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指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及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窄边框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许多电子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驱动晶片,以向用户呈现影像。显示面板可定义出非显示区(又可称为边框)以及显示区,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可位在非显示区,例如位在显示面板的下侧边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利用源极线及栅极线传输源极信号与栅极信号来驱动显示面板。为了将栅极信号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传输至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栅极线可自位在显示面板的下侧边的非显示区,行经位在显示面板的左侧边或者右侧边的非显示区,而跨越显示区。由于栅极线分布在位在显示面板的左侧边与右侧边的非显示区,因此使得位在显示面板的左侧边与右侧边的非显示区较宽,也就是电子装置的边框较宽,即减少显示区的范围,如此就会减少显示面板可显示画面的范围。
在提高显示面板的解析度或者驱动大尺寸显示面板下,电子装置可能包括二个(或更多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例如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及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及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可位在非显示区,例如下侧边非显示区,且两者相邻。然而,基于布线空间考量,自下侧边非显示区行经左侧边非显示区的栅极线只会电性连接至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部分栅极信号输出埠,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位置是远离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与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相邻处,也就是说,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靠近相邻处的栅极信号输出埠不会电性连接任何的栅极线。类似地,基于布线空间考量,自下侧边非显示区行经右侧边非显示区的栅极线只会电性连接至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远离相邻处的栅极信号输出埠,而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靠近相邻处的栅极信号输出埠不会电性连接任何的栅极线。也就是说,第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及第二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均有部分的栅极信号输出埠未被充分利用。目前有发展面板内栅极(gatedriverinpanel,gip)技术,其可缩减非显示区而达到窄边框的目的,但是gip电路需耗费较大功率,而增加电源的需求。
为了避免电子装置失去美感及增加电子装置的体积及重量,应调整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使得不呈现影像的非显示区最小化,而呈现影像的显示区最大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及其显示装置,其可降低非显示区的范围,以可达窄边框的目的,而提升显示区的范围,且相对于gip技术消耗较低功耗。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包括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栅极信号;以及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源极信号,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交错排列。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包括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驱动一显示面板的多个显示区,每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包括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栅极信号;以及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源极信号,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交错排列。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栅极线、多个源极线以及多个连接线,所述多个连接线行经所述至少一显示区而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至少一显示区的所述多个连接线的排列方向相同于所述多个源极线的排列方向。
附图说明
图1至图6分别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一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60显示装置
100~500显示面板
120~620显示面板驱动晶片
120d源极驱动电路
120g栅极驱动电路
120n接合区
cs,cl电容
gl1~gln,gl1a~glnf栅极线
gp1~gpk,gp1a~gpkd栅极信号输出埠
ll1~llk,ll1a~llkd连接线
mn晶体管
px,px11,pxn1,pxn2,px2m子像素
rdd,rdda~rddf显示区
rpp非显示区
sl1~slm,sl1a~slmd源极线
sg1~sgk栅极信号
sp1~spm,sp1a~spmd源极信号输出埠
ss1~ssm源极信号
vcom共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指称特定的元件,然,所属本发明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称呼同一个元件,而且,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整体技术上的差异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再者,「耦接」一词在此包括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一第二装置,则代表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第二装置,或可通过其他装置或其他连接手段间接地连接至第二装置。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1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10可包括一显示面板(panel)100及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多条连接线ll1~llk、多条源极线sl1~slm、多条栅极线gl1~gln以及呈阵列排列的多个子像素(pixel)px,其中,k、m、n为正整数。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包括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outputport)sp1~spm、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一栅极驱动电路120g以及一源极驱动电路120d。栅极线gl1~gln分别耦接至连接线ll1~llk。连接线ll1~llk行经显示面板100的一显示区rdd而分别电性耦接在栅极线gl1~gln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之间,如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经由连接线ll1~llk而耦接栅极线gl1~gln,且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耦接至栅极驱动电路120g。源极线sl1~slm分别耦接至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且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耦接至源极驱动电路120d。
简单来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相互交错(mutuallyinterleaved)排列。如此一来,源极线sl1~slm不用跨越(cross)任何的连接线ll1~llk即可延伸至显示区rdd,使得源极线sl1~slm在方向z上不会与任何的连接线ll1~llk重叠。并且,连接线ll1~llk可分别以最短路径耦接显示面板100的栅极线gl1~gln及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每一连接线ll1~llk的一区段位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rdd;每一连接线ll1~llk的另一区段可位在显示面板100的同一非显示区rpp,例如图1所示的位在显示面板100的下侧边的非显示区rpp,但可不会位在显示面板100的其他非显示区rpp,例如图1所示的位在显示面板100的左侧边、右侧边或上侧边的非显示区rpp,因而可达成窄边框(narrowborder)。
