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汛期防汛抢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应急栈道和防洪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气候频发,短历时强降雨等导致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仍然存在短板,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城市洪涝问题,2014年至2019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城市防洪形势非常严峻,越是大型城市,暴雨引起的内涝问题越突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着眼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对城市内涝险情进行及时防御,抑制内涝险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城市的防洪能力还偏低,现有防洪体系越来越难以应对频发的洪水威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极不相符,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防洪领域对于防洪抢险新技术、新设备应用需求也日益增长。
现有城市防洪挡水装备主要有钢结构防洪板和混凝土防洪堤、防洪沙袋三种。钢结构防洪板自重大,需要预设混凝土基座,造价较高,且不可移动;混凝土防洪堤易开裂,内部钢筋易腐蚀,需要定期进行修补防腐处理,只能作为永久防洪设施,其在城市防洪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明显,且不可重复使用;防洪沙袋虽然具有使用便捷的优点,但紧急情况下,抢险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偏大。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应急栈道和防洪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包括:
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
联接件,同时与相邻注水式防洪箱的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所述注水式防洪箱外观近似于长方体形状,由本体、盖体和联接件组成,联接件为防洪箱联接用的配件。对注水式防洪箱箱体注水后,注水式防洪箱自重增大,促使注水式防洪箱箱体底部与地面抗滑力增大,从而实现注水式防洪箱挡水时整体稳定。同时,所述防洪箱体的左右侧面对称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联接件通过缺口式插接的方式固定在联接件配合部上,将多个防洪箱体串联起来。或者说,相邻的防洪箱体通过嵌合于联接槽内的联接件固定,形成沿长度延伸的防洪子堤。亦或,相邻的防洪箱体通过搭接嵌合于联接槽内的联接件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洪子堤。
在这一实施例中,防洪箱本体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其相互可以叠放,即一个防洪箱可以叠放在另一个防洪箱中,从而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防洪箱的空间占用,从而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所述第二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底部;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采用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底部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密封结构,解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地面之间的防渗止水问题。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在每个注水式防洪箱单元形成连续的密封结构。通过第二密封带,在联接件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抵接,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通过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以及注水式防洪箱与联接件联接处的连续密封,获得整体上连续密封的效果,增强了注水式防洪箱组成的防洪系统与地面的防渗止水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至少部分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平行。通过两组或以上平行的密封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形成二次或三次密封,进一步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嵌接、螺接、或粘接固定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第一密封带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且经济的方式进行。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具有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延伸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的配合面;当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配合时,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
