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5


    本申请涉及道路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目前高等级公路和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型式。半刚性基层指的是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铺筑的能结成板体并具有一定抗弯强度的基层,也就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或土类材料铺筑的基层,其主要包括稳定基层以及铺设于稳定基层上侧的沥青面层,使用中发现,半刚性基层的主要缺陷是反射裂缝问题。

    发明人认为沥青面层与稳定基层之间的层间连接处于半连续状态,施工过程中导致沥青下面层出现混合料推移、开裂和松散现象。道路投入使用后,在交通荷载作用下沥青层底部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发生疲劳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沥青面层与稳定基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了路面的连续性,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限制沥青路面结构性破坏裂缝,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稳定基层铺设,在路面铺设水泥稳定基层;

    s2,铺设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钉以及玻纤丝网;

    1、成型连接钉,连接钉包括尖头状的钉柱,所述钉柱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从而将钉柱分成两插接部,所述通槽的两侧均固接有能够相互抵接的挡凸,且两挡凸随插接部趋向相互远离方向掰动能够产生间隙;

    2、玻纤丝网与连接钉连接,将多个连接钉均匀布设于玻纤丝网,使玻纤丝网对应连接钉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的钉柱通槽内,并使玻纤丝网向上运动挤过连接钉通槽两侧的挡凸之间,使玻纤丝网位于连接钉通槽的挡凸上端,实现连接钉与玻纤丝网的固定;

    3、将安装有连接钉的玻纤丝网铺设于水泥稳定基层上侧,并通过连接钉插设于水泥稳定基层内,使玻纤丝网固定于水泥稳定基层的上侧;

    s3,铺设沥青下面层,在水泥稳定基层上侧铺设沥青下面层,使连接钉的钉柱上端和玻璃纤维丝位于沥青面层内,保证沥青下面层上侧高于钉柱的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连接钉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提高了沥青下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界面的连接强度,显著减小沥青下面层底部拉应力,有效防治施工过程中下面层产生推移、开裂和松散现象,且采用的玻纤丝网进一步配合连接钉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由于玻纤丝网对沥青下面层具有加筋作用,增加了路面的抗剪切强度,进一步的减少了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

    可选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s4,铺设筋网,在沥青下面层的上侧铺设柔性的筋网;

    s5,铺设沥青上面层,在筋网的上侧铺设沥青上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沥青路面内加铺筋网并形成整体结构,可以形成补强结构,达到分散载荷的目的,提高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筋网采用钢筋绳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钢筋绳网,强度韧性高,使用寿命长。

    可选的,铺设连接结构采用铺设设备,铺设设备包括两行走架以及水平设置于两行走架之间的承接架,所述承接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能够缠绕玻纤丝网的置料辊,所述承接架内开设有多个长度方向垂直于置料辊轴线方向相同的下料槽,所述下料槽内沿其长度方向固接有能够插设于连接钉通槽内的导向板,所述承接架对应下料槽的一端竖直开设有直径与连接钉直径相同的落料孔,所述导向板截止于落料孔位置处,所述承接架对应落料孔的上侧竖直设置有能够向下运动从而将下料槽内连接钉从落料孔推出的推柱,所述连接钉从落料孔中推出能够使绕于承接架下侧的玻纤丝网的插设于连接钉的通槽内,连接所述承接架内设置有常态下能够封闭落料孔的封闭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玻纤丝网缠绕于置料辊上,将连接钉置于下料槽内,通过导向板能够插设于下料槽内连接钉的通槽内,从而限制连接钉的位置,然后,通过行走架带动承接架移动至稳定基层的上侧,然后,拖动玻纤丝网绕于承接架的下侧并将玻纤丝网的一端固定于稳定基层,然后通过推柱向下运动推动连接钉向下运动并开启封闭机构,即可将连接钉向下推出落料孔,并使玻纤丝网此时对应落料孔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的通槽内越过通槽的两挡凸,实现连接钉与玻纤丝网的固定,接着推柱继续向下推动连接钉,使连接钉插设于稳定基层内,即可完后连接钉和玻纤丝网在稳定基层上侧的固定,同时,推柱复位,封闭机构复位,推动下一连接钉位于落料孔的上侧,然后,继续通过行走架带动承接架行走,保证玻纤丝网的放卷,行走至合适距离再次重复上述步骤将连接钉固定于稳定基层,即可实现玻纤丝网与连接钉在稳定基层的连续铺设固定。

