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力可变腹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26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力可变腹带。



    背景技术:

    osahs患者是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人,其典型症状是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阻塞性呼吸暂停是指呼吸暂停时口鼻无气流通过,而胸腹呼吸运动存在。

    发明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无外科手术指征的osahs患者,膈肌位置是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申请人认为,膈肌位置过高所导致的吸气初期吸气压过大,是osahs患者上气道密陷的独立致病因素。过高的吸气驱动力会导致异常的胸外气道闭陷,也就是病理性的上气道梗阻或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上述观点的原理是,同样的膈肌收缩力驱动膈肌下降时,过高位置的膈肌所受驱动力的合力更大,进而导致膈肌位置下降更快,使得胸腔内部过快地产生较大吸气负压,从而引起吸气相上气道闭陷,进而引发吸气暂停。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所示为膈肌位置较低的情况,膈肌收缩时,同样的收缩力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较小;图2所示为膈肌位置较高的情况,膈肌收缩时,同样的收缩力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更大。

    因此,申请人认为,吸气初期膈肌“成角”理想(即膈肌位置更高),膈肌收缩时膈肌下降更快,进而产生更大吸气动力,导致胸腔内负压迅速升高,而此时上气道最易闭陷,这就是为何osahs患者总是在吸气相初期就发生呼吸暂停的原因。假如吸气初期只是低通气而未发生暂停(图1中的情况),那么吸气流速在吸气过程中会逐渐增大,发生所谓“打鼾”,并随着吸气进行,在整个吸气过程都表现为鼾声如雷了,也就是说,只要吸气初期不发生呼吸暂停,那么整个吸气相都不再发生吸气暂停,而只是低通气也就是声音逐渐上扬的鼾声。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并未有相应的医疗器械,其在膈肌收缩时通过阻止膈肌过快下降,进而避免出现上气道闭陷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吸气初期阻止膈肌过快下降,进而避免发生吸气暂停的拉力可变腹带。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拉力可变腹带,包括:

    腹带主体,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能够周向束缚在人体上,且所述腹带主体具有一定的横向宽度;

    还包括,

    调节结构,串联在所述腹带主体上;

    所述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到外撑力而外撑时,所述调节结构调节所述腹带主体的长度变长;

    所述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到的外撑力变小或消失时,所述调节结构调节所述腹带主体的长度变短;

    在所述调节结构调节所述腹带主体的长度逐渐变长的过程中,开始所需的外撑力大,后续所需的外撑力小。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结构包括:

    底座;

    顶盖,扣合在所述底座上,中部形成具有侧开口的内腔;

    转轴,位于所述内腔内部,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上;

    转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转轴上;

    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转轮的转动角度;

    弹性结构,安装在所述转轴和所述转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转轴的外壁和所述转轮的内壁相对固定连接,用于为所述转轮保持在初始位置提供弹力;

    所述腹带主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腹带主体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经所述侧开口伸入所述内腔内部与所述转轮的外圆周位置连接;

    所述腹带主体内侧面未受力时,所述转轮保持在初始位置,所述腹带主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轮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端之间的靠上或靠下位置;

    所述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力而外撑时,所述转轮从初始位置开始转动,所述腹带主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轮连接的位置随所述转轮的转动而逐渐远离所述第一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轮的外圆周中部设有间隙,所述腹带主体的第二端穿过所述间隙与所述转轮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柱,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第二限位柱,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第一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外壁上;

    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外壁上;

    所述转轮处于初始位置时,在所述弹性结构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一侧面抵接;

