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发育,《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每天需要50微克硒。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硒能提高人体免疫,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硒对结肠癌、皮肤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抑制和防护的作用,其在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甲基硒醇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硒与维生素e、大蒜素、亚油酸、锗、锌等营养素具有协同抗氧化的功效,增加抗氧化活性,同时,硒具有减轻和缓解重金属毒性的作用。有些研究证明硒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适量的硒对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后的患者有很好的辅助改善作用。另外,硒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中国科学院专家对长寿之乡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倍,百岁老人血液中的硒含量高出正常人的3-6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土壤的硒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在一些贫硒地区,农作物的硒含量也较少,食物中的硒含量不足以补充人体的需要。因此,市面上衍生了各种富硒食品,所谓富硒食品即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品;一般分为天然富硒食品(又称植物活性硒食品)和外源硒富硒食品(也称人工有机硒食品)。目前,市面上虽然出现了种类多样的具有补硒功效的食品,如富硒花生、富硒大米等,但大部分补硒食品除了价格昂贵外,其含硒量有待商榷,同时这些补硒食品中的硒会受到人体消化吸收的影响导致硒的摄入效果不佳。因此,研制提高硒的吸收效率的富硒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价值。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利用生物发酵和物理强化方法提高蛋白肽和硒结合的稳定性,即可以增强富硒肽的风味,又可以提高人体对硒的吸收效果,达到补硒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鱼皮制成鱼浆,加入胃蛋白酶进行酶解处理后收集上清液;s2、往步骤s1的上清液中加入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胡萝卜粉以及富硒酵母粉,然后进行厌氧发酵;s3、往步骤s2的发酵液中添加硒蛋白,然后进行超声处理;s4、将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加入花生油和海藻多糖,然后进行均质搅拌;s5、将步骤s4的溶液加入步骤s3的发酵液中,抽真空后进行高静压处理,最后经降压得到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优选地,所述鱼皮和鱼皮外粘液均来自乌鳢。硒与蛋白结合形成硒蛋白,可增强在复杂加工环境和消化环境的结构稳定性,这种活性硒形式有助于机体对于硒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本发明利用酵母菌定向发酵技术和硒肽稳定化合物技术,利用肽的吸收性强的特点制备绿色安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富硒肽,鱼蛋白与有机硒经过高压形成稳定的交连,再通过高静压的变压技术使其形成稳定的结构,得到易被小肠和十二指肠吸收的6肽和8肽化合物,增强肠道粘膜细胞对有机硒的吸收;同时,乌鳢的体表粘液与桑叶汁液的混合物乳化后可以形成微纳米包埋,使硒肽化合物的结构不易受到胃肠消化的影响,使其顺利达到小肠的吸收部位。优选地,为取得更好的酶解效果,步骤s1中,所述胃蛋白酶的添加量为鱼浆重量的20%-40%。优选地,为加强定向发酵的效果,在步骤s2中,先往上清液中加入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和胡萝卜粉,加热至30℃后再添加富硒酵母粉,最后升温至37℃进行厌氧发酵。优选地,为取得更好的发酵效果,在步骤s2中,按照所述上清液的质量,所述乳清蛋白粉的添加量为0.5-1.5%,所述木薯淀粉的添加量为2.5-2.8%、所述胡萝卜粉的添加量为0.3-0.5%,所述富硒酵母粉的添加量为0.2-0.3%。优选地,为取得更好的乳化效果,在步骤s4中,所述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的体积比为1:1。