    可选的,所述承接架对应落料孔的两侧均开设有容槽,所述封闭机构包括滑移连接于两容槽内的封闭块,两所述容槽内均固接有常态下能够推动两封闭块至相互抵接的推簧,两所述封闭块的上端均开设有斜面,两所述斜面由两封闭块上端相互远离的一侧至相互靠近的一侧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态下,两推簧能够推动两封闭块相互抵接,从而封闭落料孔,当推柱推动连接钉向下运动时,连接钉向下运动挤压两封闭块的斜面,可以推动两封闭块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从而使钉柱从落料孔推出,且当推柱复位后,两推簧将再次推动两封闭块复位重新落料孔。

    可选的,所述承接架对应落料孔远离置料辊的一侧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压持缸,所述压持缸的伸缩杆朝下固接有上夹板,所述上夹板的长度方向与置料辊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上夹板上竖直固接有夹紧缸,所述夹紧缸的伸缩杆朝下延伸出上夹板并固接有下夹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可以拖动玻纤丝网的一端绕过承接架的下侧,经过落料孔并插设于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通过夹紧缸带动下夹板向上运动夹紧玻纤丝网,当需要铺设玻纤丝网于稳定基层时,可以首先通过压持缸带动压持板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玻纤丝网下降至靠近稳定基层,此时,即可通过连接钉将玻纤丝网固定于稳定基层上,实现玻纤丝网在稳定基层上侧的固定,然后,通过夹紧缸伸缩,即可使玻纤丝网的端部脱离上夹板与下夹板的夹持,然后压持缸带动伸缩杆收缩,实现压持板的复位即可,进而实现玻纤丝网一端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下料槽的一端朝上弯折形成弧形并延伸出承接架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将连接钉从承接架的上侧置于下料槽内,从而实现连接钉的存放,且在下料槽靠近出料孔的一连接钉下料后,下料槽内的连接钉将通过自重自动下滑,实现自动上料。

    可选的,所述承接架对应置料辊的一侧铰接有一轴线方向垂直于置料辊轴线方向的压持板,所述承接架上设置有常态下能够驱动压持板压持于置料辊的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态下,扭簧能够驱动压持板对置料辊进行压持,避免置料辊自转,进而避免玻纤丝卷散开,便于玻纤丝卷的放料。

    可选的,所述承接架的两端竖直滑移连接于两行走架,两行走架上均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升降缸,所述升降缸的伸缩杆固接于承接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升降缸带动伸缩杆延伸能够带动承接架沿竖直方向运动,进而调节承接架的高度,满足工作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采用连接钉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提高了沥青下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界面的连接强度,显著减小沥青下面层底部拉应力,有效防治施工过程中下面层产生推移、开裂和松散现象,且采用的玻纤丝网进一步配合连接钉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由于玻纤丝网对沥青下面层具有加筋作用,增加了路面的抗剪切强度,进一步的减少了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

    2.对沥青路面内加铺筋网并形成整体结构,可以形成补强结构,达到分散载荷的目的,提高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3.使用时,将玻纤丝网缠绕于置料辊上,将连接钉置于下料槽内,通过导向板能够插设于下料槽内连接钉的通槽内,从而限制连接钉的位置,然后,通过行走架带动承接架移动至稳定基层的上侧,然后,拖动玻纤丝网绕于承接架的下侧并将玻纤丝网的一端固定于稳定基层,然后通过推柱向下运动推动连接钉向下运动并开启封闭机构,即可将连接钉向下推出落料孔,并使玻纤丝网此时对应落料孔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的通槽内越过通槽的两挡凸,实现连接钉与玻纤丝网的固定,接着推柱继续向下推动连接钉,使连接钉插设于稳定基层内,即可完后连接钉和玻纤丝网在稳定基层上侧的固定,同时,推柱复位,封闭机构复位,推动下一连接钉位于落料孔的上侧,然后,继续通过行走架带动承接架行走,保证玻纤丝网的放卷,行走至合适距离再次重复上述步骤将连接钉固定于稳定基层,即可实现玻纤丝网与连接钉在稳定基层的连续铺设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的沥青路面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的连接钉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的铺设设备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铺设设备的承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铺设设备的承接架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稳定基层;2、连接结构;21、连接钉;211、钉柱;212、通槽;213、挡凸;22、玻纤丝网;3、沥青下面层;4、筋网;5、沥青上面层;6、铺设设备;61、行走架;611、升降缸;62、承接架;63、置料辊;631、压持板;64、下料槽;641、导向板;65、落料孔;651、活动缸;652、推柱;66、容槽;661、封闭块;662、推簧;67、压持缸;671、上夹板;672、夹紧缸;673、下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稳定基层1铺设,在路面铺设水泥稳定基层1;

    s2,铺设连接结构2,连接结构2包括连接钉21以及玻纤丝网22;

