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服装面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及其制造方法及面料。
背景技术:
:牛仔服装是衣中的常青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依然屹立在时尚服装的舞台上,其复古、斜纹等牛仔风格是组成牛仔服装的重要元素,一直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其中,由于具有弹性的牛仔服装在人们穿着时能够更突显优美身型,且穿着时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现有的弹性牛仔面料一般是采用具有弹性的包芯纱进行织造,使面料具有优良的弹性性能,而包芯纱一般由外层短纤维包覆里层弹性长丝构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采用外层短纤维采用正常捻度时,运用该包芯纱制成的面料虽然具有优良的弹性性能,但是面料缩水率难以控制;当外层短纤维采用高捻度时,由于外层短纤维存在内外转移而抱和十分紧密,纤维之间自由移动受阻,外层短纤维对里层的弹性长丝的压力过大,当面料被拉伸而回复的时候,由于弹性长丝受到短纤维的过大压力而阻碍弹性长丝的回复,长此以往会减弱面料的回复性能,使得面料“起拱”,同时捻度高的纱线制成的面料手感不舒适,特别是接触皮肤的那一面会引起皮肤刺痒,达不到服装舒适的效果。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及其制造方法及面料,可以解决现有的弹性纱线不能同时做到有效控制面料的缩水率和保证面料具有良好的回复性能的问题,可以增强面料的弹力和舒适程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纱,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外包纱,所述外包纱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的捻向相反。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所述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所述a纤维的直径范围为100纳米~50微米。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所述弹性纱线还包括:中间纱,所述中间纱为化纤长丝,其设置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包纱的内表面之间。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所述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双组份长丝或橡胶长丝,其旦数为20d~300d;所述化纤长丝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醇纤维或聚丙烯腈纤维,其旦数为40d~450d;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均为由棉纤维、麻、羊毛、天丝、莫代尔、粘胶、涤纶或锦纶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纺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支数均为16s~60s。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包括以下步骤:a、制作芯纱,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b、选用不同捻度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所述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c、将步骤b中的外包纱和步骤a中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所述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在所述步骤c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或将包含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的面料在所述预设温度下进行处理,使得所述a纤维发生熔融。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骤c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弹性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所述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加捻的捻系数为300-400捻/m。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面料,采用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采用由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交叉相缠而成的外包纱包覆于弹性芯纱上,其中一种短纤维为高捻度,另一种短纤维为常用捻度,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相互综合,使得弹性芯纱受到外包纱的压力适中,进而使得利用本申请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产品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外表面”、“之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产品结构图(即产品照片)。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新型的弹性纱线包括:芯纱10,芯纱10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外包纱,该外包纱包括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10的外表面;第一纱线31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第二纱线32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需要说明的是,芯纱10中的弹性长丝可以为多根,多根弹性长丝可以通过并线处理形成芯纱10。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纱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还包括中间纱,该中间纱为化纤长丝,其设置于芯纱10的外表面与外包纱的内表面之间,可对至少一根弹力长丝的芯纱10进行包覆固定。该化纤长丝可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醇纤维或聚丙烯腈纤维,其旦数为40d~450d。