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58


    本发明与显示装置有关,尤其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至图3。如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包括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43、g43、b43,其中「纵向排列」的为「多行发光二极管单元」且「横向排列」的为「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传统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8中,数据线控制器81通过数据线dl1~dl12分别耦接纵向排列的每一行发光二极管单元。扫描线控制器82以共阴极(commoncathode)的方式通过扫描线sl1~sl3分别耦接横向排列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

    举例而言,假设传统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中的扫描线控制器包括32个扫描线控制单元,其以共阴极的方式通过32条扫描线(例如扫描线sl1~sl32)分别耦接横向排列的32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亦即扫描线控制器中的一个扫描线控制单元通过一条扫描线耦接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则其时序图请参照图2。

    如图2所示,时间t1至t7属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扫描线sl1的期间,同步电压信号vsync于时间t1至t2期间处于高位准,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扫描线切换信号sw于时间t3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6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致能信号en于时间t4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5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脉宽调变信号pwm于时间t4至t5期间产生多个脉冲信号,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至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其他扫描线sl2~sl32的情形亦可依此类推,以完成第一段seg1。接着,扫描线控制器再次控制扫描线sl1,以开始第二段seg2。

    如图3所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包括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43、g43、b43其中「纵向排列」的为「多行发光二极管单元」且「横向排列」的为「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传统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9中,数据线控制器91通过数据线dl1~dl12分别耦接纵向排列的每一行发光二极管单元。扫描线控制器92以共阳极(commonanode)的方式通过扫描线sl1~sl3分别耦接横向排列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

    根据上述可知:由于传统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8及9所需的晶片面积大且接脚数量多,无论其采用共阴极或共阳极的耦接方式,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每一行/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耦接均相当密集,很可能会导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不佳,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n列发光二极管单元。n为大于1的正整数。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包括数据线控制器及扫瞄线控制器。数据线控制器耦接p条数据线且每条数据线分别耦接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p为大于1的正整数。扫瞄线控制器包括(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k为大于1的正整数。该(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中的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耦接同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分为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k条扫瞄线耦接至该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均耦接至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阴极。

    于一实施例中,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均耦接至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

    于一实施例中,每条数据线所耦接的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出同色光。

    于一实施例中,每条数据线所耦接的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相邻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当k=2时,扫瞄线控制器中的第一扫瞄线控制单元与第二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第一扫瞄线与第二扫瞄线耦接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交错或依序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耦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二数据线耦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三数据线耦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耦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二数据线耦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三数据线耦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耦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二数据线耦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三数据线耦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当k=3时,扫瞄线控制器中的第一扫瞄线控制单元、第二扫瞄线控制单元及第三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第一扫瞄线、第二扫瞄线及第三扫瞄线耦接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交错或依序设置。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于一实施例中,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耦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二数据线耦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第三数据线耦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是通过不同行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sharedataline)、双扫描驱动器(dualscandriver)/三扫描驱动器(triplescandriver)以共阴极(commoncathode)/共阳极(commonanode)耦接方式对应同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以有效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显示效能。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扫描线控制器以共阴极的方式耦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扫描线控制器以共阴极的方式通过32条扫描线分别耦接32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时序图。

    图3为传统的扫描线控制器以共阳极的方式耦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示意图。

    图4至图8分别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的不同实施例。

    图9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通过双扫描驱动单元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时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通过三扫描驱动单元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时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3、4、5、8、9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

    11、21、31、41、51、81、91数据线控制器

    12、22、32、42、52、82、92扫描线控制器

    121~126、221~226、321~326、421~429、521~526、821~823、921~923扫描线控制单元

    dl1~dl12数据线

    sl1~sl96扫描线

    pl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r11、r12、r13、r21、r22、r23、r31、r32、r33、r41、r42、r43、g11、g12、g13、g21、g22、g23、g31、g32、g33、g41、g42、g43、b11、b12、b13、b21、b22、b23、b31、b32、b33、b41、b42、b43发光二极管