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布设的第一密封带的形态有多种,例如采用曲线、折线等连续的线条均可实现密封。为了制造的方便以及美观起见,将第一密封带的主体结构与箱体长度方向平齐,然后两端弯折,通过弯折部与联接件上的第二密封带抵接,从而形成连续密封,在工程上更经济,在外形上更加美观。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和/或第二密封带为橡胶带、塑胶带、泡沫带或硅胶带。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的弹性系数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即注水式防洪箱内注入水等物质时,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受压变形,从而与地面形成更加紧密的密封结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带。通过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之间设置密封带,提高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联接处,即在高度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在高度的方向上,沿所述配合部与防洪箱体联接件布设竖向防渗止水带,所述竖向防渗止水带在迎水面形成连续的防渗结构。通过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挡水结构,能够在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高度方向上,形成一个在迎水面的阻水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防渗止水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迎水面设置有若干增强结构。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均设置有若干加强部,所述加强部采用一体成型的凹槽形式,即将平面变成曲面和折面,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加强筋等方式实现加强。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联接件适配,在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发挥支撑作用。背水面联接槽与左右两侧的侧面联接槽形状一致,也就说,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侧面配合时,能够将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联接件与背水面配合时,能够用于支撑注水式防洪箱,承受迎水面的水压,从而提高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稳定性。因此,在这个结构中,背水面联接槽不仅具有增强箱体背水面强度的作用,改善箱体的受力分布,而且具有与联接件配合的用途。另一方面,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侧面配合时,可以让相邻注水式防洪箱实现垂直拐弯联接,从而构筑沿直线方向或拐弯延伸的挡水子堤,也就说,根据实际挡水需求,改变挡水子堤的方向,实现90°垂直拐弯;亦或,在遇到当遭遇洪水继续增大的情况,通过联接件在挡水子堤的背水面并联一个挡水子堤,提高挡水子堤防洪挡水时的整体稳定性。以此满足不同以应对不同环境的汛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联接件包括:
主体部,截面成梯形或矩形;
至少两个箱体配合部,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与相邻防洪箱体上梯形的凹槽配合;配合部的顶端与防洪箱本体抵接;
在工作状态时,防洪箱体及其内容物的压力传导通过配合部传导至防洪箱体联接件上,使防洪箱体联接件与地面、防洪箱体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联接面的接触更加紧密。
通过对防洪箱体联接件的结构创新,特别是对配合部的改进,使其能够增强联接处的防渗止水效果,尤其是联接处水平和高度两个方向上的防渗止水,包括联接件与地面的防渗止水效果,联接件与防洪箱体联接处的防渗止水效果。提高了防洪系统整体的防渗止水效果,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渗止水效果以及操作方便程度均有显著改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沿主体部迎水面的高度方向,在两个配合部之间设置有阻水凸起,在工作状态时,阻水凸起与防洪箱体侧壁的距离小于预定值,从而减小联接处渗水通道。阻水凸起与相邻防洪箱侧壁形成间隙尽可能小的挡水面,从而提高挡水效果。换句话说,阻水凸起缩小了相邻防洪侧壁之间的间隙。
为了便于快速将相邻的防洪箱体进行联接,需要增加防洪箱体之间的操作空间,因此需要对配合部之间的主体部宽度进行调控。当主体部宽度增加时,可能对联接处的防渗止水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增加阻水凸起的方式,减小联接处之间的渗漏通道,提高防渗止水阻水效果。阻水凸起对于防洪箱体联接件而言,也能够增强其结构强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防洪箱体联接件底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粘接、螺接或嵌合有第二防渗止水带,所述第二防渗止水带的两端延伸至配合部与防洪箱体的接触面,所述第二防渗止水带的侧面从防洪箱体联接件的底面向外延伸预定距离。
对于联接件而言,其较容易发生渗漏或失效情况的是联接面,为此,除了通过控制模具精度的方式,提高联接件与防洪箱体之间的防渗止水性,还需要在防洪箱体与联接件之间增设防渗止水带,防渗止水带与联接件之间的联接方式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的,较为经济便捷的方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子堤,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防洪箱,所述防洪箱通过联结件在长度方向上组成连续密封的防洪装置。
通过防洪箱组成整体式防洪系统,形成具有预定长度的防洪挡墙,能够在城市防洪等多个场景中使用,从而解决现有城市防洪,堤坝防洪的问题。通过防洪箱能够快速组装,工程量更小,效率更高,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加美观,在使用完成后,可以快速排水和装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的防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汛期洪水来临前或发现城区出现内涝险情后,将注水式防洪箱运至内涝发生现场区域或内涝可能发生的现场区域,并清理现场地面的杂物;
s2、将注水式防洪箱置于需要设置防洪围挡的区域,注水式防洪箱相互之间通过联接件相互搭接,构筑沿直线方向或能够拐弯延伸的挡水子堤,实现区域防洪挡水功能;
s3、通过注水口向注水式防洪箱箱体内部注水。
