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27


    本发明涉及活塞杆电镀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



    背景技术:

    电镀技术即电沉积,就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材料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电镀过程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镍、铬溶液)中由阳极和阴极构成回路,利用电解作用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沉积到阴极镀件表面上,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镀层性能不同于基体金属,具有新的特征,从而起到防止金属氧化(如锈蚀),提高耐磨性、导电性、反光性、抗腐蚀性(硫酸铜等)及增进美观等作用。

    电镀挂具根据零件的形状、镀层技术要求、电镀工艺和设备大小的不同,可有不同类型的挂具。譬如自动线和手工线就有区别。通常电镀车间都准备有适用于各种常见零件的通用挂具和只为某种零件设计制作的专用挂具。通用挂具种类形式很多,适用于多种工艺和零件。

    目前针对大吨位活塞杆电镀,通常是通过分体式挂具工装逐个安装,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第一,在大吨位活塞杆电镀过程中,由于电镀时间通常较长,工装会持续保持在高温状态,这势必会对活塞杆及工装自身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第二,铬雾溢出会对周围环境及操作者造成一定伤害,现有的电镀挂具都是先将工件吊入,再进行遮盖密封,无法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并且中间势必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导致铬雾溢出,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第三,装配时,先使用夹具将工件固定到连接板,然后在工件一端安装连接工装,最后用行车起吊连接工装进入镀槽,将连接板搭在阴极铜排上,实现工件与阴极铜排的连接。其无法保证在电镀过程中工件与阴极导电装置时刻保持紧密相连,容易导致挂具与阴极铜排易接触不良,导电性不佳,这会导致镀层厚度不均;

    第四,安装时,需要先用夹具将工件固定,再用行车吊起与阴极飞巴相连,不同的工件需要不同的工装夹具,工装不能通用,因此工装的安装效率低,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包括过渡吊盘,过渡吊盘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铜盘,导电铜盘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连接固定工装,导电连接固定工装用于固定工件;所述导电铜盘周边呈圆锥面;固定导电铜座固定在镀槽口,固定导电铜座呈圆环形,固定导电铜座内侧边呈圆锥面;所述导电铜盘周边圆锥面与固定导电铜座内侧边圆锥面相契合;所述固定导电铜座周边固定有导电铜排,导电铜排与阴极导电铜排相连;所述固定导电铜座中穿设有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

    其进一步是:所述过渡吊盘上端连接有吊环。

    所述过渡吊盘包括竖向的直筒,直筒上端具有上圆盘,直筒下端具有下圆盘;所述直筒上端具有内螺纹,所述吊环下端通过螺纹柱安装在直筒上端内螺纹中。

    所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上端具有法兰,法兰、导电铜盘和过渡吊盘的下圆盘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下端具有筒体,筒体侧面开设有活动半圆套。

    所述导电铜盘周边圆锥面与固定导电铜座内侧边圆锥面均为60°角的圆锥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打破原有复杂结构,过渡吊盘和导电连接工装固定在导电铜盘上,实现一体式工装;可根据工件大小在导电连接固定工装内部装夹不同尺寸的卡瓦工装,实现工装通用性好的目的;简化了安装工序,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装的安装效率低;

    (2)工件通过固定导电铜座的导电铜排始终保持与阴极导电装置紧密接触,保证良好的导电性,确保镀层厚度均匀;

    (3)导电铜盘与固定导电铜座采用锥形面紧密贴合,导电的同时,密封性好,即时避免铬雾溢出,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安全;

    (4)镶嵌在固定导电铜座内的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起到有效降温的作用,避免了保持高温状态对工装、工件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仰视图;

    图中:1、吊环;2、过渡吊盘;3、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4、导电铜盘;5、导电铜排;6、固定导电铜座;7、导电连接固定工装;8、活动半圆套;9、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过渡吊盘2包括竖向的直筒2-2,直筒上端具有上圆盘2-1,直筒下端具有下圆盘2-3。直筒2-2上端具有内螺纹,吊环1下端通过螺纹柱安装在直筒2-2上端内螺纹中。

    过渡吊盘2呈圆盘状,导电铜盘4周边呈圆锥面60°角的。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上端具有法兰7-1,法兰7-1、导电铜盘4和过渡吊盘2的下圆盘2-3通过固定螺栓9固定连接。