由于弹性长丝被化纤长丝包覆,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对弹性长丝不直接接触,在纱线被拉伸回复时,化纤长丝可对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对弹性长丝的压力进行缓冲,同时由于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对弹性长丝不直接接触,纱线中弹性长丝在拉伸后回弹性好,受到其它纤维阻碍小,因而对弹性长丝的损伤小,因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纱线织造的面料的弹性回复率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第一纱线31为高捻度,第二纱线32为常用捻度,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交叉相缠包覆于弹性长丝上,均匀地排列,使得弹性长丝受到外包纱的压力适中,进而使得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的捻向相反,由此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能够相互紧密抱合,两种短纤维交缠相缠均匀地包覆在芯纱10上,能够均匀地、很好地包覆里层的弹性长丝,解决在传统的双包芯纱线中,存在的外层短纤维不能够均匀地包覆里层弹性丝,使得弹性丝有可能外露的问题,因而在织造和后道加工程序中,会造成织物弹性损伤,特别是制成的服装在洗水时容易出现失弹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优选地,第一纱线31的捻向可为常用的s捻,而第二纱线32的捻向为z捻。在实际应用中,弹性长丝可以为聚氨酯纤维、双组份长丝或橡胶长丝,其旦数为20d~300d,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如由棉纤维、麻、羊毛、天丝、莫代尔、粘胶、涤纶或锦纶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纺织而成的纱线,其纱线支数为16s~60s。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中,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该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熔点温度的纤维,比如,该a纤维可以为市场上的常规涤纶或可溶涤纶材料。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a纤维为以聚氨酯载体为纺丝液的静电纺丝工艺形成的纤维,即聚氨酯静电纺纤维。该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在140~180℃的温度区间下可熔融,且由于聚氨酯静电纺纤维是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形成的纤维,其直径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具体地,该a纤维的直径范围为100纳米~50微米。由于聚氨酯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微小,因此纤维的重量轻,加入一定量的聚氨酯静电纺纤维于纱线中,由于该纤维所占的体积小,熔融后对纺成的纱线的结构和手感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微小,同时这些聚氨酯静电纺纤维能均匀分布在纱线中,经过140~180℃的温度处理后,能够将其它短纤维直接相互粘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提高纱线的强力。同时由于聚氨酯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小,在发生粘结的时候并不会改变纱线中纤维的结构,相对比于常规的可溶纤维(如可溶涤纶材料),由于采用常规的可溶纤维的重量较重,加入于纱线中,再在温度处理下进行溶解后,会在制成的纱线产生微孔结构等,虽然能够降低纱线的重量,使得纱线手感蓬松,但是会严重影响纱线的强力,从而使制得的织物断裂强力达不到面料服用的标准,更不能兼顾面料的轻量化和高的强力性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采用聚氨酯静电纺纤维的效果远远优于常规的可溶纤维。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包括以下步骤:a、制作芯纱,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b、选用不同捻度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所述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c、将步骤b中的外包纱和步骤a中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a和步骤b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化纤长丝对弹性长丝进行包覆处理,使得弹性长丝的外表面被化纤长丝包覆。在实际应用中,包覆的方式可以为气包(空气包覆)、机包(机器包覆)等方式,在此并不对化纤长丝的包覆方式进行限制。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步骤b中,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该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因此在步骤c之后,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需进行温度处理,使得a纤维熔融。本申请实施例的a纤维为以聚氨酯载体为纺丝液的静电纺丝工艺形成的纤维,即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因此对该聚氨酯静电纺纤维的温度处理条件为:温度为140~180℃;时间为1~5min。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将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纱线制成的面料在后整理加工处理程序中进行上述的温度处理。由于在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的纺纱过程中,经过温度处理的a纤维均匀地分布在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中,经过温度处理发生熔融时,熔融后能够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增强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使纤维之间不发生相对转移,增强纱线的强力,同时能够增强面料的撕破强力,同时能够进一步地有效降低织物的缩水率,从而制成的面料幅宽,减少制成的服装在缝制处出现失弹的现象。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步骤c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弹性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第一纱线31的捻向相同,也即可为常用的s捻,加捻的捻系数为300-400捻/m。