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16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包括与每个发光器件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以帧为周期性对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进行充电,以驱动发光器件显示对应的亮度,在每帧中,像素驱动电路依次工作于充电时段和发光时段,在充电时段,将数据电压充入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在发光时段,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通过电容的作用被保持,以使驱动晶体管根据预先在充电时段中所充入的电压产生对应的电流,以驱动发光器件发光。然而,目前的像素驱动电路中,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容易发生偏移,从而导致显示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改善由于漏电流导致的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的偏移,从而改善由此导致的显示不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

    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

    串联在第一电源电压端和第二电源电压端之间的驱动晶体管和发光器件;

    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节点;

    所述发光器件串联于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端之间,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发光器件之间的节点;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数据电压端;

    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

    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节点;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五节点;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工作于周期性的多帧时间段,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用于提供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一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所述第五节点用于提供节点控制信号,所述节点控制信号包括每帧时间段中的高电平脉冲,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之前,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后;

    所述第一晶体管用于在每帧时间段中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的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前将所述数据电压端的电压写入所述第一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位于相邻两帧时间段的交界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当前帧时间段结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下一帧时间段的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

    串联于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端;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发光控制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非有效电平脉冲,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内,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或者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节点电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第六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二扫描信号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参考电压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端用于提供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在每帧时间段中,所述第二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之前,所述第二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之内;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第七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或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参考电压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节点,所述第六节点为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发光器件之间的连接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至第七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所述有效电平为低电平,所述非有效电平为高电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之间的第四节点与第五节点之间设置第一电容,以及,设置第五节点提供的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后,这样,即可以当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截止时,降低第五节点的电压,通过第一电容的自举作用降低第四节点的电压,从而在后续的发光阶段降低第一节点和第四节点之间的电压差,减少第二晶体管的漏电流,改善由于漏电流导致的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的偏移,从而改善由此导致的显示不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2为图1中像素驱动电路在部分节点的时序信号波形仿真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4为图3中像素驱动电路在部分节点的时序信号波形仿真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之前,首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进行介绍,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图2为图1中像素驱动电路在部分节点的时序信号波形仿真示意图,现有技术的像素驱动电路中,节点n01为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节点n01和节点n03之间串联有晶体管t01和晶体管t02,晶体管t01和晶体管t02之间的连接节点为n02,第一扫描信号端s01电连接于晶体管t01和晶体管t02,像素驱动电路工作于充电时段ta和发光时段tb,在充电时段ta,第一扫描信号端s01提供低电平,控制晶体管t01和晶体管t02导通,数据电压向节点n01充电,充电完成之后,第一扫描信号端s01变为高电平,控制晶体管t01和晶体管t02截止,此时节点n01上的电压在理想状态下应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节点n02此时处于悬浮状态,实际仿真下节点n02的电压会变高,这样,即使节点n01和节点n02之间的电压差较大,导致晶体管t01容易由于源漏之间电压差较大而产生漏电流,从而使节点n01的电压发生偏移,在实际仿真中,在充电完成之后的初始时段,节点n01的电压值为0.62v,节点n02的电压值为5.5v,节点n03的电压值为1.8v。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串联在第一电源电压端pvdd和第二电源电压端pvee之间的驱动晶体管td和发光器件dd;驱动晶体管td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驱动晶体管td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驱动晶体管td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节点n3;发光器件dd串联于第三节点n3和第二电源电压端pvee之间,第三节点n3为驱动晶体管td和发光器件dd之间的节点;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数据电压端data;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n4;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n4,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节点n3;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n4,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五节点n5;像素驱动电路工作于周期性的多帧时间段,第一扫描信号端s1用于提供第一扫描信号,第一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10,第五节点n5用于提供节点控制信号,节点控制信号包括每帧时间段中的s20高电平脉冲,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s10的起始位置之前,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s10的结束位置之后;第一晶体管t1用于在每帧时间段中第一扫描信号的有效电平脉冲s10的结束位置之前将数据电压端data的电压写入第一节点n1。

