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三维成型非织造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非织造布制备工艺的快速发展,非织造布的成本得到大幅降低,使得非织造布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在现有技术的非织造布制备方法中,非织造布的纤维之间主要通过溶剂型胶水进行粘合,在溶剂型胶水干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vocs排废,以及在后续的非织造布使用过程中,残余胶水溶剂的挥发,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存在不环保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环保的非织造布制备工艺。
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多种纤维材料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所述多种纤维材料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及第二纤维,所述第一纤维具有第一熔点,所述第二纤维具有第二熔点,所述第一熔点小于所述第二熔点;
将所述混合纤维按预定方式进行折叠铺网,得到待定型非织造布;
对所述待定型非织造布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冷却后得到所述非织造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预热步骤:
施加第一温度,所述第一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一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软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将多种纤维材料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的步骤中,所述多种纤维还包括第三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面材及芯材,所述面材具有第三熔点,所述芯材具有第四熔点,所述第三熔点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所述第二熔点及所述第四熔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三熔点,使所述面材软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所述第二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三熔点,使所述面材软化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施加第三温度,所述第三温度大于所述第三熔点,但小于所述第二熔点和所述第四熔点,使所述面材熔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纤维为低熔点化纤,所述第一熔点低于120℃,所述第二纤维为聚酯纤维或改性聚酯纤维,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0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纤维为低熔点化纤,所述第一熔点低于120℃,所述第二纤维为改性聚酯纤维,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00℃,所述面材由低熔点聚酯材料制成,所述第三熔点的范围选自130℃~160℃,所述芯材为聚酯纤维,所述第四熔点大于20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熔点的范围取自90℃~115℃,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50℃,所述第三熔点的范围选自130℃~140℃,所述第四熔点的范围取自260℃~27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纤维为聚丙烯pp纤维和聚乙烯pe纤维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纤维为改性聚酯高回弹纤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纤维选自高弹低熔点纤维elk、低熔点复合纤维es1-pe/pp及低熔点复合纤维es2-pe/pet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混合纤维按预定方式进行折叠铺网的方式为交叉折叠铺网或垂直折叠铺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交叉折叠铺网选自立式摆动交叉折叠铺网、四帘式交叉折叠铺网、双帘夹持式交叉折叠铺网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热熔纤维进行粘合定型,未使用溶剂型胶水进行粘合定型,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4为非织造布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第一纤维熔化前微观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如图5所示的非织造布第一纤维熔化后微观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第三纤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第一纤维熔化前微观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如图8所示的非织造布第一纤维熔化后微观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或“连通”,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将多种纤维材料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
具体地,利用开松设备及多道混合梳理装置对多种纤维进行梳理,使得多种纤维得以充分分梳,并混合均匀,同时,在梳理过程中去除纤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混合纤维。其中,多种纤维至少包括第一纤维10及第二纤维20,第一纤维10具有第一熔点,第二纤维20具有第二熔点,且第一熔点小于第二熔点。当温度低于但接近第一熔点时,第一纤维10会发生软化,当温度达到或超过第一熔点时,第一纤维10会发生熔化,当温度再度降低至第一熔点以下时,第一纤维10会重新凝固成固体;第二纤维20在温度小于第二熔点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熔化,且第二纤维20可部分吸附熔化后的第一纤维10。
进一步地,第一纤维10为低熔点化纤,第一熔点低于120℃,第二纤维20为聚酯纤维,第二熔点大于200℃,由于第一熔点与第二熔点之间温差较大,因此,第一纤维10处于熔化状态时,第二纤维20不会发生软化或熔化,仍处于固态,几乎不会对第二纤维20造成影响。可选的第一纤维10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pp纤维和聚乙烯pe纤维,可选的第二纤维20为包括但不限于改性聚酯高回弹纤维。