优选地,在步骤s5中,所述高静压处理为以300-350mpa的高静压处理10分钟。在该高静压处理下更有利于鱼蛋白与有机硒形成稳定的结构。优选地,ph是影响酶解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步骤s1中,所述酶解处理的ph为3.8-4.2。进一步的,所述酶解处理的ph为4.0。优选地,为确保酶解的充分程度,所述酶解处理为搅拌酶解,即以200-30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酶解2小时。优选地,酶解处理后升温至80℃温度保持10分钟,达到灭菌和钝化酶的作用。优选地,厌氧发酵至ph为4.8时终止发酵。优选地,在步骤s3中,硒蛋白的添加量为发酵液总质量的0.001%-0.003%。优选地,为确保硒蛋白充分分配到发酵液中,在步骤s3中,所述超声处理的功率为300-400w,时间为15-20分钟。优选地,在步骤s3中,超声处理的过程中控制溶液的酸度(ph4.8-5.0)和温度(35℃-40℃)恒定。优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花生油的添加量为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总体积的10-15%,海藻多糖的添加量为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总质量的(0.5-0.8)wt%。优选地,为确保搅拌的充分程度,在步骤s4中,所述均质搅拌为42℃-46℃下均质搅拌30-40分钟。优选地,为确保硒肽化合物得到充分乳化,形成微乳纳米,在步骤s5中,步骤s4的溶液与步骤s3的发酵液的体积比为1:(4-6)。进一步的,步骤s4的溶液与步骤s3的发酵液的体积比为1:5。优选地,在步骤s5中,所述降压为降压至(80-120)mpa并维持10分钟。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强化硒吸收活性肽。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在制备富硒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将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与其他营养成分或者食品配料进行互配,制备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富硒保健食品,不仅可以提高活性肽的健康营养成分,形成形式多样的硒吸收效果好的补硒功效食品,而且由于不同形式的食品其风味不同,易于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乳剂饮品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往上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中加入(1.8-2)wt%乳清蛋白、(0.002-0.003)wt%乳铁蛋白、(0.1-0.15)wt%食用菌超微粉、(1.3-2.0)wt%麦芽糊精、(1.3-2.0)wt%紫苏提取物以及(1.3-2.0)wt%葡萄糖,搅拌混匀后经高温灭菌即得。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保健粉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将上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干燥成粉末状,然后加入(5-6)wt%乳清蛋白粉、(0.6-1.2)wt%核桃粉、(0.001-0.0015)wt%乳铁蛋白、(0.8-1.0)wt%食用菌超微粉、(8-10)wt%麦芽糊精以及(0.005-0.01)wt%固态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粉末,经混匀、包装后即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将由鱼皮制成的上清液与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胡萝卜粉以及富硒酵母粉一起进行厌氧发酵,得到发酵液后添加硒蛋白进行超声处理,然后与由鱼皮外粘液、桑叶汁液、花生油和海藻多糖组成的溶液混合,最后经高静压处理后得到。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主要为6肽和8肽化合物,易被小肠和十二指肠吸收;同时结构稳定,不易受到胃肠消化的影响,能顺利达到小肠的吸收部位,在胃肠中的耐受性好,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对硒的吸收。此外,本发明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可以与其他营养成分或者食品配料进行互配,制备成富硒保健食品的形式,不仅硒的吸收效率好,而且风味独特,易被人群接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可通过常规的商业途径购买得到的。