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7


    本发明涉及一种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人工椎间盘是通过在椎间隙置入一个可以活动的人工假体,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人工椎间盘假体通常包括上下两个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之间的弹性体,两个固定板端面上固定凸起,依靠凸起与椎骨端面接触来避免固定板移动,但是固定板毕竟不是与椎骨固定连接,始终处于游离状态,假体有挪动甚至脱离的风险,导致再次手术矫正。椎骨运动导致凸起与椎骨端面摩擦产生大量骨屑,这些骨屑会扩散游离在周围组织,而这些骨屑很难被人体吸收,导致周围组织刺穿、磨损和发炎,并且这些骨屑很难取出。有些人工椎间盘是在椎骨侧壁上通过螺栓穿过突出的耳体与椎骨固定连接,但是这种在后路椎间盘置换术中无法应用,因为突出的耳体会压迫神经根与脊髓,即便是在前路椎间盘手术中也会占用正常组织的位置,长期与组织摩擦刺激易导致炎症。

    椎间盘假体的弹性体通常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硅胶材质,但是椎间间隙本身就不大,加之两个固定板已经占用了相当一部分椎间空间,使得弹性体的厚度受到压缩,与本体的椎间盘髓核和限位环的厚度差别较大。弹性体与其他人体可植入硅胶物不同,由于脊柱主要承担人体上部分的重量,椎间盘假体需要承担较大的负荷,持续的压力以及形变导致硅胶疲劳,最终使得弹性体坍缩变硬,椎间盘假体就完全失去了作用,需要再次手术更换,病人一生中可能面临2-4次因弹性体疲劳导致的更换手术,给病人造成额外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此外,弹性体失效后病人往往不能自己感知到,导致椎骨之间刚性接触,增加碰撞和磨损,椎间环境变差,严重者会导致病人失去再次手术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无需固定板,进而能够安装全尺寸的弹性体,增加弹性体的抗疲劳能力,不会坍缩变硬,终生免更换,无外露组件,不会引起并发症或者炎症。

    本发明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包括上椎骨下端面上的上槽和下椎骨上端面上的下槽,上槽和下槽均内宽口窄,上槽平行上椎骨下端面,下槽平行下椎骨上端面,上槽和下槽错位交叉设置,上槽内配合上限位杆,下槽内配合下限位杆,上椎骨和下椎骨之间设置弹性体,上限位杆不超出上槽端部,下限位杆不超出下槽端部。

    将弹性体置于上椎骨和下椎骨之间,然后分别将上限位杆插入上槽,将下限位杆插入下槽,最后将上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上端面上,下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下端面上。由于上槽和下槽均内宽口窄,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的形状与之匹配,因此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均不会从上槽和下槽脱出。将上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上端面上,将下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下端面上,由于上槽和下槽错位交叉设置,即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相交而不是平行,这样弹性体就无法从椎骨间隙内脱出,实现弹性体的固定。由于本申请的弹性体上下无需固定固定板,弹性体的厚度直接与椎间间隙相同,因此本申请中弹性体的厚度是传统椎间盘假体的弹性体厚度的三倍以上,尺寸大,弹性强,抗疲劳能力强,不会坍缩变硬,终生免更换,还不影响椎骨间正常活动,是病变椎间盘的优良替代品。上限位杆不超出上槽端部,下限位杆不超出下槽端部,因此本申请没有突出于椎骨的部件,因此不会因突出物的摩擦导致并发症或者炎症。上限位杆和弹性体的固定方式、下限位杆与弹性体的固定方式不限于粘贴固定方式。

    上槽和下槽均为圆柱形,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为与之匹配圆杆状,上槽和下槽横截面均呈优弧状,上限位杆为与上槽配合的圆柱状,下限位杆为与下槽配合的圆柱状。

    优弧指圆心位于弦与弦连接成的封闭图形之内,因此上槽和下槽就自然呈内宽口窄的圆槽。上槽和下槽均为圆柱形,这样可以方便的通过医用管状钻头钻孔来形成圆槽,非常的方便。由椎骨有其特殊性,其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如果使用常见的骨凿在椎骨上开槽,需要使用锤子冲击骨凿,力度和方向都不好掌握,稍有不慎骨凿就会冲出,将脊髓或者神经直接铲断,直接造成病人瘫痪。而骨凿开出的槽形状也很不规则,不能很好的与限位杆适配。因此,采用管形骨钻是最直接高效的方式。