具体而言,显示面板100可定义出显示区rdd以及非显示区rpp。非显示区rpp可位在显示区rdd的至少一侧,从而非显示区rpp可围绕(surround)或包围(enclose)显示区rdd。
显示面板100的连接线ll1~llk及源极线sl1~slm分别设置在显示区rdd及非显示区rpp。位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rdd的连接线ll1~llk的排列方向相同于显示面板100的源极线sl1~slm的排列方向。举例来说,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rdd中,连接线ll1~llk与源极线sl1~slm可大致沿方向y延伸而大致相互平行。栅极线gl1~gln分别设置在显示区rdd,栅极线gl1~gln可大致沿方向x延伸而与源极线sl1~slm或连接线ll1~llk大致垂直。栅极线gl1~gln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一第一金属层,连接线ll1~llk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一第二金属层,源极线sl1~slm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一第三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可为不同层的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可为不同层的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及第三金属层可为同一层或不同层的金属层。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rdd中,连接线ll1~llk可利用导通孔(vias)而电性连接至栅极线gl1~gln,因此连接线ll1~llk可只位在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边的非显示区rpp,例如图1所示的位在显示面板100的下侧边的非显示区rpp,因而位在显示面板100的上侧边、左侧边与右侧边的非显示区rpp可最小化,而可达成窄边框。
显示面板100的子像素px或其他(触摸或指纹辨识)感测电极可设置在显示区rdd。位在显示区rdd的子像素px可用来显示画面。在栅极线gl1~gln与源极线sl1~slm的每一交界处,栅极线gl1~gln与源极线sl1~slm分别耦接子像素px的一晶体管mn,且每一晶体管mn耦接子像素px的电容cs、cl。其中,电容cl表示显示面板100中子像素px的等效电容(也可称为液晶电容),其等效耦接在一画素电极及一共同电极vcom之间。共同电极vcom的共同电压为子像素px的参考电压。画素电极的电压相对于共同电压的电压差可决定子像素px的灰阶(graylevel)。显示面板100的每一子像素px可通过改变画素电极的电压而独立地改变灰阶。电容cs为存储电容,且可耦接或不耦接至显示装置10的共同电极vcom。
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rdd,连接线ll1~llk及源极线sl1~slm分别设置在相邻(adjacent)的二个子像素之间,举例来说,连接线ll2设置在子像素pxn1、pxn2之间。耦接至同一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11)的源极线(例如源极线sl1)及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可位在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11)的同一侧(例如左侧)。一条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2)可与相邻的一条源极线(例如源极线sl1)相距一第一距离,并可与相邻的另一条源极线(例如源极线sl2)相距一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不等于(例如大于)第二距离。
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rpp或者不设置在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栅极驱动电路120g可为栅极驱动器(gatedriver),其可根据来自一时序控制器(timingcontroller)(图未示)的一时序信号产生栅极信号sg1~sgk。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经由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输出栅极信号sg1~sgk至栅极线gl1~gln,以控制晶体管mn的导通状态,借此控制每一行的子像素px的更新时序。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源极驱动电路120d可为源极驱动器(sourcedriver),其可根据时序信号产生源极信号ss1~ssm。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经由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输出源极信号ss1~ssm至显示面板100的源极线sl1~slm,从而传输源极信号ss1~ssm至对应的子像素px。借此,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控制每一子像素px的像素电压,以控制液晶的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包括上述的时序控制器。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及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可分别作为焊点(bondpad)/接脚。为了实现窄边框,使得非显示区rpp相对缩小而显示区rdd相对增大,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或/及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是分散地分布(discretelydistributed),而不是集中地分布(narrowlydistributed),例如分散交错排列。如图1所示,源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的任二者(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2),使得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不是紧密相邻(closelyadjacent)。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的任二者(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使得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不是紧密相邻。也就是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交替地(alternately)排列。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可根据耦接的栅极线gl1~gln的行号(rownumber)而依序排列,举例来说,栅极线gl1位在第1行,栅极线gl2位在第2行,栅极线gl3位在第3行,因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2、gp3由左向右依序递增排列;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也可根据耦接的栅极线gl1~gln的行号而依序递减排列。类似地,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可根据电性连接的源极线sl1~slm的列号(columnnumber)而依序递增或递减排列。也就是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或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的排列方式可与行号顺序或列号顺序对应而相关。对应地,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的数目可与栅极线gl1~gln的数目相同,也就是说,k=n。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可对齐排列,也就是说,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的上侧边缘(或下侧边缘)可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的上侧边缘(或下侧边缘)或其他的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2~gpk)的上侧边缘(或下侧边缘)对齐。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中的紧密相邻二者之间可相隔一间距,举例来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彼此紧密相邻且可相隔一间距。