实施例1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1)以新鲜的乌鳢为原料,宰杀后分别收集鱼皮和鱼皮外粘液;(2)将收集的鱼皮切碎,打浆,按照1:3的料液重量比向碎鱼皮中添加4℃纯水,通过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将鱼皮制成鱼浆,调节鱼浆的ph值为4.0,然后按照鱼浆重量的30%加入胃蛋白酶,以250转/分钟的转速机械搅拌酶解2小时,之后5000g离心过滤保留上清液,最后将上清液升温至80℃温度,保持10分钟,达到灭菌和钝化酶的作用。(2)将上清液倒入发酵罐,根据鱼浆(上清液)的质量,添加1.0%的乳清蛋白粉、2.65%的木薯淀粉和0.4%的胡萝卜粉,混匀加热至30℃后再添加0.25%的富硒酵母粉,混匀后继续升温至37℃,然后密闭发酵罐厌氧发酵3.5小时,当ph达到4.8时终止发酵。(3)根据发酵液的总质量,往发酵液中添加0.002%的硒蛋白,混匀后在功率为350w的超声波中作用17.5分钟,超声过程中控制发酵液的酸度(ph4.9)和温度(37.5℃)恒定。(4)将步骤(1)分离得到的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按照1:1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静置10分钟后再添加总体积13%的花生油(体积百分数)和总质量0.65wt%的海藻多糖,在44℃下均质搅拌40分钟,待用。(5)按照1:5的体积比将步骤(4)中的溶液缓慢加入到步骤(3)的发酵液中,搅拌均匀后装于袋子抽真空密封,以330mpa的高静压处理10分钟,然后降压至100mpa维持10分钟,得到强化硒吸收的富硒活性肽溶液。参照《gb/t22492-2008大豆肽粉》中的方法测得所述富硒活性肽溶液中的主要蛋白成分为6肽和8肽。实施例2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1)以新鲜的乌鳢为原料,宰杀后分别收集鱼皮和鱼皮外粘液;(2)将收集的鱼皮切碎,打浆,按照1:3的料液重量比向碎鱼皮中添加4℃纯水,通过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将鱼皮制成鱼浆,调节鱼浆的ph值为4.0,然后按照鱼浆重量的20%加入胃蛋白酶,以200转/分钟的转速机械搅拌酶解2小时,之后5000g离心过滤保留上清液,最后将上清液升温至80℃温度,保持10分钟,达到灭菌和钝化酶的作用。(2)将上清液倒入发酵罐,根据鱼浆(上清液)的质量,添加0.5%的乳清蛋白粉、2.5%的木薯淀粉和0.3%的胡萝卜粉,混匀加热至30℃后再添加0.2%的富硒酵母粉,混匀后继续升温至37℃,然后密闭发酵罐厌氧发酵3.5小时,当ph达到4.8时终止发酵。(3)根据发酵液的总质量,往发酵液中添加0.001%的硒蛋白,混匀后在功率为300w的超声波中作用20分钟,超声过程中控制发酵液的酸度(ph4.8)和温度(35℃)恒定。(4)将步骤(1)分离得到的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按照1:1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静置10分钟后再添加总体积10%的花生油(体积百分数)和总质量0.5wt%的海藻多糖,在42℃下均质搅拌40分钟,待用。(5)按照1:4的体积比将步骤(4)中的溶液缓慢加入到步骤(3)的发酵液中,搅拌均匀后装于袋子抽真空密封,以300mpa的高静压处理10分钟,然后降压至80mpa维持10分钟,得到强化硒吸收的富硒活性肽溶液。参照《gb/t22492-2008大豆肽粉》中的方法测得所述富硒活性肽溶液中的主要蛋白成分为6肽和8肽。实施例3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1)以新鲜的乌鳢为原料,宰杀后分别收集鱼皮和鱼皮外粘液;(2)将收集的鱼皮切碎,打浆,按照1:3的料液重量比向碎鱼皮中添加4℃纯水,通过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将鱼皮制成鱼浆,调节鱼浆的ph值为4.0,然后按照鱼浆重量的40%加入胃蛋白酶,以300转/分钟的转速机械搅拌酶解2小时,之后5000g离心过滤保留上清液,最后将上清液升温至80℃温度,保持10分钟,达到灭菌和钝化酶的作用。(2)将上清液倒入发酵罐,根据鱼浆(上清液)的质量,添加1.5%的乳清蛋白粉、2.8%的木薯淀粉和0.5%的胡萝卜粉,混匀加热至30℃后再添加0.3%的富硒酵母粉,混匀后继续升温至37℃,然后密闭发酵罐厌氧发酵3.5小时,当ph达到4.8时终止发酵。(3)根据发酵液的总质量,往发酵液中添加0.003%的硒蛋白,混匀后在功率为400w的超声波中作用15分钟,超声过程中控制发酵液的酸度(ph5.0)和温度(40℃)恒定。(4)将步骤(1)分离得到的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按照1:1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静置10分钟后再添加总体积15%的花生油(体积百分数)和总质量0.8wt%的海藻多糖,在46℃下均质搅拌30分钟,待用。