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面板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器件的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面板中的主流。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与显示面板贴合的支撑结构,当前的支撑结构难以在确保显示装置的表面硬度符合需求的同时,提高显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支撑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其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且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表面硬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包括:
金属片、固设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支撑膜;还包括缓冲颗粒,所述缓冲颗粒设置在所述支撑膜内,所述缓冲颗粒至少包括第一结构和覆盖所述第一结构的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所述第二结构的材质包括弹性材料。
另外,所述缓冲颗粒为多个,所述缓冲颗粒在所述支撑膜内的分布密度沿所述支撑膜指向所述金属片的方向逐渐减小。
另外,所述缓冲颗粒为多个,所述缓冲颗粒在所述支撑膜内的分布密度沿所述支撑膜的中心轴朝向所述支撑膜的的边缘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
另外,所述第一结构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一图形,所述第二结构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二图形;所述第一图形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形的中心重合。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缓冲颗粒在受到冲击力时,第一结构的受力均匀,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第一结构因受力不均而损坏,提高了缓冲颗粒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第一图形和所述第二图形的面积比在0.05至0.25之间。通过此种面积比例的设置,能够在确保第一结构对金属片产生较强的吸附力的同时,确保支撑结构的抗冲击能力优越。
另外,所述缓冲颗粒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结构的第三结构,所述第三结构的材质包括无机材料。通过设置第三结构,能够提高缓冲颗粒的耐候性。
另外,所述第三结构完全覆盖所述第二结构、以及未被所述第二结构覆盖的所述第一结构。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缓冲颗粒的耐候性。
另外,所述金属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金属片和第一金属片;所述支撑膜固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片上,所述第二金属片上开设有凹槽。通过在第二金属片上开设有凹槽,凹槽能够在支撑结构弯折时起到应力释放的效果,从而进一步避免了金属片在支撑结构弯折时断裂,提高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经由预设方式加固,所述预设方式包括焊接固定、铆接固定或者卯榫固定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支撑结构,还包括粘胶层和显示面板;所述支撑结构、所述粘胶层和所述显示面板依次层叠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金属片,提高了支撑结构的结构强度,从而使支撑结构贴附于显示面板后,对显示面板的支撑作用得以加强,进而提高了具有此种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的表面硬度;通过在支撑膜内设置缓冲颗粒,且缓冲颗粒至少包括第一结构和覆盖第一结构的第二结构,一方面,由于第一结构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使得缓冲颗粒对金属片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提高了支撑膜和金属片之间的贴附力,避免了支撑膜和金属片在支撑结构弯折时脱离,进而提高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结构的材质包括弹性材料,使得缓冲颗粒能够缓解支撑结构受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了支撑结构的缓冲性能,进而提高了具有此种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膜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膜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颗粒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的缓冲颗粒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金属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
随着柔性折叠屏弯折半径的减小,柔性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越来越薄,导致柔性显示面板每层膜层的硬度越来越。当柔性显示面板完成折叠屏全模组贴合(即柔性显示面板与背板贴合)后,在进行铅笔硬度测试时,由于背板的材质含有胶材和泡棉等柔软材料,而胶材无支撑性,导致背板的支撑性降低,从而使得折叠屏的表面硬度急剧降低,无法满足客户对折叠屏表面的硬度需求;虽然减小胶材和泡棉的厚度能够提高背板的支撑性,从而确保折叠屏的表面硬度,但如此设置会导致折叠屏的抗冲击能力降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为金属片和支撑膜的叠层结构,且支撑膜内还设置有缓冲颗粒,缓冲颗粒至少包括磁性材质的第一结构和覆盖第一结构的弹性材质的第二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且能够提高具有该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的表面硬度。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支撑结构100,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
