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4


    本发明涉及家庭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中医药、放疗、化疗、x刀、和γ刀;

    胶质瘤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所以手术的治疗目的比较局限;胶质瘤放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胶质瘤化疗原则上用于恶性肿瘤,由于其为“t”形结构,垂直管直接与脑室引流管相接,装接困难,管长容易打折,引流速度不容易控制,穿刺针和头皮接触点密闭性差,容易感染,此外,囊内残余药物也会对周围头皮的破坏,其引流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功能单一、使用不便、适用环境单一等缺陷,提供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及使用方法。所述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及使用方法具有功能多样、使用便捷、适用环境广泛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包括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顶部螺接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盖,所述螺纹盖的内腔顶部与固定基座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贯穿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端贯穿第一穿孔的内腔并插接在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内腔,所述转杆的外侧边缘靠近底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软毛,所述转杆的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旋转叶片,所述转杆的顶端贯穿位于底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并插接在位于顶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所述螺纹盖的右侧开设有两个第二穿孔,所述螺纹盖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腔插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阀门,所述旋转阀门上开设有两个第三穿孔,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波纹膜,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底部设有外管,所述外管的顶端与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连接块,相邻的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块远离外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波纹膜,位于顶部所述波纹膜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底部设有脑内药物释放囊,位于底部所述波纹膜与脑内药物释放囊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外管的内腔设有胶质导管,所述胶质导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螺纹连接块上,所述胶质导管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活瓣开关,所述胶质导管的外侧边缘套设有弹簧。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旋转叶片以转杆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穿孔以连接杆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穿孔与相邻的所述第三穿孔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块以外管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活瓣开关从上至下依次呈线性排列。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通孔以脑内药物释放囊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软毛以转杆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在需要进行在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的半固定设计下,贴合骨皮质和头皮,使其不易滑脱,囊壁可反复穿刺,便于穿刺引流;

    s2:通过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内部液体通过挤压增大压力后沿胶质导管的内腔进入到脑内药物释放囊的内腔,通过脑内药物释放囊外侧开设的若干个通孔的设计,使得液体通过通孔排出;

    s3:当排出的液体与患部贴合上药,并伴随有脑内药物释放囊的体积膨胀对内部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s4:当液体排出后,内部压力减小将患部的废液和处理患处后的药水吸收至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内腔;

    s5: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在操作时胶质导管和外管不会发生折弯和堵塞的问题,且配合活瓣开关的设置,使得液体流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内腔的速度减缓,避免吸收速度过快对患者产生伤害,对流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s6:当完成后取出设备时,通过手动按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将脑内药物释放囊内腔的废液排出后,将螺纹盖安装在固定基座上,通过手按压螺纹盖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底部运动,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内腔的气体被排出;

    s7:此时旋转旋转阀门,使得旋转阀门上的两个第三穿孔与螺纹盖上开设的两个第二穿孔位置相匹配,此时内部的气体通过挤压部分从两个穿孔内腔喷出,对螺纹盖的内部形成气体的流动,使得带动旋转叶片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叶片的旋带动转杆进行旋转;

    s8:此时将脑内药物释放囊放置到消毒液中,且由于转杆的旋转带动若干个软毛进行旋转的同时,转杆被按压向下运动,致使转杆的底端插接在胶质导管的内腔,且配合转杆的旋转带动软毛对胶质导管内腔和活瓣开关进行清理,使得内部清理程度得以提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各部件间的相互的螺接,使得该设备具有稳定连接关系,避免在进行操作时脱落的问题,且配合各部件间的相互联系,使得胶质导管不会发生弯折导致的堵塞问题,提高了实施的安全性,且在进行清理时,通过物理作用使得软毛旋转对胶质导管和活瓣开关具有良好的清理作用,避免了囊内残余药物对周围头皮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右视图。

