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储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水盒和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烘干设备的发展,现有的烘干设备的排水方案可直接将排水管排到下水道,还可将水排到储水盒中。在储水盒的水位达到水盒盖,即储水盒满水时会有报警,以提示用户将储水盒拿出清理积水。然而,在烘干设备的储水盒满水时,存在水从水盒盖的进水口漫出的问题。例如,因无法水平拿放储水盒导致水从进水口溢出的问题;或者,因储水盒的水过满导致水从进水口溢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储水盒和烘干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储水盒,所述储水盒包括:
储水腔,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腔体壁相邻且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
虹吸帽,包围着所述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腔体壁,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腔体壁间隔设置,其中,在所述虹吸帽与所述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水流通道;在所述虹吸帽与所述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三水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具有通道入口;
所述虹吸帽,通过倒扣卡位装配在所述通道入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导水槽,位于所述储水腔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用于容置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流出的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水槽的槽底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向背离所述储水腔的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一水流引导壁,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水流引导壁朝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腔体壁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二水流引导壁,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水流引导壁朝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腔体壁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水盒盖,覆盖在所述储水腔上,其中,所述水盒盖所在的平面高于所述虹吸帽所在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上具有进水口;
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虹吸帽对齐设置,其中,所述进水口的水通过所述虹吸帽,分别流入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和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虹吸帽呈倒u字型。
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烘干设备,所述烘干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储水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包括导向槽;
所述烘干设备还包括:
排水槽,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所述储水盒的储水腔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导向槽连通;
排水泵,位于所述排水槽内,用于将从所述导水槽流入到所述排水槽内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内;
报警装置,连接所述排水泵,用于在所述排水泵将所述导水槽流入到所述排水槽内的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内时,发出满水预警提示。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水盒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第一腔体壁和第二容置腔的第二腔体壁形成第一水流通道,在虹吸帽和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水流通道;在虹吸帽和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三水流通道。也就是说,第一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二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第二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如此,储水盒中的水流会通过第一水流通道向外流出,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不会出现过满的情况,能够降低因水过满导致的容易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也能够降低因无法水平拿放导致的水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使得清理储水盒的积水更加方便,提高用户清理积水的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一。
图1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二。
图2是示出的现有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示出的现有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示出的现有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四。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五。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烘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水盒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a所示,储水盒至少包括:
储水腔,具有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二容置腔102,所述第一容置腔101的第一腔体壁101a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02的第二腔体壁102a相邻且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103;
虹吸帽104,包围着所述第一腔体壁101a和所述第二腔体壁102a,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壁101a和所述第二腔体壁102a间隔设置;