由于捻度高的第一纱线31是s捻,捻度低的第二纱线32是z捻,通过在倍捻机上加捻时,纱线整体加捻的捻向为s捻,因此可使得捻度低的第二纱线32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退捻,捻度高的第一纱线31会进一步被加捻,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纱线中,捻度低的第二纱线32的在纱线中所占的体积高,使捻度低的纱线更多的接触皮肤,能够体现舒适的效果,同时捻度高的第一纱线31能够提供支撑和强力的作用,实现面料既柔软舒适又复古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面料,采用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本申请实施例的新型的弹性纱线,采用由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交叉相缠而成的外包纱包覆于弹性芯纱上,其中一种短纤维为高捻度,另一种短纤维为常用捻度,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相互综合,使得弹性芯纱受到外包纱的压力适中,进而使得利用本申请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通过将两种短纤维的捻向设置成相反,使得两种短纤维可相互抱合紧密排布于芯纱的外表面,可使得外包纱更好地包覆于芯纱上,以避免芯纱的弹性长丝外露的现象,保证面料的回复性能和避免弹性长丝失弹;还在两种短纤维中均匀设有经过温度处理可熔融的a纤维,在经过温度发生熔融时,能够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增强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使纤维之间不发生相对转移,增强纱线的强力,同时能够增强面料的撕破强力,同时能够进一步地有效降低织物的缩水率;且在外包纱与芯纱之间用中间纱化纤长丝包覆,两种短纤维对弹性长丝不直接接触,在纱线被拉伸回复时,化纤长丝可对两种短纤维对弹性长丝的压力进行缓冲,使得纱线中弹性长丝在拉伸后回弹性好,受到其它纤维阻碍小,因而对弹性长丝的损伤小,因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纱线织造的面料的弹性回复率好。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首先,制作芯纱,该芯纱由一根弹性长丝构成,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即氨纶),其旦数为70d。然后,选用不同捻度且捻向相反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其中,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5,第一纱线的捻向为常用的s捻,而第二纱线的捻向为z捻,且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为纯棉纱线,其纱线支数为32s,此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3%的聚氨酯静电纺纤维。接着,将纯棉纱线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和氨纶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将该弹性纱线记为纱线b1。此后,将该纱线b1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为s捻,加捻的捻系数为350捻/m。将纱线b1作为纬纱,10s纯棉的纱线作为经纱,进行织造,得到弹性面料,将该弹性面料记为面料1。对面料1在后整理加工处理程序中进行温度处理,温度处理条件为:温度为140~180℃;时间为3min,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发生熔融,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实施例2首先,制作芯纱,该芯纱由一根弹性长丝构成,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即氨纶),其旦数为70d。然后,采用聚酯纤维的化纤长丝对该弹性长丝进行空气包覆处理,使得弹性长丝的外表面被化纤长丝包覆,聚酯纤维的化纤长丝旦数为75d。接着,选用不同捻度且捻向相反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其中,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5,第一纱线的捻向为常用的s捻,而第二纱线的捻向为z捻,且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为纯棉纱线,其纱线支数为32s,此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3%的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再接着,将纯棉纱线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和已经包覆好化纤长丝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将该弹性纱线记为纱线b2。此后,将该纱线b2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为s捻,加捻的捻系数为350捻/m。将纱线b2作为纬纱,10s纯棉的纱线作为经纱,进行织造,得到弹性面料,将该弹性面料记为面料2。对面料2在后整理加工处理程序中进行温度处理,温度处理条件为:温度为140~180℃;时间为3min,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发生熔融,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实施例3首先,制作芯纱,该芯纱由一根弹性长丝构成,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即氨纶),其旦数为70d。然后,选用不同捻度且捻向相反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其中,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5,第一纱线的捻向为常用的s捻,而第二纱线的捻向为z捻,且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为纯棉或天丝纱线,其纱线支数为24s,此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3%的聚氨酯静电纺纤维。接着,将纯棉或天丝纱线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和氨纶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将该弹性纱线记为纱线b3。此后,将该纱线b3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为s捻,加捻的捻系数为350捻/m。将纱线b3作为纬纱,14s纯棉的纱线作为经纱,进行织造,得到弹性面料,将该弹性面料记为面料3。对面料3在后整理加工处理程序中进行温度处理,温度处理条件为:温度为140~180℃;时间为3min,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发生熔融,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实施例4首先,制作芯纱,该芯纱由一根弹性长丝构成,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即氨纶),其旦数为70d。然后,采用聚酯纤维的化纤长丝对该弹性长丝进行空气包覆处理,使得弹性长丝的外表面被化纤长丝包覆,聚酯纤维的化纤长丝旦数为75d。