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系统和背光源装置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297


    本申请涉及led背光源检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系统和背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led背光源中,直下式背光源由于其具有的可划分亮度责任点并对各责任点的亮度进行分别调节的功能,在车载显示屏等领域受到广泛运用。

    目前的直下式led背光源在出厂使用时,会给背光源上的每一个led模块设定一个标准范围内的供电电流,进而使各led模块启动时亮度接近相等,但在对背光源使用时,由于各个led模块的品质存在差异,易出现各led模块发出的亮光亮度存在差异的情况,进而易导致背光源的发光面上各部分射出的亮光亮度不均,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用户对背光源的使用体验,本申请提供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系统和背光源装置。

    本发明目的一是提供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具有可提高用户对背光源的使用体验的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分级建立步骤,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将亮度等级区分定义为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

    检测步骤,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

    分级划分步骤,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

    第一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

    第二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则进入非标调节步骤,若不存在则进入标准调节步骤;

    非标调节步骤,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

    标准调节步骤,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

    二次检测步骤,基于二次检测策略判定背光源发光面各点亮度等级是否为同一亮度等级,若是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

    标记步骤,根据标记触发信号生成标记信息并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背光源发光面的检测以及亮度等级划分,形成多个亮度片区,第一品质判断步骤进行对背光源产品进行初步品质判断,再通过非标调节步骤和/或标准调节步骤实现对背光源发光面上各点亮度的调节,使背光源各个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统一的亮度等级,从而使背光源的发光面各点射出的亮光亮度接近相同,使背光源发光面射出的亮光均匀,提高运用该背光源的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对于完成了调节的背光源产品通过标记信息进行标记,方便了后续检查人员对背光源是否经过了调节进行检查,避免未经过调节的半成品误混入完成调节的合格品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非标光等级区间包括可调光等级区间和异常光等级区间,将亮度等级位于可调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可调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异常光等级区间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异常光片区,所述非标调节策略包括:

    第三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第二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若不存在则进入可调光调节步骤;

    可调光调节步骤:获取可调光片区中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

    获取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并确定两亮度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非标调节信息将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背光源所用光源模块均为相同规格的led模块,在通电时通过各led模块的电流也接近相等,标准光片区对应的led模块射出的光线亮度即位于额定亮度范围内,可调光片区对应的led模块射出的光线亮度与额定亮度范围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故通过调节后可调光片区对应的led模块的亮度仍能位于额定亮度范围内,而当某一led模块与其他led模块亮度差异较大时,该led模块可能属于残次品或者在电路中接触不良,此时该led模块对应的亮度片区即为异常光片区,当存在异常光片区时第二报警信号发出,提醒操作者前往对检测中的背光源进行更细致的人为检查,避免直接对差异光片区的led模块进行亮度调节时烧坏背光源,减少背光源的报废率;

    当不存在差异光片区而存在可调光片区时,先将可调光片区对应的led模块的亮度调整至额定亮度范围内,再进行标准调节步骤而对该批led模块的亮度在额定亮度范围内实现微调,从而最终使背光源发光面上的亮度均匀,通过先粗调后微调的调节方式,在提高最终调节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了调节步骤,提高了调节流程运行的流畅度和对背光源产品调节的精确度。

    优选的,所述标准调节策略包括:

    处理步骤,获取各亮度片区的面积,并定义标准光片区中面积最大的亮度片区为中值片区,定义中值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为中值等级;

    中值调节步骤,将所有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处理步骤确定中值片区,再通过中值调节步骤使背光源各个亮度片区的亮度调节等级均为统一的中值等级,从而使背光源的发光面射出的亮光均匀,提高运用该背光源的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中值调节步骤包括:

    标准调节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亮度片区,若存在,则获取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并判断其他亮度片区所对应的亮度等级的个数是否大于一;

    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不大于一,则将唯一其他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大于一,则将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和中值等级以递增或递减顺序进行排序;

    获取与中值等级间隔级数最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需调节等级;

    获取需调节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各亮度等级;