    弹性体内水平嵌装嵌板,嵌板上设置若干上小孔和若干下小孔,上小孔与上限位杆轴线对应,下小孔与下限位杆轴线对应,弹性体上端面上设置若干上沉孔,弹性体下端面上设置若干下沉孔,上沉孔分别与对应的上小孔连通,下沉孔分别与对应的下小孔连通,上限位杆上固定若干上绳索,上绳索与上限位杆的固定处与上沉孔的位置对应,上绳索依次穿过上沉孔和上小孔,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外,下限位杆上固定若干下绳索,下绳索与下限位杆的固定处与下沉孔的位置对应,下绳索依次穿过下沉孔和下小孔,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外。将弹性体置入椎间空间之后,分别将上限位杆插入上槽,将下限位杆插入下槽,拉动所有的上绳索和所有下绳索,上绳索拉紧,上绳索绷紧进而将上限位杆与弹性体固定连接,然后将上绳索在弹性体外依次相互打结,然后将多余的线头剪掉,避免绳索松弛;下绳索拉紧,下绳索绷紧进而将下限位杆与弹性体固定连接,然后将下绳索在弹性体外依次相互打结,然后将多余的线头剪掉,避免绳索松弛。这种方式使得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在插入上槽和下槽前与弹性体是相对活动的,而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在插入上槽和下槽后可以方便的将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与弹性体固定连接,而且固定牢固,操作方便,相较于粘贴等方式更加牢固和方便。

    嵌板下方的弹性体上设置上容纳槽,上容纳槽沿上小孔排布方向,上绳索容纳在上容纳槽内;嵌板上方的弹性体上设置下容纳槽,下容纳槽沿下小孔排布方向,下绳索容纳在下容纳槽内。上容纳槽和下容纳槽可以分别容纳上绳索和下绳索,为上绳索和下绳索的拉动留出空间,避免绳索与弹性体摩擦力过大而无法拉动。

    上绳索和下绳索伸出弹性体处均设置挡线板,挡线板上设置若干穿线孔,上绳索分别从对应挡线板上的穿线孔穿出,然后在挡线板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上绳索分别从对应挡线板上的穿线孔穿出,然后在挡线板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挡线板可以保证打结处始终处于弹性体外,使得上绳索和下绳索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避免上绳索和下绳索回缩,进而保证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始终与弹性体固定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将上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上端面上,将下限位杆固定在弹性体下端面上,由于上槽和下槽错位交叉设置,即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相交而不是平行,这样弹性体就无法从椎骨间隙内脱出,实现弹性体的固定。由于本申请的弹性体上下无需固定固定板,弹性体的厚度直接与椎间间隙相同,因此本申请中弹性体的厚度是传统椎间盘假体的弹性体厚度的三倍以上,尺寸大,弹性强,抗疲劳能力强,不会坍缩变硬,终生免更换,还不影响椎骨间正常活动,是病变椎间盘的优良替代品。上限位杆不超出上槽端部,下限位杆不超出下槽端部,因此本申请没有突出于椎骨的部件,因此不会因突出物的摩擦导致并发症或者炎症。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在插入上槽和下槽前与弹性体是相对活动的,而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在插入上槽和下槽后可以方便的将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与弹性体固定连接,而且固定牢固,操作方便,相较于粘贴等方式更加牢固和方便。本申请充分考虑到手术实施的现实情况,尽可能的采用安全、高效、稳定、可靠的方式进行手术,保证手术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手术成本,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a-a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b-b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c-c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挡线板的左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嵌板的俯视图(为了表示上小孔和下小孔的分布方式)。

    图中:1、上椎骨;2、下椎骨;3、上槽;4、下槽;5、上限位杆;6、下限位杆;7、弹性体;8、上沉孔;9、上绳索;10、上容纳槽;11、下容纳槽;12、嵌板;13、下沉孔;14、下绳索;15、挡线板;16、穿线孔;17、上小孔;18、下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包括上椎骨1下端面上的上槽3和下椎骨2上端面上的下槽4,上槽3和下槽4均内宽口窄,上槽3平行上椎骨1下端面,下槽4平行下椎骨2上端面,上槽3和下槽4错位交叉设置,上槽3内配合上限位杆5,下槽4内配合下限位杆6,上椎骨1和下椎骨2之间设置弹性体7,上限位杆5不超出上槽3端部,下限位杆6不超出下槽4端部。