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以玻璃覆晶(chiponglass,cog)形式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具有一接合区120n,位在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rpp。接合区120n可用在内引线接合(innerleadbonding,ilb),例如接合可挠曲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的引脚(pin)。据此,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可耦接至处理电路,例如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特定应用积体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据以做不同的变化及修饰。举例来说,显示面板100的晶体管mn可为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在图1中,显示面板100是以液晶(liquidcrystal)显示面板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也可为萤光(fluorescence)、磷光(phosphor)、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diode,led)、量子点(quantumdot,qd)、或其它合适的显示面板,但不以此为限。发光二极体可例如包括机发光二极体(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无机发光二极体(in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微型发光二极体(microlight-emittingdiode,micro-led)、次毫米发光二极体(mini-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体(quantumdot,qd)(例如可为qled、qdled)、或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排列组合,但不以此为限。对应地,显示装置10可例如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其可运用在笔记本电脑、智慧型手机等可显示影像的电子产品。
此外,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的排列方式可视不同设计考量而调整,例如根据连接线ll1~llk及源极线sl1~slm的排列方式来调整。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2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20的一显示面板200与显示面板100大致类似,显示装置20的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220分别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120大致类似,故相同元件沿用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20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根据其耦接的栅极线gl1~gln的偶数行号以及奇数行号而分别依序排列。也就是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3、…、gp(k-1)耦接至位在奇数行(oddrows)的栅极线gl1、gl3、…、gl(n-1),因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3、…、gp(k-1)根据奇数行号由左向右依序递增排列,其中k为偶数。栅极信号输出埠gpk、…、gp4、gp2耦接至位在偶数行(evenrows)的栅极线gln、…、gl4、gl2,因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k、…、gp4、gp2根据偶数行号由左向右依序递减排列。耦接奇数行号的栅极线gl1、gl3、…、gl(n-1)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3、…、gp(k-1)依序排列在显示面板驱动晶片220的一侧(如左侧),耦接偶数行号的栅极线gln、…、gl4、gl2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k、…、gp4、gp2依序排列在显示面板驱动晶片220的另一侧(如右侧)。如图2所示,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二者(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3)之间设置一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或者,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二者(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k-1)、gpk)之间设置二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x-1)、spx)。源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二者(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2)之间设置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3),或者,源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二者(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x-1)、spx)之间未设置栅极信号输出埠。也就是说,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或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可为不规则交错排列。
如图2所示,耦接至同一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11)的源极线(例如源极线sl1)及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可位在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11)的同一侧(例如左侧),或者,耦接至同一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2m)的源极线(例如源极线slm)及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2)可位在子像素(例如子像素px2m)的不同侧。
为了提高显示尺寸,显示装置可包括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举例来说,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3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30的一显示面板300可区分为二个显示区rdda、rddb,且包括二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320b,分别用来驱动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rdda、rddb。显示区rdda、rddb的配置分别与显示区rdd的配置大致类似,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320b分别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220大致类似。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的配置可提高解析度(例如提高至2倍),例如在相同尺寸的显示面板下,划分更多显示区,且提升栅极线与源极线的数量。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320b个别地(individually)驱动显示面板300紧密相邻的显示区rdda、rddb。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gpka可利用连接线ll1a~llka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a的栅极线gl1a~glna,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的源极信号输出埠sp1a~spma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a的源极线sl1a~slma。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b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b~gpkb可利用连接线ll1b~llkb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b的栅极线gl1b~glnb,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b的源极信号输出埠sp1b~spmb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b的源极线sl1b~slmb。