    1、成型连接钉21(参照图3),连接钉21包括尖头状的钉柱211,钉柱211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211,从而将钉柱211分成两插接部,通槽211的两侧均固接有能够相互抵接的挡凸212,且两挡凸212随插接部趋向相互远离方向掰动能够产生间隙;

    2、玻纤丝网22与连接钉21连接,将多个连接钉21均匀布设于玻纤丝网22,使玻纤丝网22对应连接钉21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21的钉柱211通槽211内,并使玻纤丝网22向上运动挤过连接钉21通槽211两侧的挡凸212之间,使玻纤丝网22位于连接钉21通槽211的挡凸212上端,实现连接钉21与玻纤丝网22的固定;

    3、将安装有连接钉21的玻纤丝网22铺设于水泥稳定基层1上侧,并通过连接钉21插设于水泥稳定基层1内,使玻纤丝网22固定于水泥稳定基层1的上侧;

    s3,铺设沥青下面层3,在水泥稳定基层1上侧铺设沥青下面层3,使连接钉21的钉柱211上端和玻纤丝网22位于沥青面层内,保证沥青下面层3上侧高于钉柱211的上侧;

    s4,铺设筋网4,在沥青下面层3的上侧铺设柔性的筋网4,筋网4采用钢筋绳网;

    s5,铺设沥青上面层5,在筋网4的上侧铺设沥青上面层5。

    采用连接钉21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1,提高了沥青下面层3与水泥稳定基层1界面的连接强度,显著减小沥青下面层3底部拉应力,有效防治施工过程中下面层产生推移、开裂和松散现象,且采用的玻纤丝网22进一步配合连接钉21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1,由于玻纤丝网22对沥青下面层3具有加筋作用,增加了路面的抗剪切强度,减少了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几率,此外,对沥青路面内加铺筋网4并形成整体结构,可以形成补强结构,达到分散载荷的目的,提高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照图4,铺设连接结构2采用铺设设备6,铺设设备6包括两行走架61以及水平设置于两行走架61之间的承接架62,两行走架61下侧设置有行走轮;承接架62的两端竖直滑移连接于行走架61,两行走架61上均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升降缸611,升降缸611的伸缩杆固接于承接架62。通过升降缸611带动伸缩杆延伸能够带动承接架62沿竖直方向运动,进而调节承接架62的高度,满足工作的需求。

    参照图5,承接架6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置料辊63,置料辊63的轴线方向与承接架62的长度方向相同,可以将玻纤丝网22卷缠绕于置料辊63上。承接架62对应置料辊63的一侧铰接有一压持板631,压持板631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置料辊63的轴线方向,承接架62与压持板631之间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常态下扭簧能够驱动压持板631压持于置料辊63,从而可以避免置料辊63自转,进而避免玻纤丝卷散开,便于玻纤丝网22的放料。

    参照图6和图7,承接架62内开设有多个下料槽64,下料槽64的宽度与连接钉21的宽度相同,且下料槽64的高度与连接钉21的高度相同,下料槽64的长度方向与置料辊63轴线方向相互垂直,且多个下料槽64沿置料辊63的轴线方向排列,下料槽64的一端向上弯折呈弧形并延伸出承接架62上侧,下料槽64内底面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固接有导向板641,使用时将多个连接钉21置于下料槽64内,并使导向板641插设于连接钉21顶柱的通槽211内,从而可以实现连接钉21在下料槽64内的整齐排列。