    固定导电铜座6固定在镀槽口,固定导电铜座6呈圆环形,固定导电铜座6内侧边呈60°角的圆锥面。导电铜盘4周边圆锥面与固定导电铜座6内侧边圆锥面相契合,工作时,能够及时封闭。固定导电铜座6周边固定有导电铜排5,导电铜排5与阴极导电铜排相连;导电铜排5设置有4个,极大地增强电镀过程中的导电能力。固定导电铜座6中穿设有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3,有效降低电镀过程中工装的温度。

    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用于固定工件,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下端具有筒体7-2,筒体7-2侧面开设有活动半圆套8,活动半圆套8与筒体7-2通过螺栓连接。工件放置在筒体7-2中,并通过活动半圆套8压紧。

    工作原理:

    先将工件放置在翻转架上边,通过活动半圆套8将工件固定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下端的筒体7-2中,用行车将工件吊入镀槽(吊小工件选过渡吊盘2,吊大工件选吊环1),导电铜盘4精准落在固定导电铜座6上,依靠二者间的60°角紧密贴合,达到密封目的,打开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3,开始施镀即可。

    本实施例中,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固定在导电铜盘4上,操作活动半圆套8即可,达到安装简便的目的,同时根据工件外径大小不同,可灵活选用不同尺寸的半圆卡瓦工装,满足了工装通用性好的目的。同时保证工件与阴极导电装置接触良好,保证镀层均匀,更重要的是镶嵌在固定导电铜座6内部的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3可以实现对工装降温的目的,另外导电铜盘4与固定导电铜座6间通过60°角实现紧密贴合,密封性良好,有效阻止电镀过程中铬雾溢出。

    本实施例解决了传统电镀工装在电镀过程中温度过高、安装速度慢、密封性差、导电不良的弊端,将各部件简化,功能组合,实现快速安装;固定螺栓可拆卸,可以实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的定期更换;导电铜盘与导电连接工装相连,实现整体吊装和及时封闭,克服了传统大吨位电镀挂具通用性低、工装安装复杂的缺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过渡吊盘(2),过渡吊盘(2)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铜盘(4),导电铜盘(4)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用于固定工件;所述导电铜盘(4)周边呈圆锥面;

    固定导电铜座(6)固定在镀槽口,固定导电铜座(6)呈圆环形,固定导电铜座(6)内侧边呈圆锥面;所述导电铜盘(4)周边圆锥面与固定导电铜座(6)内侧边圆锥面相契合;所述固定导电铜座(6)周边固定有导电铜排(5),导电铜排(5)与阴极导电铜排相连;所述固定导电铜座(6)中穿设有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吊盘(2)上端连接有吊环(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吊盘(2)包括竖向的直筒(2-2),直筒上端具有上圆盘(2-1),直筒下端具有下圆盘(2-3);所述直筒(2-2)上端具有内螺纹,所述吊环(1)下端通过螺纹柱安装在直筒(2-2)上端内螺纹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上端具有法兰(7-1),法兰(7-1)、导电铜盘(4)和过渡吊盘(2)的下圆盘(2-3)通过固定螺栓(9)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固定工装(7)下端具有筒体(7-2),筒体(7-2)侧面开设有活动半圆套(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铜盘(4)周边圆锥面与固定导电铜座(6)内侧边圆锥面均为60°角的圆锥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一种大直径活塞杆井式电镀组合挂具,属于活塞杆电镀技术领域。过渡吊盘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铜盘,导电铜盘下侧固定连接有导电连接固定工装;导电铜盘周边呈圆锥面;固定导电铜座固定在镀槽口,固定导电铜座呈圆环形,固定导电铜座内侧边呈圆锥面;固定导电铜座周边固定有导电铜排,导电铜排与阴极导电铜排相连;固定导电铜座中穿设有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本发明实现一体式工装,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装的安装效率低;工件导电性良好,镀层厚度均匀;导电铜盘与固定导电铜座采用锥形面紧密贴合,密封性好,即时避免铬雾溢出;内嵌式特氟龙循环冷却管起到有效降温的作用,避免保持高温状态对工装、工件的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于铁柱;姚广一;刘庆教;盛红瑞;韦金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62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