金属片1、固设在金属片1上的支撑膜2;还包括缓冲颗粒3,缓冲颗粒3设置在支撑膜2内,缓冲颗粒3至少包括第一结构31和覆盖第一结构31的第二结构32,第一结构31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第二结构32的材质包括弹性材料。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31的材质包括铁钴镍合金、铁镉钴合金以及铝镍钴合金等,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一结构31的材质作具体限定,仅需确保是磁性材料即可;第二结构32的材质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热塑性弹性体(tpe)等橡胶,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其他材质,本实施例并不对此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缓冲层3的厚度在30微米至300微米之间。此种厚度范围的缓冲层3,能够在提高支撑结构3的缓冲性能的同时,不影响具有支撑结构100的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优选地,缓冲层3的厚度为80微米、100微米或150微米,此种厚度的缓冲层3缓冲性能优越,且厚度较薄。
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相关技术而言,通过设置金属片1,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结构强度,从而使支撑结构100贴附于显示面板后,对显示面板的支撑作用得以加强,进而提高了具有支撑结构100的显示装置的表面硬度;通过在支撑膜2内设置缓冲颗粒3,且缓冲颗粒3至少包括第一结构31和覆盖第一结构31的第二结构32,一方面,由于第一结构31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使得缓冲颗粒3对金属片1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提高了支撑膜2和金属片1之间的贴附力,避免了支撑膜2和金属片1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脱离,进而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结构32的材质包括弹性材料,使得缓冲颗粒3能够缓解支撑结构100受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缓冲性能,进而提高了具有此种支撑结构100的显示装置的抗冲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图1所示的第二结构32完全覆盖第一结构31,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结构32也可以部分覆盖第一结构31,具体如图2所示。
请参见图2,第二结构32部分覆盖第一结构31,且第二结构32的覆盖位置为第一结构31的上半部分(即远离金属片1的部分)。由于显示装置在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的方式大多是由支撑膜2指向金属片1的方向,因此通过图2所示的结构的设置,能够在确保缓冲颗粒3能够缓解支撑结构100受到的冲击力的同时,降低支撑结构100的生产成本。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00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请一并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缓冲颗粒3为多个,在图3中,缓冲颗粒3在支撑膜2内的分布密度沿支撑膜2指向金属片1的方向z逐渐减小。具体的说,为了实现方向z上的缓冲颗粒3的梯度式分布,可以在金属片1上涂布带有缓冲颗粒3的支撑膜2的基材浆料(如pi/cpi/pet/pc/pmma/pe/pen/cop)并烘烤,更具体的,先在金属片1上涂布具有较少缓冲颗粒3的支撑膜2的基材浆料,烘烤完成后再涂布相较于之前较多缓冲颗粒3的支撑膜2的基材浆料...即配比含有不同密度缓冲颗粒3的支撑膜2基材浆料,以分布密度从低到高的顺序逐层涂布在的金属片1上,并烘烤。
在图4中,缓冲颗粒3在支撑膜2内的分布密度自支撑膜2的中心轴l朝向支撑膜2的边缘区域的方向x逐渐减小。具体的说,为了实现缓冲颗粒3自支撑膜2的中心轴l沿方向x到支撑膜2的边缘的梯度式分布,可通过调整缓冲颗粒与支撑膜基材浆料的搅拌速度实现,即中心区域搅拌速度低,边缘区域搅拌速度高。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优化设计缓冲颗粒3的分布密度,使得从支撑膜2到金属片1的方向上(即z方向),缓冲颗粒3的分布密度梯度式减小;在平行于支撑膜2表面的平面上,从平面中心轴l沿x方向到平面边缘,缓冲颗粒3的分布密度梯度式减小。一方面,通过减小缓冲颗粒3在支撑膜2内的分布密度,进而减小支撑膜相应区域的密度,能够提高相应区域的应力波传播速度,即梯度式提高z方向上应力波从显示面板到支撑结构100的传播速度,梯度式降低从支撑结构100反射到显示面板的应力波传播速度,梯度式提高应力波从支撑结构100中心轴l到其边缘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缓冲颗粒3梯度式分布,进而使应力波传播速度呈梯度式分布,从而增大了应力波能量损耗,进而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抗冲击能力。
请参见图5,第一结构31在金属片1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一图形s1,第二结构32在金属片1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二图形s2;第一图形s1的中心与第二图形s2的中心重合。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图形s1的中心与第二图形s2的中心重合,也就是说,第一结构31各个位置覆盖的第二结构32的厚度是一致的,使得缓冲颗粒3在受到冲击力时,第一结构31的受力均匀,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第一结构31因受力不均而损坏,提高了缓冲颗粒3的稳定性。
具体的说,图5所示的第一图形s1为圆形,第二图形s2也为圆形,且第一图形s1与第二图形s2为同心圆。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一图形s1和第二图形s2的形状做具体限定,也可以为椭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图形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优选地,第一图形s1的面积与第二图形s2的面积的比值在0.05-0.2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图形s1的面积相对第二图形s2的面积过小会导致第一结构31难以对金属片1产生较大的吸附力,第一图形s1的面积相对第二图形s2的面积过大会导致缓冲颗粒3的缓冲性能不佳,从而导致支撑结构100的抗冲击能力不强。通过此种面积比例的设置,能够在确保第一结构31对金属片1产生较强的吸附力的同时,确保支撑结构100的抗冲击能力优越。
更优地,以第一图形s1与第二图形s2均为圆形为例,第一图形s1的面积与第二图形s2的面积的比值为0.1,此种面积比例的第一图形s1与第二图形s2,以及此种图形形状能够使支撑结构100的稳定性以及抗冲击能力更佳。
更优地,以第一通孔220和第二通孔210均为方形为例,第一图形s1的面积与第二图形s2的面积的比值为0.15,此种面积比例的第一图形s1与第二图形s2,以及此种图形形状能够使支撑结构100的稳定性以及抗冲击能力更佳。
请参见图6,缓冲颗粒3还包括覆盖第二结构32的第三结构33,第三结构33的材质包括无机材料。具体的说,第三结构33的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四氮化三硅、三氧化二铝等无机材质,通过设置第三结构33,能够提高缓冲颗粒3的耐候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第三结构33完全覆盖第二结构32、第二结构32完全覆盖第一结构31,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缓冲颗粒3的耐候性。