    vsync同步电压信号

    pwm脉宽调变信号

    sl扫描线

    seg分段

    seg1第一段

    seg2第二段

    en致能信号

    sw切换信号

    t1~t7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并在附图中说明所述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在图式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依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以显示画面,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1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1具有共用数据线(sharedataline)、双扫描驱动单元(dualscandriver)对应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共阴极(commoncathode)等技术特征,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1包括数据线控制器(datalinecontroller)11及扫瞄线控制器(scanlinecontroller)12。数据线控制器11分别耦接多条数据线dl1~dl6。扫瞄线控制器12包括扫瞄线控制单元121~126,分别耦接多条扫瞄线sl1~sl6。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可包括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图4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包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并且由上往下依序为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21、g21、b21、r31、g31、b31、r41、g41、b41。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r41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g41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b41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1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g21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及b21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g41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及b41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g21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及b21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g41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及b41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121~122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1~sl2而言,数据线sl1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121~122);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31、g31、b3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1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21、g21、b21、r41、g41、b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2,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其次,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22、g22、b22、r32、g32、b32、r42、g42、b42。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r42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g42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b42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1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g22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及b22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g42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及b42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g22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及b22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g42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及b42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123~124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3~sl4而言,数据线sl3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阴极;数据线sl4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123~124);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32、g32、b3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3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22、g22、b22、r42、g42、b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4,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接着,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23、g23、b23、r33、g33、b33、r43、g43、b43。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r43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g43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b43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1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g23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及b23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g43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及b43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g23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及b23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g43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及b43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125~126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5~sl6而言,数据线sl5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阴极;数据线sl6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1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125~126);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33、g33、b3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5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23、g23、b23、r43、g43、b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6,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由上述可知: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1通过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阴极耦接方式驱动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来达到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的具体功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2亦具有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器对应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共阴极等技术特征,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2包括数据线控制器21及扫瞄线控制器22。数据线控制器21分别耦接多条数据线dl1~dl6。扫瞄线控制器22包括扫瞄线控制单元221~226,分别耦接多条扫瞄线sl1~sl6。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可包括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图5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由上往下依序包括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21、g21、b21、r31、g31、b31、r41、g41、b41。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r41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g41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b41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2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阳极。

    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共用数据线dl1、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共用数据线dl2、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共用数据线dl3、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共用数据线dl4、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共用数据线dl5、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1~222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1~sl2而言,数据线sl1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221~222),并且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分别通过不同的数据线sl1~sl2耦接至不同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1~222;发光二极管单元r11、b11、g21、r31、b31、g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1且发光二极管单元g11、r21、b21、g31、r41、b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2,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其次,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22、g22、b22、r32、g32、b32、r42、g42、b42。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r42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g42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b42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2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阳极。

    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共用数据线dl1、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共用数据线dl2、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共用数据线dl3、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共用数据线dl4、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共用数据线dl5、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3~224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3~sl4而言,数据线sl3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的阴极;数据线sl4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223~224),并且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分别通过不同的数据线sl3~sl4耦接至不同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3~224;发光二极管单元r12、b12、g22、r32、b32、g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3且发光二极管单元g12、r22、b22、g32、r42、b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4,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23、g23、b23、r33、g33、b33、r43、g43、b43。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r43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g43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b43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2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阳极。

    换言之,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共用数据线dl1、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共用数据线dl2、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共用数据线dl3、彼此相邻的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共用数据线dl4、彼此相邻的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与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共用数据线dl5、彼此相邻的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与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5~226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5~sl6而言,数据线sl5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的阴极;数据线sl6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2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225~226),并且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分别通过不同的数据线sl5~sl6耦接至不同的扫瞄线控制单元225~226;发光二极管单元r13、b13、g23、r33、b33、g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5且发光二极管单元g13、r23、b23、g33、r43、b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226,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由上述可知: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2通过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阴极耦接方式驱动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来达到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的具体功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3亦具有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器对应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共阴极等技术特征,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3包括数据线控制器31及扫瞄线控制器32。数据线控制器31分别耦接多条数据线dl1~dl6。扫瞄线控制器32包括扫瞄线控制单元321~326,分别耦接多条扫瞄线sl1~sl6。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可包括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图6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由上往下依序包括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21、g21、b21、r31、g31、b31、r41、g41、b41。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r41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g41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b41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3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共用数据线dl2、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共用数据线dl5、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321~322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1~sl2而言,数据线sl1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321~322);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21、r31、g31、b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1且发光二极管单元b11、r21、g21、b31、r41、g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2,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其次,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22、g22、b22、r32、g32、b32、r42、g42、b42。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r42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g42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b42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3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共用数据线dl2、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共用数据线dl5、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323~324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3~sl4而言,数据线sl3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323~324);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22、r32、g32、b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3且发光二极管单元b12、r22、g22、b32、r42、g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4,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然后,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23、g23、b23、r33、g33、b33、r43、g43、b43。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r43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g43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b43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3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共用数据线dl2、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共用数据线dl5、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325~326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5~sl6而言,数据线sl5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3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325~326);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23、r33、g33、b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5且发光二极管单元b13、r23、g23、b33、r43、g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326,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由上述可知: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3通过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阴极耦接方式驱动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来达到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的具体功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4具有共用数据线、三扫描驱动器(triplescandriver)对应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共阴极等技术特征,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4包括数据线控制器41及扫瞄线控制器42。数据线控制器41分别耦接多条数据线dl1~dl4。扫瞄线控制器42包括多个扫瞄线控制单元421~429,分别耦接多条扫瞄线sl1~sl9。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可包括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图7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由上往下依序包括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21、g21、b21、r31、g31、b31、r41、g41、b41。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r41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g41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b41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4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4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的阳极、数据线dl4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共用数据线dl3。