s4、在上述已经注水后的注水式防洪箱后背水面固定槽中安装联接件,联接件在注水式防洪箱后侧面发挥支撑作用,提高注水式防洪箱防洪挡水时的整体稳定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当遭遇洪水继续增大的情况,在已注水的注水式防洪箱上部叠加一层注水式防洪箱,提高注水式防洪箱的挡水高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迎水面上增设防渗布,将注水式防洪箱组成的防水子堤整体密封,提高整体防渗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在构建应急栈道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一种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应急栈道和防洪方法,在设备方面,通过在长度方向长形成一条/多条连续密封结构,形成局部多条连续密封(有的地方为单密封,有的为环形多重密封),在挡水子堤上形成多条连续密封。通过止水系统的设计,在注水式防洪箱的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在注水式防洪箱之间的联接处,形成连续的密封,从而在整体上获得连续防渗止水的效果。通过沿所述配合部与防洪箱体联接件布设竖向防渗止水带,在迎水面形成连续的防渗结构。通过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挡水结构,能够在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高度方向上,形成一个在迎水面的阻水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防渗止水效果。通过对联接件,尤其是联接件配合部的设计,提高了防洪装置联接处的防渗止水效果。
在工作状态时,防洪箱本体及其内容物的压力传导通过配合部传导至防洪箱体联接件上,使防洪箱体联接件与地面、防洪箱体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联接面的接触更加紧密。在方法方面,通过注水式防洪箱代替传统砂石料、麻袋、编织袋等低效率作业材料,能够快速地组成防洪子堤,比现有的沙袋土袋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节省人力。能够就地取材,以水挡水。同时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比现有技术更加美观。在拆卸时,只需要将水排出,然后将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叠放在一起即可。因此在制造、运输、安装、使用和拆卸过程中,均具有显著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中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中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发明防中洪箱体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中洪箱体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中洪箱体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本发明中洪箱体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8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注水式防洪箱1、注水式防洪箱本体101、第一凹槽102、平直段102a、弯折段102b/102c、凸起103、背水面加强部104、背水面联接槽105、侧面联接槽106、注水孔107、盖体加强部108、迎水面加强部109、排水孔110、防洪箱体联接件2、第二凹槽201、阻水凸起202、通孔203、阻水凸起延伸端202a。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3、附图8的实施例描述防洪箱体,所述注水式防洪箱外观近似于长方体形状,中采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或吹塑成型。所述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abs、色粉、各种助剂及填充料中的一种单一材料或两种及以上构成的组合材料。当然也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的其他材质制作。所述注水式防洪箱包括本体、盖体和联接件三部分。其中,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其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联接件同时与相邻注水式防洪箱的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配合部的形状和尺寸与防洪箱体上的配合槽适配。两个配合部分别与相邻防洪箱体的配合槽进行联接,从而将防洪箱体连成一个具有预定长度的防洪子堤。
在工作状态时,即防洪箱体通过联接件连成一体时,联接件通过配合部的顶端与防洪箱体抵接,因此防洪箱体和内部的物质(例如水)的自重压力通过配合部传导至防洪箱体联接件上。传导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配合部的顶端将联接件向下压,给联接件一个向下的力,使其能够与地面更加紧密的接触。另外一个方向是通过倾斜的梯形的接触面压紧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接触面。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均设置有加强部,例如在背水面设置有背水面加强部和背水面联接槽,在迎水面设置有迎水面加强部,在盖体上设置有盖体加强部。在这一实施例中,各加强部采用一体成型的凹槽形式,即将平面变成曲面和折面,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加强筋等方式实现加强。
在该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即注水孔,通过注水孔向注水式防洪箱内注水。在安装时,先盖上箱盖,然后通过通孔进行注水,盖体能够收紧注水式防洪箱的开放端口,从而防止水压将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撑开,导致注水式防洪箱变形,损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强度。注水孔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可以位于迎水面一侧或者靠近背水面有一侧,或者位于中间。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在工程实践中,一般采用圆形。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侧面下方设置有排水孔,可以通过橡胶塞进行密封,在使用完成时,需要进行排水时,拔掉橡胶塞即可。优选采用t型橡胶塞,或带帽的橡胶塞,橡胶塞靠近内侧的端部直径较大。在注水后,水压越大,橡胶塞向外挤压,更加紧密的封闭排水孔,因此橡胶塞封闭越好,从而不会影响注水式防洪箱的渗漏或失效。