由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gpka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a~spma相互交错排列,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b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b~gpkb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b~spmb相互交错排列,因此即使显示装置30具有二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320b,可利用连接线ll1a~llka、ll1b~llkb直接行经显示区rdda、rddb,以达窄边框的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显示区rdda、rddb的子像素px连续地分布,从而使得显示区rdda、rddb之间不会有明显的界线。
如图3所示,位在显示区rdda的栅极线gl1a~glna没有连接至位在显示区rddb的栅极线gl1b~glnb,也就是显示区rdda与显示区rddb并没有共用栅极线,如此一来,可降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与320b传送栅极信号的负载(load),进而可降低功耗(powerconsumption)。在一些实施例中,位在显示区rdda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分别与位在显示区rddb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b)对齐设置而位在同一行。并且,耦接至位在显示区rdda的一条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a)的一条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可与耦接至位在显示区rddb的一条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b)的一条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b)位在同一行。也就是说,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的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可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b的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b)耦接至位在同一行的不同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gl1b)。位在同一行的晶体管mn不须由同一条栅极线进行驱动,而可分别由位在同一行的不同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gl1b)驱动,因此,一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的输出功率可以较低。
或者,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4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40的一显示面板400可区分为四个显示区rddc~rddf。显示区rddc~rddf的配置分别与显示区rdd的配置大致类似,从而显示装置40的显示尺寸较大。显示装置40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c、420d分别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320a、320b大致类似,其可用来驱动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rddc~rddf。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的配置相对于第1、图实施例可提高解析度(例如提高至4倍)。
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c、420d共同地(collaborative)驱动显示面板400紧密相邻的显示区rddc~rddf。源极线sl1c~slmc位在紧密相邻(y方向相邻)的显示区rddc、rdde,源极线sl1d~slmd位在紧密相邻(y方向相邻)的显示区rddd、rddf。栅极线gl1e~glne同时位在紧密相邻(x方向相邻)的显示区rddc、rddd,栅极线gl1f~glnf同时位在紧密相邻(x方向相邻)的显示区rdde、rddf。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c的源极信号输出埠sp1c~spmc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c、rdde的源极线sl1c~slmc。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d的源极信号输出埠sp1d~spmd分别耦接对应的显示区rddd、rddf的源极线sl1d~slmd。
由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c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c~gpkc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c~spmc相互交错排列,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d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d~gpkd与源极信号输出埠sp1d~spmd相互交错排列,因此,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c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c~gpkc可以利用连接线ll1c~llkc来连接位在显示区rddc、rdde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e、gl3e、…、gl2f、gl4f),且显示面板驱动晶片420d的栅极信号输出埠gp1d~gpkd可以利用连接线ll1d~llkd来连接位在显示区rddd、rddf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2e、gl4e、…、gl1f、gl3f)。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显示区rddc~rddf的子像素px连续地分布,从而使得显示区rddc~rddf之间不会有明显的界线。
栅极信号输出埠与源极信号输出埠的排列方式可根据源极线与栅极线之间的数量比而调整。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5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50与显示装置10大致类似,故相同元件沿用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5所示,源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任二者(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2)之间设置二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2)。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任二者(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2、gp3)之间设置一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2),或者,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任二者(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2)之间未设置源极信号输出埠。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或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可为规则排列但两者交互交错。
如图5所示,由于源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任二者(例如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2)之间设置二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2),因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的数量大致是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的数量的两倍,更具体地,k=2×m 1。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解析度可为320×240,即沿方向y有320个子像素px且沿方向x包括240×3个子像素px而呈阵列排列。据此,栅极线gl1~gln的数量是320条,源极线sl1~slm的数量是720条。对应地,源极信号输出埠sp1~spm的数量(720个)超过栅极信号输出埠gp1~gpk的数量(320个)的两倍。在此情况下,栅极信号输出埠中的相邻或最接近任二者之间可设置至少二个源极信号输出埠。
