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及该药线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16

    本发明涉及医疗药线,具体是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的中药药线,以及该药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疮疡类疾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急慢性乳腺炎等。疮疡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深部感染化脓的可能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全身感染的症状。

    关于疮疡类疾病,国内外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抗菌治疗、手术切开引流治疗等。其中,手术切开引流治疗是在手术切开的基础上通过凡士林纱布条、橡皮引流条等进行引流处理。临床结果表明,对于范围较小的浅部疮疡而言,手术切开后以凡士林纱布条、橡皮引流条等进行引流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复杂性深部感染疮疡而言,在手术切开后采用凡士林纱布条、橡皮引流条等进行引流治疗,常常存在引流不畅的问题,容易发生慢性窦道、复发、不愈合等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手术切开后采用的凡士林纱布条、橡皮引流条等,仅能在患处达到单纯的引流功效,无法在患处达到祛腐解毒、逐脓止血、收敛生肌等复合治疗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疮疡类疾病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的特殊性、以及现有引流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在患处达到引流之基本治疗功效,还能在患处达到祛腐解毒、逐脓止血、收敛生肌等复合治疗功效的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以及该药线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所述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

    作为优选,所述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

    一种上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醋制;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将医用线及配方量的、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所述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

    步骤3.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内;

    步骤4.将配方量的、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干燥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芫花根醋制具体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1:0.2~0.4:2~5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

    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

    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

    摊晾,备用。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鸦胆子仁捣烂和所述巴豆仁捣烂,是将配方量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在一起捣烂;步骤1中,所述壁钱炭研成细末和所述荆芥炭研成细末,是将配方量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砂罐以米汤煮过。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为所述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8~13倍。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

    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浸药线干燥处理是以阴干或烘干方式实现;步骤5中,所述消毒是以紫外线照射消毒。

    进一步的,步骤5中,所述成品的药线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的中药药线针对于疮疡类疾病、及该疾病手术切开引流治疗的特殊性,以中药外治的思路制成,其在患处保有挂线物理引流之基本治疗功效的同时,还能在患处达到祛腐解毒、逐脓止血、收敛生肌等复合治疗功效,在疮疡类疾病的炎症期加快患处坏死组织液化、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引流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并有效预防了瘢痕形成;具体到本发明的配方中,各组分原料存在如下之药理功效:

    芫花根:辛、苦,温;逐水,可引流瘘道里的脓液(分泌物);解毒,可减轻局部炎症;散结,有一定腐蚀作用,加快坏死组织液化,缩短患处炎症期,为君药;

    鸦胆子仁:辛,凉;鸦胆子仁含脂肪油(鸦胆子油)约为56.23%,这其中,油中不皂化物约占1.36%、内含挥发油少许;皂化物约占92.47%,内含油酸(占原油的%-下同)约81.87%、亚油酸约3.37%、硬脂酸约2.65%、棕榈酸约6.62%等;还有熔点为152℃的绢丝状结晶体4.59%;鸦胆子仁/油对正常皮肤/粘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疣或乳头状瘤有效,对小鼠的实验性乳头状瘤,用鸦胆子仁/水剂能使瘤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变与坏死;对炎症细胞有同样作用,本发明中协助芫花根提高脱腐疗效,促进坏死组织的脱落,为臣药;

    巴豆仁: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本发明用其蚀疮杀虫之作用,其逐水退肿的作用可退肿散水,引流瘘道,同时因其性温热,与鸦胆子仁相互制约,防止鸦胆子过于寒凉,共同成为臣药,保证药性平衡;

    血竭:甘、咸,平;归心、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可起到良好的创面止血效果,并减少分泌物,为佐药;

    壁钱:咸,平,清热解毒;定惊;止血,治喉痹,牙疳,鼻衄,痔疮下血,金疮出血;烧炭存性后止血药效更佳,为佐药;

    荆芥炭:辛、涩,微温;归肺、肝经;收敛止血;用于便血,崩漏,产后血晕;与血竭、壁钱一同加强止血疗效;