    确定各亮度等级中最接近需调节等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目标等级;

    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目标等级相等;

    返回标准调节判断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个数为一时,直接将其他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中值等级即可,对于除中值片区以外的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个数大于一时,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将所有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中值等级,分级调节的步骤减少了对亮度片区亮度等级调节的跨度,提高了标准调节步骤运行的流畅度。

    优选的,所述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并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所述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需调节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并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等级差值的计算,获知了需进行调节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与作为调节目标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之间相差的级数,对跨越每一级数的调节对应需要对led模块电流调节的量是固定的,故当获知了等级差值后,即可获知需要对经过需进行调节的亮度片区对应的led模块的电流的调节量具体是多少,生成的标准调节信息即与具体的电流调节量对应,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实现对通过亮度片区对应的led模块的电流进行调节,即实现了对亮度等级的调节,提高了对背光源发光面亮度调节的精准度。

    优选的,所述分级策略包括:

    以指定的堪德拉数值为分区端点值,各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差值相等,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及两相邻分区端点值中数值较小的分区端点值对应一个亮度等级;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标准光端点值,位于两标准光端点值之间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小的标准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标准光等级区间;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非标光端点值,位于非标光端点值、与该非标光端点值差距最小的标准光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以及数值较小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可调光等级区间;

    以数值大于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以及数值小于另一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异常光等级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堪德拉为用于计量亮度的单位,以背光源的额定亮度的范围的峰值和谷值确定标准光端点值,进而完成标准光等级区间的确定;以超出或低于背光源额定亮度一定范围的堪德拉数值范围确定非标光端点值,进而完成可调光等级区间和异常光等级区间的确定,实现了亮度等级的划分,方便了后续对个亮度片区进行的分级式亮度调节,提高了检测和调节的准确度。

    优选的,所述二次检测策略包括:

    再次运行检测步骤和分级划分步骤;

    判断亮度片区数量是否大于一,若大于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若不大于一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和停止检测信号;

    所述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故障预防步骤:计算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

    判断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若大于则输出停止检测信号和第三报警信号,若小于则返回第二品质判断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完成了标准调节步骤的背光源进行二次检测,确定背光源的发光面亮度是否已经均匀,若不均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并在后续进行二次的亮度调节,直至背光源发光面亮度均匀为止,避免在进行了非标调节步骤和标准调节步骤后部分背光源的发光面仍存在部分亮度不均的情况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当重新调节信号输出次数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时,被检测和调节的背光源已经过了多次检测和调节,若其发光面亮度仍不均匀,其中可能有另外未被发现的故障问题,此时再持续进行调节会造成工时的浪费,故停止检测并报警,操作人员获知第二报警信号后对获取检测中的背光源并更换新的背光源进行检测,被获取的背光源又操作者后续进行集中手动检测和调节处理,节省时间成本。

    本发明目的二是提供一种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模块,具有可提高用户对背光源的使用体验的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包括:

    分级建立模块:用于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将亮度等级区分定义为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

    检测模块:用于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

    分级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

    第一品质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

    第二品质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非标调节信号,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标准调节信号;

    非标调节模块:用于接收非标调节信号,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并在调节后输出第二标准调节信号;

    标准调节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标准调节信号和第二标准调节信号,并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

    二次检测模块:用于基于二次检测策略判定背光源发光面各点亮度等级是否为同一亮度等级,若是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