栅极信号输出埠的数量可大于或等于显示面板的子像素px排列的行数。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显示装置60的示意图。显示装置60与显示装置30大致类似,故相同元件沿用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6所示,位在显示区rdda的栅极线gl1a~glna没有连接至位在显示区rddb的栅极线gl1b~glnb,如此一来,可降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620的驱动负载或功耗。在一些实施例中,位在显示区rdda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分别与位在显示区rddb的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b)对齐设置而位在同一行。并且,电性连接至位在显示区rdda的一条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a)的一条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可与电性连接至位在显示区rddb的一条连接线(例如连接线ll1b)的一条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b)位在同一行。
由上述可知,显示装置60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620的二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gp1b)可用来耦接至位在同一行的不同栅极线(例如栅极线gl1a、gl1b),因此显示面板驱动晶片620的二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例如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gp1b)可输出相同的栅极信号。据此,栅极信号输出埠gp1a~gpka、gp1b~gpkb的数量可大于或等于显示面板300的子像素px排列的行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栅极信号输出埠与源极信号输出埠相互交错排列。如此一来,源极线可避免跨越任何的连接线。并且,连接线行经显示区而耦接显示面板的栅极线与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可分别以较短路径耦接栅极线及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可避免连接线分布在显示面板的不同侧边的非显示区,因而可达成窄边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栅极信号;以及
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源极信号,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交错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一显示面板的多个连接线,所述多个连接线行经所述显示面板的一显示区而分别耦接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多个连接线的排列方向相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源极线的排列方向,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耦接所述多个源极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耦接一显示面板的多个栅极线,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根据耦接的所述多个栅极线的行号而依序排列,或者,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根据耦接的所述多个栅极线的偶数行号以及奇数行号而排列,耦接所述偶数行号的栅极线的所述栅极信号输出埠依序排列在所述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一侧,耦接所述奇数行号的栅极线的所述栅极信号输出埠依序排列在所述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栅极驱动电路,耦接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并产生所述多个栅极信号;以及
一源极驱动电路,耦接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并产生所述多个源极信号。
7.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包括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驱动一显示面板的多个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每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包括:
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栅极信号;以及
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输出多个源极信号,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交错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分别驱动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对应的所述多个显示区的多个栅极线,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对应的所述多个显示区的多个源极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共同驱动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显示区相邻,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多个显示区中的相邻二者,所述多个栅极线的至少一栅极线同时位在相邻的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源极线位在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栅极线,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显示区的多个源极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连接线,所述多个连接线行经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多个显示区而分别耦接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多个显示区的所述多个连接线的排列方向相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多个源极线的排列方向,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耦接所述多个源极线。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栅极线;
多个源极线;以及
多个连接线,行经所述至少一显示区而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至少一显示区的所述多个连接线的排列方向相同于所述多个源极线的排列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包括:
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多个连接线;以及
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源极线,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交错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的二者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分别驱动所述至少一显示区,所述至少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经由所述多个连接线耦接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显示区的所述多个栅极线,所述至少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显示区的所述多个源极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包括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所述至少一显示区包括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显示区相邻,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共同驱动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栅极线位在所述多个显示区中的相邻两者,所述多个栅极线的至少一栅极线同时位在相邻的所述多个显示区,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栅极信号输出埠分别经由所述多个连接线耦接所述多个栅极线,所述多个显示面板驱动晶片的所述多个源极信号输出埠分别耦接所述多个显示区的所述多个源极线。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