值得一提的是,如上文中的描述,第二结构32可能仅覆盖第一结构31远离金属片1的部分,为了确保缓冲颗粒3的耐候性,当缓冲颗粒3为此种结构时,第三结构33还覆盖第一结构31未被第二结构32覆盖的部分,以避免第一结构31裸露在外而受到水氧侵蚀。
请参见图7,金属片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金属片12和第一金属片11;支撑膜2固设于第一金属片11上,第二金属片12上开设有凹槽12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属片做的较薄会导致支撑结构100的支撑性能不佳,金属片做的较厚将难以满足支撑结构100的弯折需求(即容易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断裂),而现有工艺中,难以做出满足厚度适中的金属片,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叠层设置的第二金属片12和第一金属片11,使得金属片1既能具有较佳的支撑性能,也能避免金属片1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断裂。此外,通过在第二金属片12上开设有凹槽120,凹槽120能够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起到应力释放的效果,从而进一步避免了金属片1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断裂,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从上文的描述中可知,支撑膜2是在第一金属片11上涂布成型的,因此支撑膜2与第一金属片11结合的稳定性较佳,不易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是分离,而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通常是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的,导致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结合的稳定性,弱于支撑膜2与第一金属片11结合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缓冲颗粒3的第一结构31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使得缓冲颗粒3对第二金属片12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提高了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之间的贴附力,避免了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在支撑结构100弯折时脱离,进而提高了支撑结构100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凹槽120的设置位置,为第二金属片12正对弯折区的区域(弯折区为贴附在支撑结构100上的显示面板100的弯折区),由于显示面板弯折时,弯折区受到的弯折应力最大,导致支撑结构100与显示面板弯折区正对的区域受到的应力也是最大的,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凹槽120的应力释放效果最佳。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第一金属片11的厚度为1微米至30微米;第二金属片12的厚度为10微米至300微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金属片11和第二金属片12经由预设方式加固,所述预设方式包括焊接固定、铆接固定或者卯榫固定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此种固定方式,能够减少胶材模量,以进一步提高支撑结构100的支撑性能。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支撑结构,还包括粘胶层和显示面板;所述支撑结构、所述粘胶层和所述显示面板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显示面板可以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者非柔性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发光模式可以是顶发光、底发光或者双面发光。
显示面板还可以封装在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可以应用在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中,也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等设备中。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片、固设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支撑膜;
还包括缓冲颗粒,所述缓冲颗粒设置在所述支撑膜内,所述缓冲颗粒至少包括第一结构和覆盖所述第一结构的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的材质包括磁性材料,所述第二结构的材质包括弹性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颗粒为多个,所述缓冲颗粒在所述支撑膜内的分布密度沿所述支撑膜指向所述金属片的方向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颗粒为多个,所述缓冲颗粒在所述支撑膜内的分布密度沿所述支撑膜的中心轴朝向所述支撑膜的的边缘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一图形,所述第二结构在所述金属片上的正投影图形为第二图形;
所述第一图形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图形的中心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形和所述第二图形的面积比在0.05至0.2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颗粒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结构的第三结构,所述第三结构的材质包括无机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结构包覆所述第二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金属片和第一金属片;
所述支撑膜固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片上,所述第二金属片上开设有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经由预设方式加固,所述预设方式包括焊接固定、铆接固定或者卯榫固定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还包括粘胶层和显示面板;
所述支撑结构、所述粘胶层和所述显示面板依次层叠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