在排水时,拔掉橡胶塞即可,也更加方便操作。如果不设置排水孔,则需要进行抽水或将箱体推倒。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背水面联接槽与左右两侧的侧面联接槽形状一致,也就说,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侧面配合时,能够将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联接件与背水面配合时,能够用于支撑注水式防洪箱,承受迎水面的水压,从而提高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稳定性。因此,在这个结构中,背水面联接槽不仅具有增强箱体背水面强度的作用,改善箱体的受力分布,而且具有与联接件配合的用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与左右两侧联接槽不同的结构,即支撑结构与联接结构不同。通过不同的联接件和支撑件分别对箱体进行联接和支撑。或者,与联接件不同方向进行配合,形成支撑结构,也就是说,背水面联接槽为支撑槽,支撑槽与联接件的另一方向配合,例如将联接件的前后侧面与支撑槽配合,形成支撑结构。
结合图3和图4的实施例描述防渗止水系统,在该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的底部一体成型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具有大致与长度方向平行的平直段、和向内侧延伸的弯折段。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将柔性的密封带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嵌合,即形成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并进一步组成防渗止水系统。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形成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的连续密封结构,第二密封带在联接件的底部形成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的连续密封结构。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通过联接件联接配合时,第一密封带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端部抵接,在联接处形成连续密封结构。因此,当若干个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能够在长度方向上形成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从而在防洪抢险中减少渗漏现象,提高防洪挡水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端部垂直抵接,其含义是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均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平行设置,第一密封带或第二密封带的具有弯折段,从而将平行的密封带连成一体。例如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的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形成连续密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例如第二密封带具有弯折段,与第一密封带抵接。弯折段大致与第一密封或者第二密封带垂直,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侧面紧密接触,弯折部的端部可与水平方向平齐,也可以与水平方向成一定的夹角。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联接部的方式进行设置,例如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分别具有一端平行延伸段,当本体与联接件配合时,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上的平行段形成大致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段密封部,也就是说,在长度方向上紧密抵接,形成密封部,通过密封部进行密封。因此在具体的工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防渗止水结构的连接处进行优化或选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第二密封带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采用嵌接的方式配合,也可以采用粘接、螺接或其他方式,或者采用上述方式中的两种或以上的组合方式。例如,注水式防洪箱底部为平面,将第一密封带螺接、扣合或粘接在上面。或者注水式防洪箱底部为凸起,第一密封带上设置有配合槽,将第一密封带与之固定即可,例如燕尾槽或类似的槽。或者注水式防洪箱底部为凹槽,第一密封带嵌合在其中后,再注胶或螺接。或者注水式防洪箱底部设置有若干定位柱,将第一密封带与定位柱固定。第二密封带与联接件的配合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甚至可以将密封带铺满整个防洪箱底部,例如可以采用柔性材料粘贴或螺接在箱体底部,形成完整的密封体系。
如图3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密封质量和效果,可以沿长度方向的对称线a将第一凹槽设置成镜像分布。通过两组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形成了平行分布的两组防渗止水系统,在第一密封带由于其与地面接触存在缝隙,例如第一密封所处的地面为凸起或凹陷,则第二密封带与地面形成紧密的接触,从而进行密封。
在单重密封或多重密封中,第一密封带的形态可以为曲线、折线或其他形态,只要能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即可。并不局限于采用平直的凹槽和密封带。当采用其他形式的密封带时,可以通过改变密封带的材料和排布方式的方法进行。