    具体地,第一扫描信号端s1电连接于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端,因此,第一扫描信号端s1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是相对于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的有效电平,也就是说,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是用于控制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导通的电平,例如若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为p型晶体管,由于p型晶体管的特性为低电平导通、高电平截止,因此,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为低电平,非有效电平为高电平,也就是说,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10为低电平脉冲,以下以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为p型晶体管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例如若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为n型晶体管,则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10为高电平脉冲。第一电源电压端pvdd用于提供第一电源电压,第二电源电压端pvee用于提供第二电源电压,驱动晶体管td用于在第一节点n1的电压控制下产生驱动电流,驱动电流流过发光器件dd可以驱动发光器件dd发光,多个发光器件dd共同发光即可实现画面显示。在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中,当第一节点n1完成数据电压写入之后,第一扫描信号由低电平(有效电平)变为高电平(非有效电平),控制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截止,此时,第四节点n4处于悬浮状态,由于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s10的结束位置之后,也就是说,在第四节点n4处于悬浮状态后,第五节点n5的电位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在第五节点n5的电位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电容c1的自举作用,会拉低第四节点n4的电压,这样,第一节点n1和第四节点n4之间的电压差较小,第二晶体管t2不容易产生漏电流,即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不容易因第二晶体管t2漏电流的影响而发生偏移,例如,在实际仿真中,在第五节点n5的电位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0.6v,第四节点n4的电压为0.85v,第三节点n3的电压为1.9v。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之间的第四节点与第五节点之间设置第一电容,以及,设置第五节点提供的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后,这样,即可以当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截止时,降低第五节点的电压,通过第一电容的自举作用降低第四节点的电压,从而在后续的发光阶段降低第一节点和第四节点之间的电压差,减少第二晶体管的漏电流,改善由于漏电流导致的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的偏移,从而改善由此导致的显示不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起始位置位于相邻两帧时间段的交界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多行像素驱动电路逐行扫描充电,所有行像素驱动电路完成一次扫描的时间即为一帧时间,在一帧时间可以完成一幅画面的刷新,在相邻两帧之间的交界处控制第五节点n5的电位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即使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起始位置位于相邻两帧时间段的交界处,这样,可以尽量降低第五节点n5上电位变化对显示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当前帧时间段结束,在下一帧之前,保持第五节点n5的低电平,可以尽量保持在发光时段中第四节点n4的电压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节点n1的电压稳定性,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下一帧时间段的高电平脉冲s20的起始位置,在下一帧中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来临之前,保持第五节点n5的低电平,可以尽量保持在发光时段中第四节点n4的电压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节点n1的电压稳定性,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串联于第一电源电压端pvdd和第二节点n2之间的第四晶体管t4,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端电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源电压端pvdd,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串联于发光器件dd和第三节点n3之间的第五晶体管t5,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端电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三节点n3,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端电连接于发光器件dd的阳极,发光器件dd的阴极电连接于第二电源电压端pvee;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电源电压端pvdd。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用于控制发光器件dd是否发光,第二电容c2用于在充电结束之后保存第一节点n1的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发光控制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s10位于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的持续时间内,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的结束位置,或者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的结束位置之前。若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为p型晶体管,则发光控制信号中的有效电平为低电平,非有效电平为高电平,即发光控制信号包括高电平脉冲,高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即控制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截止的时间,即为控制发光器件dd不发光的时间,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s20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的结束位置或者之前,可以保证在之后的发光时间,第四节点n4的电位已经被拉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五节点n5电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即可以通过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来提供第五节点n5的信号,以节省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六晶体管t6,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二扫描信号端s2,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端电连接于参考电压端ref,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n1,第二扫描信号端s2用于提供第二扫描信号,第二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40,例如第六晶体管t6为p型晶体管,则第二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40为低电平脉冲,在每帧时间段中,第二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40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10之前,第二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s40的持续时间位于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s30的持续时间之内;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二节点n2。第二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s40用于控制第六晶体管t6导通,以使参考电压端ref的参考电压通过第六晶体管t6传输至第一节点n1,以使第一节点n1的电压被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七晶体管t7,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或第二扫描信号端s2,图中仅示意了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的情况,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端电连接于参考电压端ref,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节点n6,第六节点n6为第五晶体管t5和发光器件dd之间的连接节点。第七晶体管t7用于为发光器件dd的阳极进行复位,若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s1,则第一扫描信号中的低电平脉冲会控制第七晶体管t7导通,使参考电压端ref通过第七晶体管t7导通至第六节点n6,以使发光器件dd的阳极复位,若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二扫描信号端s2,则第二扫描信号中的低电平脉冲会控制第七晶体管t7导通,使参考电压端ref通过第七晶体管t7导通至第六节点n6,以使发光器件dd的阳极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驱动晶体管td、第一至第七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有效电平为低电平,非有效电平为高电平。