    标记模块:用于接收标记触发信号、根据标记触发信号生成标记信息并将标记信息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对于不合格的背光源产品,通过非标调节模块和/或标准调节模块实现对背光源发光面上各点亮度的调节,使背光源各个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统一的亮度等级,从而使背光源的发光面射出的亮光均匀,提高运用该背光源的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目的三是提供一种背光源装置,具有可提高用户对背光源的使用体验的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三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运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背光源装置,包括:光扩散组件、壳体和实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路模块,所述光扩散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电路模块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模块,所述电路模块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控制模块,每个所述光源模块分别与一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路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存储标记信息的存储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模块可包括驱动ic,每个光源模块连接有一个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即可在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运行下控制通过各个光源模块的电流,进而实现对每个光源模块亮度的调节,为实现非标调节步骤和标准调节步骤提供了条件,存储模块为标记信息的存储提供了存储空间,使背光源各个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统一的亮度等级,从而使背光源的发光面各点射出的亮光亮度接近相同,使背光源发光面射出的亮光均匀,提高运用该背光源的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电路模块实体上设置有用于外接控制系统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控制模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在运行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从而对背光源装置进行亮度调节时,可通过外界的控制系统对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进行存储,再通过连接器实现外界控制系统与背光源装置的连接,从而使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运用于对背光源装置的测试,操作者不需将相关程序存储在背光源装置中,减少了存储器的设置以及节省了程序的存储空间,减少了背光源装置生产的成本和减少了程序烧录人员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对于发光面亮度不均匀的背光源产品,通过非标调节步骤和/或标准调节步骤实现对背光源发光面上各点亮度的调节,使背光源各个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统一的亮度等级,从而使背光源的发光面射出的亮光均匀,提高运用该背光源的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再进行标准调节步骤而对该批led模块的亮度在额定亮度范围内实现微调,从而最终使背光源发光面上的亮度均匀,通过先粗调后微调的调节方式,在提高最终调节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了调节步骤,提高了调节流程运行的流畅度和对背光源产品调节的精确度;

    3.当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个数为一时,直接将其他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中值等级即可,对于除中值片区以外的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个数大于一时,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将所有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中值等级,分级调节的步骤减少了对亮度片区亮度等级调节的跨度,提高了标准调节步骤运行的流畅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分级策略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采样策略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分级划分步骤的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非标调节策略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标准调节策略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标准分级调节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系统的连接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的爆炸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a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分级建立模块;2、检测模块;3、分级划分模块;4、第一品质判断模块;5、第二品质判断模块;6、非标调节模块;7、标准调节模块;8、电路模块;9、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扩散板;12、扩散膜;13、下增光膜;14、上增光膜;15、dbef偏光片;16、光源模块;17、控制模块;18、连接器;19、二次检测模块;20、故障预防模块;21、标记模块;22、存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参照图1,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分级建立步骤: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根据亮度等级确定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其中非标光等级区间包括可调光等级区间和异常光等级区间。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为亮度符合背光源产品额定亮度对应的亮度等级,可调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为偏差于背光源产品额定亮度但差异较小的亮度对应的亮度等级,异常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指与背光源产品额定亮度相差较大的亮度对应的亮度等级,除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外,其余亮度等级均定义为异常光等级区间。标准光等级区间、非标光等级区间和异常光等级区间均包含有多级亮度等级。

    参照图1和图2,其中,分级策略包括:

    以指定的堪德拉数值为分区端点值,各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差值相等,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及两相邻分区端点值中数值较小的分区端点值对应一个亮度等级,例如以1、3、5、7、9等相邻两数之间差值为2的堪德拉数值作为分区端点数,形成的亮度等级对应的数值集合分别为【1,3)、【3,5)、【5,7)、【7,9)等;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标准光端点值,位于两标准光端点值之间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小的标准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标准光等级区间,例如标准光端点值的具体数值分别为3和7,则形成的标准光等级区间对应的数值集合为【3,7);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非标光端点值,位于非标光端点值及与该非标光端点值差距最小的标准光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以及数值较小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可调光等级区间,例如标准光端点值的具体数值分别为3和7,且非标光端点值的数值分别为1和9,则形成的可调光等级区间对应的数值集合为【1,3)、【7,9);

    以数值大于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以及数值小于另一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异常光等级区间,例如非标光端点值的数值分别为1和9,则形成的异常光等级区间对应的数值集合为(0,1)、【9, ∞)。

    参照图1,检测步骤: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为miniled模块。

    参照图1和图3,其中,采样策略包括:

    通过高光谱相机获取背光源通电运行时背光源发光面的高光谱图像;