    所述转轮被拉动旋转至极限时,所述弹性结构的弹力被克服,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另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的另一侧面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结构为弹簧或卡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腹带主体还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上安装有皮带扣,所述第四端可以穿过所述皮带扣进而调整用于周向束缚人体部分的腹带主体的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腹带主体的内侧面设有若干硅胶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弹性调节段,在所述调节结构受力并调节所述腹带主体的长度延伸至最大时,所述弹性调节段可以调节所述腹带主体的长度继续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轮包括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扣接形成所述转轮。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拉力可变腹带,包括腹带主体和调节结构,其中腹带主体适于周向束缚在人体上,调节结构串联在腹带主体上,用于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具体的,当腹带主体的内侧面因受到外撑力而外撑时,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逐渐变长;当腹带主体的内侧面受到的外撑力变小或消失时,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逐渐回缩变短;特别的,调节结构在腹带主体内侧面因受到外撑力而外撑,进而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逐渐变长的过程中,开始所需的外撑力大,后续所需的外撑力小;也就是说,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长度变长的初期,所需的外撑力较大,渡过初期阶段后,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长度变长所需的外撑力变小。

    在osahs患者未使用本发明的拉力可变腹带时,患者吸气初期,由于膈肌“成角”理想,膈肌收缩时膈肌下降速度快,进而迅速产生更大的吸气动力,导致胸腔内负压迅速升高,此时上气道最容易闭陷(参见图2所示原理)。

    使用本发明的拉力可变腹带后,拉力可变腹带束缚在患者的膈肌略靠下位置;患者吸气初期,由于拉力可变腹带的存在,膈肌要收缩下移,就要克服拉力可变腹带的束缚力,并且只有推动拉力可变腹带变长后,膈肌才能和拉力可变腹带一起下移;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osahs患者总是在吸气初期发生呼吸暂停,原因就在于膈肌成角理想,同样的收缩力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更大,本发明拉力可变腹带中的调节结构,正好匹配应对上述状况;osahs患者吸气初期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并不能直接驱动膈肌下降,而是受到调节结构的缓冲,上述合力通过对拉力可变腹带的内侧面施力,进而驱动调节结构,只有克服掉驱动结构的阻力后,才可以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拉伸边长;

    也就是说,通过拉力可变腹带的缓冲作用,使得患者在吸气初期收缩膈肌产生的合力,不能直接迅速地驱动膈肌下降,因而不会导致胸腔内负压迅速升高,从而避免出现上气道闭陷。

    本发明拉力可变腹带中调节结构的结构特点是调节腹带主体长度变长的初期所需力量较大,后续较小;也就是说,当渡过吸气初期后,调节结构所需的驱动力变小,此时患者仅需要较小的力量即可驱动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变长,不至于给患者的吸气带来过大负担。

    2.本发明的拉力可变腹带,调节结构包括底座、顶盖、转轴、转轮、限位结构和弹性结构,腹带主体的一端与底座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腹带主体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经侧开口伸入内腔内部与转轮的外圆周位置连接;腹带主体内侧面未受力时,转轮保持在初始位置,腹带主体的第二端与转轮连接的位置位于转轴和第一端之间的靠上或靠下位置,此时拉动第二端,需要较大的力量才能拉动转轮转动;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力而外撑时,转轮从初始位置开始转动,腹带主体的第二端与转轮连接的位置随转轮转动而逐渐远离第一端;在转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所需的力量较大,而后变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图1是位置较低膈肌收缩时合力示意图。

    图2是位置较高膈肌收缩时合力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拉力可变腹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顶盖脱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部分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7是图3因受到外撑力而外撑变长时的状态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腹带主体;11、第一端;12、第二端;2、调节结构;20、内腔;21、底座;22、顶盖;23、侧开口;3、转轴;4、转轮;40、间隙;41、第一限位块;42、第二限位块;43、第一转轮;44、第二转轮;5、弹性结构;61、第一限位柱;62、第二限位柱;7、弹性调节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拉力可变腹带,如图3所示,包括腹带主体1和调节结构2。其中:腹带主体1,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能够周向束缚在人体上,且所述腹带主体1具有一定的横向宽度(宽度至少为5cm);调节结构2,串联在所述腹带主体1上。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到外撑力而外撑时,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变长;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到的外撑力变小或消失时,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变短;在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逐渐变长的过程中,开始所需的外撑力大,后续所需的外撑力小。