    承接架62对应下料槽64的一端竖直开设有落料孔65,落料孔65的直径与连接钉21的直径相同,导向板641截止于下料槽64靠近落料孔65的位置处,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的上侧竖直滑移连接有推柱652,推柱652的直径与连接钉21的直径相同,承接架62的上侧固接有竖直设置活动缸651,活动缸651的伸缩杆朝下设置并固接于推柱652。活动缸651带动伸缩杆延伸,能够带动推柱652向下运动,从而将下料槽64内连接钉21从落料孔65推出,承接架62内还设置有常态下能够封闭落料孔65的封闭机构。从而可以避免连接钉21因自重从落料孔65掉落。

    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的两侧均开设有容槽66,封闭机构包括滑移连接于两容槽66内的封闭块661,两容槽66内均固接有推簧662,两推簧662的相互靠近一端均固接于对应的封闭块661,常态下,两推簧662能够推动两封闭块661至相互抵接,两封闭块661的上端均开设有斜面,两斜面由两封闭块661上端相互远离的一侧至相互靠近的一侧倾斜设置。常态下,两推簧662推动两封闭块661相互抵接,从而可以封闭落料孔65,当推柱652推动连接钉21向下运动时,连接钉21向下运动挤压两封闭块661的斜面,可以推动两封闭块661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从而使钉柱211从落料孔65推出,且当推柱652复位后,两推簧662将再次推动两封闭块661复位重新落料孔65。

    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远离置料辊63的一侧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压持缸67,压持缸67的伸缩杆朝下设置并固接有上夹板671,上夹板671水平设置,且上夹板671的长度方向与置料辊63的轴线方向相同,上夹板671的两端上侧均竖直固接有夹紧缸672,夹紧缸672的伸缩杆朝下延伸出上夹板671并固接有一下夹板673,下夹板673的长度方向与上夹板671的长度方向相同。可以拖动玻纤丝网22的一端绕过承接架62的下侧,经过落料孔65并插设于上夹板671与下夹板673之间,通过夹紧缸672带动下夹板673向上运动夹紧玻纤丝网22,此时,当连接钉21从落料孔65中推出下落时,能够使承接架62下侧的玻纤丝网22的插设于连接钉21的通槽211内。当需要铺设玻纤丝网22于稳定基层1时,可以首先通过压持缸67带动压持板631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玻纤丝网22下降至靠近稳定基层1,此时,即可通过连接钉21将玻纤丝网22固定于稳定基层1上,实现玻纤丝网22在稳定基层1上侧的固定,然后,通过夹紧缸672伸缩,即可使玻纤丝网22的端部脱离上夹板671与下夹板673的夹持,然后压持缸67带动伸缩杆收缩,实现压持板631的复位即可,进而实现玻纤丝网22一端的固定。

    使用时,将玻纤丝网22缠绕于置料辊63上,将连接钉21置于下料槽64内,通过导向板641能够插设于下料槽64内连接钉21的通槽211内,从而限制连接钉21的位置,然后,通过行走架61带动承接架62移动至稳定基层1的上侧,然后,拖动玻纤丝网22绕于承接架62的下侧并将玻纤丝网22的一端固定于稳定基层1,然后通过推柱652向下运动推动连接钉21向下运动并开启封闭机构,即可将连接钉21向下推出落料孔65,并使玻纤丝网22此时对应落料孔65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21的通槽211内越过通槽211的两挡凸212,实现连接钉21与玻纤丝网22的固定,接着推柱652继续向下推动连接钉21,使连接钉21插设于稳定基层1内,即可完后连接钉21和玻纤丝网22在稳定基层1上侧的固定,同时,推柱652复位,封闭机构复位,推动下一连接钉21位于落料孔65的上侧,然后,继续通过行走架61带动承接架62行走,保证玻纤丝网22的放卷,行走至合适距离再次重复上述步骤将连接钉21固定于稳定基层1,即可实现玻纤丝网22与连接钉21在稳定基层1的连续铺设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的实施原理为:采用连接钉21连接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1,提高了沥青下面层3与水泥稳定基层1界面的连接强度,显著减小沥青下面层3底部拉应力,有效防治施工过程中下面层产生推移、开裂和松散现象,且采用的玻纤丝网22进一步配合连接钉21连接沥青下面层3与水泥稳定基层1,由于玻纤丝网22对沥青下面层3具有加筋作用,增加了路面的抗剪切强度,减少了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几率,此外,对沥青路面内加铺筋网4并形成整体结构,可以形成补强结构,达到分散载荷的目的,提高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稳定基层(1)铺设,在路面铺设水泥稳定基层(1);

    s2,铺设连接结构,连接结构(2)包括连接钉(21)以及玻纤丝网(22);