其中,在所述虹吸帽104与所述第一腔体壁101a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103的第二水流通道105;
在所述虹吸帽104与所述第二腔体壁102a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03连通的第三水流通道106。
上述储水盒适用于烘干设备。在烘干设备烘干过程中,烘干设备经过热泵工作会产生冷凝水。上述储水盒用于存储烘干设备中热泵产生的冷凝水。其中,该烘干设备不仅具备干衣功能,还具备洗衣功能,能够在洗衣后烘干衣物。
其中,储水盒位于烘干设备的顶部,热泵位于烘干设备的底部,可通过排水泵将位于烘干设备底部的冷凝水排出至位于烘干设备顶部的储水盒中。
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储水盒可设置为抽屉式。在烘干设备提示满水信息时,可从烘干设备中抽出该储水盒来清理积水。
上述储水腔,用于容置水。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分隔该储水腔,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该第一容置腔的容量和第二容置腔内的容量可相等或者不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上述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相邻且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壁可与第二腔体壁相平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壁向第二腔体壁的投影可与第二腔体壁至少部分重合。
上述虹吸帽包围着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间隔设置。也就是说,虹吸帽,间隔设置在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的外侧。那么虹吸帽和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的第二水流通道,和虹吸帽和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的第三水流通道可分别位于第一水流通道的两侧,进而使得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能够互不影响,实现第二水流通道内的水和第三水流通道内的水能够同时流向第一水流通道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虹吸帽呈倒u字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虹吸帽为由具有凹槽的圆柱形成的。
本公开实施例中,虹吸帽包括朝向第一腔体壁的第一虹吸壁、朝向第二腔体壁的第二虹吸壁,以及连接第一虹吸壁和第二虹吸壁的虹吸底部。该第一虹吸壁和第二虹吸壁可为虹吸帽中相对设置的两个虹吸壁。
上述虹吸帽与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的第二水流通道,可为由第一腔体壁、虹吸底部和第一虹吸壁构成的。
上述虹吸帽与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的第三水流通道,可为由第二腔体壁、虹吸底部和第二虹吸壁构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均可包含为由虹吸底部构成,进而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也是连通的。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第三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连通。在第一腔体内的水位达到第一腔体壁的顶端时,第一容置腔内的水会通过第二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在第二腔体内的水位达到第二腔体壁的顶端时,第二容置腔内的水会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因此,第一容置腔内水和第二容置腔内的水的均可流向第一水流通道,使得第一容置腔内的水和第二容置腔内的水不会过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壁的顶端,与第二腔体壁的顶端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第一腔体壁的顶端高度与第二腔体壁的顶端高度相等,还可设置第一腔体壁的顶端高度高于第二腔体壁的顶端高度,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能够构成一个第一虹吸通道,第三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能够构成一个第二虹吸通道。需要说明的是,虹吸帽、第一腔体壁和第二腔体壁能够产生虹吸结构,该虹吸结构能够产生虹吸现象,其中,该虹吸结构可为由第一虹吸通道和第二虹吸通道构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虹吸通道和第二虹吸通道,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虹吸通道,在虹吸结构的第一虹吸通道产生虹吸现象时不会影响在虹吸结构的第二虹吸通道产生虹吸现象。
如图1a和1b所示,第一腔体壁的顶端高度和第二腔体壁的顶端高度相等。虹吸帽中第一虹吸壁的顶端高度和第二虹吸壁的顶端高度相等。虹吸水位线12,可对应为第一腔体壁的顶端所在的与储水腔底部平行的水平线,和/或,第二腔体壁的顶端所在的与储水腔底部平行的水平线;水位溢出线11,可对应为第一虹吸壁的顶端所在的与储水腔底部平行的水平线,和/或,第二虹吸壁的顶端所在的与储水腔底部平行的水平线。
在第一虹吸通道中第二水流通道的水达到水位溢出线11时,基于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中水位高度差的作用力,第一虹吸通道会产生虹吸现象,随着第一容置腔内的水位达到虹吸水位线12时,第一容置腔内的水会基于水位高度差的作用力越过虹吸水位线12,流向第一水流通道。
在第二虹吸通道中第三水流通道的水达到水位溢出线11时,基于第三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中水位高度差的作用力,第二虹吸通道会产生虹吸现象,随着第二容置腔内的水位达到虹吸水位线12时,第二容置腔内的水会基于水位高度差的作用力越过虹吸水位线12,流向第一水流通道。
因此,基于第一虹吸通道和第二虹吸通道,第一容置腔内的水和第二容置腔内的水最高水位线均不会超过虹吸水位线,进而使得第一容置腔内的水和第二容置腔内的水均不会出现过满的情况。
如图2至4所示,现有的烘干设备中,通过排水泵的排水入口204,将冷凝水排入到进入口202,使得冷凝水进入到储水盒201中。当储水盒201中冷凝水超过水位溢出线203时,烘干设备发出报警提示,烘干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在抽出储水盒清理积水时,由于水位溢出线接近储水盒盖,因此会因储水盒过满导致的水溢出情况。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水盒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第一腔体壁和第二容置腔的第二腔体壁形成第一水流通道,在虹吸帽和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水流通道;在虹吸帽和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三水流通道。也就是说,第一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二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第二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如此,储水盒中的水流会通过第一水流通道向外流出,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不会出现过满的情况,能够降低因水过满导致的容易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也能够降低因无法水平拿放导致的水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使得清理储水盒的积水更加方便,提高用户清理积水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具有通道入口107;