(5)按照1:6的体积比将步骤(4)中的溶液缓慢加入到步骤(3)的发酵液中,搅拌均匀后装于袋子抽真空密封,以350mpa的高静压处理10分钟,然后降压至120mpa维持10分钟,得到强化硒吸收的富硒活性肽溶液。参照《gb/t22492-2008大豆肽粉》中的方法测得所述富硒活性肽溶液中的主要蛋白成分为6肽和8肽。实施例4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乳剂饮品的制备方法往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中加入1.9wt%乳清蛋白、0.0025wt%乳铁蛋白、0.125wt%食用菌超微粉、1.6wt%麦芽糊精、1.6wt%紫苏提取物、1.6wt%葡萄糖,搅拌混匀后经高温灭菌即得。实施例5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乳剂饮品的制备方法往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中加入1.8wt%乳清蛋白、0.002wt%乳铁蛋白、0.1wt%食用菌超微粉、1.3wt%麦芽糊精、1.3wt%紫苏提取物、1.3wt%葡萄糖,搅拌混匀后经高温灭菌即得。实施例6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乳剂饮品的制备方法往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中加入2wt%乳清蛋白、0.003wt%乳铁蛋白、0.15wt%食用菌超微粉、1.3wt%麦芽糊精、1.3wt%紫苏提取物、1.3wt%葡萄糖,搅拌混匀后经高温灭菌即得。实施例7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保健粉剂的制备方法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经喷雾干燥成淡黄色的富硒活性肽粉末,然后往富硒活性肽粉末中加入5.5wt%乳清蛋白粉、0.9wt%核桃粉、0.0013wt%乳铁蛋白、0.9wt%食用菌超微粉、9wt%麦芽糊精、0.008wt%固态dha粉末,经混匀、包装后即得。实施例8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保健粉剂的制备方法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经喷雾干燥成淡黄色的富硒活性肽粉末,然后往富硒活性肽粉末中加入5wt%乳清蛋白粉、0.6wt%核桃粉、0.001wt%乳铁蛋白、0.8wt%食用菌超微粉、8wt%麦芽糊精、0.005wt%固态dha粉末,经混匀、包装后即得。实施例9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保健粉剂的制备方法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富硒活性肽溶液经喷雾干燥成淡黄色的富硒活性肽粉末,然后往富硒活性肽粉末中加入6wt%乳清蛋白粉、1.2wt%核桃粉、0.0015wt%乳铁蛋白、1.0wt%食用菌超微粉、10wt%麦芽糊精、0.01wt%固态dha粉末,经混匀、包装后即得。实验例1小肠粘膜癌细胞(caco-2)体外消化吸收实验(1)细胞毒性试验(存活率):将caco-2细胞以1×104个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在胶原蛋白包被的96孔板中,将其在37℃的恒温co2培养箱中孵育24h。除去培养基后,将200μl不同浓度的样品添加到每个孔中,并为每个样品准备8-10个平行孔。在37℃的co2培养箱中孵育20小时后,向每个孔中添加20μlmtt(检测试剂)(5mg/ml),温育4h后,通过离心除去沉淀物。然后,向每个孔中加入150μldmso(二甲基亚砜),并以低速摇动细胞培养板10min。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量吸光度,最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b1-b0)*100/b2-b0。式中:b0为没有细胞的吸光度;b1为添加样品的吸光度;b2为不加样品的吸光度。(2)在体外构建肠道细胞模型将caco-2细胞以1×105个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在12孔板中,在第一周每隔一天更换一次培养基(caco-2细胞培养基,主要成分为dmem 20%fbs),并在第二周每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培养21天后,获得体外肠细胞模型。去除caco-2细胞培养基,用无硒缓冲液hbss(细胞培养液)洗净两次,并在37℃下预热10min,去除hbss缓冲液,加入不同浓度(1mg/ml,5mg/ml,10mg/ml)的样品(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富硒活性肽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2小时,反应后,在4℃下用hbss缓冲液洗涤两次以除去残留的提取液,加入500μl的0.1%(v/v)tritonx-100细胞裂解液,反复冷冻和融化以裂解细胞,然后超声处理10min,得到细胞悬液。