    就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421~423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1~sl3而言,数据线sl1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阴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阴极;数据线sl3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三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三个扫瞄线控制单元421~423);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41、g41、b4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1;发光二极管单元r21、g21、b2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2;发光二极管单元r31、g31、b31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3,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其次,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22、g22、b22、r32、g32、b32、r42、g42、b42。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r42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g42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b42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4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4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的阳极、数据线dl4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共用数据线dl3。

    就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424~426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4~sl6而言,数据线sl4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阴极;数据线sl5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阴极;数据线sl6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三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三个扫瞄线控制单元424~426);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42、g42、b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4;发光二极管单元r22、g22、b2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5;发光二极管单元r32、g32、b3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6,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接着,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23、g23、b23、r33、g33、b33、r43、g43、b43。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r43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g43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b43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4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4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的阳极、数据线dl4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共用数据线dl3。

    就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427~429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7~sl9而言,数据线sl7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阴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阴极;数据线sl8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阴极;数据线sl9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的阴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阴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阴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三个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42中的三个扫瞄线控制单元427~429);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43、g43、b4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7;发光二极管单元r23、g23、b2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8;发光二极管单元r33、g33、b33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429,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由上述可知: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4通过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三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阴极耦接方式驱动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来达到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的具体功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

    请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5亦具有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器对应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共阳极(commonanode)等技术特征,但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5包括数据线控制器51及扫瞄线控制器52。数据线控制器51分别耦接多条数据线dl1~dl6。扫瞄线控制器52包括扫瞄线控制单元521~526,分别耦接多条扫瞄线sl1~sl6。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可包括多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图8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包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并且由上往下依序为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但不以此为限。

    首先,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1、g11、b11、r21、g21、b21、r31、g31、b31、r41、g41、b41。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1、r21、r31、r41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1、g21、g31、g41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1、b21、b31、b41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5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的阴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g21的阴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及b21的阴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的阴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g41的阴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及b41的阴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及r21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及g21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及b21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及r41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及g41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及b41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521~522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1~sl2而言,数据线sl1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1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1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1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1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1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1的阳极;数据线sl2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1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1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1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1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1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1的阳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521~522);由于发光二极管单元g11、r21、b21、g31、r41、b41的阳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521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11、b11、g21、r31、b31、g41的阳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522,故属于共阳极耦接的架构。

    其次,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22、g22、b22、r32、g32、b32、r42、g42、b42。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2、r22、r32、r42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2、g22、g32、g42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2、b22、b32、b42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5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的阴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g22的阴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及b22的阴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的阴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g42的阴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及b42的阴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及r22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及g22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及b22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及r42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及g42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及b42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523~524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3~sl4而言,数据线sl3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2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2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2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2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2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2的阳极;数据线sl4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2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2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2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2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2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2的阳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二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523~524);发光二极管单元r12、g12、b12、r32、g32、b3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3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22、g22、b22、r42、g42、b42的阴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124,故属于共阴极耦接的架构。

    接着,就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言,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r13、g13、b13、r23、g23、b23、r33、g33、b33、r43、g43、b43。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r13、r23、r33、r43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g13、g23、g33、g43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光二极管单元b13、b23、b33、b43为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换言之,于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交错排列,但不以此为限。

    就数据线控制器51所耦接的多条数据线dl1~dl6而言,数据线dl1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的阳极、数据线dl2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g23的阳极、数据线dl3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及b23的阳极、数据线dl4分别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的阳极、数据线dl5分别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g43的阳极、数据线dl6分别耦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及b43的阳极。

    换言之,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及r23共用数据线dl1、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及g23共用数据线dl2、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及b23共用数据线dl3、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及r43共用数据线dl4、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及g43共用数据线dl5、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及b43共用数据线dl6。