    针对高光谱图像中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生成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信息,亮度信息与背光源发光面各点实际的亮度对应。

    分级划分步骤: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非标光片区中,将亮度等级位于可调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可调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异常光等级区间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异常光片区。

    参照图1和图4,例如,经过检测步骤后,针对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生成了3种亮度信息,3种亮度信息分别对应等级一、等级二和等级三,分级划分步骤中根据3种亮度信息将3种亮度信息对应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等级不同的亮度片区,即分别定义为亮度等级为等级一的片区一、亮度等级为等级二的片区二和亮度等级为等级三的片区三,此时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的个数为3,亮度片区的个数为不少于3个。

    参照图1,第一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此时背光源上的各个miniled模块射出的光线亮度均低于或超出额定亮度,背光源的上的供电模块或出现故障,宜先对背光源的供电模块进行故障排查后再对背光源的亮度进行测试和调节。

    在第一品质判断步骤中,若存在标准光片区,则进行第二品质判断步骤:

    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

    若存在则进入非标调节步骤,此时背光源发光面上同时存在标准光片区和非标光片区,故先对非标光片区的亮度进行调节后再对标准光片区进行调节;

    若不存在则进入标准调节步骤,此时背光源发光面上仅存在标准光片区,故直接对标准光片区进行亮度调节即可。

    非标调节步骤: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

    参照图1和图5,其中,非标调节策略包括:

    第三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第二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若不存在则进入可调光调节步骤;

    可调光调节步骤:获取可调光片区中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

    获取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并确定两亮度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非标调节信息;

    根据非标调节信息将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

    非标调节策略中,对亮度等级的调节通过改变非标光片区对应的miniled模块的通过电流而实现,由于各相邻亮度等级之间的间隔的堪德拉数值是指定且相等的,即各miniled模块的亮度需要从一个亮度等级变化至另一相邻亮度等级时需要调节的电流大小亦是指定且相等的,例如当将miniled模块的亮度等级调节至相邻的亮度等级需对通过miniled模块的电流进行±0.001a的调节,则将亮度等级为5级的miniled模块调节至亮度等级为3级时,此时等级差值为2,需要对通过miniled模块的电流进行-0.002a的调节,非标调节信息即与-0.002a的电流调节量对应。

    本实施例中,背光源上的miniled模块分别通过多个驱动ic实现亮度控制,每个miniled模块分别与一个驱动ic的引脚电连接,且每个miniled模块可包括一个miniled灯件,亦可包括多个miniled灯件,当需要对某一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时,驱动ic调节对与该亮度片区对应的miniled模块的输出电流,调节miniled模块的亮度,进而调节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其中当每个miniled模块仅包括一个miniled灯件时对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的精准度最佳。

    参照图1,在可调光调节步骤结束后,进行标准调节步骤:

    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

    参照图1和图6,其中,标准调节策略包括:

    处理步骤,获取各亮度片区的面积,并设标准光片区中面积最大的亮度片区为中值片区,中值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定义为中值等级;

    中值调节步骤,将所有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其中中值调节步骤包括:

    标准调节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亮度片区,若存在,则获取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并判断其他亮度片区所对应的亮度等级的个数是否大于一;

    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不大于一,则将唯一其他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大于一,则将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和中值等级以递增或递减顺序进行排序;

    获取与中值等级间隔级数最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需调节等级;

    获取需调节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各亮度等级;

    确定各亮度等级中最接近需调节等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目标等级;

    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目标等级相等;

    返回标准调节判断步骤。

    参照图1和图7,中值调节步骤中,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

    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参照图1和图8,中值调节步骤中,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需调节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

    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参照图7和图8,在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和标准分级调节步骤中,对亮度等级的调节同样是通过对通过miniled模块的电流进行调节而实现的,其中标准调节信息与对通过miniled模块的电流需进行调节的电流量对应,具体调节方法与非标调节策略中对亮度等级的调节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标准调节策略中的标准调节判断步骤中,若不存在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标准光片区,即表明在非标分级调节步骤后所有亮度片区均已调节为中值片区;标准调节策略中,若其他的标准光等级区间数量不大于一,则在将唯一其他标准光等级区间对应的标准光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中值等级后,所有亮度片区均已调节为中值片区。上述两种情况下均进行二次检测步骤:基于二次检测策略判定背光源发光面各点亮度等级是否为同一亮度等级,若是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