用bca试剂盒测量总蛋白质量浓度(g/l),从细胞悬液中取出另一部分,以15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确定溶液中的硒离子含量和碱性蛋白酶(akp)活性检测试剂盒确定akp活性。实验过程中设置了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常用的补硒产品),其中,对照组为只加入培养基的细胞,亚硒酸钠组为加入0.02mg/ml亚硒酸钠溶液的细胞。同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细胞摄取率:细胞摄取率(%)=c1/c2。式中:c1为细胞内的硒浓度;c2为细胞总蛋白浓度。从表1的小肠粘膜癌细胞(caco-2)的存活率和硒的摄取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4和实施例7的样品处理后的caco-2细胞,其存活率都在94%以上,略低于对照组(96.5%),高于亚硒酸钠组,说明本发明的样品对caco-2不存在毒性。同时可以看出,caco-2细胞对实施例1、实施例4和实施例7样品中硒的摄取率也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表1小肠粘膜癌细胞(caco-2)的存活率及其对硒的摄取率实验例2模拟胃肠消化试验(1)模拟胃消化阶段:将去离子水中的模拟胃液(sgf)调节为ph=2.0,其中包括2mg/ml的nacl,12mmol/l的hcl和3.2mg/ml的胃蛋白酶。将5.0mg/ml样品(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富硒活性肽样品)与sgf以1:1的质量比混合,然后调节至ph2.0,并在37℃的恒温下以100r/min的转速连续搅拌2h,以模拟胃的消化,取上清液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2)模拟小肠消化阶段:准备模拟肠液(sif):包含盐溶液(100mgcacl2和300mg/mlnacl,ph7.0)、胆汁盐溶液(375.0mg胆汁盐溶解于7.0ml去离子水,ph7.0)和酶溶液(120.0mg脂肪酶溶解于5.0ml去离子水中,ph7.0)。在胃期消化阶段结束后,将先前溶液(模拟胃消化阶段的溶液)的ph(60.0ml)升高至7.0,并将制备好的sif添加至先前的溶液中,使脂肪酶和胆汁盐的最终浓度为1.6mg/ml。将混合物的ph调节至7.0,然后在37℃下以100r/min的转速连续摇动培养2h,收集并在冰水浴中冷却,然后在4℃下以15000r/min的转速离心30min,取上清液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实验过程中设置了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常用的补硒产品),其中,对照组为将样品与去离子水混合,亚硒酸钠组为将0.02mg/ml亚硒酸钠溶液与模拟胃液混合。其中,硒的留存量(%)=添加消化液的硒含量/不添加消化液的硒含量*100%。从表2可以看出,在胃消化阶段,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出硒的含量,亚硒酸钠样品的硒留存量明显低于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样品。胃消化后,将先前的胃液与模拟肠液相结合进行二次消化,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样品在肠消化阶段硒的留存量同样高于亚硒酸钠样品,但是硒的留存量均进一步降低,可能是由于胰蛋白酶导致化合物结构变化,从而降低与硒的结合能力。说明本发明的富硒活性肽样品结构稳定,不易受到胃肠消化的影响,能顺利达到小肠的吸收部位,在胃肠中的耐受性好。表2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胃和肠阶段硒的留存量实验例3小鼠消化吸收的动物实验将6周龄清洁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饲以无硒饲料建立低硒模型,自由采食饮水,室温保持(25±1)℃。给药前6h对小鼠禁食,自由饮水。三组小鼠以硒含量为18μg/kg·bw分别灌胃饲料(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富硒活性肽样品和亚硒酸钠),并于灌胃前和灌胃后5,10,20,30,40,60,80,100,120min尾部取血600μl,置于edta抗凝管中,3000r/min下离心10min,吸取上层血浆于离心管中,做好标记。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检测小鼠血浆中的硒含量。