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母乳喂养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母乳喂养,母乳非常利于婴儿生长发育,还能促进产妇产后恢复,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产妇乳汁分泌不足,乳头扁平、凹陷,乳头过大等问题,使得新生儿含接不良、哭闹、吸吮刺激减少,造成母亲丧失喂哺的信心,而不得不选择奶瓶喂养。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得不到锻炼,易形成乳头错觉,导致喂哺的困难;产妇因未能进行有效的喂哺也易导致乳胀,乳腺炎。
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方法替代奶瓶、杯子喂养,帮助存在喂哺困难的产妇解决喂养中的问题。但现有的装置存在如下缺陷:1.对乳头条件缺陷者常采用辅助奶头,但如果需要加奶则无法实现;2.现有装置乳罩处固定不好,容易吸进空气,影响吸吮,造成打嗝,吐奶,腹痛等,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包括第一罩体和注射器,所述第一罩体为碗口状,第一罩体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的端部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吮吸头,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中部还连接有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筒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筒体的上端为开口状,筒体的上端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的上端为开口状,所述固定槽的底端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透气孔,且固定槽的内壁上还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筒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筒体的下端还与第二罩体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安装有泄压阀。
优选的,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一体成型,第二罩体为圆柱形,第二罩体的内径为1.5cm-2.5cm。
优选的,所述筒体外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盖板与筒体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块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罩体内壁的中部还固定设置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与第一罩体同心设置。
优选的,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端还连接有第五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罩体的内部并与环形气囊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上安装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为塑料硬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使用时,将第一罩体罩住乳房前端,第二罩体罩在乳头上,吮吸头便于新生儿的吮吸,操作过程中,当新生儿长时间吮吸未产生奶时,固定好活动块,可以通过注射器向筒体内挤入气体,筒体压力上升,将筒体内的奶水挤入第二罩体,使得新生儿能够吮吸到少量奶,提高新生儿的动力,促进新生儿吸奶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的第一罩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罩体、2第二罩体、3第一连接管、4吮吸头、5第二连接管、6筒体、7盖板、8固定槽、9透气孔、10活动块、11注射器、12第三连接管、13第四连接管、14第五连接管、15环形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包括第一罩体1和注射器11,所述第一罩体1为碗口状,第一罩体1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罩体2,所述第二罩体2的端部与第一连接管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3的另一端连接有吮吸头4,所述第一连接管3的中部还连接有第二连接管5的一端,第二连接管5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二连接管5的另一端与筒体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筒体6的上端为开口状,筒体6的上端连接有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槽8,固定槽8的上端为开口状,所述固定槽8的底端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透气孔9,且固定槽8的内壁上还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10,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2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管12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三连接管12的另一端与筒体6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筒体6的下端还与第二罩体2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管13,所述第四连接管13上安装有泄压阀。
进一步的,筒体6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进一步的,第一罩体1与第二罩体2一体成型,第二罩体2为圆柱形,第二罩体2的内径为1.5cm-2.5cm。
进一步的,筒体6外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盖板7与筒体6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
进一步的,活动块10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的,第一罩体1内壁的中部还固定设置有环形气囊15,所述环形气囊15与第一罩体1同心设置。
进一步的,注射器的出口端还连接有第五连接管14的一端,所述第五连接管14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罩体1的内部并与环形气囊15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14上安装有阀门。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5均为塑料硬管。
本实施例中,本装置使用时,将第一罩体1罩住乳房前端,第二罩体2罩在乳头上,吮吸头4便于新生儿的吮吸,操作过程中,当新生儿长时间吮吸未产生奶时,固定好活动块10,可以通过注射器11向筒体6内挤入气体,筒体6压力上升,将筒体6内的奶水挤入第二罩体2,使得新生儿能够吮吸到少量奶,提高新生儿的动力,促进新生儿吸奶成功率。通过注射器11向环形气囊15内冲入气体,使得环形气囊15与乳房更加贴合,减少漏气的情况的发生,避免新生儿吸入空气,减少发生打嗝,吐奶,腹痛的情况。装置使用过程中,当产妇奶量较少时,可以卸下活动块10,此时透气孔9与外界连通,打开第二连接管5上的阀门,通过筒体6内的奶水对新生儿进行喂养,扩大装置的使用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包括第一罩体(1)和注射器(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1)为碗口状,第一罩体(1)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罩体(2),所述第二罩体(2)的端部与第一连接管(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3)的另一端连接有吮吸头(4),所述第一连接管(3)的中部还连接有第二连接管(5)的一端,第二连接管(5)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二连接管(5)的另一端与筒体(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筒体(6)的上端为开口状,筒体(6)的上端连接有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槽(8),固定槽(8)的上端为开口状,所述固定槽(8)的底端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透气孔(9),且固定槽(8)的内壁上还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10),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2)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管(12)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三连接管(12)的另一端与筒体(6)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筒体(6)的下端还与第二罩体(2)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管(13),所述第四连接管(13)上安装有泄压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6)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1)与第二罩体(2)一体成型,第二罩体(2)为圆柱形,第二罩体(2)的内径为1.5cm-2.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6)外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盖板(7)与筒体(6)之间通过螺纹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10)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把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1)内壁的中部还固定设置有环形气囊(15),所述环形气囊(15)与第一罩体(1)同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端还连接有第五连接管(14)的一端,所述第五连接管(14)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罩体(1)的内部并与环形气囊(15)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14)上安装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新生儿临床用母乳喂养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5)均为塑料硬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