上述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主要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密封,因为水平方向上收到的水压最大,渗漏的情况最容易发生。在垂直方向或者高度方向上,亦可采用密封带进行增强密封。例如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之间增设密封带,增强在高度方向上的密封效果。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模具的配合精度,提高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也可以通过在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接触面上设置密封带,从而在迎水面形成连续密封。在这个实施例中,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能够实现连续密封,而且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实现连续密封。这一连续密封沿注水式防洪箱延伸的长度方向布设,从而在迎水面形成整体连续的密封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或者第二密封带的宽度可以增加,至少在长度方向上覆盖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或联接件本体底部即可。或者采用整块密封带,将注水式防洪箱和联接件底部全部覆盖,形成完整的止水密封结构。
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背水面的一侧,即与第一凹槽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凸起,以平衡第一密封带在迎水面一侧形成的高度差。该凸起的高度与第一密封带在工作时的高度基本平齐,从而保证注水式防洪箱整体的平衡。
结合图3和图4的实施例描述防洪箱体联接件,该防洪箱体联接件整体呈棱台型,其纵截面大致成梯形。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或吹塑成型。当然也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的其他材质制作。
在该实施例中,防洪箱体根据功能划分成主体部、配合部。其中主体部大致为四棱台状。配合部对称分布于主体部的两侧。配合部的形状和尺寸与防洪箱体上的配合槽适配。两个配合部分别与相邻防洪箱体的配合槽进行联接,从而将防洪箱体连成一个具有预定长度的防洪子堤。
在工作状态时,即防洪箱体通过联接件连成一体时,联接件通过配合部的顶端与防洪箱体抵接,因此防洪箱体和内部的物质(例如水)的自重压力通过配合部传导至防洪箱体联接件上。传导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配合部的顶端将联接件向下压,给联接件一个向下的力,使其能够与地面更加紧密的接触。另外一个方向是通过倾斜的梯形的接触面压紧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接触面。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实际上是形成了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两种防渗止水结构,同时形成了主动防渗止水效果,也就是说工作状态下,水越多,水压越高,对防渗止水件压得越紧,从而防渗止水效果更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其止水防渗止水效果比现有技术的防渗止水结构更加有效。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配合部之间的主体部上,沿高度方向,在迎水面设置有阻水凸起。减少相邻防洪箱体的间隙,减小联接处之间的渗漏通道。通过使阻水凸起减小防洪箱体之间的间隙,防洪箱体之间的间隙变成了防洪箱体与阻水凸起之间的间隙,通过调节这个间隙小于预定值,减小联接处之间的渗漏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如图8所示,描述第二防渗止水带与联接件的联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在联接件底部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长度方向延伸,两端分别延伸至于防洪箱体的侧壁,当其联接在一起时,防渗止水带的两端分别能够与防洪箱体接触面上的防渗止水带抵接,从而形成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
第二防渗止水带在高度方向上也延伸预定的距离,从而能够提供足够的压缩距离,在极限工作状态下,第二防渗止水带与联接件的底面平齐。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嵌合或者说凹凸配合的方式。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工程上,亦可以采用螺接、粘接或其他等同方式。或者采用其中的两种或以上的联接方式。第二防渗止水带将联接件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联接件与防洪箱体之间的接触面进行防渗止水,从多个方向提高迎水面与背水面之间的防渗止水效果。从多个层面提高了联接件与箱体之间的防渗止水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凹槽采用c型槽,也可以采用u型槽,凵型槽或l型槽,在槽内可以设置定位螺柱或者插接杆等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对防渗止水带进行固定。还可以为定位凸起或定位柱,然后与防渗止水带上的孔隙配合。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在高度方向上的防渗止水效果。在防洪箱体联接件高度方向上设置竖向防渗止水带。具体地,沿联接件配合部与防洪箱体的联接面布设竖向防渗止水带,形成在高度方向上的主动挡水结构。在工作时,由于防洪箱体内部内容物的自重压力作用,该力通过箱体的侧壁传导至竖向防渗止水带,因此,水位越高,压力越大,竖向防渗止水带被压得越紧,防渗止水效果越好。在高度方向上,越接近地面的地方,水压越高,压得越紧,防渗止水效果越好。因此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形成主动防渗止水结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凹槽以及防渗止水带为两组或以上,对称分布在联接件的前后面(即迎水面和背水面),形成二次或多重防渗止水结构,这种防渗止水结构在特定场景下具有更优的防渗止水效果,例如在联接件迎水面的防渗止水带与地面之间具有空隙,两者之间未实现完全防渗止水,而在联接件背水面的防渗止水带与地面之间结合紧密,背水面的防渗止水带能够有效实现防渗止水,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防渗止水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凹槽的方式,可以将阻水凸起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凹槽的侧壁挡止结构,从而对防渗止水带进行定位和卡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的防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汛期洪水来临前或发现城区出现内涝险情后,将注水式防洪箱运至内涝发生现场区域或内涝可能发生的现场区域,并清理现场地面的杂物;