从表3可以看出,灌胃小鼠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富硒活性肽样品和亚硒酸钠样品后,灌胃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7的富硒活性肽样品后,小鼠血液中的血硒值的峰值均显著高于亚硒酸钠样品,血硒值的峰值出峰时间都是10分钟。说明本发明的富硒活性肽样品中的硒更容易被吸收,补充硒的效果好于亚硒酸钠,可能是因为本发明的富硒活性肽样品中的活性肽主要为6肽和8肽化合物,易被小肠和十二指肠吸收。表3小鼠灌胃后硒的消化吸收情况组别小鼠血液中的血硒值的峰值总量(mg/l)小鼠血液中的血硒值的峰值时间(分)亚硒酸钠0.8110实施例11.2310实施例41.2010实施例71.9910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鱼皮制成鱼浆,加入胃蛋白酶进行酶解处理后收集上清液;
s2、往步骤s1的上清液中加入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胡萝卜粉以及富硒酵母粉,然后进行厌氧发酵;
s3、往步骤s2的发酵液中添加硒蛋白,然后进行超声处理;
s4、将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加入花生油和海藻多糖,然后进行均质搅拌;
s5、将步骤s4的溶液加入步骤s3的发酵液中,抽真空后进行高静压处理,最后经降压得到强化硒吸收活性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皮和鱼皮外粘液均来自乌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先往上清液中加入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和胡萝卜粉,加热至30℃后再添加富硒酵母粉,最后升温至37℃进行厌氧发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按照所述上清液的质量,所述乳清蛋白粉的添加量为0.5-1.5%,所述木薯淀粉的添加量为2.5-2.8%、所述胡萝卜粉的添加量为0.3-0.5%,所述富硒酵母粉的添加量为0.2-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鱼皮外粘液与桑叶汁液的体积比为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高静压处理为以300-350mpa的高静压处理10分钟。
7.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强化硒吸收活性肽。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在制备富硒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9.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乳剂饮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往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中加入(1.8-2)wt%乳清蛋白、(0.002-0.003)wt%乳铁蛋白、(0.1-0.15)wt%食用菌超微粉、(1.3-2.0)wt%麦芽糊精、(1.3-2.0)wt%紫苏提取物以及(1.3-2.0)wt%葡萄糖,搅拌混匀后经高温灭菌即得。
10.一种强化硒吸收的富硒保健粉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干燥成粉末状,然后加入(5-6)wt%乳清蛋白粉、(0.6-1.2)wt%核桃粉、(0.001-0.0015)wt%乳铁蛋白、(0.8-1.0)wt%食用菌超微粉、(8-10)wt%麦芽糊精以及(0.005-0.01)wt%固态dha粉末,经混匀、包装后即得。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化硒吸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将由鱼皮制成的上清液与乳清蛋白粉、木薯淀粉、胡萝卜粉以及富硒酵母粉一起进行厌氧发酵,得到发酵液后添加硒蛋白进行超声处理,然后与由鱼皮外粘液、桑叶汁液、花生油和海藻多糖组成的溶液混合,最后经高静压处理后得到强化硒吸收活性肽;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主要为6肽和8肽化合物,易被小肠和十二指肠吸收;同时结构稳定,在胃肠中的耐受性好,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对硒的吸收;此外,本发明的强化硒吸收活性肽可以与其他营养成分或者食品配料进行互配,制备成富硒保健食品的形式,不仅硒的吸收效率好,而且风味独特,易被人群接受。
技术研发人员:张业辉;张友胜;焦文娟;赵甜甜;刘伟峰;施英;丘银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12.0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