    将弹性体7置于上椎骨1和下椎骨2之间,然后分别将上限位杆5插入上槽3,将下限位杆6插入下槽4,最后将上限位杆5固定在弹性体7上端面上,下限位杆6固定在弹性体7下端面上。由于上槽3和下槽4均内宽口窄,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的形状与之匹配,因此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均不会从上槽3和下槽4脱出。将上限位杆5固定在弹性体7上端面上,将下限位杆6固定在弹性体7下端面上,由于上槽3和下槽4错位交叉设置,即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相交而不是平行,这样弹性体7就无法从椎骨间隙内脱出,实现弹性体7的固定。由于本申请的弹性体7上下无需固定固定板,弹性体7的厚度直接与椎间间隙相同,因此本申请中弹性体7的厚度是传统椎间盘假体的弹性体7厚度的三倍以上,尺寸大,弹性强,抗疲劳能力强,不会坍缩变硬,终生免更换,还不影响椎骨间正常活动,是病变椎间盘的优良替代品。上限位杆5不超出上槽3端部,下限位杆6不超出下槽4端部,因此本申请没有突出于椎骨的部件,因此不会因突出物的摩擦导致并发症或者炎症。上限位杆5和弹性体7的固定方式、下限位杆6与弹性体7的固定方式不限于粘贴固定方式。

    上槽3和下槽4均为圆柱形,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为与之匹配圆杆状,上槽3和下槽4横截面均呈优弧状,上限位杆5为与上槽3配合的圆柱状,下限位杆6为与下槽4配合的圆柱状。

    优弧指圆心位于弦与弦连接成的封闭图形之内,因此上槽3和下槽4就自然呈内宽口窄的圆槽。上槽3和下槽4均为圆柱形,这样可以方便的通过医用管状钻头钻孔来形成圆槽,非常的方便。由椎骨有其特殊性,其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如果使用常见的骨凿在椎骨上开槽,需要使用锤子冲击骨凿,力度和方向都不好掌握,稍有不慎骨凿就会冲出,将脊髓或者神经直接铲断,直接造成病人瘫痪。而骨凿开出的槽形状也很不规则,不能很好的与限位杆适配。因此,采用管形骨钻是最直接高效的方式。

    弹性体7内水平嵌装嵌板12,嵌板12上设置若干上小孔17和若干下小孔18,上小孔17与上限位杆5轴线对应,下小孔18与下限位杆6轴线对应,弹性体7上端面上设置若干上沉孔8,弹性体7下端面上设置若干下沉孔13,上沉孔8分别与对应的上小孔17连通,下沉孔13分别与对应的下小孔18连通,上限位杆5上固定若干上绳索9,上绳索9与上限位杆5的固定处与上沉孔8的位置对应,上绳索9依次穿过上沉孔8和上小孔17,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7外,下限位杆6上固定若干下绳索14,下绳索14与下限位杆6的固定处与下沉孔13的位置对应,下绳索14依次穿过下沉孔13和下小孔18,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7外。将弹性体7置入椎间空间之后,分别将上限位杆5插入上槽3,将下限位杆6插入下槽4,拉动所有的上绳索9和所有下绳索14,上绳索9拉紧,上绳索9绷紧进而将上限位杆5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然后将上绳索9在弹性体7外依次相互打结,然后将多余的线头剪掉,避免绳索松弛;下绳索14拉紧,下绳索14绷紧进而将下限位杆6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然后将下绳索14在弹性体7外依次相互打结,然后将多余的线头剪掉,避免绳索松弛。这种方式使得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在插入上槽3和下槽4前与弹性体7是相对活动的,而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在插入上槽3和下槽4后可以方便的将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而且固定牢固,操作方便,相较于粘贴等方式更加牢固和方便。

    嵌板12下方的弹性体7上设置上容纳槽10,上容纳槽10沿上小孔17排布方向,上绳索9容纳在上容纳槽10内;嵌板12上方的弹性体7上设置下容纳槽11,下容纳槽11沿下小孔18排布方向,下绳索14容纳在下容纳槽11内。上容纳槽10和下容纳槽11可以分别容纳上绳索9和下绳索14,为上绳索9和下绳索14的拉动留出空间,避免绳索与弹性体7摩擦力过大而无法拉动。

    上绳索9和下绳索14伸出弹性体7处均设置挡线板15,挡线板15上设置若干穿线孔16,上绳索9分别从对应挡线板15上的穿线孔16穿出,然后在挡线板15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上绳索9分别从对应挡线板15上的穿线孔16穿出,然后在挡线板15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挡线板15可以保证打结处始终处于弹性体7外,使得上绳索9和下绳索14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避免上绳索9和下绳索14回缩,进而保证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始终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