s2、将注水式防洪箱置于需要设置防洪围挡的区域,注水式防洪箱相互之间通过联接件相互搭接,构筑沿直线方向或能够拐弯延伸的挡水子堤,实现区域防洪挡水功能;
s3、通过注水口向注水式防洪箱箱体内部注水。
s4、在上述已经注水后的注水式防洪箱后背水面固定槽中安装联接件,联接件在注水式防洪箱后侧面发挥支撑作用,提高注水式防洪箱防洪挡水时的整体稳定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当遭遇洪水继续增大的情况,在已注水的注水式防洪箱上部叠加一层注水式防洪箱,提高注水式防洪箱的挡水高度。或,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侧面配合时,可以让相邻注水式防洪箱实现垂直拐弯联接,从而构筑沿直线方向或拐弯延伸的挡水子堤,也就说,根据实际挡水需求,改变挡水子堤的方向,实现90°垂直拐弯;亦或,在遇到当遭遇洪水继续增大的情况,通过联接件在挡水子堤的背水面并联一个挡水子堤,提高挡水子堤防洪挡水时的整体稳定性。以此满足不同以应对不同环境的汛情。
在一些工况下,还可以在迎水面上增设防渗布,将注水式防洪箱组成的防水子堤整体密封,提高整体防渗效果。
在使用时,通过注水的方式增加注水式防洪箱的重量,能够快速地组成防洪子堤,比现有的沙袋土袋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节省人力。能够就地取材,以水挡水。同时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比现有技术更加美观。在拆卸时,只需要将水排出,然后将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叠放在一起即可。因此在制造、运输、安装、使用和拆卸过程中,均具有显著优势。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通过形成防洪子堤,进一步形成应急栈道。在某些防洪场景,例如城市防洪场景下,如果采用l形防洪挡板或者沙袋土墙等传统防洪设施,则不便在上面行走,如果他用本身请所述实施例的装置,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城市某些区域进行防洪,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防洪,除了防洪之外,还需要进行人工临时栈道的搭建,以便于居民出行。在本申请中,由于防洪箱本体及盖体的设计,其上可以供行人行走,从而形成临时的防洪栈道,达到防洪挡墙和栈道的双重目的。而且,行人正常行走,其压力增大,防渗止水效果更好。例如在临河的街道进行防洪止水,如果采用现有的防洪设施,则其需要搭建专用的应急栈道,栈道本身占有一定的空间和工作量,妨碍车辆或舟船的行驶,而且安装和拆除的工作量大。本申请中,通过在防洪箱体上方形成的空间,可以直接行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1.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
联接件,同时与相邻注水式防洪箱的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所述第二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底部;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所述第一密封带具有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延伸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的配合面;当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配合时,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其特征在于,在防洪箱体联接件高度的方向上,沿所述配合部与防洪箱体联接面布设竖向防渗止水带,所述竖向防渗止水带在迎水面形成连续的防渗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迎水面设置有若干增强结构;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联接件适配,在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发挥支撑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包括:
主体部,截面成梯形或矩形;
至少两个箱体配合部,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与相邻防洪箱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配合;箱体配合部的顶端与防洪箱本体抵接;
在工作状态时,防洪箱体及其内容物的压力传导通过配合部传导至防洪箱体联接件上,使防洪箱体联接件与地面、防洪箱体联接件与防洪箱体的联接面的接触更加紧密。
6.一种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子堤,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防洪箱,所述防洪箱通过联结件在长度方向上组成连续密封的防洪装置。
7.一种基于权利要1至5中任一项所述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的防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汛期洪水来临前或发现城区出现内涝险情后,将注水式防洪箱运至内涝发生现场区域或内涝可能发生的现场区域,并清理现场地面的杂物;
s2、将注水式防洪箱置于需要设置防洪围挡的区域,注水式防洪箱相互之间通过联接件相互搭接,构筑沿直线方向或能够拐弯延伸的挡水子堤;
s3、通过注水口向注水式防洪箱箱体内部注水,实现区域防洪挡水功能;
s4、在上述已经注水后的注水式防洪箱后背水面固定槽中安装联接件,联接件在注水式防洪箱后侧面发挥支撑作用,提高注水式防洪箱防洪挡水时的整体稳定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所述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的防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的注水式防洪箱的迎水面再铺设防水布,用于提高挡水效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所述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的防洪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遭遇洪水继续增大的情况,在已注水的注水式防洪箱上部叠加一层注水式防洪箱,提高注水式防洪箱的挡水高度。
10.一种基于权利要1至5中任一项所述应急抢护漫溢险情的防洪箱在构建应急栈道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