所述虹吸帽104,通过倒扣卡位装配在所述通道入口107处。
如图5所示,水盒盖上设置有排气孔109,该排气孔为空气流通通道,使得储水盒内外的压强相同,通过进水口的水能够更好的进入到储水腔。
上述第一水流通道不仅具有通道入口,还具有通道出口,水流可从通道入口流入,从通道出口流出。
本公开实施例中,虹吸帽的第一虹吸壁构成第二水流通道,虹吸帽的第二虹吸壁构成第三水流通道。在虹吸帽通过倒扣卡位装配在通道入口的过程中,该倒扣卡位可装配在虹吸帽中第一虹吸壁和第二虹吸壁以外的第三虹吸壁处。
如此,该倒扣卡位不会阻挡第二水流通道的水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同样也不会阻挡第三水流通道的水流向第一水流通道,能够提高水流通畅性。
示例性地,虹吸帽和储水腔可均为塑胶材料构成的,可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者热板熔敷使得虹吸帽通道倒扣卡位装配在通道入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导水槽110,位于所述储水腔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03连通,用于容置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03流出的水。
上述导水槽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包括:导水槽的槽口与第一水流通道的通道出口对齐且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导水槽的槽口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依据第一水流通道的通道出口的形状以及尺寸确定。例如,导水槽的槽口尺寸可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水流通道的通道出口尺寸;导水槽的槽口形状可设置为与第一水流通道的通道出口形状相同或者相似。
上述导水槽与第一水流通道连通,且第一水流通道分别与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连通。可见,第一容置腔内的水可通过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流向导水槽;第二容置腔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水流通道和第一水流通道流向导向槽。也就是说,该导向槽可用于容置来自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水。
如图6所示,储水盒还设置有水盒把手111,通过水盒把手111能够在用户清理储水盒内的水时更加方便的拿放,提高了用户清理积水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水槽的槽底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向背离所述储水腔的方向倾斜。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导水槽的槽底表面设置为斜面,可使得从第一水流通道流入的水能够更好向外排出(例如,更好向下水道排出;或者,更好的向排水槽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滞留在导水槽内的水量。
示例性地,上述斜面向背离储水腔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该倾斜角度可设置在1度到10度范围内,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导水槽可直接连接下水管,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溢出的水直接排出;还可连接排水槽,通过排水槽中排水泵连接的报警装置提示满水信息,使得用户及时拿出储水盒,清理储水盒中的积水,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一水流引导壁112,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水流引导壁112朝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腔体壁101a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也就是说,第一水流引导壁朝着第一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逐渐靠近第一腔体壁,在水流入第一容置腔时,通过第一水流引导壁可直接引导水流,使得水流能够平缓的流入到第一容置腔内,能够降低因水流直接流入导致的水流溢出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水流引导壁与第一腔体壁以及虹吸帽间隔设置,这样通过进水口108流入的水会沿着第一水流引导壁112流入第一容置腔101a,实现了储水腔储水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二水流引导壁113,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水流引导壁113朝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腔体壁102a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也就是说,第二水流引导壁朝着第二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逐渐靠近第二腔体壁,在水流入第二容置腔时,通过第二水流引导壁可直接引导水流,使得水流能够平缓的流入到第二容置腔内,能够降低因水流直接流入导致的水流溢出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水流引导壁与第二腔体壁以及虹吸帽间隔设置,这样通过进水口108流入的水会沿着第二水流引导壁113流入第二容置腔102a,实现了储水腔储水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水盒盖114,覆盖在所述储水腔上,其中,所述水盒盖114所在的平面高于所述虹吸帽104所在的平面。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容置腔内的水位达到第一腔体壁的端部时,水通过第二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在第二容置腔内的水位达到第二腔体壁的端部时,水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的储水盒在水位还未达到虹吸帽所在的平面时,就会通过第一水流通道流出。由于水盒盖所在的平面高于虹吸帽所在的平面。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储水腔内容置水的最高水位与水盒盖是具有高度差的,不会达到水盒盖,能够降低储水盒储水过满导致的水从进水口溢出的情况,使得清理储水盒的积水更加方便,提高用户清理积水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地,水盒盖所在的平面与虹吸帽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高度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该高度差可设置在20毫米到30毫米之间。
如图7所示,可设置虹吸帽所在的平面与水盒盖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高度差h为25.7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7所示,所述储水盒上具有进水口108;