    如图4-5所示,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底座21;顶盖22,扣合在所述底座21上,中部形成具有侧开口23的内腔20;转轴3,位于所述内腔20内部,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21和所述顶盖22上;转轮4,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转轴3上;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转轮4的转动角度;弹性结构5,安装在所述转轴3和所述转轮4之间,且分别与所述转轴3的外壁和所述转轮4的内壁相对固定连接,用于为所述转轮4保持在初始位置提供弹力。

    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一端11与所述底座21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如可以是钩挂式连接),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直接或间接经所述侧开口23伸入所述内腔20内部与所述转轮4的外圆周位置连接。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未受力时,所述转轮4保持在初始位置,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与所述转轮4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转轴3和所述第一端11之间的靠上或靠下位置(参考图4-6所示);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力而外撑时,所述转轮4从初始位置开始转动,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与所述转轮4连接的位置随所述转轮4的转动而逐渐远离所述第一端11(参考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中,转轮4的半径至少为2cm,转轮4的转动幅度一般在0-80°之间。

    在osahs患者未使用本实施例的拉力可变腹带时,患者吸气初期,由于膈肌“成角”理想,膈肌收缩时膈肌下降速度快,进而迅速产生更大的吸气动力,导致胸腔内负压迅速升高,此时上气道最容易闭陷(参考图2所示)。

    使用本实施例的拉力可变腹带后,拉力可变腹带束缚在患者的膈肌略靠下位置;患者吸气初期,由于拉力可变腹带的存在,膈肌要收缩下移,就要克服拉力可变腹带的束缚力,并且只有推动拉力可变腹带变长后,膈肌才能和拉力可变腹带一起下移;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osahs患者总是在吸气初期发生呼吸暂停,原因就在于膈肌成角理想,同样的收缩力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更大,本发明拉力可变腹带中的调节结构,正好匹配应对上述状况;osahs患者吸气初期产生的驱动膈肌下降的合力并不能直接驱动膈肌下降,而是受到调节结构的缓冲,上述合力通过对拉力可变腹带的内侧面施力,进而驱动调节结构,只有克服掉驱动结构的阻力后,才可以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拉伸边长;

    也就是说,通过拉力可变腹带的缓冲作用,使得患者在吸气初期收缩膈肌产生的合力,不能直接迅速地驱动膈肌下降,因而不会导致胸腔内负压迅速升高,从而避免出现上气道闭陷。

    本实施例拉力可变腹带中调节结构的结构特点是调节腹带主体长度变长的初期所需力量较大,后续较小;也就是说,当渡过吸气初期后,调节结构所需的驱动力变小,此时患者仅需要较小的力量即可驱动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变长,不至于给患者的吸气带来过大负担。

    如图6所示,所述转轮4的外圆周中部设有间隙40,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穿过所述间隙40与所述转轮4连接。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经间隙40与转轮4的外圆周连接,拉动转轮4旋转时,施力方向正,不会轻易拉偏。

    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柱61,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1上;第二限位柱62,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1上;第一限位块41,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4外壁上;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一限位块41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4外壁上;所述转轮4处于初始位置时,在所述弹性结构5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限位块41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二限位柱62的一侧面抵接;所述转轮4处于拉伸位置时,所述弹性结构5的弹力被克服,所述第一限位块41与所述第二限位柱62的另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的另一侧面抵接。

    所述弹性结构5为弹簧或卡簧。本实施例中为普通的螺旋弹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腹带主体1还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上安装有皮带扣,所述第四端可以穿过所述皮带扣进而调整用于周向束缚人体部分的腹带主体1的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腹带主体1的内侧面设有若干硅胶点,当腹带主体1束缚在人身上后,不会轻易滑脱。

    如图4所示,还包括弹性调节段7,在所述调节结构2受力并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延伸至最大时,所述弹性调节段7可以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继续延伸。也就是说,当患者需要深呼吸时,调节结构2调节至最大程度时仍不能满足需要,此时弹性调节段7可以调节腹带主体1的长度继续延伸。

