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道路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里程逐年增加,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我国最主要的路面形式。在道路的运营过程中,随着车辆动荷载的逐渐增加,加之大气降雨和温差的变化,使得部分道路基层的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逐渐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形成道路纵缝。道路纵缝的存在会使得雨水通过渗流进入路基内部,进一步软化路基,降低道路结构强度,严重影响了道路行车安全。为了延长道路运营寿命,保证行车安全,急需研发一种针对道路纵缝的处治方法。
目前,针对道路纵缝的处治方法主要为采用沥青封堵裂缝。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路纵缝病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荷载的逐渐增加,沥青在高温条件下的黏性降低明显,不能较好地粘合裂缝,此外,基层的松散也得不到增强,从而使得道路纵缝重新出现,甚至比原裂缝更为发育。因此,由于道路纵缝一般较长,必须开发新的纵缝处治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关键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无损检测获取道路纵缝在道路内部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步骤二、道路纵缝在道路表面的缝隙宽度大于3mm处,直接进行步骤三;道路纵缝在道路表面的缝隙宽度小于3mm处,沿道路纵缝发展方向进行机械切割开槽;
步骤三、采用钻孔机械沿所述道路纵缝发育趋势进行钻孔,形成注浆孔;
步骤四、在所述注浆孔内安装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管将注浆材料注入到纵缝内部,对道路纵缝进行修复;
步骤五、复检确认道路纵缝填充完整;
步骤六、拔出注浆管,对所述注浆孔封孔。
采用以上方法,其优点在于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充分获取道路纵缝的相关信息,指导后续钻注浆孔,且注浆孔钻孔方向与裂缝发育方向相同,有利于实现可靠修复,针对性强、减少施工量,节约施工作业成本。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步骤一具体过程为,采用三维探地雷达对所述道路纵缝进行无损检测,分析不同雷达扫描层的雷达图谱特征,在所述道路纵缝处从道面顶面开始,每隔5cm提取一张三维探地雷达扫描结果平面图,直至发现所述道路纵缝底部,从而获取所述道路纵缝在道路内部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可视化。
采用以上方法,其优点在于通过层层扫描的方式获取不同雷达扫描层的雷达图谱,再通过图像重建,可视化地获取道路纵缝清晰完整的信息,非常高效准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步骤二中,机械切割开槽的切割深度为5cm,宽度为3mm。
采用以上方法,纵缝不大于3mm的路面面层处,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切割开槽,从沥青混合料中面层开始修复,修复完毕后,再进行表面填充作业,保证最终道面面层的修复强度。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步骤三中,所述注浆孔之间间距为1m,所述注浆孔深度不小于道路纵缝的发育深度。
采用以上方法,注浆孔间距布设距离适当,既能实现道路纵缝的充分填充,又控制钻孔及注浆的整个工作量。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步骤五具体过程为,对每条长度超过500m的所述道路纵缝采取取芯以及三维探地雷达复检,当取芯结果以及三维探地雷达检测结果显示所述道路纵缝填充完整时,再进行步骤六。
采用以上方法,确保道路纵缝全部被填充,消除填充缺陷和薄弱区域。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注浆材料为聚氨酯类高聚物。
采用以上方法,采用聚氨酯类高聚物浆液进行填充,既能使道路纵缝得到充分填充,并且聚氨酯类高聚物浆液对路基有一定渗透加强作用,填充修复区域强度高,并且在环境气温升高时填充修复区域强度不受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充分获取道路纵缝的相关信息,指导后续钻注浆孔,且注浆孔钻孔方向与裂缝发育方向相同,有利于实现可靠修复,针对性强、减少施工量,节约施工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雷达扫描方向示意图;
图2为灌浆孔布设示意图;
图3为沿着道路纵缝发育趋势设置灌浆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三维探地雷达对所述道路纵缝2进行无损检测,如图1所示,分析不同雷达扫描层3的雷达图谱特征,在所述道路纵缝2处从道面顶面开始,每隔5cm提取一张三维探地雷达扫描结果平面图,直至发现所述道路纵缝2底部,从而获取所述道路纵缝2在道路1内部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可视化。
步骤二、如图2所示,道路纵缝2在道路1表面的缝隙宽度大于3mm处,直接进行步骤三;道路纵缝2在道路1表面的缝隙宽度小于3mm处,沿道路纵缝2发展方向进行机械切割开槽,机械切割开槽的切割深度为5cm,宽度为3mm。
步骤三、采用钻孔机械沿所述道路纵缝2发育趋势进行钻孔,如图3所示,形成注浆孔4,所述注浆孔4之间间距为1m,所述注浆孔4深度不小于道路纵缝2的发育深度。
步骤四、在所述注浆孔4内安装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管将聚氨酯类高聚物注浆材料注入到纵缝内部,对道路纵缝2进行修复。
步骤五、对每条长度超过500m的所述道路纵缝2采取取芯以及三维探地雷达复检,当取芯结果以及三维探地雷达检测结果显示所述道路纵缝2填充完整时,再进行步骤六。
步骤六、拔出注浆管,对所述注浆孔4封孔,封孔是注浆孔4外端部分采用沥青封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无损检测获取道路纵缝(2)在道路(1)内部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步骤二、道路纵缝(2)在道路(1)表面的缝隙宽度大于3mm处,直接进行步骤三;道路纵缝(2)在道路(1)表面的缝隙宽度小于3mm处,沿道路纵缝(2)发展方向进行机械切割开槽;
步骤三、采用钻孔机械沿所述道路纵缝(2)发育趋势进行钻孔,形成注浆孔(4);
步骤四、在所述注浆孔(4)内安装注浆管,通过所述注浆管将注浆材料注入到纵缝内部,对道路纵缝(2)进行修复;
步骤五、复检确认道路纵缝(2)填充完整;
步骤六、拔出注浆管,对所述注浆孔(4)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具体过程为,采用三维探地雷达对所述道路纵缝(2)进行无损检测,分析不同雷达扫描层(3)的雷达图谱特征,在所述道路纵缝(2)处从道面顶面开始,每隔5cm提取一张三维探地雷达扫描结果平面图,直至发现所述道路纵缝(2)底部,从而获取所述道路纵缝(2)在道路内部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可视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机械切割开槽的切割深度为5cm,宽度为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注浆孔(4)之间间距为1m,所述注浆孔(4)深度不小于道路纵缝(2)的发育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具体过程为,对每条长度超过500m的所述道路纵缝(2)采取取芯以及三维探地雷达复检,当取芯结果以及三维探地雷达检测结果显示所述道路纵缝(2)填充完整时,再进行步骤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纵缝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材料为聚氨酯类高聚物。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