更进一步地,第一熔点的范围选自90℃~115℃,第二熔点的范围选自260℃~270℃。第一熔点与第二熔点的温度差大于100℃,第一纤维10受热熔化时,不会对第二纤维20造成影响。
优选地,第二纤维20为高回弹改性聚酯纤维,因其拥有优异的耐压回弹性、整体抗拉性、抗扭曲性及降解性,同时具备阻燃、防火、抗菌的作用,其作为第二纤维20制成非织造布后,可用于代替聚氨酯发泡材料,同时,其环保性能及安全性能远优于聚氨酯发泡材料,在坐垫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及图9,多种纤维还包括第三纤维30,第三纤维30包括面材31及芯材32,面材31具有第三熔点,芯材32具有第四熔点,第三熔点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第二熔点及第四熔点。
具体地,第三纤维30为低熔点聚酯纤维,芯材32设于中央位置,面材31包覆于芯材32的外表面,芯材32与面材31的截面呈同心圆设置。面材31由低熔点聚酯材料制成,第三熔点的范围取自130℃~160℃,芯材32由聚酯材料制成,第四熔点大于200℃,通过上述设置,当面材31温度达到第三熔点而熔化时,芯材32仍处于固态。可选的第三纤维30包括但不限于高弹低熔点纤维elk、低熔点复合纤维es1-pe/pp及低熔点复合纤维es2-pe/pet。通过增加第三纤维30,一方面,面材31熔化后可在非织造布的定型过程中充当胶水作用,优于面材31包覆在芯材32的外表面,可是面材31熔化后,纤维之间的连接点被液态面材31材料充分浸润,固化后,可令非织造布获得更佳的定型效果;另一方面,定型后的非织造布的立体结构更加优化,使其物理性能得以显著提升。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
优选地,第三熔点的范围取自130℃~140℃,第四熔点的范围取自260℃~270℃。通过上述设置,由于第一熔点与第三熔点温度值比较接近,当第一纤维10温度达到第一熔点而处于熔化状态时,第三纤维30的面材31处于软化状态。同时,第四熔点与第三熔点温度差大于100℃,当第三纤维30的面材31受热熔化时,几乎不会对第三纤维的芯材32造成影响。
优选地,芯材32具有部分弹性,可通过选择不同第一纤维、第二纤维及第三纤维的比例,获得不同弹性的非织造布。
步骤s30:将混合纤维按预定方式进行折叠铺网,得到待定型非织造布。
具体地,利用铺网设备对由第一纤维10及第二纤维20制成的混合纤维,或由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制成的混合纤维进行铺网,完成铺网后,纤维由原来有序的线型变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从而得到待定型非织造布。
进一步地,铺网方式包括交叉铺网或垂直铺网两者方式,通过交叉铺网方式可获得倾斜网纹形状的立体网状结构,该结构赋予非织造布良好的整体抗拉性能和抗扭曲性能,通过垂直铺网方式可获得在水平或竖直方向折叠的立体网状结构,该结构赋予非织造布优异的耐压回弹性。
更进一步地,交叉铺网选自立式摆动交叉折叠铺网、四帘式交叉折叠铺网、双帘夹持式交叉折叠铺网中的任意一种。应当理解,其它可将纤维有线型变为网状结构的铺网方式,也可作为本发明的铺网方式。
步骤s50:施加第二温度,第二温度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但第二熔点,使第一纤维熔化,冷却后得到非织造布。
具体地,请参阅图4、图5及图6,多种纤维包括第一纤维10及第二纤维20,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二温度,第二温度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第二熔点,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的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与第二纤维20之间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至第一熔点以下时,第一纤维10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将网状结构的第二纤维20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优选地,第二温度取值125℃,该温度大于第一熔点取值范围的最高值120℃,但小于第二熔点取值范围的最低值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多种纤维包括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二温度,第二温度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第二熔点,同时,第二温度小于但接近第三熔点,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第三纤维30的面材31发生软化但不会熔化,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将第二纤维20和/或第三纤维30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优选地,第二温度取值125℃,该温度大于第一熔点取值范围的最高值120℃,但小于第二熔点取值范围的最低值200℃和第三熔点的取值范围最低值1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与图2,在s50步骤之前,还包括对待定型非织造布进行预热的步骤s40。
步骤s40:施加第一温度,第一温度小于但接近第一熔点,使第一纤维软化。
具体地,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一温度,第一温度小于但接近第一熔点,由于第一温度低于第一熔点,第一纤维10在第一温度下发生软化,但不会熔化。通过预热,通过增加预热步骤,可使第一纤维10均匀受热,从而避免在烘烤步骤中,第一纤维10因受热不均匀导致不能完全熔化,进而提升非织造布的定型品质。优选地,第一温度取值85℃,该温度小于但接近第一熔点取值范围的最低值9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多种纤维材料包括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因此,在步骤s50之后,还包括加热使面材31材料熔化的步骤s60。
步骤s60:施加第三温度,第三温度大于第三熔点,但小于第二熔点和第四熔点,使第三纤维的面材熔化。
具体地,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三温度,第三温度大于第三熔点,但小于第二熔点和第四熔点,在第三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及第三纤维30的面材31熔化呈液态,第三纤维30的芯材32和第二纤维20保持固态,由于烘烤前,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当第一纤维10及第三纤维30的面材31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及液态的面材31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将第二纤维20和/或第三纤维芯材32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由于第三纤维面材31在熔化前包覆在第三纤维芯材32的外表面,其熔化后,可使第三纤维芯材32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均匀的附着液态面材31,从而达到更佳的定型效果。优选地,第三温度取值170℃,该温度大于第三熔点取值范围的最高值160℃,但小于第二熔点取值范围的最低值200℃和第四熔点的取值范围最低值200℃。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将具有不同熔点的第一纤维10和第二纤维20进行梳理并混合,得到混合纤维,然后对混合纤维进行铺网,得到待定型的非织造布,并通过烘箱烘烤,将低熔点的第一纤维10熔化,熔化后的第一纤维10充当胶水将经过立体铺网的第二纤维20粘合定型,从而形成非织造布,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未使用溶剂型胶水进行粘合定型,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