    具体地,以下结合图4和图5对像素驱动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假设所有的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每行像素驱动电路对应设置有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发光控制线,每条第一扫描线电连接于对应一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一扫描信号端s1,每条第二扫描线电连接于对应一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二扫描信号端s2,每条发光控制线电连接于对应一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每列像素驱动电路对应设置有一条数据线,每条数据线电连接于对应一列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数据电压端data。可以通过扫描驱动电路向多条第一扫描线提供扫描信号,即前一行像素驱动电路对应的第一扫描线上的有效电平脉冲s10结束之后,下一行像素驱动电路对应的第一扫描线上提供有效电平脉冲s10,依次类推,每行像素驱动电路在第一扫描线上具有有效电平时,数据线上向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充电,以实现逐行扫描的过程。对于每个像素驱动电路来说,每帧时间段依次包括第一时段t1、第二时段t2、第三时段t3和第四时段t4,在第一时段t1,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高电平,控制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截止,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高电平,控制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截止,第二扫描信号端s2提供低电平,控制第六晶体管t6导通,参考电压端ref通过第六晶体管t6向第一节点n1充入参考电压,以使第一节点n1复位,第五节点n5提供高电平;在第二时段t2,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高电平,控制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截止,第二扫描信号端s2提供高电平,控制第六晶体管t6截止,第五节点n5提供高电平,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低电平,控制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导通,数据电压端data提供的数据电压vdata通过第一晶体管t1、驱动晶体管td、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充入第一节点n1,使第一节点n1的电压升高至vdata-|vth|,此时驱动晶体管td截止,另外,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的低电平控制第七晶体管t7导通,参考电压端ref提供的参考电压通过第七晶体管t7充入第六节点n6,使发光器件dd的阳极复位;在第三时段t3,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高电平,控制第三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截止,第五节点n5提供高电平,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高电平,控制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截止,第二扫描信号端s2提供高电平,控制第六晶体管t6截止;第四时段t4为与第三时段t3相邻的时段,在第四时段t4,发光控制信号端emit提供低电平,控制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导通,第五节点n5由第三时段t3的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同时由于第一电容c1的耦合作用,使第四节点n4的电位被拉低,第一扫描信号端s1提供高电平,控制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截止,第二扫描信号端s2提供高电平,控制第六晶体管t6截止,驱动晶体管td在第一节点n1的电位控制下导通并产生驱动电流,驱动电流流经发光器件dd,驱动发光器件dd发光,第四时段t4即为发光时段,此时,由于第四节点n4的电位被拉低,即改善了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的偏移。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显示面板20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触摸显示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

    串联在第一电源电压端和第二电源电压端之间的驱动晶体管和发光器件;

    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三节点;

    所述发光器件串联于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端之间,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发光器件之间的节点;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数据电压端;

    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

    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节点;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五节点;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工作于周期性的多帧时间段,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用于提供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一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所述第五节点用于提供节点控制信号,所述节点控制信号包括每帧时间段中的高电平脉冲,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之前,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后;

    所述第一晶体管用于在每帧时间段中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的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前将所述数据电压端的电压写入所述第一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位于相邻两帧时间段的交界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当前帧时间段结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结束之后的低电平持续至下一帧时间段的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

    串联于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端;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发光控制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非有效电平脉冲,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内,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或者所述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节点电连接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第六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二扫描信号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参考电压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端用于提供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包括分别位于每帧时间段中的有效电平脉冲,在每帧时间段中,所述第二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位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中的有效电平脉冲之前,所述第二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中非有效电平脉冲的持续时间之内;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

    第七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端或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参考电压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节点,所述第六节点为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发光器件之间的连接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至第七晶体管均为p型晶体管,所述有效电平为低电平,所述非有效电平为高电平。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以改善由于漏电流导致的驱动晶体管栅极的节点电压的偏移,从而改善由此导致的显示不良。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于第一节点;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一电容,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第四节点,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五节点;像素驱动电路工作于周期性的多帧时间段,第五节点用于提供节点控制信号,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起始位置之前,节点控制信号中高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扫描信号中有效电平脉冲的结束位置之后。

    技术研发人员:孟洋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7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