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21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膜加工设备技术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塑膜生产企业中,分条车间的分切机用于对制造好的塑膜进行切边,在切边时切下的废膜边会产生飞金、料脏等问题,致后工序产品质量状态受其制约,为此企业中通常都设有收集废膜边的系统,但现有的收集废膜边的系统采用送风机吹废膜边的办法将废膜边吹离,但运用此种方法在当分切机设备运行负荷较多时,存在着吹风时风向正压方向倒流,如此导致系统为负压吹废膜,无法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不利于产品质量,且存在生产员工浪费工时及劳动力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包括废边收集室,废边收集室与至少一根收集管的一端连通,收集管的另一端与设于分切车间的第一抽风机的出口端连通,收集管上开设有供废边进入的废边进口,废边进口和分切机之间连通有输送废边至废边进口的收集支管,第一抽风机的出口端与收集管之间或者收集管上相邻于第一抽风机出口端的一段内设有用于加速风速的导流管,导流管进风端端口大、出风端端口小。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导流管的出风端处于废边进口的位置。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导流管的出风端的中心线与废边进口的中心线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0至90度。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导流管由进风端向出风端方向横截面逐渐变小。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收集支管靠近废边进口端设有过渡段,过渡段上自靠近收集支管部至废边进口部之间呈倾斜设置,该过渡段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与收集管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导流管位于收集管内时,该导流管的进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导流管相适配、出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至少为该处的收集管的横截面的大小的二分之一。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每收集管对应设有一个收集支管,每收集管只开设有一个废边进口。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废边收集室内横设有过滤隔件,进入废边收集室的吸附有废边的气流通过过滤隔件将空气流中的废边留于废边收集室后重新排出。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废边收集室内还设有存放第二抽风机的风房,该第二抽风机将经过过滤隔件过滤的空气流输送至废边收集室的外部。

    在上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中,分切车间设于废边收集室的相对上层;收集管包括管径相对较小的收集小分管和管径相对较大的收集大分管,收集小分管的一端与第一抽风机的出口端连通、收集大分管的一端与废边收集室连通,废边进口开设于收集小分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的优点在于:

    1、将原来的送风机改为抽风机,即将原来的吹废膜边改为吸废膜边,减少了原先因采用吹废膜边时存在当分切机设备运行负荷较多时风向正压方向倒流的现象的发生机率,可减少员工的劳动力和人工成本,以达到改善飞金、料脏的问题,提高产品合格率、产能,降低生产综合成本的效果;

    2、导流管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收集管内的风的流速,从提高对收集支管内的废膜边的吸收能力;

    3、导流管的出风端与废边进口基本位于同一个位置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对收集支管内的废膜边的吸收能力;

    4、废边进口设于收集小分管上,有利于对收集支管内的废膜边的吸收;

    5、收集支管上的过渡段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与收集管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的设置,减小了收集支管内的废边进入收集管内的阻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流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提供了图2的a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分切车间a、分切机b、废边收集室101、收集管102、第一抽风机103、废边进口104、收集支管105、导流管106、过渡段107、第二抽风机108、过滤隔件109、风房110、收集小分管111、收集大分管1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这里的的收集装置,包括一个废边收集室101、一根收集管102、与分切车间a内的分切机b的一一对应的收集支管105、一台第一抽风机103,收集管102上开设有与收集支管105一一对应的废边进口104,收集管102的一端与废边收集室101密封连通、另一端与设于分切车间a的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连通,此外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与收集管102之间或者收集管102上相邻于第一抽风机103出口端的一段内设有用于加速风速的导流管106,导流管106进风端端口大、出风端端口小。

    如图2和3所示,这里的导流管106采用不锈钢制成,其根据收集管102的内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于收集管102的内径为110毫米的情况,配置的导流管106的长度为301毫米、进风端的外径为110毫米、出风端的内径为40毫米、管壁厚2毫米,而对于收集管102的内径为90毫米的情况,配置的导流管106的长度为200毫米、进风端的外径为90毫米、出风端的内径为40毫米、管壁厚2毫米。

    作为优选,分切车间a设于废边收集室101的相对上层,即如可以将废边收集室101设于一楼,而将分切车间a设于二楼,有利于将废边的收集和储存分开处理。

    作为优选,收集管102包括管径相对较小的收集小分管111和管径相对较大的收集大分管112,收集小分管111的一端与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连通、收集大分管112的一端与废边收集室101连通,废边进口104开设于收集小分管111上。

    管径相对较小的收集小分管111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流速,增强了与开设于收集小分管111上的废边进口104连通的收集支管105内的废膜切边的流入。

    另外地,导流管106由进风端向出风端方向横截面逐渐变小,导流管106的出风端的中心线与废边进口104的中心线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0至90度(通常选择30至60度之间)。