以下为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1、图4、图5及图6,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纤维10和第二纤维20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第一纤维10为由韩国汇维仕提供的聚酯复合纤维,型号为4080,其拥有第一熔点110℃,第二纤维20为由无锡盛烨公司提供的型号为shg01的改性聚酯纤维,其拥有第二熔点250℃。
(2)将上述混合纤维采用自立式摆动交叉折叠铺网方式进行铺网,获得待定型的非织造布。在铺网过程中,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由线型变成倾斜网纹形状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交叉连接点。
(3)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烘烤,使第一纤维10熔化,冷却后获得定型的非织造布。烘烤过程中,将烘箱的温度设置为第二温度120℃,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叉连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将网状结构的第二纤维20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热熔纤维进行粘合定型,未使用溶剂型胶水,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2、图4、图5,及图6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纤维10和第二纤维20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第一纤维10为由日本智索公司提供的型号为pp/pe-eac复合聚丙烯纤维,其拥有第一熔点110℃,第二纤维20为由无锡盛烨公司提供的型号为syght01的改性聚酯高回弹纤维,其拥有第二熔点为230℃。
(2)将上述混合纤维采用四帘式交叉折叠铺网方式进行铺网,获得待定型的非织造布。在铺网过程中,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由线型变成倾斜网纹形状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交叉连接点。
(3)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预热,使第一纤维10软化。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一温度为85℃,由于该温度低于第一熔点110℃,因此,第一纤维10在第一温度下软化,但不会熔化。
(4)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烘烤,使第一纤维10熔化,冷却后获得定型的非织造布。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二温度为120℃,由于该温度大于第一熔点,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的交叉连接点或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叉连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将网状结构的第二纤维20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热熔纤维进行粘合定型,未使用溶剂型胶水,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预热步骤,可使第一纤维10均匀受热,从而避免在烘烤步骤中,第一纤维10因受热不均匀导致不能完全熔化,进而提升非织造布的定型品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及图9,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第一纤维10为由韩国世韩公司提供的型号为lmpet的聚酯复合纤维,其拥有第一熔点100℃,第二纤维20为由无锡烨盛公司提供的型号为ysght01的高回弹改性聚酯纤维,其拥有第二熔点255℃,第三纤维30为由日本帝人公司提供的型号为elk的高弹低熔点纤维,其包括面材31及芯材32,其中,面材31由低熔点聚酯材料制成,其拥有第三熔点145℃,芯材32由聚酯纤维,其拥有第四熔点240℃。
(2)将上述混合纤维采用垂直折叠铺网方式进行铺网,获得待定型的非织造布。在铺网过程中,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由线型变成垂直折叠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邻接点。
(3)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预热,使第一纤维10软化。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一温度为85℃,由于该温度低于第一熔点100℃,因此,第一纤维10在第一温度下软化,但不会熔化。
(4)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烘烤,使第一纤维10熔化。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二温度为120℃,由于该温度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第三熔点,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第三纤维面材31发生软化但不会熔化,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的邻接点上聚集。
(5)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三温度170℃,使第三纤维面材31熔化。由于第三温度大于第三纤维面材31的熔点,但小于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的熔点,在第三温度的作用下,第三纤维面材31发生熔化,液态的第三纤维面材31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的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邻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将网状结构的第二纤维20和/或第三纤维芯材32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热熔纤维进行粘合定型,未使用溶剂型胶水,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第三纤维30,一方面,面材31熔化后可在非织造布的定型过程中充当胶水作用,由于面材31包覆在芯材32的外表面,可使面材31熔化后,纤维之间的连接点被液态面材31材料充分浸润,固化后,可令非织造布获得更佳的定型效果;另一方面,定型后的非织造布的立体结构更加优化,使其物理性能得以显著提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及图9,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第一纤维10为由日本智索公司提供的型号为pp/pe-eac的复合聚丙烯纤维,其拥有第一熔点110℃,第二纤维20为由无锡盛烨公司提供的型号为ysght01的改性聚酯纤维,其拥有第二熔点255℃,第三纤维30为由无锡盛烨公司提供的低熔点复合纤维ys-es1-pe/pp,其包括面材31及芯材32,其中,面材31由低熔点聚酯材料制成,其拥有第三熔点135℃,芯材32由聚酯纤维,其拥有第四熔点265℃。