    可以参照上述详细说明对本装置进行这些或其它改变。尽管上述详细说明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并描述了预期的最佳模式,不管在本文中上面的描述是如何详细,本系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尽管基于本地的支持装置的详细内容在其实施细节上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但仍然被包含在本文公开的装置内。如上文所述,在描述本装置的特定特征或方面时使用的特定技术术语并不意味着该术语在本文中被重新定义以被限定为与术语相关联的特定的特性、特征或系统的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该理解为限制本系统为说明书中所披露的具体实施方式,除非上面的详细说明部分明确定义了这些术语。因此,本系统的实际范围不仅包括披露的实施方式,而且包括权利要求覆盖的实施或实现本装置的所有等同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椎骨(1)下端面上的上槽(3)和下椎骨(2)上端面上的下槽(4),上槽(3)和下槽(4)均内宽口窄,上槽(3)平行上椎骨(1)下端面,下槽(4)平行下椎骨(2)上端面,上槽(3)和下槽(4)错位交叉设置,上槽(3)内配合上限位杆(5),下槽(4)内配合下限位杆(6),上椎骨(1)和下椎骨(2)之间设置弹性体(7),上限位杆(5)不超出上槽(3)端部,下限位杆(6)不超出下槽(4)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将弹性体(7)置于上椎骨(1)和下椎骨(2)之间,然后分别将上限位杆(5)插入上槽(3),将下限位杆(6)插入下槽(4),最后将上限位杆(5)固定在弹性体(7)上端面上,下限位杆(6)固定在弹性体(7)下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上槽(3)和下槽(4)均为圆柱形,上限位杆(5)和下限位杆(6)为与之匹配圆杆状,上槽(3)和下槽(4)横截面均呈优弧状,上限位杆(5)为与上槽(3)配合的圆柱状,下限位杆(6)为与下槽(4)配合的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弹性体(7)内水平嵌装嵌板(12),嵌板(12)上设置若干上小孔(17)和若干下小孔(18),上小孔(17)与上限位杆(5)轴线对应,下小孔(18)与下限位杆(6)轴线对应,弹性体(7)上端面上设置若干上沉孔(8),弹性体(7)下端面上设置若干下沉孔(13),上沉孔(8)分别与对应的上小孔(17)连通,下沉孔(13)分别与对应的下小孔(18)连通,上限位杆(5)上固定若干上绳索(9),上绳索(9)与上限位杆(5)的固定处与上沉孔(8)的位置对应,上绳索(9)依次穿过上沉孔(8)和上小孔(17),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7)外,下限位杆(6)上固定若干下绳索(14),下绳索(14)与下限位杆(6)的固定处与下沉孔(13)的位置对应,下绳索(14)依次穿过下沉孔(13)和下小孔(18),然后将线头引出至弹性体(7)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将弹性体(7)置入椎间空间之后,分别将上限位杆(5)插入上槽(3),将下限位杆(6)插入下槽(4),拉动所有的上绳索(9)和所有下绳索(14),上绳索(9)拉紧,上绳索(9)绷紧进而将上限位杆(5)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下绳索(14)拉紧,下绳索(14)绷紧进而将下限位杆(6)与弹性体(7)固定连接,然后将下绳索(14)在弹性体(7)外依次相互打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嵌板(12)下方的弹性体(7)上设置上容纳槽(10),上容纳槽(10)沿上小孔(17)排布方向,上绳索(9)容纳在上容纳槽(10)内;嵌板(12)上方的弹性体(7)上设置下容纳槽(11),下容纳槽(11)沿下小孔(18)排布方向,下绳索(14)容纳在下容纳槽(11)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上绳索(9)和下绳索(14)伸出弹性体(7)处均设置挡线板(15),挡线板(15)上设置若干穿线孔(16),上绳索(9)分别从对应挡线板(15)上的穿线孔(16)穿出,然后在挡线板(15)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上绳索(9)分别从对应挡线板(15)上的穿线孔(16)穿出,然后在挡线板(15)外依次相互打结固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错位固定的椎间盘假体,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上椎骨下端面上的上槽和下椎骨上端面上的下槽,上槽和下槽均内宽口窄,上槽平行上椎骨下端面,下槽平行下椎骨上端面,上槽和下槽错位交叉设置,上槽内配合上限位杆,下槽内配合下限位杆,上椎骨和下椎骨之间设置弹性体,上限位杆不超出上槽端部,下限位杆不超出下槽端部。无需固定板,进而能够安装全尺寸的弹性体,增加弹性体的抗疲劳能力,不会坍缩变硬,终生免更换,无外露组件,不会引起并发症或者炎症。

    技术研发人员:孟慧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孟慧杰
    技术研发日:2020.12.1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76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