    其中,二次检测策略包括:

    再次运行检测步骤和分级划分步骤;

    判断亮度片区数量是否大于一,若大于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若不大于一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和停止检测信号。

    二次检测步骤中,若亮度片区数量大于一,则进入故障预防步骤:

    计算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

    判断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若大于则输出停止检测信号和第三报警信号,若小于则返回第二品质判断步骤。

    故障预防步骤中,重新调节极限数指代可允许进行二次检测步骤的最大极限数,在进行了多次二次检测步骤后,背光源产品也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非标调节步骤和/或标准调节步骤,其发光面亮度仍不均匀,其中可能有另外未被发现的故障问题,再持续进行调节会造成工时的浪费,故应停止检测并对背光源产品进行另外的人工检测。

    标记步骤:在接收标记触发信号后生成标记信息,并将标记信息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中。

    在检察人员对背光源产品进行最终检查时,为避免完成了调节的背光源产品中由于人为误操作而混入了未经调节的背光源产品,避免出货的背光源产品中混入残次品或半成品而影响用户体验,检察人员通过检测背光源中是否存在标记信息判断背光源产品是否经过亮度调节,若背光源内不存在标记信息则该背光源产品可能为残次品或半成品,需采用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进行亮度调节。

    参照图9,基于上述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包括:

    分级建立模块1:用于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将亮度等级区分定义为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并输出分级信息;

    检测模块2:用于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并生成对应的亮度信息及二次分级信号;

    分级划分模块3:与分级建立模块1、检测模块2连接,用于接收分级信息,还用于获取发光面各点的亮度信息和二次分级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并输出片区划分完成信息和二次划分完成信息;

    第一品质判断模块4:与分级划分模块3连接,用于接收划分完成信息,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若存在则输出第二品质判断信号;

    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与第一品质判断模块4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品质判断信号,并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非标调节信号,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标准调节信号;

    非标调节模块6:与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连接,用于接收非标调节信号、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并输出第二标准调节信号;

    标准调节模块7:与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非标调节模块6和检测模块2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标准调节信号、第二标准调节信号,并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同时向检测模块2输出标准调节结束信号;

    二次检测模块19:与分级划分模块3连接,用于接收二次划分完成信息,并判断亮度片区数量是否大于一,若大于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若不大于一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和停止检测信号;

    故障预防模块20:与二次检测模块19、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连接,用于接收重新调节信号并计算重新调节信号输出次数,判断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若大于则输出停止检测信号和第三报警信号,若小于则向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输出重新二次判断信号。

    标记模块21:与二次检测模块19连接,用于接收标记触发信号、生成标记信息并将标记信息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分级建立模块1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并将分级信息输出至分级划分模块3,检测模块2对背光源发光面的亮度进行检测,生成与发光面各点亮度对应的亮度信息,分级划分模块3根据分级信息和亮度信息,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并向第一品质判断模块4输出片区划分完成信息,第一品质判断模块4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停止检测,若存在标准光片区则输出第二品质判断信号,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接收第二品质判断信号后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向非标调节模块6输出非标调节信号,若不存在则向标准调节模块7输出第一标准调节信号;

    非标调节模块6接收非标调节信号后,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并输出第二标准调节信号,标准调节模块7接收第一标准调节信号和第二标准调节信号后,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并输出标准调节结束信号。

    检测模块2接收标准调节结束信号后再次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生成二次分级信号,分级划分模块3获取二次分级信号后重新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并定义亮度片区,随后输出二次划分完成信息,二次检测模块19判断亮度片区数量是否大于一,若大于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若不大于一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并停止检测。

