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
背景技术:
在水质较差、水头较高的管路中,恶劣的工况对阀门的损耗非常严重,普通软密封蝶阀和多层次密封蝶阀根本无法使用,必须用硬密封蝶阀。密封副的两侧均是金属材料或较硬的其它材料的被称为"硬密封",这种密封耐高温,抗磨损,机械性能好,但在受力复杂的情况下,很难解决阀门内工作部件变位工况下动态密封的调整与控制,造成密封效果欠佳,并且采用硬碰硬密封蝶阀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会出现密封面擦伤,影响密封效果等问题,目前普通蝶阀在闭合瞬间到全部开启状态之间的工作范围时,流体会对蝶板进行冲击产生噪声,流体流过阀体通道时因流速过高,同时产生涡旋,故产生的噪音较阀门全开时大很多,这种情况往往使得使用这种阀门的场所噪音超标,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由此有必要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并且噪音小的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蝶板、转动设置在阀体中并且与蝶板一侧固定连接的旋杆,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蝶板远离旋杆一侧的第一环槽、设置在阀体内壁远离旋杆一侧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中设置有金属密封圈,所述第二环槽中设置有纵向截面呈u形并且与金属密封圈相适配的金属弹性阀座,所述第二环槽远离旋杆的内壁上套设有固定衬套,所述固定衬套远离阀体外部的一端与金属密封圈远离旋杆的一侧抵接,所述金属弹性阀座远离第二环槽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金属密封环,所述金属密封环远离金属弹性阀座的一侧与金属密封圈外壁抵接,所述金属密封圈通过螺钉与蝶板固定连接,所述阀体外侧设置有用于降低噪音的降噪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旋杆转动蝶板,使设置在第一环槽中的金属密封圈外壁与设置在金属弹性阀座内侧的金属密封环的一端接触,使金属密封圈外壁与金属密封环的一端达到密封状态,使金属弹性阀座远离金属密封环的一侧与第二环槽内壁形成密封状态,纵向截面呈u形的金属弹性阀座在蝶板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径向补偿量,所以可以实现在复杂受力情况下使金属密封环的一端与金属密封圈外壁形成动态密封,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通过套设在第二环槽内的固定衬套可以将金属弹性阀座固定在第二环槽内,避免因金属弹性阀座被转动的蝶板朝远离蝶板的方向推动,使金属密封环与金属密封圈外壁之间出现缝隙,导致密封效果下降的现象发生,当金属密封圈外壁出现磨损,导致密封效果下降时,卸下用于将金属密封圈与第一环槽固定的螺钉,将损坏的金属密封圈从第一环槽中拆出,将新的金属密封圈安装到第一环槽中,通过螺钉使新的金属密封圈与第一环槽固定,通过拆卸方便的金属密封圈,可以有效提高蝶阀的使用寿命,蝶板打开时,流体对蝶板进行冲击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阀体内壁传递到阀体外,被设置在阀体外的降噪装置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噪音通过阀体外壁传递到大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效果、使用寿命,降低了产品的噪音污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套设在阀体外侧的降噪壳体,所述降噪壳体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减震块,所述减震块沿阀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减震块远离降噪壳体的一端与阀体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流体对蝶板进行冲击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阀体内壁传递到阀体中,传递到阀体中的噪音被阀体转化为震动,并且通过阀体外壁传递到减震块中,通过减震块的变形,吸收震动,少量的震动通过阀体的外壁传递到阀体外壁与降噪壳体之间,再传递到降噪壳体内壁,通过降噪壳体将噪音转化为震动,降噪壳体中的震动传递到减震块中,通过减震块的变形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通过阀体外壁传递到空气中的噪音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蝶板远离旋杆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导向筋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蝶板一侧的导向筋条可以起到引导流体的作用,避免因流体撞击蝶板产生旋涡,而导致噪音增加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噪壳体内壁与阀体外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降噪壳体内壁与阀体外壁之间的消音棉可以通过内部的细微孔洞将传递到阀体外侧的噪音转化为热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噪音被进一步削弱,降低噪音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噪壳体外壁上设置有玻纤吸音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降噪壳体外壁上的玻纤吸音层可以吸收传递到降噪壳体外侧的噪音,降低噪音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表示为:
1-阀体、2-蝶板、3-旋杆、4-第一环槽、5-第二环槽、6-金属密封圈、7-金属弹性阀座、8-固定衬套、9-金属密封环、10-降噪壳体、11-减震块、12-导向筋条、13-消音棉、14-玻纤吸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内的蝶板2、转动设置在阀体1中并且与蝶板2一侧固定连接的旋杆3,所述阀体1内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密封装置,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蝶板2远离旋杆3一侧的第一环槽4、设置在阀体1内壁远离旋杆3一侧的第二环槽5,所述第一环槽4中设置有金属密封圈6,所述第二环槽5中设置有纵向截面呈u形并且与金属密封圈6相适配的金属弹性阀座7,所述第二环槽5远离旋杆3的内壁上套设有固定衬套8,所述固定衬套8远离阀体1外部的一端与金属密封圈6远离旋杆3的一侧抵接,所述金属弹性阀座7远离第二环槽5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金属密封环9,所述金属密封环9远离金属弹性阀座7的一侧与金属密封圈6外壁抵接,所述金属密封圈6通过螺钉与蝶板2固定连接,所述阀体1外侧设置有用于降低噪音的降噪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通过旋杆3转动蝶板2,使设置在第一环槽4中的金属密封圈6外壁与设置在金属弹性阀座7内侧的金属密封环9的一端接触,使金属密封圈6外壁与金属密封环9的一端达到密封状态,使金属弹性阀座7远离金属密封环9的一侧与第二环槽5内壁形成密封状态,纵向截面呈u形的金属弹性阀座7在蝶板2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径向补偿量,所以可以实现在复杂受力情况下使金属密封环9的一端与金属密封圈6外壁形成动态密封,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通过套设在第二环槽5内的固定衬套8可以将金属弹性阀座7固定在第二环槽5内,避免因金属弹性阀座7被转动的蝶板2朝远离蝶板2的方向推动,使金属密封环9与金属密封圈6外壁之间出现缝隙,导致密封效果下降的现象发生,当金属密封圈6外壁出现磨损,导致密封效果下降时,卸下用于将金属密封圈6与第二环槽5固定的螺钉,将损坏的金属密封圈6从第二环槽5中拆出,将新的金属密封圈6安装到第二环槽5中,通过螺钉使新的金属密封圈6与第二环槽5固定,通过拆卸方便的金属密封圈6,可以有效提高蝶阀的使用寿命,蝶板2打开时,流体对蝶板2进行冲击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阀体1内壁传递到阀体1外,被设置在阀体1外的降噪装置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噪音通过阀体1外壁传递到大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效果、使用寿命,降低了产品的噪音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套设在阀体1外侧的降噪壳体10,所述降噪壳体10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减震块11,所述减震块11沿阀体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减震块11远离降噪壳体10的一端与阀体1外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流体对蝶板2进行冲击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阀体1内壁传递到阀体1中,传递到阀体1中的噪音被阀体1转化为震动,并且通过阀体1外壁传递到减震块11中,通过减震块11的变形,吸收震动,少量的震动通过阀体1的外壁传递到阀体1外壁与降噪壳体10之间,再传递到降噪壳体10内壁,通过降噪壳体10将噪音转化为震动,降噪壳体10中的震动传递到减震块11中,通过减震块11的变形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通过阀体1外壁传递到空气中的噪音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的降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蝶板2远离旋杆3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导向筋条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蝶板2一侧的导向筋条12可以起到引导流体的作用,避免因流体撞击蝶板2产生旋涡,而导致噪音增加的现象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壳体10内壁与阀体1外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降噪壳体10内壁与阀体1外壁之间的消音棉13可以通过内部的细微孔洞将传递到阀体1外侧的噪音转化为热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噪音被进一步削弱,降低噪音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壳体10外壁上设置有玻纤吸音层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使用中,设置在降噪壳体10外壁上的玻纤吸音层14可以吸收传递到降噪壳体10外侧的噪音,降低噪音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内的蝶板(2)、转动设置在阀体(1)中并且与蝶板(2)一侧固定连接的旋杆(3),所述阀体(1)内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蝶板(2)远离旋杆(3)一侧的第一环槽(4)、设置在阀体(1)内壁远离旋杆(3)一侧的第二环槽(5),所述第一环槽(4)中设置有金属密封圈(6),所述第二环槽(5)中设置有纵向截面呈u形并且与金属密封圈(6)相适配的金属弹性阀座(7),所述第二环槽(5)远离旋杆(3)的内壁上套设有固定衬套(8),所述固定衬套(8)远离阀体(1)外部的一端与金属密封圈(6)远离旋杆(3)的一侧抵接,所述金属弹性阀座(7)远离第二环槽(5)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金属密封环(9),所述金属密封环(9)远离金属弹性阀座(7)的一侧与金属密封圈(6)外壁抵接,所述金属密封圈(6)通过螺钉与蝶板(2)固定连接,所述阀体(1)外侧设置有用于降低噪音的降噪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装置包括套设在阀体(1)外侧的降噪壳体(10),所述降噪壳体(10)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减震块(11),所述减震块(11)沿阀体(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减震块(11)远离降噪壳体(10)的一端与阀体(1)外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蝶板(2)远离旋杆(3)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导向筋条(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壳体(10)内壁与阀体(1)外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锻全金属双向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壳体(10)外壁上设置有玻纤吸音层(1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