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燃气机组脱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发电效率高、洁净化程度高等优势,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燃气机组具体又分为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和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等形式。随着大气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各级地方政府相继提出更为严苛的燃气机组nox排放限值,燃气轮机脱硝减排改造方兴未艾。目前,scr脱硝技术是燃气机组脱硝改造的重要技术流派。
为满足脱硝催化剂活性温度要求,新增催化剂布置在余热锅炉某两个受热面之间,新增喷氨格栅布置在催化剂的上游烟气受热面间或进口烟道处。余热锅炉的受热面间空间狭小,部分空间内还设有受热面防撞梁等装置,使得催化剂和喷氨格栅的布置难度增大。余热锅炉多采用内保温型式,主要支撑框架均暴露在大气中,受热面通过锅炉顶部框架悬吊。为支撑新增催化剂和喷氨格栅,需在锅炉内部设置必要的支撑,并传递荷载至外部框架。经调研,部分已建工程将催化剂和喷氨格栅支撑梁直接与外部框架焊接,由于余热锅炉内外温差大,会使锅炉框架和内部支撑梁产生温度应力,威胁结构安全;同时外部框架与内支撑过多的接触面会产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
同时为满足喷氨格栅活性温度要求,新增催化剂布置在余热锅炉某两个受热面之间,新增喷氨格栅布置在催化剂的上游烟气受热面间或进口烟道处。余热锅炉的受热面间空间狭小,部分空间内还设有受热面防撞梁等装置,使得催化剂和喷氨格栅的布置难度增大。余热锅炉多采用内保温型式,主要支撑框架均暴露在大气中,受热面通过锅炉顶部框架悬吊。为支撑新增催化剂和喷氨格栅,需在锅炉内部设置必要的支撑,并传递荷载至外部框架。经调研,部分已建工程将催化剂和喷氨格栅支撑梁直接与外部框架焊接,由于余热锅炉内外温差大,会使锅炉框架和内部支撑梁产生温度应力,威胁结构安全;同时外部框架与内支撑过多的接触面会产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该装置解决余热锅炉受热面狭小空间内的喷氨格栅及催化剂支撑问题,消除结构温度应力,降低锅炉热损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及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
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内框架、第一外框架、若干第一限位支座及若干防撞梁;第一内框架通过第一限位支座固定于第一外框架内,各防撞梁的端部均固定于第一外框架上,喷氨格栅固定于第一内框架上,且第一内框架与第一外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保温隔热层,第一内框架的宽度小于等于喷氨格栅的宽度;
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外框架、第二内框架、吊板及若干第二限位支座;第二内框架通过第二限位支座固定于第二外框架的内侧,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若干内支撑梁,其中,内支撑梁的中部通过吊板与第二内框架的内壁相连接,第二内框架的外壁面与第二外框架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保温隔热层,脱硝催化剂层固定于第二内框架的端面上及内支撑梁上,第二内框架的宽度及内支撑梁的宽度均小于脱硝催化剂层的宽度。
第一内框架的断面为箱型结构;第二内框架的断面及内支撑梁的断面均为箱型结构。
第一内框架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气孔;第二内框架及内支撑梁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
各第一限位支座沿周向依次分布;各第二限位支座沿周向依次分布。
吊板的厚度方向与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致。
第一限位支座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第二限位支座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
第一内框架和第一保温隔热层之间留有膨胀间隙;第二内框架和第二保温隔热层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各防撞梁平行且等间距分布,各防撞梁将第一内框架分隔为若干分段。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在具体操作时,将喷氨格栅固定于第一内框架上,同时第一内框架的宽度小大于等于喷氨格栅的宽度,以解决狭小空间内喷氨格栅的支撑问题,且不占用多余空间。另外,第一内框架通过第一限位支座固定于第一外框架上,通过第一限位支座消除结构的温度应力,保障结构的安全稳定,降低锅炉的热损失;另外,第二内框架通过第二限位支座固定于第二外框架内,第二内框架内设置有若干内支撑梁,其中,内支撑梁的中部通过吊板与第二内框架的内壁相连接,脱硝催化剂层固定于第二内框架的端面上及内支撑梁上,其中,第二内框架和内支撑梁的宽度均小于脱硝催化剂层的宽度,不占用多余空间,有效解决余热锅炉受热面狭小空间内的催化剂支撑问题,同时通过设置吊板,以降低整体的用钢量,另外,第二内框架通过第二限位支座固定于第二外框架内,以消除结构的温度应力,保证整体结构安全稳定,降低锅炉热损失,经计算,以某390mw机组为例,采用本发明可降低钢结构用量70t,节约投资约91万元,同时降低锅炉热损失,可广泛应用于燃气机组脱硝改造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经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改造后锅炉区的俯视图;
图5为经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改造后锅炉区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经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改造后锅炉区的俯视图;
图10为经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改造后锅炉区的侧视图。