    故障预防模块20接收重新调节信号并计算重新调节信号输出次数,判断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若大于则停止检测并输出第三报警信号,若小于则向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输出重新二次判断信号,则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再次对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进行判断。

    标记模块21接收标记触发信号后生成标记信息,并将标记信息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参照图10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背光源装置,背光源装置通过上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实现发光面的亮度调节。背光源装置包括光扩散组件、壳体和电路模块8,壳体包括第一壳体9和第二壳体10,第一壳体9与第二壳体10可拆式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螺钉固定、卡扣固定等。光扩散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9内且与第一壳体9固定连接,光扩散组件一面从第一壳体9远离第二壳体10的一面露出,光扩散组件从第一壳体9露出且远离第二壳体10的一面即为背光源组件的发光面,电路模块8实体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10中,电路模块8实体与光扩散模块之间存在间隔。

    参照图11和图12,光扩散组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扩散板11、扩散膜12、下增光膜13、上增光膜14和dbef偏光片15,扩散板11、扩散膜12、下增光膜13、上增光膜14和dbef偏光片15按逐渐远离第一壳体9的方向顺序排列,dbef偏光片15从第一壳体9中露出。

    参照图12和图13,电路模块8上设置有光源模块16,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16均选用miniled灯件组成,每个光源模块16包括一个或不少于两个miniled灯件,光源模块16固定在电路模块8实体朝向光扩散组件的一面上,光源模块16在电路模块8实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参照图11和图14,电路模块8上还设置有控制模块17,控制模块17实体固定在电路模块8实体远离光扩散组件的一面上,控制模块17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7设置有三个,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7为驱动ic,控制模块17实体在电路模块8实体上间隔设置,且每个光源模块16分别与控制模块17的一引脚电连接。第二壳体10上开设有多个开孔,控制模块17实体从第二壳体10上的开孔中露出。

    参照图11和图14,电路模块8实体远离光扩散组件的一面还设置有用于外接控制系统的连接器18,连接器18与控制模块17电连接。连接器18用于实现背光源装置与背光源装置应用场景中的主控系统连接,例如背光源用于车载显示器上时,连接器18用于与车内的主控制器连接。在对背光源装置进行亮度调节时,连接器18用于将背光源装置与外部的已存储有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的控制器连接,即控制模块17内不需对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进行记载,电路模块8上也不需增设存储有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的存储器,节省了成本。连接器18从第二壳体10上的一个开孔中露出。

    参照图14,电路模块8上设置有用于存储标记信息的存储模块22,检察人员对存储模块22内的标记信息进行检查,即可得知该背光源装置是否通过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进行了亮度调节。存储模块22实体固定在电路模板8设置有连接器18的一面上,且存储模块22从第二壳体10上的一个开孔中露出。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背光源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背光源装置发光面的亮度进行调节时,操作者通过连接器18将背光源装置与存储有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的控制器连接,实现外界控制器与控制模块17的电连接,记载了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程序运行,在外界控制器的控制下,控制模块17调节通过光源模块16的电流,进而实现对光源模块16亮度的调节,最终使背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亮度调节至均匀。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级建立步骤,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将亮度等级区分定义为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

    检测步骤,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

    分级划分步骤,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

    第一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

    第二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则进入非标调节步骤,若不存在则进入标准调节步骤;

    非标调节步骤,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

    标准调节步骤,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

    二次检测步骤,基于二次检测策略判定背光源发光面各点亮度等级是否为同一亮度等级,若是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

    标记步骤,根据标记触发信号生成标记信息并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标光等级区间包括可调光等级区间和异常光等级区间,将亮度等级位于可调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可调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异常光等级区间的亮度片区定义为异常光片区,所述非标调节策略包括:

    第三品质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第二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若不存在则进入可调光调节步骤;

    可调光调节步骤:获取可调光片区中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

    获取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并确定两亮度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非标调节信息;

    根据非标调节信息将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为与该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级数差距最小的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调节策略包括:

    处理步骤,获取各亮度片区的面积,并定义标准光片区中面积最大的亮度片区为中值片区,定义中值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为中值等级;