    以上六味药以相互协同、配伍所组成的中药药物,以其制成的中药药线在临床使用时,有效兼顾了疮疡类疾病的急性和慢性各个阶段,具有祛腐解毒、逐脓止血、收敛生肌的复合治疗功效;

    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针对于本发明的中药药线而设计,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经济性好,所制成的中药药线的药性稳定,临床治疗效果好,有利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医疗药线,具体是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的中药药线,以及该药线的制备方法,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即医用丝线,例如医用7号丝线等)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6份、鸦胆子仁3份、巴豆仁3份、壁钱炭3份、荆芥炭3份、血竭6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1:0.3:4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芫花根不能接触金属类,下同);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不能接触金属类,下同),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将称取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10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49小时、52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6小时、30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2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应用实例

    采用实施例1制得的本发明中药药线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20例作为试验组,与同期橡皮引流20例(即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试验组的中药药线使用方法(即挂线方法)如下:

    -肛瘘主管挂药线,将准备好的中药药线系在穿过肛瘘主管的探针上,轻柔抽出探针并将药线引出至肛瘘的另一端,打结系上,作虚挂线;术中操作注意保护肛周正常皮肤,勿将中药药线与正常皮肤接触;

    -肛瘘支管挂药线,将探针自肛瘘外口沿肛瘘支管探至切开后的引流切口内,并切除肛瘘外口扩创,修剪探针两端的入口和出口,同主管样将中药药线穿过并打结系上,作悬浮挂线;

    -肛瘘主管切割挂线,肛瘘主管挂药线3天后,待肛瘘主管挂药线脱管,管腔变大引流通畅时,以医用7号丝线一端系于中药药线,另一端系在准备好的橡皮筋上,将橡皮筋拖至穿过瘘管,同时保持药线与橡皮筋缠在一起,此时用桑皮纸折叠成三叠后垫在外边作了皮肤切开的肌肉上以改变挂线切割组织受力的方向,然后收紧药线与橡皮筋压于桑皮纸上,中弯止血钳靠近肌肉夹住拉长的橡皮筋,以医用7号丝线钳下连同药线一起结扎,完成肛管直肠环挂药线自动紧线而切割肌肉直至脱落。

    对照组的挂线方法与试验组的挂线方法相同,只是挂线所使用的中药药线被替换为常规的橡皮条或橡皮筋。

    上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评比数据见表1所示。

    上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数据见表2所示。

    上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前、后红管平均静息压比较数据见表3所示。

    表1试验组、对照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和肛门功能评比数据

    表2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数据

    表3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前、后红管平均静息压比较数据

    通过上述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试验组在术后的切口愈合时间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其中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和肛门功能评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通过上述表2和表3可以清楚地看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前的肛管平均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试验组在术后肛管平均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见,试验组在术后的肛门压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施例2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6份、鸦胆子仁3份、巴豆仁2份、壁钱炭4份、荆芥炭3份、血竭5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1:0.4:5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配方量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在一起捣烂,备用;这样既能保证它们充分混合、协同,又能提高制备效率;

    将配方量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备用;这样既能保证它们充分混合、协同,又能提高制备效率;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称取配方量的芫花根,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物,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物,将它们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11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50小时、52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4小时、26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3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实施例3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5份、鸦胆子仁2份、巴豆仁4份、壁钱炭3份、荆芥炭2份、血竭6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约1:0.2:3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将称取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13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48小时、50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5小时、26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2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实施例4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4份、鸦胆子仁1份、巴豆仁2份、壁钱炭1份、荆芥炭2份、血竭4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约1:0.3:4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配方量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在一起捣烂,备用;

    将配方量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称取配方量的芫花根,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物,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物,将它们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9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48小时、50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4小时、25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1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实施例5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8份、鸦胆子仁5份、巴豆仁4份、壁钱炭5份、荆芥炭5份、血竭8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约1:0.2:2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将称取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12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48小时、50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4小时、26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2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实施例6

