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21


    本申请涉及衣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各项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拉链作为衣服左右前襟的连接件应用非常普遍,拉链在分解状态下为左右两半拉链,分别与左右前襟缝合。由于衣服衬里一般采用轻薄滑顺的布料制作,且较衣服外表面更加宽松,有较多冗余,穿过这种衣服的人大多遇到过衣服衬里被绞进拉链,致使拉链被卡住,既拉不上也打不开的尴尬局面。现有的衣服在拉链与衬里之间设置几公分宽的底襟(也称过面或贴边)作为过渡,可以减少衬里被绞入拉链的几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一般服装底襟面料偏软,拉链拉合过程中依旧不可避免的容易夹住底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防止拉链夹住底襟,本申请提供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涉及底襟主体,所述底襟主体包括中间层和粘接在中间层两侧的加固层,中间层由经线、纬线纺织而成,经线采用细度为15d-20d的锦纶,经密为1000-1005,纬线采用氨纶,纬密为950-955;氨纶的细度范围为20d-30d;所述底襟主体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上述细度的锦纶、氨纶,并且按照上述经密、纬密纺织出中间层;

    s2、采用热熔机将加固层热熔之后均匀地涂布于中间层的上下表面,形成加固层,加固层热熔于中间层表面并与中间层初步粘合;

    s3、用热风机吹出热空气,使加固层进一步与中间层粘合制得底襟主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锦纶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较好的特点;氨纶是聚氨酯类纤维,具有优异的弹力;锦纶与氨纶之间混纺织得的中间层兼具两者的有点,即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弹性,同时便于涂覆加固层的涂覆。在中间层的上下表面皆涂覆一层加固层,能够使得底襟硬挺,有效防止拉链拉合的过程中夹住底襟。

    可选的,所述加固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60-80份1,12-十二烷二醇;

    10-12份十六烷基异氰酸酯;

    1-2份叔丁醇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1,12-十二烷二醇具有长碳链,以叔丁醇钛作为催化剂,使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1,12-十二烷二醇中的羟基发生反应,从而可增加分子量,使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使得形成的加固层受到拉伸作用而发生断裂时,就需要更大的外界拉力作用,由此使加固层具备更高的韧性,同时加固层还可赋予底襟本体以平滑、硬挺、厚实、丰满的特性,使得底襟本体保持舒适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硬度,由此解决现有的底襟本体偏软容易被拉链夹住的问题。

    可选的,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还包括2-3份邻苯二甲酸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可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苯环结构,使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使体系的特性粘度增大;且邻苯二甲酸酐的引入可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产生协同效果,邻苯二甲酸酐可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反应,提高十六烷基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从而可使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1,12-十二烷二醇反应的产物增加,增大分子量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继而提高加固层的韧性;另一方面,邻苯二甲酸酐也可作为交联反应的催化剂。

    可选的,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还包括0.1-0.2份扩链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链剂促进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的反应。

    可选的,所述扩链剂为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的混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作为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的扩链剂,起促进十六烷基异氰酸酯提高反应活性的作用,从而使十六烷基异氰酸酯更多地与1,12-十二烷二醇反应,从而提高分子量大的产物,继而提高分子间作用力,达到提高加固层的强度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的重量比为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作为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的扩链剂,使得生成的加固层的断裂强度和伸长率以及粘接强度都较高。

    可选的,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还包括0.8-1份交联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交联剂使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形成的线型或轻度支链型的大分子转变成三维网状结构,进而可提高加固层与中间层的粘合牢固度,继而达到底襟主体硬挺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交联剂为乙二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二胺具有双官能团,容易引起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形成的线型之间的交联,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加固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粘合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加固层的韧性,继而提高中间层的拉伸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在中间层的上下表面皆涂覆一层加固层,能够使得底襟硬挺,有效防止拉链拉合的过程中夹住底襟;

    2.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可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苯环结构,使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使体系的特性粘度增大;且邻苯二甲酸酐的引入可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产生协同效果,邻苯二甲酸酐可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反应,提高十六烷基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从而可使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1,12-十二烷二醇反应的产物增加,增大分子量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继而提高加固层的韧性;

    3.乙二胺具有双官能团,容易引起1,12-十二烷二醇与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形成的线型之间的交联,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加固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粘合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加固层的韧性,继而提高中间层的拉伸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底襟主体的剖视图。