    1、成型连接钉(21),连接钉(21)包括尖头状的钉柱(211),所述钉柱(211)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212),从而将钉柱(211)分成两插接部,所述通槽(212)的两侧均固接有能够相互抵接的挡凸(213),且两挡凸(213)随插接部趋向相互远离方向掰动能够产生间隙;

    2、玻纤丝网(22)与连接钉(21)连接,将多个连接钉(21)均匀布设于玻纤丝网(22),使玻纤丝网(22)对应连接钉(21)的位置插设于连接钉(21)的钉柱(211)通槽(212)内,并使玻纤丝网(22)向上运动挤过连接钉(21)通槽(212)两侧的挡凸(213)之间,使玻纤丝网(22)位于连接钉(21)通槽(212)的挡凸(213)上端,实现连接钉(21)与玻纤丝网(22)的固定;

    3、将安装有连接钉(21)的玻纤丝网(22)铺设于水泥稳定基层(1)上侧,并通过连接钉(21)插设于水泥稳定基层(1)内,使玻纤丝网(22)固定于水泥稳定基层(1)的上侧;

    s3,铺设沥青下面层(3),在水泥稳定基层(1)上侧铺设沥青下面层(3),使连接钉(21)的钉柱(211)上端和玻璃纤维丝位于沥青面层内,保证沥青下面层(3)上侧高于钉柱(211)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s4,铺设筋网(4),在沥青下面层(3)的上侧铺设柔性的筋网(4);

    s5,铺设沥青上面层(5),在筋网(4)的上侧铺设沥青上面层(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筋网(4)采用钢筋绳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铺设连接结构(2)采用铺设设备(6),铺设设备(6)包括两行走架(61)以及水平设置于两行走架(61)之间的承接架(62),所述承接架(6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能够缠绕玻纤丝网(22)的置料辊(63),所述承接架(62)内开设有多个长度方向垂直于置料辊(63)轴线方向相同的下料槽(64),所述下料槽(64)内沿其长度方向固接有能够插设于连接钉(21)通槽(212)内的导向板(641),所述承接架(62)对应下料槽(64)的一端竖直开设有直径与连接钉(21)直径相同的落料孔(65),所述导向板(641)截止于落料孔(65)位置处,所述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的上侧竖直设置有能够向下运动从而将下料槽(64)内连接钉(21)从落料孔(65)推出的推柱(651),所述连接钉(21)从落料孔(65)中推出能够使绕于承接架(62)下侧的玻纤丝网(22)的插设于连接钉(21)的通槽(212)内,连接所述承接架(62)内设置有常态下能够封闭落料孔(65)的封闭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的两侧均开设有容槽(66),所述封闭机构包括滑移连接于两容槽(66)内的封闭块(661),两所述容槽(66)内均固接有常态下能够推动两封闭块(661)至相互抵接的推簧(662),两所述封闭块(661)的上端均开设有斜面,两所述斜面由两封闭块(661)上端相互远离的一侧至相互靠近的一侧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62)对应落料孔(65)远离置料辊(63)的一侧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压持缸(67),所述压持缸(67)的伸缩杆朝下固接有上夹板(671),所述上夹板(671)的长度方向与置料辊(63)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上夹板(671)上竖直固接有夹紧缸(672),所述夹紧缸(672)的伸缩杆朝下延伸出上夹板(671)并固接有下夹板(67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槽(64)的一端朝上弯折形成弧形并延伸出承接架(62)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62)对应置料辊(63)的一侧铰接有一轴线方向垂直于置料辊(63)轴线方向的压持板(631),所述承接架(62)上设置有常态下能够驱动压持板(631)压持于置料辊(63)的扭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架(62)的两端竖直滑移连接于两行走架(61),两行走架(61)上均固接有竖直设置的升降缸(611),所述升降缸(611)的伸缩杆固接于承接架(62)。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结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稳定基层铺设;S1,稳定基层铺设;S3,铺设沥青下面层;S4,铺设筋网;S5,铺设沥青上面层。本申请具有提高沥青面层与稳定基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了路面的连续性,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限制沥青路面结构性破坏裂缝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星;孙成斌;张艳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蓝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9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