接着,选用不同捻度且捻向相反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其中,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5,第一纱线的捻向为常用的s捻,而第二纱线的捻向为z捻,且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均为纯棉或天丝纱线,其纱线支数为24s,此外,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3%的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再接着,将纯棉或天丝纱线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和已经包覆好化纤长丝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将该弹性纱线记为纱线b4。此后,将该纱线b4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为s捻,加捻的捻系数为350捻/m。将纱线b4作为纬纱,14s纯棉的纱线作为经纱,进行织造,得到弹性面料,将该弹性面料记为面料4。对面料4在后整理加工处理程序中进行温度处理,温度处理条件为:温度为140~180℃;时间为3min,聚氨酯静电纺纤维发生熔融,使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将制备得到的面料1、面料2、面料3以及面料4用于性能检测。其中,设置两组对照面料,记为对照面料1和对照面料2,对照面料1作为面料1和面料2的对照组,对照面料2作为面料3和面料4的对照组。具体地,对照面料1以10s纯棉的纱线为经纱,常规的双包芯纱线作为纬纱,进行织造所得,该双包芯纱线的芯纱为70d的氨纶,氨纶由75d的聚酯纤维化纤长丝包覆,再由一根16s的短纤维包覆形成;对照面料2以14s纯棉的纱线为经纱,常规的双包芯纱线作为纬纱,进行织造所得,该双包芯纱线的芯纱为70d的氨纶,氨纶由75d的聚酯纤维化纤长丝包覆,再由一根12s的短纤维包覆形成。检测结果如下:待检测面料幅宽(寸)纬向缩水率纬向撕破强力(n)弹性伸长率(%)增长率(%)弹性回复率(%)面料155-73843788面料256-54338294.6对照面料148-123636890.3面料255.6-84648.27.682.3面料357.2-653.444.52.593.4.对照面料248.3-1441.839.1890.3经过上述性能检测可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1和面料2对比于采用常规双包芯纱线织造而成的对照面料1,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且不易变形,撕破强力也更好。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3和面料4对比于采用常规双包芯纱线织造而成的对照面料2,也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且不易变形,撕破强力也更好。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纱,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
外包纱,所述外包纱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的捻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所述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a纤维的直径范围为100纳米~5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纱线还包括:
中间纱,所述中间纱为化纤长丝,其设置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包纱的内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长丝为聚氨酯纤维、双组份长丝或橡胶长丝,其旦数为20d~300d;所述化纤长丝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醇纤维或聚丙烯腈纤维,其旦数为40d~450d;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均为由棉纤维、麻、羊毛、天丝、莫代尔、粘胶、涤纶或锦纶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纺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支数均为16s~60s。
7.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包括以下步骤:
a、制作芯纱,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
b、选用不同捻度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作为外包纱,所述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所述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
c、将步骤b中的外包纱和步骤a中的芯纱进行并线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所述芯纱的外表面,得到弹性纱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分别均匀设置有1%~5%的a纤维,所述a纤维为预设温度处理下可熔融的纤维;
在所述步骤c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或将包含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的面料在所述预设温度下进行处理,使得所述a纤维发生熔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c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步骤c中得到的弹性纱线弹性置于倍捻机上进行加捻,加捻的捻向与所述第一纱线的捻向相同,加捻的捻系数为300-400捻/m。
10.一种新型的弹性面料,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纱线及其制造方法及面料,芯纱,芯纱为包括至少一根弹性长丝;外包纱,外包纱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叉相缠并包覆于芯纱的外表面;第一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4.1~5.5,第二纱线的捻系数范围为3.0~4.0。本申请采用由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交叉相缠而成的外包纱包覆于弹性芯纱上,其中一种短纤维为高捻度,另一种短纤维为常用捻度,两种不同捻度的短纤维相互综合,使得弹性芯纱受到外包纱的压力适中,进而使得利用本申请的弹性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既具有优良的回复性能,又能够有效控制织物的缩水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文;王美秀;卢姣艳;柯文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前进牛仔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3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