    图中,1、中间层,2、加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

    实施例1

    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参照图1,涉及底襟本体,底襟本体包括中间层1和设置在中间层1上下表面的加固层2。中间层1由经线、纬线纺织而成,经线采用细度为15d-20d的锦纶,经密为1000-1005,纬线采用氨纶,纬密为950-955;氨纶的细度范围为20d-30d;底襟主体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上述细度的锦纶、氨纶,并且按照上述经密、纬密纺织出中间层1;

    s2、称取所需重量份的组分,将60份1,12-十二烷二醇、10份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1份叔丁醇钛初步混合,在1.33kpa下加热至120℃,再加入2份邻苯二甲酸酐,继续反应30min,升温至160℃左右,继续搅拌30min,生成预聚体,随后加入0.05份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0.05份二羟甲基丙酸,进一步反应生成聚氨酯,最后再加入0.8份乙二胺反应,再经无氧条件下研磨过筛后可得到粉状聚氨酯热熔胶备用;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s3、采用热熔机将s2中的加固层2热熔之后均匀地涂布于中间层1的上下表面,形成加固层2,加固层2热熔于中间层1表面并与中间层1初步粘合;

    s4、用热风机吹出温度为75℃热空气,使加固层2进一步与中间层1粘合制得底襟主体。

    实施例2

    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参照图1,涉及底襟本体,底襟本体包括中间层1和设置在中间层1上下表面的加固层2。中间层1由经线、纬线纺织而成,经线采用细度为15d-20d的锦纶,经密为1000-1005,纬线采用氨纶,纬密为950-955;氨纶的细度范围为20d-30d;底襟主体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上述细度的锦纶、氨纶,并且按照上述经密、纬密纺织出中间层1;

    s2、称取所需重量份的组分,将80份1,12-十二烷二醇、12份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和2份叔丁醇钛初步混合,在1.33kpa下加热至120℃,再加入3份邻苯二甲酸酐,继续反应30min,升温至160℃左右,继续搅拌30min,生成预聚体,随后加入0.1份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0.1份二羟甲基丙酸,进一步反应生成聚氨酯,最后再加入1份乙二胺反应,再经无氧条件下研磨过筛后可得到粉状聚氨酯热熔胶备用;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s3、采用热熔机将s2中的聚氨酯热熔胶热熔之后均匀地涂布于中间层1的上下表面,形成加固层2,加固层2热熔于中间层1表面并与中间层1初步粘合;

    s4、用热风机吹出温度为75℃热空气,使加固层2进一步与中间层1粘合制得底襟主体。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添加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添加邻苯二甲酸酐,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添加邻苯二甲酸酐和戊二酸锌,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乙二胺替换为戊二醛,各组分含量如下表1所示。

    抗拉强度是指一定宽度的试样断裂时所承受的张力,以kn/m表示,抗拉强度越大,则底襟本体的韧性越强;本申请80g/m2的底襟本体作为试样,在实验室标准条件(温度23℃±1℃,相对湿度50%±2%)下,利用抗拉强度测试仪进行性能检测,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1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组分含量表

    表2实施例1-2和对比例2-6的抗拉强度测试结果

    由上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对比可知,添加十六烷基异氰酸酯可提高1,12-十二烷二醇的韧性,使得底襟本体硬挺,进而减少拉链夹住底襟的可能性;

    2.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2、3的对比可知,邻苯二甲酸酐的加入可提高1,12-十二烷二醇的韧性,且邻苯二甲酸酐和扩链剂具有协同作用,对1,12-十二烷二醇的韧性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

    3.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4的对比可知,乙二胺的加入相比于戊二醛,对1,12-十二烷二醇的韧性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涉及底襟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襟主体包括中间层(1)和粘接在中间层(1)两侧的加固层(2),中间层(1)由经线、纬线纺织而成,经线采用细度为15d-20d的锦纶,经密为1000-1005,纬线采用氨纶,纬密为950-955;氨纶的细度范围为20d-30d;所述底襟主体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上述细度的锦纶、氨纶,并且按照上述经密、纬密纺织出中间层(1);

    s2、采用热熔机将加固层(2)热熔之后均匀地涂布于中间层(1)的上下表面,形成加固层(2),加固层(2)热熔于中间层(1)表面并与中间层(1)初步粘合;

    s3、用热风机吹出热空气,使加固层(2)进一步与中间层(1)粘合制得底襟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2)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60-80份1,12-十二烷二醇;

    10-12份十六烷基异氰酸酯;

    1-2份叔丁醇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2)还包括2-3份邻苯二甲酸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2)还包括0.1-0.2份催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硫基甲苯二胺和二羟甲基丙酸的重量比为1: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加固层(2)还包括0.8-1份交联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乙二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底襟的加工工艺,涉及底襟主体,所述底襟主体包括中间层和粘接在中间层两侧的加固层,中间层由经线、纬线纺织而成,经线采用细度为15D‑20D的锦纶,经密为1000‑1005,纬线采用氨纶,纬密为950‑955;氨纶的细度范围为20D‑30D;所述底襟主体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采用上述细度的锦纶、氨纶,并且按照上述经密、纬密纺织出中间层;S2、采用热熔机将加固层热熔之后均匀地涂布于中间层的上下表面,形成加固层,加固层热熔于中间层表面并与中间层初步粘合;S3、用热风机吹出热空气,使加固层进一步与中间层粘合制得底襟主体。本申请具有防止拉链夹住底襟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红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尚服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3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51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