    本发明为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该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7份、鸦胆子仁4份、巴豆仁5份、壁钱炭4份、荆芥炭4份、血竭7份。

    上述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按照如下具体工艺步骤进行醋制: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约1:0.3:3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摊晾,备用;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准备一个以米汤煮过的砂罐作为浸药容器;

    准备医用线作为浸药载体;

    将医用线放入砂罐内;

    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将称取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通常,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约为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10倍;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通常,若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48小时,例如49小时、52小时等),若浸泡的环境温度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即浸泡时间至少应大于24小时,例如26小时、30小时等);

    步骤3.待浸泡达到预先设定时间之后,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煮沸后,先以大火煮约2分钟,后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例如烧杯内;

    步骤4.按配方量称取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将称取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并以长平镊夹住线较为充分、均匀的裹上血竭细末,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以阴干方式(或者烘干方式)实现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浸药线以紫外线照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若成品的中药药线不急于当前临床应用,则应在临床使用之前以真空包装处理。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

    芫花根8~4份、

    鸦胆子仁5~1份、

    巴豆仁5~1份、

    壁钱炭5~1份、

    荆芥炭5~1份、

    血竭8~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

    芫花根6份、

    鸦胆子仁3份、

    巴豆仁3份、

    壁钱炭3份、

    荆芥炭3份、

    血竭6份。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1.将芫花根醋制;

    将醋制好的芫花根在石臼内采用石锤捣烂,备用;

    将鸦胆子仁捣烂,备用;

    将巴豆仁捣烂,备用;

    将壁钱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荆芥炭研成细末,备用;

    将血竭研成细末,备用;

    步骤2.将医用线及配方量的、步骤1中备用的芫花根、鸦胆子仁、巴豆仁、壁钱炭和荆芥炭放入砂罐内;

    在砂罐内加入能够将砂罐内所放药物充分混合、并使医用线能够充分浸泡的清水;

    加盖密封,使医用线被所述砂罐内的药液充分浸泡;

    步骤3.将砂罐内的药液煮沸;

    以文火慢熬至砂罐内的药液将干、但浸药线内仍有水分时,将浸药线转移至清洁器皿内;

    步骤4.将配方量的、步骤1中备用的血竭撒至步骤3的器皿内,使浸药线的外部充分裹附血竭细末;

    步骤5.将步骤4的浸药线干燥处理;

    消毒后成为能够供临床使用的中药药线成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芫花根醋制具体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步骤①.将芫花根、醋和清水按1:0.2~0.4:2~5的重量比例,在非金属容器内混合;

    步骤②.以微火加热并慢煮,至容器内无醋液;

    步骤③.将芫花根炒至微干;

    摊晾,备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鸦胆子仁捣烂和所述巴豆仁捣烂,是将配方量的鸦胆子仁和巴豆仁混合在一起捣烂;

    步骤1中,所述壁钱炭研成细末和所述荆芥炭研成细末,是将配方量的壁钱炭和荆芥炭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砂罐以米汤煮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砂罐内加入的清水重量为所述砂罐内药物总重量的8~13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浸泡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浸泡至少48小时、高于20℃时浸泡至少24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浸药线干燥处理是以阴干或烘干方式实现;

    步骤5中,所述消毒是以紫外线照射消毒。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疮疡类疾病治疗用中药药线及该药线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中药药线是在医用线上浸渍、附着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组分原料所组成的中药药物:芫花根8~4份、鸦胆子仁5~1份、巴豆仁5~1份、壁钱炭5~1份、荆芥炭5~1份、血竭8~4份。本发明的中药药线在临床使用时,有效兼顾了疮疡类疾病的急性和慢性各个阶段,具有祛腐解毒、逐脓止血、收敛生肌的复合治疗功效。

    技术研发人员:唐学贵;刘芳;孔鹏飞;闻永;郑帆;唐诗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64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