    图中标号:1、头皮下药物蓄液囊;2、旋转阀门;3、螺纹盖;4、旋转叶片;5、固定基座;6、弹簧;7、胶质导管;8、外管;9、脑内药物释放囊;10、波纹膜;11、软毛;12、活瓣开关;13、螺纹连接块;14、连接杆;15、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包括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顶部螺接有固定基座5,固定基座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盖3,螺纹盖3的内腔顶部与固定基座5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第一穿孔的内腔贯穿有转杆15,转杆15的底端贯穿第一穿孔的内腔并插接在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内腔,转杆15的外侧边缘靠近底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软毛11,若干个软毛11以转杆15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起到旋转清理的作用,转杆15的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旋转叶片4,若干个旋转叶片4以转杆15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起到通过内部气压差造成的气体流动带动其进行机械旋转运动,从而对设备内部具有清理的功能,转杆15的顶端贯穿位于底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并插接在位于顶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螺纹盖3的右侧开设有两个第二穿孔,两个第二穿孔以连接杆14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个第二穿孔与相邻的第三穿孔位置相对应,起到开合和关闭气流的流动作用,螺纹盖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内腔插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阀门2,旋转阀门2上开设有两个第三穿孔,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波纹膜10,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设有外管8,外管8的顶端与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连接块13,相邻的两个螺纹连接块13远离外管8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波纹膜10,位于顶部波纹膜10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固定连接,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设有脑内药物释放囊9,位于底部波纹膜10与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顶部固定连接,脑内药物释放囊9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便于药物的渗透、扩散和吸收,若干个通孔以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外管8的内腔设有胶质导管7,胶质导管7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螺纹连接块13上,两个螺纹连接块13以外管8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起到螺接的作用,使设备在进行操作时不会发生脱落的问题,造成患者受伤,胶质导管7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活瓣开关12,若干个活瓣开关12从上至下依次呈线性排列,起到降低液体回流的速度,胶质导管7的外侧边缘套设有弹簧6。

    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在需要进行在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的半固定设计下,贴合骨皮质和头皮,使其不易滑脱,囊壁可反复穿刺,便于穿刺引流;

    s2:通过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部液体通过挤压增大压力后沿胶质导管7的内腔进入到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内腔,通过脑内药物释放囊9外侧开设的若干个通孔的设计,使得液体通过通孔排出;

    s3:当排出的液体与患部贴合上药,并伴随有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体积膨胀对内部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s4:当液体排出后,内部压力减小将患部的废液和处理患处后的药水吸收至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内腔;

    s5:通过弹簧6的设置使得在操作时胶质导管7和外管8不会发生折弯和堵塞的问题,且配合活瓣开关12的设置,使得液体流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速度减缓,避免吸收速度过快对患者产生伤害,对流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s6:当完成后取出设备时,通过手动按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内腔的废液排出后,将螺纹盖3安装在固定基座5上,通过手按压螺纹盖3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运动,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气体被排出;

    s7:此时旋转旋转阀门2,使得旋转阀门2上的两个第三穿孔与螺纹盖3上开设的两个第二穿孔位置相匹配,此时内部的气体通过挤压部分从两个穿孔内腔喷出,对螺纹盖3的内部形成气体的流动,使得带动旋转叶片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叶片4的旋带动转杆15进行旋转;