    如图5所示,所述转轮4包括第一转轮43和第二转轮44,所述第一转轮43和所述第二转轮44扣接形成所述转轮4。

    本实施中拉力可变腹带的使用过程如下:首先解除腹带主体1的第一端11与底座21的一端的连接,将腹带主体1周向束缚在患者的膈肌略靠下位置,然后再将第一端11与底座21的一端固定连接;(此种腹带主体需要是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长度,如果是带有皮带扣的拉力可变腹带,则可调节,但是不带皮带扣的腹带,患者会更加舒适);然后调整位置,让患者吸气感受腹带主体的位置,直至调整至合适位置即可;患者不想继续使用时,可解除第一端11与底座21的连接,将拉力可变腹带脱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拉力可变腹带,包括:

    腹带主体(1),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能够周向束缚在人体上,且所述腹带主体(1)具有一定的横向宽度;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结构(2),串联在所述腹带主体(1)上;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到外撑力而外撑时,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变长;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到的外撑力变小或消失时,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变短;

    在所述调节结构(2)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逐渐变长的过程中,开始所需的外撑力大,后续所需的外撑力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包括:

    底座(21);

    顶盖(22),扣合在所述底座(21)上,中部形成具有侧开口(23)的内腔(20);

    转轴(3),位于所述内腔(20)内部,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21)和所述顶盖(22)上;

    转轮(4),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转轴(3)上;

    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转轮(4)的转动角度;

    弹性结构(5),安装在所述转轴(3)和所述转轮(4)之间,且分别与所述转轴(3)的外壁和所述转轮(4)的内壁相对固定连接,用于为所述转轮(4)保持在初始位置提供弹力;

    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一端(11)与所述底座(21)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直接或间接经所述侧开口(23)伸入所述内腔(20)内部与所述转轮(4)的外圆周位置连接;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未受力时,所述转轮(4)保持在初始位置,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与所述转轮(4)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转轴(3)和所述第一端(11)之间的靠上或靠下位置;

    所述腹带主体(1)内侧面受力而外撑时,所述转轮(4)从初始位置开始转动,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与所述转轮(4)连接的位置随所述转轮(4)的转动而逐渐远离所述第一端(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4)的外圆周中部设有间隙(40),所述腹带主体(1)的第二端(12)穿过所述间隙(40)与所述转轮(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柱(61),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1)上;

    第二限位柱(62),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21)上;

    第一限位块(41),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4)外壁上;

    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一限位块(41)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转轮(4)外壁上;

    所述转轮(4)处于初始位置时,在所述弹性结构(5)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限位块(41)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二限位柱(62)的一侧面抵接;

    所述转轮(4)被拉动旋转至极限时,所述弹性结构(5)的弹力被克服,所述第一限位块(41)与所述第二限位柱(62)的另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42)与所述第一限位柱(61)的另一侧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5)为弹簧或卡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带主体(1)还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上安装有皮带扣,所述第四端可以穿过所述皮带扣进而调整用于周向束缚人体部分的腹带主体(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带主体(1)的内侧面设有若干硅胶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调节段(7),在所述调节结构(2)受力并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延伸至最大时,所述弹性调节段(7)可以调节所述腹带主体(1)的长度继续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力可变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4)包括第一转轮(43)和第二转轮(44),所述第一转轮(43)和所述第二转轮(44)扣接形成所述转轮(4)。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力可变腹带,包括:腹带主体,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能够周向束缚在人体上,且具有一定的横向宽度;调节结构,串联在腹带主体上;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到外撑力而外撑时,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变长;腹带主体内侧面受到的外撑力变小或消失时,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变短;在调节结构调节腹带主体的长度逐渐变长的过程中,开始所需的外撑力大,后续所需的外撑力小。本发明的拉力可变腹带,在膈肌收缩时能够通过阻止膈肌过快下降,进而避免出现上气道闭陷,从而解决吸气暂停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义;袁中瑞;王光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75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