    中值调节步骤,将所有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值调节步骤包括:

    标准调节判断步骤,判断是否存在除中值片区以外的其他亮度片区,若存在,则获取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并判断其他亮度片区所对应的亮度等级的个数是否大于一;

    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不大于一,则将唯一其他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若其他的亮度等级的个数大于一,则将其他亮度片区对应的亮度等级和中值等级以递增或递减顺序进行排序;

    获取与中值等级间隔级数最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需调节等级;

    获取需调节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各亮度等级;

    确定各亮度等级中最接近需调节等级的亮度等级,并定义该亮度等级为目标等级;

    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目标等级相等;

    返回标准调节判断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唯一其他片区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并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唯一的其他亮度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所述标准分级调节步骤包括:

    确定需调节亮度等级与中值等级之间的等级差值;

    根据等级差值生成标准调节信息并根据标准调节信息将需调节等级对应的亮度片区的亮度等级调节至与中值等级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级策略包括:

    以指定的堪德拉数值为分区端点值,各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差值相等,相邻分区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及两相邻分区端点值中数值较小的分区端点值对应一个亮度等级;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标准光端点值,位于两标准光端点值之间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小的标准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标准光等级区间;

    以两指定的分区端点值为非标光端点值,位于非标光端点值、与该非标光端点值差距最小的标准光端点值之间的堪德拉数值以及数值较小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可调光等级区间;

    以数值大于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和数值较大的非标光端点值对应的亮度等级,以及数值小于另一非标光端点值的堪德拉数值对应的亮度等级组成异常光等级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检测策略包括:

    再次运行检测步骤和分级划分步骤;

    判断亮度片区数量是否大于一,若大于一则输出重新调节信号,若不大于一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和停止检测信号;

    所述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故障预防步骤:计算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

    判断重新调节信号的输出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重新调节极限次数,若大于则输出停止检测信号和第三报警信号,若小于则返回第二品质判断步骤。

    8.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级建立模块(1):用于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将亮度等级区分定义为标准光等级区间和非标光等级区间;

    检测模块(2):用于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

    分级划分模块(3):用于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标准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标准光片区,将亮度等级位于非标光等级区间内的亮度片区定义为非标光片区;

    第一品质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标准光片区,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报警信号和停止测试信号;

    第二品质判断模块(5):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非标光片区,若存在则输出非标调节信号,若不存在则输出第一标准调节信号;

    非标调节模块(6):用于接收非标调节信号,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并在调节后输出第二标准调节信号;

    标准调节模块(7):用于接收第一标准调节信号和第二标准调节信号,并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

    二次检测模块(19):用于基于二次检测策略判定背光源发光面各点亮度等级是否为同一亮度等级,若是则输出标记触发信号;

    标记模块(22):用于接收标记触发信号、根据标记触发信号生成标记信息并将标记信息存储于背光源内的存储模块。

    9.一种运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组件、壳体和实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路模块(8),所述光扩散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电路模块(8)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模块(16),所述电路模块(8)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控制模块(17),每个所述光源模块(16)分别与一控制模块(17)连接,所述电路模块(8)上设置有用于存储标记信息的存储模块(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模块(8)实体上设置有用于外接控制系统的连接器(18),所述连接器(18)与控制模块(17)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系统和背光源装置,其中MiniLED背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包括:分级建立步骤,基于分级策略确定若干连续的亮度等级;检测步骤,基于采样策略检测背光源发光面各点的亮度,进而实现对背光源中各光源模块的亮度的检测;分级划分步骤,获取发光面各点亮度信息并将各点归于相应的亮度等级,将发光面上亮度等级相同的若干相邻点形成的区域定义为亮度片区;非标调节步骤,基于非标调节策略对非标光片区内各点的的亮度等级进行调节;标准调节步骤,基于标准调节策略将标准光片区内各点的亮度等级调节为标准亮度等级区间内的同一亮度等级。本申请具有可提高用户对背光源的使用体验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曹俊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7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