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4


    本发明涉及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属于胎圈钢丝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胎圈钢丝是高碳钢制成的表面镀有紫铜或青铜的钢丝,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疲劳性能优和良好的直线性,它与橡胶有较高的粘合力,主要用于轮胎边缘作为增强用骨架材料,广泛应用于轿车轮胎,轻型卡车轮胎、载重型卡车轮胎、工程机械车轮胎及飞机轮胎等。胎圈钢丝生产过程中需要回火来进一步提高其韧性,早期回火采用的明火炉已逐步更新为电加热回火炉。

    现有的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温度控制精度高、无污染、更节能等优点逐渐成为胎圈钢丝回火装备的主流,但是由于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相邻感应线圈距离较近,存在一定的互感现象影响加热效率、增加电耗;线圈内部套管发生堵塞、破损时,需要整根内管更换,更换成本高,且更换操作过程复杂,停机时间长,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内管更换方便、维护简单、加热效率高、生产效率高的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使用方法是基于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实现的,所述钢丝感应回火炉包含支架和串联设置在支架上的多个炉箱;所述炉箱内设有多组并排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保温管和加热管,保温管和加热管的内部嵌置有内管,在每组保温管和加热管之间的支架上设有电磁隔片,加热管外圆缠绕螺旋铜管;相邻炉箱的保温管和加热管通过连接机构对应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含两个内部设有轴向通孔的螺纹杆、通过旋置在螺纹杆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连接的套管;所述螺纹杆通过螺母安装在支架上,所述内管的一端嵌置在螺纹杆的轴向通孔内,两个螺纹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内管的长度;

    本发明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所述保温管、加热管和内管的材质为陶瓷或氮化硼。

    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使用方法为:

    步骤一、回火炉准备:将内管插入保温管和加热管,内管的两端嵌置于螺纹杆的轴向通孔内,将螺纹杆通过螺母安装在支架上,再将套管旋置在相邻炉箱的相邻螺纹杆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连接;

    步骤二、穿丝:将待回火钢丝穿过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各炉箱的内管,并以稳定的移动速度通过;

    步骤三、回火:启动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钢丝连续进入多个炉箱的内管进行回火工艺的加热和保温处理,当某个炉箱的某根内管发生堵塞或破损需要更换内管时,只需将该内管一端对应的套管沿其轴线向外旋转至脱离本内管的螺纹杆,再将已与套管脱离的螺纹杆从支架上拆下,将待更换的内管抽出,插入新的内管,装上螺纹杆,再将套管反向旋转至该螺纹杆上与之连接,即可完成内管更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将感应回火炉的不同炉箱之间设置连接机构,将炉箱内的内管分段连接,在更换内管时,不需要将回火炉整根内管更换,只需拆装连接机构即可方便地更换有问题的内管,节约更换成本,提高更换效率,设置的电磁隔片改善了相近线圈的互感影响,提高了加热效率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其中:

    支架5.1、炉箱5.2、保温管5.3、加热管5.4、内管5.5、电磁隔片5.6、螺旋铜管5.7、连接机构5.8;

    螺纹杆5.8.1、套管5.8.2、螺母5.8.3、轴向通孔5.8.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使用方法是基于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实现的,所述钢丝感应回火炉包含支架5.1和串联设置在支架5.1上的多个炉箱5.2;所述炉箱5.2内设有多组并排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的内部嵌置有内管5.5,在每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之间的支架5.1上设有电磁隔片5.6,加热管5.4外圆缠绕螺旋铜管5.7;相邻炉箱5.2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通过连接机构5.8对应连接;所述连接机构5.8包含两个内部设有轴向通孔5.8.4的螺纹杆5.8.1、通过旋置在螺纹杆5.8.1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5.8.1连接的套管5.8.2;所述螺纹杆5.8.1通过螺母5.8.3安装在支架5.1上,所述内管5.5的一端嵌置在螺纹杆5.8.1的轴向通孔5.8.4内,两个螺纹杆5.8.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内管5.5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管5.3、加热管5.4和内管5.5的材质为陶瓷或氮化硼。

    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使用方法为:

    步骤一、回火炉准备:将内管5.5插入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内管5.5的两端嵌置于螺纹杆5.8.1的轴向通孔5.8.4内,将螺纹杆5.8.1通过螺母5.8.3安装在支架5.1上,再将套管5.8.2旋置在相邻炉箱5.2的相邻螺纹杆5.8.1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5.8.1连接;

    步骤二、穿丝:将待回火钢丝穿过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各炉箱5.2的内管5.5,并以稳定的移动速度通过;

    步骤三、回火:启动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钢丝连续进入多个炉箱5.2的内管5.5进行回火工艺的加热和保温处理,当某个炉箱的某根内管5.5发生堵塞或破损需要更换内管5.5时,只需将该内管5.5一端对应的套管5.8.2沿其轴线向外旋转至脱离本内管5.5的螺纹杆5.8.1,再将已与套管5.8.2脱离的螺纹杆5.8.1从支架5.1上拆下,将待更换的内管5.5抽出,插入新的内管5.5,装上螺纹杆5.8.1,再将套管5.8.2反向旋转至该螺纹杆5.8.1上与之连接,即可完成内管5.5更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优化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构思所做的任何改动或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包含支架(5.1)和串联设置在支架(5.1)上的多个炉箱(5.2);所述炉箱(5.2)内设有多组并排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的内部嵌置有内管(5.5),在每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之间的支架(5.1)上设有电磁隔片(5.6),加热管(5.4)外圆缠绕螺旋铜管(5.7);相邻炉箱(5.2)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通过连接机构(5.8)对应连接;所述连接机构(5.8)包含两个内部设有轴向通孔(5.8.4)的螺纹杆(5.8.1)、通过旋置在螺纹杆(5.8.1)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5.8.1)连接的套管(5.8.2);所述螺纹杆(5.8.1)通过螺母(5.8.3)安装在支架(5.1)上,所述内管(5.5)的一端嵌置在螺纹杆(5.8.1)的轴向通孔(5.8.4)内,两个螺纹杆(5.8.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内管(5.5)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管(5.3)、加热管(5.4)和内管(5.5)的材质为陶瓷或氮化硼。

    3.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使用方法,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的使用方法是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实现的,其方法为:

    步骤一、回火炉准备:将内管(5.5)插入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内管(5.5)的两端嵌置于螺纹杆(5.8.1)的轴向通孔(5.8.4)内,将螺纹杆(5.8.1)通过螺母(5.8.3)安装在支架(5.1)上,再将套管(5.8.2)旋置在相邻炉箱(5.2)的相邻螺纹杆(5.8.1)外圆端部将两个螺纹杆(5.8.1)连接;

    步骤二、穿丝:将待回火钢丝穿过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各炉箱(5.2)的内管(5.5),并以稳定的移动速度通过;

    步骤三、回火:启动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钢丝连续进入多个炉箱(5.2)的内管(5.5)进行回火工艺的加热和保温处理,当某个炉箱的某根内管(5.5)发生堵塞或破损需要更换内管(5.5)时,只需将该内管(5.5)一端对应的套管(5.8.2)沿其轴线向外旋转至脱离本内管(5.5)的螺纹杆(5.8.1),再将已与套管(5.8.2)脱离的螺纹杆(5.8.1)从支架(5.1)上拆下,将待更换的内管(5.5)抽出,插入新的内管(5.5),装上螺纹杆(5.8.1),再将套管(5.8.2)反向旋转至该螺纹杆(5.8.1)上与之连接,即可完成内管(5.5)更换。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及其使用方法,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使用方法是基于胎圈钢丝感应加热回火炉实现的,所述胎圈钢丝感应回火炉包含支架(5.1)和串联设置在支架(5.1)上的多个炉箱(5.2);所述炉箱(5.2)内设有多组并排设置且间隔排列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的内部嵌置有内管(5.5),在每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之间的支架(5.1)上设有电磁隔片(5.6),加热管(5.4)外圆缠绕螺旋铜管(5.7);相邻炉箱(5.2)的保温管(5.3)和加热管(5.4)通过连接机构(5.8)对应连接。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维护方便、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能耗。

    技术研发人员:陆海;徐一铭;朱杰;张文长;周黄山;陈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胜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68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