    导流管106的出风端处于废边进口104的位置,以有利于增加与废边进口104连通的收集支管105的收集能力。

    另外地,导流管106位于收集管102内时,该导流管106的进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导流管106相适配、出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至少为该处的收集管102的横截面的大小的二分之一。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收集管102与分切车间a中的分切机b一一对应设置(即每台分切机b配有一根单独的收集管102),这样每根收集管102上只需开设一个废边进口104,而所有收集管102共同与一台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密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收集装置的配置需要第一抽风机103的功率较大,或者是对于分切机b的数量较少的情况。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这里的第一抽风机103也与分切车间a中的分切机b一一对应设置(即每台分切机b配有一台单独的第一抽风机103),由于每根收集管102都配有单独一台第一抽风机103,不仅从第一抽风机103进口端抽吸进入的含有废膜切边的空气流的量更加多了,而且可根据分切机b开启的数量来相应的启动第一抽风机103,即如分切车间a内共有5台分切机b,而只有其中的3台分切机b被开启了,则只开启与这3台分切机b所连通的收集管102所连接的第一抽风机103就行了,而其余的第一抽风机103就无需开启了。

    这里的每根收集管102对应设有一个收集支管105,每根收集管102只开设有一个废边进口10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收集装置的配置对于分切车间a中的分切机b的数量较多的时候较适合,或者是因为企业内闲置有若干第一抽风机103的时候,当然根据需要或现实中第一抽风机103的数量,也可以将一些第一抽风机103中的每一个只与一根收集管102连通,而另一些第一抽风机103中的每一个可设置呈同时与两根即以上的收集管102连通,当然相应地,收集管102上也需要开设相应数量的废边进口104。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收集支管105靠近废边进口104端设有过渡段107,过渡段107上自靠近收集支管105部至废边进口104部之间呈倾斜设置,该过渡段107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与收集管102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4、5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废边收集室101内横设有过滤隔件109,进入废边收集室101的吸附有废边的气流通过过滤隔件109将空气流中的废边留于废边收集室101后重新排出。

    这里的过滤隔件109是用于将空气流中的废边滞留在废边收集室101内,而经其过滤后的空气流则需从废边收集室101内排出。

    这里的过滤隔件109一般但不限于为呈网状结构的粉尘过滤网。

    作为优选,废边收集室101内还设有存放第二抽风机108的风房110,该第二抽风机108将经过过滤隔件109过滤的空气流输送至废边收集室101的外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分切车间a、分切机b、废边收集室101、收集管102、第一抽风机103、废边进口104、收集支管105、导流管106、过渡段107、第二抽风机108、过滤隔件109、风房110、收集小分管111、收集大分管1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废边收集室(101),所述的废边收集室(101)与至少一根收集管(102)的一端连通,所述的收集管(102)的另一端与设于分切车间(a)的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的收集管(102)上开设有供废边进入的废边进口(104),所述的废边进口(104)和分切机(b)之间连通有输送废边至废边进口(104)的收集支管(105),所述的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与收集管(102)之间或者所述的收集管(102)上相邻于第一抽风机(103)出口端的一段内设有用于加速风速的导流管(106),所述的导流管(106)进风端端口大、出风端端口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管(106)的出风端处于废边进口(104)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管(106)的出风端的中心线与废边进口(104)的中心线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0至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管(106)由进风端向出风端方向横截面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支管(105)靠近废边进口(104)端设有过渡段(107),所述的过渡段(107)上自靠近收集支管(105)部至废边进口(104)部之间呈倾斜设置,该过渡段(107)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与收集管(102)内的废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管(106)位于收集管(102)内时,该导流管(106)的进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导流管(106)相适配、出风端的横截面的大小至少为该处的收集管(102)的横截面的大小的二分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所述的收集管(102)对应设有一个收集支管(105),每所述的收集管(102)只开设有一个废边进口(10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边收集室(101)内横设有过滤隔件(109),进入所述的废边收集室(101)的吸附有废边的气流通过过滤隔件(109)将空气流中的废边留于废边收集室(101)后重新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边收集室(101)内还设有存放第二抽风机(108)的风房(110),该第二抽风机(108)将经过过滤隔件(109)过滤的空气流输送至废边收集室(101)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切车间(a)设于废边收集室(101)的相对上层;所述的收集管(102)包括管径相对较小的收集小分管(111)和管径相对较大的收集大分管(112),所述的收集小分管(111)的一端与第一抽风机(103)的出口端连通、收集大分管(112)的一端与废边收集室(101)连通,所述的废边进口(104)开设于收集小分管(111)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属于塑膜加工设备技术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设计存在负压吹膜、导致塑膜质量受影响等问题。本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包括废边收集室,废边收集室与有至少一根收集管的一端连通,收集管的另一端与设于分切车间的第一抽风机的出口端连通,收集管上开设有供废边进入的废边进口,废边进口和分切机之间连通有输送废边至废边进口的收集支管等。本废膜切边的收集装置的优点在于:将原来的送风机改为抽风机,即将原来的吹废膜边改为吸废膜边,减少了原先因采用吹废膜边时存在当分切机设备运行负荷较多时风向正压方向倒流的现象的发生机率,以达到改善飞金、料脏的问题,提高产品合格率、产能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殷志国;刘文清;韦鸿;陈波;吴新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高镭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30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6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