    s8:此时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放置到消毒液中,且由于转杆15的旋转带动若干个软毛11进行旋转的同时,转杆15被按压向下运动,致使转杆15的底端插接在胶质导管7的内腔,且配合转杆15的旋转带动软毛11对胶质导管7内腔和活瓣开关12进行清理,使得内部清理程度得以提高。工作原理:首先,在需要进行在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的半固定设计下,贴合骨皮质和头皮,使其不易滑脱,囊壁可反复穿刺,便于穿刺引流,通过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部液体通过挤压增大压力后沿胶质导管7的内腔进入到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内腔,通过脑内药物释放囊9外侧开设的若干个通孔的设计,使得液体通过通孔排出,当排出的液体与患部贴合上药,并伴随有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体积膨胀对内部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当液体排出后,内部压力减小将患部的废液和处理患处后的药水吸收至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内腔,通过弹簧6的设置使得在操作时胶质导管7和外管8不会发生折弯和堵塞的问题,且配合活瓣开关12的设置,使得液体流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速度减缓,避免吸收速度过快对患者产生伤害,对流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当完成后取出设备时,通过手动按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内腔的废液排出后,将螺纹盖3安装在固定基座5上,通过手按压螺纹盖3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运动,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气体被排出,此时旋转旋转阀门2,使得旋转阀门2上的两个第三穿孔与螺纹盖3上开设的两个第二穿孔位置相匹配,此时内部的气体通过挤压部分从两个穿孔内腔喷出,对螺纹盖3的内部形成气体的流动,使得带动旋转叶片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叶片4的旋带动转杆15进行旋转,此时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放置到消毒液中,且由于转杆15的旋转带动若干个软毛11进行旋转的同时,转杆15被按压向下运动,致使转杆15的底端插接在胶质导管7的内腔,且配合转杆15的旋转带动软毛11对胶质导管7内腔和活瓣开关12进行清理,使得内部清理程度得以提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包括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顶部螺接有固定基座(5),所述固定基座(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盖(3),所述螺纹盖(3)的内腔顶部与固定基座(5)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贯穿有转杆(15),所述转杆(15)的底端贯穿第一穿孔的内腔并插接在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内腔,所述转杆(15)的外侧边缘靠近底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软毛(11),所述转杆(15)的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旋转叶片(4),所述转杆(15)的顶端贯穿位于底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并插接在位于顶部的第一轴承的内腔,所述螺纹盖(3)的右侧开设有两个第二穿孔,所述螺纹盖(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腔插接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阀门(2),所述旋转阀门(2)上开设有两个第三穿孔,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波纹膜(10),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设有外管(8),所述外管(8)的顶端与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连接块(13),相邻的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块(13)远离外管(8)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波纹膜(10),位于顶部所述波纹膜(10)与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设有脑内药物释放囊(9),位于底部所述波纹膜(10)与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脑内药物释放囊(9)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外管(8)的内腔设有胶质导管(7),所述胶质导管(7)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螺纹连接块(13)上,所述胶质导管(7)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活瓣开关(12),所述胶质导管(7)的外侧边缘套设有弹簧(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旋转叶片(4)以转杆(15)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穿孔以连接杆(14)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穿孔与相邻的所述第三穿孔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块(13)以外管(8)的中心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活瓣开关(12)从上至下依次呈线性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通孔以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软毛(11)以转杆(15)的中心为中心轴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在需要进行在置入半球形的颅骨凹穴的半固定设计下,贴合骨皮质和头皮,使其不易滑脱,囊壁可反复穿刺,便于穿刺引流;

    s2:通过挤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部液体通过挤压增大压力后沿胶质导管(7)的内腔进入到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内腔,通过脑内药物释放囊(9)外侧开设的若干个通孔的设计,使得液体通过通孔排出;

    s3:当排出的液体与患部贴合上药,并伴随有脑内药物释放囊(9)的体积膨胀对内部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s4:当液体排出后,内部压力减小将患部的废液和处理患处后的药水吸收至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内腔;

    s5:通过弹簧(6)的设置使得在操作时胶质导管(7)和外管(8)不会发生折弯和堵塞的问题,且配合活瓣开关(12)的设置,使得液体流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速度减缓,避免吸收速度过快对患者产生伤害,对流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s6:当完成后取出设备时,通过手动按压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内腔的废液排出后,将螺纹盖(3)安装在固定基座(5)上,通过手按压螺纹盖(3)向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的底部运动,使得头皮下药物蓄液囊(1)内腔的气体被排出;

    s7:此时旋转旋转阀门(2),使得旋转阀门(2)上的两个第三穿孔与螺纹盖(3)上开设的两个第二穿孔位置相匹配,此时内部的气体通过挤压部分从两个穿孔内腔喷出,对螺纹盖(3)的内部形成气体的流动,使得带动旋转叶片(4)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叶片(4)的旋带动转杆(15)进行旋转;

    s8:此时将脑内药物释放囊(9)放置到消毒液中,且由于转杆(15)的旋转带动若干个软毛(11)进行旋转的同时,转杆(15)被按压向下运动,致使转杆(15)的底端插接在胶质导管(7)的内腔,且配合转杆(15)的旋转带动软毛(11)对胶质导管(7)内腔和活瓣开关(12)进行清理,使得内部清理程度得以提高。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双球囊贮液装置,包括头皮下药物蓄液囊,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顶部螺接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盖,所述螺纹盖的内腔顶部与固定基座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头皮下药物蓄液囊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内腔贯穿有转杆,本发明通过各部件间的相互的螺接,使得该设备具有稳定连接关系,避免在进行操作时脱落的问题,且配合各部件间的相互联系,使得胶质导管不会发生弯折导致的堵塞问题,提高了实施的安全性,且在进行清理时,通过物理作用使得软毛旋转对胶质导管和活瓣开关具有良好的清理作用,避免了囊内残余药物对周围头皮的破坏。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刘佳;石兰岚;牛瑞泽;于青山;冯婉青;贺靖苑;覃青敏;黄荣珠;王廷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医科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1.2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58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