小麦的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优选地,所述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3。发明人通过实施发现当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在1:1~5范围时,其效果较好,当重量份之比为1:3时,效果最佳。优选地,所述假单胞菌可以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或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plecoglossicida)或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更优选地,所述假单胞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优选地,所述伯克氏菌可以是根瘤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tuberum)或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acchari)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grimmiae)。更优选地,所述伯克氏菌为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acchari)。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小麦育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开花时期将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喷洒于小麦的穗部。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微生物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微生物菌剂在制备提高作物耐盐碱性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能在小麦体内定植,还具有提高小麦耐碱性,缩减小麦的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简洁明了的展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中的各种微生物均可市购或可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获得,各种微生物培养液的制取方法均采用对应的标准培养基和培养液依据常规培养方法进行。实施例1本发明微生物菌剂的制备(1)菌株的培养a假单胞菌:将荧光假单胞菌接种到nybd液体培养基中28℃摇床培养48h,得到菌悬液,再进行扩大培养,直至菌体浓度不小于106/ml,得到二级培养物。1l培养基中含有牛肉浸膏8g、酵母浸粉5g,葡萄糖10g。b伯克德氏菌的培养:将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28℃培养48h,得到菌悬液,再进行扩大培养,直至菌体浓度不小于106/ml,得到二级培养物。1l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55g、七水合硫酸镁15g、硫酸铵15g、碳酸钙20g、磷酸二氢钾0.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c将步骤a和b培养的发酵液按重量比1:3混合,检测其活菌数为105-1010cfu/ml。实施例2本发明微生物菌剂在小麦体内定植的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小麦体内定植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装于喷雾器中,将所述菌剂喷洒于郑麦7698的穗部,在小穗的三分之一裸露的组织处,连续五日对麦穗进行喷施;菌液为每小穗680微克/微升-3500微克/微升。喷洒在叶片、茎秆、基部和土壤的菌要及时清楚,避免干扰。对麦穗下方的部位进行遮挡,防治菌体掉落在小麦的叶片、茎秆、基部和土壤,也要防止喷施对于别的小麦植株的干扰和影响。将小麦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不施用实施例1的菌剂,而处理组案照上述方法将实施例1的菌剂喷洒于小麦的穗部,观察菌剂中微生物定植情况。在小麦的出苗期和拔节期对根系取样,获取16sdna测定,测定根系的菌样。发现在小麦的出苗期和拔节期,对照组不存在荧光假单胞菌和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定殖,处理组大量定殖着荧光假单胞菌和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小麦即将进入成熟期时,取尚是绿色的籽粒,研磨获取16sdna测定。在对照组中发现未发现荧光假单胞菌和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但是在处理组中97%的小麦籽粒被荧光假单胞菌和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定殖。实施例3本发明微生物菌剂对小麦出芽的影响将实施例2中对照组与处理组获得的小麦籽粒在烘箱内脱水,然后选用另外一片未使用菌粉处理的土地进行种植,种植期间施用氮肥10公斤/亩,磷肥2公斤,钾肥2公斤/亩,硫酸锌1公斤/亩,硼砂0.2公斤/亩。观察对照组和处理组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表1组别(n=20)3天4天5天6天对照组06212处理组15410由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小麦的出苗时间3天的占75%,而对照组的小麦大都在6天后萌芽,说明本发明的菌剂能大大缩短萌芽时间,提高萌芽率。实施例4本发明微生物菌剂对小麦耐盐碱性的影响将实施例2中对照组与处理组获得的小麦籽粒在烘箱内脱水,然后选用另外一片盐碱地进行种植,所有种植条件一致,观察对照组与处理组种子的萌芽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在盐碱地上处理组的有14粒种子萌芽,其萌芽率达到70%,而对照组的萌芽率仅为25%,可见本发明的菌剂的菌种在种子中定植,提高了小麦的耐盐碱性,提高了性能。实施例5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1。实施例6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2。实施例7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4。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5。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假单胞菌为香鱼假单胞菌。实施例9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假单胞菌为施氏假单胞菌。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伯克氏菌为根瘤伯克霍尔德氏菌。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伯克氏菌为伯克霍尔德氏菌。对比例1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1中不含有假单胞菌。对比例2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2中不含有伯克氏菌。对比例3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3中的假单胞菌为荚膜红单胞菌。对比例4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4中的假单胞菌为球形假单胞菌。对比例5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5中的伯克氏菌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对比例6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6中的伯克氏菌为须芒草伯克霍尔德氏菌。对比例7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7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0.5。对比例8本实施例中的微生物菌剂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比例7中的荧光假单胞菌与蔗糖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6。将实施例5~11、对比例1~8的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种子按照实施例2的方式处理,比较其对小麦萌芽的影响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表3由表3可知,经实施例1、5~11的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小麦种子,其出苗时间大大缩短,甚至缩短至对照组的一半时间,这有利于缩短整个小麦的收获时间。对比例1、2均缺少其中一种,由此断定,在本发明的菌剂中的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缺少任何一种均不能达本发明的效果。对比例3~6用其他菌替换,均没有达到本发明的效果,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的组合均能产生协同增效缩短小麦种子的萌芽期;另外,对比例7、8在超出了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的范围,也未能获得提前小麦萌芽的效果。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由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的发酵液组成,所述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假单胞菌可以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或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plecoglossicida)或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假单胞菌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伯克氏菌可以是根瘤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tuberum)或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acchari)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grimmiae)。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伯克氏菌为蔗糖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acchari)。
7.一种小麦育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开花时期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喷洒于小麦的穗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制备缩短作物萌芽期的制剂中的应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制备提高作物耐盐碱性制剂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小麦生长的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由假单胞菌和伯克氏菌的发酵液组成,所述假单胞菌与伯克氏菌的重量份之比为1:1~5。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能在小麦体内定植,还具有提高小麦耐碱性,缩减小麦的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一;杨效帆;罗钰彬;沈家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丽豪生物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