所述进水口108,与所述虹吸帽104对齐设置,其中,所述进水口108的水通过所述虹吸帽104,分别流入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和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上述进水口为储水盒外部的水进入到储水盒内储水腔的开口。
上述进水口对虹吸帽对齐,包括:进水口与虹吸帽的底部对齐。
本公开实施例中,虹吸帽倒扣在第一水流通道的通道入口。对应的,虹吸帽的底部开口朝向储水腔底部,虹吸帽底部覆盖在通道入口处。
如此,从进水口进入的水,虹吸帽底部会阻挡水流入到第一水流通道,使得水能够分别流入到第一容置腔内和第二容置腔内,能够使得通过进水口水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第一容置腔内和第二容置腔内。
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烘干设备,如图8所示,所述烘干设备300包括:上述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的储水盒30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二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第二容置腔容置的水可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向第一水流通道。如此,储水盒中的水流会通过第一水流通道向外流出,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不会出现过满的情况,能够降低因水过满导致的容易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也能够降低因无法水平拿放导致的水从注水口溢出的情况,使得清理烘干设备中储水盒的积水更加方便,提高用户清理积水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储水盒301包括导向槽;
所述烘干设备还包括:
排水槽302,一侧通过排水管303与所述储水盒301的储水腔304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导向槽110连通;
排水泵305,位于所述排水槽302内,用于将从所述导水槽110流入到所述排水槽302内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304内;
报警装置306,连接所述排水泵305,用于在所述排水泵305将所述导水槽110流入到所述排水槽302内的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304内时,发出满水预警提示。
上述烘干设备包括排水管,该排水管连通排水槽和储水腔。排水槽一侧通过排水管与储水盒的储水腔连通,另一侧与导向槽连通。也就是说,导向槽内的水,可通过排水槽和排水泵排出至储水腔。此时,排水泵不仅用于将热泵产生的水排出至储水盒的储水腔,还用于将导水槽流入的水排出到储水盒的储水腔。
上述报警装置包括语音报警装置和灯光警示报警装置。在语音报警装置中,可通过语音播报的形式发出满水预警提示。在灯光警示报警装置中,可通过闪亮不同灯光效果(例如,红灯闪亮或者黄灯闪亮)的形式发出满水预警提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排水泵将导水槽流入的水排出到储水腔,表明储水盒内的水位已经达到第一腔体壁的端部或者第二腔体壁的端部,即表明储水盒内的水位已经达到虹吸水位线了,此时通过报警装置发出预警提示,能够使得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烘干设备能够提前预警,降低储水盒中因水位接近水盒盖过满导致的水从进水口溢出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仅为表述和区分方便,并无其他特指含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1.一种储水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水腔,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腔体壁相邻且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水流通道;
虹吸帽,包围着所述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腔体壁,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壁和所述第二腔体壁间隔设置,其中,在所述虹吸帽与所述第一腔体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二水流通道;在所述虹吸帽与所述第二腔体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第三水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具有通道入口;
所述虹吸帽,通过倒扣卡位装配在所述通道入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导水槽,位于所述储水腔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用于容置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流出的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槽底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向背离所述储水腔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一水流引导壁,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水流引导壁朝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腔体壁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第二水流引导壁,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水流引导壁朝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的方向上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腔体壁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还包括:
水盒盖,覆盖在所述储水腔上,其中,所述水盒盖所在的平面高于所述虹吸帽所在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上具有进水口;
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虹吸帽对齐设置,其中,所述进水口的水通过所述虹吸帽,分别流入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和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水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帽呈倒u字型。
10.一种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储水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烘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盒包括导向槽;
所述烘干设备还包括:
排水槽,一侧通过排水管与所述储水盒的储水腔连通,另一侧与所述导向槽连通;
排水泵,位于所述排水槽内,用于将从所述导水槽流入到所述排水槽内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内;
报警装置,连接所述排水泵,用于在所述排水泵将所述导水槽流入到所述排水槽内的水排出到所述储水腔内时,发出满水预警提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