其中,11为第一内框架、12为第二内框架、21为防撞梁、22为内支撑梁、31为喷氨格栅、32为吊板、41为第一限位支座、42为第二限位支座、51为第一外框架、52为第二外框架、61为第一保温隔热层、62为第二保温隔热层、7为脱硝催化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包括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及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
参考图1至图5,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内框架11、第一外框架51、若干第一限位支座41及若干防撞梁21;第一内框架11通过第一限位支座41固定于第一外框架51内,各防撞梁21的端部均固定于第一外框架51上,喷氨格栅31固定于第一内框架11上,且第一内框架11与第一外框架51之间设置有第一保温隔热层61,第一内框架11的宽度小于等于喷氨格栅31的宽度。
第一内框架11的断面为箱型结构;第一内框架11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各第一限位支座41沿周向依次分布;各防撞梁21平行且等间距分布,各防撞梁21将第一内框架11分隔为若干分段。
第一限位支座41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即第一限位支座41允许第一内框架11在温度变化时沿固定方向膨胀或收缩;第一内框架11与第一保温隔热层61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喷氨格栅31通过第一内框架11固定,第一内框架11通过第一限位支座41固定在第一外框架51上,其中,第一限位支座41穿过所述第一保温隔热层61。
参考图6至图10,所述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外框架52、第二内框架12、吊板32及若干第二限位支座42;第二内框架12通过第二限位支座42固定于第二外框架52的内侧,第二内框架12内设置有若干内支撑梁22,其中,内支撑梁22的中部通过吊板32与第二内框架12的内壁相连接,第二内框架12的外壁面与第二外框架52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保温隔热层62,脱硝催化剂层7固定于第二内框架12的端面上及内支撑梁22上,第二内框架12的宽度及内支撑梁22的宽度均小于脱硝催化剂层7的宽度。
第二内框架12的断面及内支撑梁22的断面均为箱型结构;第二内框架12及内支撑梁22上均开设有若干通气孔;吊板32的厚度方向与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各第二限位支座42沿周向依次分布。
第二限位支座42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即第二限位支座42允许第二内框架12在温度变化时沿固定方向膨胀或收缩;第二内框架12与第二保温隔热层62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脱硝催化剂层7通过第二内框架12和内支撑梁22固定,第二内框架12和内支撑梁22通过吊板32连成一个整体,第二内框架12通过第二限位支座42固定在第二外框架52上。
以上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及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
燃气机组脱硝喷氨格栅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内框架(11)、第一外框架(51)、若干第一限位支座(41)及若干防撞梁(21);第一内框架(11)通过第一限位支座(41)固定于第一外框架(51)内,各防撞梁(21)的端部均固定于第一外框架(51)上,喷氨格栅(31)固定于第一内框架(11)上,且第一内框架(11)与第一外框架(51)之间设置有第一保温隔热层(61),第一内框架(11)的宽度小于等于喷氨格栅(31)的宽度;
燃气机组脱硝催化剂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外框架(52)、第二内框架(12)、吊板(32)及若干第二限位支座(42);第二内框架(12)通过第二限位支座(42)固定于第二外框架(52)的内侧,第二内框架(12)内设置有若干内支撑梁(22),其中,内支撑梁(22)的中部通过吊板(32)与第二内框架(12)的内壁相连接,第二内框架(12)的外壁面与第二外框架(52)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保温隔热层(62),脱硝催化剂层(7)固定于第二内框架(12)的端面上及内支撑梁(22)上,第二内框架(12)的宽度及内支撑梁(22)的宽度均小于脱硝催化剂层(7)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内框架(11)的断面为箱型结构;第二内框架(12)的断面及内支撑梁(22)的断面均为箱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内框架(11)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气孔;第二内框架(12)及内支撑梁(22)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限位支座(41)沿周向依次分布;各第二限位支座(42)沿周向依次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吊板(32)的厚度方向与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支座(41)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第二限位支座(42)的限位方式为单向限位、双向限位或三向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内框架(11)和第一保温隔热层(61)之间留有膨胀间隙;第二内框架(12)和第二保温隔热层(62)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机组脱硝设备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防撞梁(21)平行且等间距分布,各防撞梁(21)将第一内框架(11)分隔为若干分段。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