(2)将上述混合纤维采用垂直折叠铺网方式进行铺网,获得待定型的非织造布。在铺网过程中,第一纤维10、第二纤维20及第三纤维30由线型变成垂直折叠的立体网状结构,纤维与纤维之间存在邻接点。
(3)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预热,使第一纤维10软化。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一温度为85℃,由于该温度低于第一熔点110℃,因此,第一纤维10在第一温度下软化,但不会熔化。
(4)将待定型非织造布放入烘箱进行烘烤,使第一纤维10熔化。具体地,设置烘箱第二温度为120℃,由于该温度大于第一熔点,但小于第三熔点,此时,在第二温度的作用下,第一纤维10熔化呈液态,第三纤维面材31发生软化但不会熔化,由于第一纤维10熔化前,第一纤维10与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之间为邻接或交叉连接的立体网状结构,第一纤维10熔化后,液态的第一纤维10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30的邻接点上聚集。
(5)将烘箱温度设置为第三温度170℃,使第三纤维面材31熔化。由于第三温度大于第三纤维面材31的熔点,但小于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的熔点,在第三温度的作用下,第三纤维面材31发生熔化,液态的第三纤维面材31可附着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上,并在毛细作用下沿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长度方向渗透,最终在第二纤维20和第三纤维芯材32的邻接点上聚集。当温度冷却后,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重新凝固为固体,此时,聚集在交邻接点上的第一纤维10和第三纤维面材31将网状结构的第二纤维20和/或第三纤维芯材32固定在一起,起到定型作用,从而得到定型的非织造布。
上述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采用热熔纤维进行粘合定型,未使用溶剂型胶水,在烘烤过程中不会产生vocs排放,制备方法环保,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制备非织造布的过程中产生大量vocs排放的问题以及后续使用残余胶水溶剂挥发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第三纤维30,一方面,面材31熔化后可在非织造布的定型过程中充当胶水作用,由于面材31包覆在芯材32的外表面,可使面材31熔化后,纤维之间的连接点被液态面材31材料充分浸润,固化后,可令非织造布获得更佳的定型效果;另一方面,定型后的非织造布的立体结构更加优化,使其物理性能得以显著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多种纤维材料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其中,所述多种纤维材料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及第二纤维,所述第一纤维具有第一熔点,所述第二纤维具有第二熔点,所述第一熔点小于所述第二熔点;
将所述混合纤维按预定方式进行折叠铺网,得到待定型非织造布;
对所述待定型非织造布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冷却后得到所述非织造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预热步骤:
施加第一温度,所述第一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一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软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多种纤维材料进行梳理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纤维的步骤中,所述多种纤维还包括第三纤维,所述第三纤维包括面材及芯材,所述面材具有第三熔点,所述芯材具有第四熔点,所述第三熔点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所述第二熔点及所述第四熔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三熔点,使所述面材软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熔点但小于但所述第二熔点,使所述第一纤维熔化,所述第二温度小于但接近所述第三熔点,使所述面材软化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施加第三温度,所述第三温度大于所述第三熔点,但小于所述第二熔点和所述第四熔点,使所述面材熔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为低熔点化纤,所述第一熔点低于120℃,所述第二纤维为聚酯纤维或改性聚酯纤维,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为低熔点化纤,所述第一熔点低于120℃,所述第二纤维为改性聚酯纤维,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00℃,所述面材由低熔点聚酯材料制成,所述第三熔点的范围选自130℃~160℃,所述芯材为聚酯纤维,所述第四熔点大于2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熔点的范围取自90℃~115℃,所述第二熔点大于250℃,所述第三熔点的范围选自130℃~140℃,所述第四熔点的范围取自260℃~27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为聚丙烯pp纤维和聚乙烯pe纤维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为改性聚酯高回弹纤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纤维选自高弹低熔点纤维elk、低熔点复合纤维es1-pe/pp及低熔点复合纤维es2-pe/pet中的任意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混合纤维按预定方式进行折叠铺网的方式为交叉折叠铺网或垂直折叠铺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折叠铺网选自立式摆动交叉折叠铺网、四帘式交叉折叠铺网、双帘夹持式交叉折叠铺网中的任意一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