    就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扫瞄线控制单元525~526所分别耦接的数据线sl5~sl6而言,数据线sl5依序耦接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13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23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23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33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43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43的阳极;数据线sl6依序耦接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13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13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23的阳极、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r33的阳极、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b33的阳极、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单元g43的阳极。

    换言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中的第三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同时对应于双扫描驱动单元(亦即扫瞄线控制器52中的两个扫瞄线控制单元525~526);发光二极管单元g13、r23、b23、g33、r43、b43的阳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525且发光二极管单元r13、b13、g23、r33、b33、g43的阳极均耦接扫瞄线控制单元526,故属于共阳极耦接的架构。

    由上述可知:此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5通过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阳极耦接方式驱动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来达到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的具体功效,以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l的显示效能。

    相较于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时序图,于一实施例中,假设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中的扫描线控制器包括64个扫描线控制单元,其以共阴极的方式通过64条扫描线(例如扫描线sl1~sl64)分别耦接横向排列的32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亦即扫描线控制器中的两个扫描线控制单元通过两条扫描线耦接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则其时序图请参照图9。

    如图9所示,时间t1至t7属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扫描线sl1的期间,同步电压信号vsync于时间t1至t2期间处于高位准,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扫描线切换信号sw于时间t3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6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致能信号en于时间t4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5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脉宽调变信号pwm于时间t4至t5期间产生多个脉冲信号,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至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其他扫描线sl2~sl64的情形亦可依此类推,以完成第一段seg1。接着,扫描线控制器再次控制扫描线sl1,以开始第二段seg2。

    于另一实施例中,假设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中的扫描线控制器包括96个扫描线控制单元,其以共阴极的方式通过96条扫描线(例如扫描线sl1~sl96)分别耦接横向排列的32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亦即扫描线控制器中的三个扫描线控制单元通过三条扫描线耦接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则其时序图请参照图10。

    如图10所示,时间t1至t7属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扫描线sl1的期间,同步电压信号vsync于时间t1至t2期间处于高位准,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扫描线切换信号sw于时间t3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6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致能信号en于时间t4由低位准变为高位准且于时间t5由高位准变为低位准。脉宽调变信号pwm于时间t4至t5期间产生多个脉冲信号,而于其他时间均处于低位准。至于扫描线控制器控制其他扫描线sl2~sl96的情形亦可依此类推,以完成第一段seg1。接着,扫描线控制器再次控制扫描线sl1,以开始第二段seg2。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通过不同行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共用数据线、双扫描驱动单元/三扫描驱动单元以共阴极/共阳极耦接方式对应同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等技术手段缩减晶片面积及接脚数量并分散每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阴极连接,以有效提升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显示效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器,用以驱动一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n列发光二极管单元,n为大于1的正整数,该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包括:

    一数据线控制器,耦接p条数据线,其中该p条数据线中的每条数据线分别耦接该n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p为大于1的正整数;以及

    一扫瞄线控制器,包括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其中k为大于1的正整数,该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中的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k条扫瞄线耦接该n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同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

    其中,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分为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该k条扫瞄线耦接至该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均耦接至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阴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均耦接至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阳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每条数据线所耦接的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发出同色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每条数据线所耦接的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该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相邻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当k=2时,该扫瞄线控制器中的一第一扫瞄线控制单元与一第二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一第一扫瞄线与一第二扫瞄线耦接一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一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与一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交错或依序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一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一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二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三数据线耦接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二数据线耦接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三数据线耦接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二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三数据线耦接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当k=3时,该扫瞄线控制器中的一第一扫瞄线控制单元、一第二扫瞄线控制单元及一第三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一第一扫瞄线、一第二扫瞄线及一第三扫瞄线耦接一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一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及一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彼此交错或依序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依序包括一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一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一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一群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二群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属于该第三群发光二极管单元。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三红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二数据线耦接该第一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三绿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p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三数据线耦接该第一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二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及该第三蓝色发光二极管单元。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用以驱动包括N列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器包括数据线控制器及扫瞄线控制器。数据线控制器耦接P条数据线且每条数据线分别耦接每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至少两发光二极管单元。扫瞄线控制器包括(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该(K*N)个扫瞄线控制单元中的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耦接同一列发光二极管单元。该列发光二极管单元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分为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K个扫瞄线控制单元分别通过K条扫瞄线耦接至该K群发光二极管单元。N、P及K为大于1的正整数。

    技术研发人员:詹前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7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