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安全管理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其使用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虽然国家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时进行收集、分析、评价、控制。但是,随着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及使用安全管理等相关方面造成的医疗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医疗器械使用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不仅存在主观因素,还存在客观因素,因此要从环境和人、物等进行综合管理,以杜绝复用医疗器械所致医院感染,一方面,部分操作的医护人员缺乏工程知识且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细节了解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医院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体系和操作规程并没有或者无法有效的严格执行;此外还有国家层面的监督监管有待提高,即对医疗器械进入医院之后的运行情况及测评等相关方面的监测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例如:主要用于处理各种伤口和治疗检查操作及手术中的医疗器械,尽管消毒、灭菌后的处无菌状态,但因各种仪器结构、形状等存在差异,从而致部分复用医疗器械遗留血渍等,影响器械安全性,还可能在医疗器械需搬运到各科室以供其使用,器械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致医疗器械受到污染,进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引发医疗纠纷;其中在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已有报道的安全隐患情况有:由于抢救时间紧急,出现未核实患者情况现象,如未核实住院号、手术位置以及姓名等,将患者直接转入至手术室,从而导致手术位置错误。还有因急诊手术室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巡回护理人员以及洗手护理人员在工作较忙的状态下,并未对手术设备和敷料予以及时清点,或者不完全清点,同时没有登记增加的纱布数量,对患者实施体腔以及深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遗留物遗留在体内现象。还有报道记载由于输血错误引发的事故、由于手术过程中感染引发的事故、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事故、护理人员不了解设备的操作情况。提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水平。

    传统的管理过程,通常采用定期召集会议等形式,对一段时间内的风险信号进行分析,提出处置意见,但仍然不能从根源上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pdca循环法应用于医院的感染质量管理中,并且经过实际实施后发现效果很好。pdca循环法是将整个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并在完成一次循环之后进行总结和改进,再进行第二次循环,通过不断的循环改正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全面系统的提升管理质量。将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在预防外科手术的医院感染中,可以使得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增强了患者的预后,发生护患纠纷的概率也显著减少。但如何更好的将pdca循环法和降低医源性感染更好的结合则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了满足降低医源性感染的要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本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构思,能够有效的对有感染风险的人流、物流、循环管理识别、记录流程,对医源性感染进行追踪与追溯;从而系统性地实施相应管理措施、帮助医院减少感染风险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管控的风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涉及医疗安全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中心数据库模块、人流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医疗环境管理模块以及循环管理识别模块;上述所有模块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外设检测端实现,所述的检测端用以传输数据,所述数据类型包括: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参数的采集,对医疗环境的参数识别。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检测端可以设置成任意的终端设备,包括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固定的安装于手术室、消毒室、患者运送通道、或其他医疗环境中;也可以采用便携式的移动终端设备;所述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分别优选自传感器,或者选自扫描器配合识别码的方式;所述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用以获取及上传人流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医疗环境管理模块的数据。实际上所述终端设备只要能上传对应的数据,且能够便捷且简易的操作即可;所述的传输数据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参数的采集。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数据识别过程,适当的采用扫描器配合识别码的形式,例如采用一维码或者二维码,识别码包括员工条码、流程码、包实体码、运输车条码以及包装类别码等等。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再通过调用中心数据库模块的逻辑指令并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数据操作;即中心数据库模块作为存储机构,可以实时的存储和调用数据资料。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包括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中央处理器以及触摸显示屏;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操作。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人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人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人流管理模块包括医护人员信息模块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所述人流管理模块采集和记录医护人员信息模块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的信息。实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无论是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或是在医护人员运送患者到手术室的途中,或者是患者送到手术室中进行手术,或是患者手术结束被医护人员送到手术室外,对于全程的人员流动过程,都可以通过外设的检测端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动作识别、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所有医护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物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包括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医疗器械信息模块包括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医疗器械消杀信息模块、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模块、医疗器械存放信息模块,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搜集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物流输送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通过医疗器械信息模块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采集到的信息;实现了对医疗器械的消杀、存放以及物流转送的监控,无论是医疗器械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或是在进行手术中的使用,或是患者手术结束之后,全程都可以通过外设的检测端对医疗器械的消杀使用,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均可以进行动作识别、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所有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物流管理模块能够记录医疗器械整个消毒流程进行的时间、地点、操作者以及消毒灭菌器的信息,能够回溯、查询消毒灭菌的流程,通过物流管理模块采集的数据记录医疗器械是否消毒达标。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对中心数据库模块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析和编辑;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包括记录流程管理模块、计划信息模块、实施信息模块、检查信息模块、控制反馈信息模块;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操作,实现操作的便捷化,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医院流程控制不规范的问题,通过对循环管理识别模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减少操作错误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管控风险。对手术的全过程开展实时的监测,从填写患者的基本资料开始,至患者出院结束,包括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列出对现状的调查、流程的制定、流程的实施等,规定6个月为一个监测的周期,并汇总和分析监测的数据;若发现操作违规者及时予以更正,对相关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检修,在条件许可下更换;此外还包括核验的步骤:由监测科室、质量小组、主管医师实施检查和定期考核。定期按照监测结果总结出各科室需解决的问题,实施专题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效果差的措施,发现新问题并进入下一环的循环,持续改进。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医护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医护人员基本信息、医护人员手术前准备工作信息、医护人员手术途中操作信息和医护人员手术后处置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的医护人员信息模块中的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医护人员执行所有工作的流动信息。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前准备工作信息包括且不限于医护人员开工信息、处置信息等;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途中操作信息包括且不限于医护人员处置信息、操作信息等;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后处置信息包括且不限于手术室的物品收集、手术室的清洁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置信息等;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用以收录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手术途中信息和患者手术后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医疗环境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通过在医疗环境内设置检测端,用以传输监控数据;包括对医疗环境内的温湿度、压差、风速、洁净力的监控。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手术途中信息和患者手术后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系统将可追溯性与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紧密联系到一起,系统性地实现了对医疗环境的监控、医疗器械及其使用者的追踪与追溯,管理人员可以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流程进行掌控、分析处理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并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对医疗器械消毒质量和流程进行监督,提高医疗器械消毒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有效的对有感染风险的人流、物流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并对医疗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在循环管理识别模块的辅助下记录流程,进行追踪与追溯;从而降低医疗过程中医疗环境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所导致的医源性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图1.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图2.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检测端;所述的检测端包括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

    图3.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模块;

    图4.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人流管理模块;

    图5.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物流管理模块;

    图6.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循环管理识别模块。

    其中,1.检测端;11.移动终端设备;12.固定终端设备;2.中心数据库模块;21.中央处理器;22.触摸显示屏;3.人流管理模块;31.医护人员信息模块;32.患者人员信息模块;4.物流管理模块;41.医疗器械信息模块;411.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412.医疗器械消杀信息模块;13.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模块;414.医疗器械存放信息模块;42.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5.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1.记录流程管理模块;52.计划信息模块;53.实施信息模块;54.检查信息模块;55.控制反馈信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2所示,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所述的医护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质量控制科、医务科、麻醉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手术科、护理科等各科室的人员。

    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涉及医疗安全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中心数据库模块2、人流管理模块3、物流管理模块4、以及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所述各模块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通过外设检测端1实现在线监控,所述的检测端1可以设置成任意的终端设备,包括固定终端设备12和移动终端设备11,可以固定的安装于手术室、消毒室、患者运送通道等临床使用科室的易操作位置,也可以采用便携式的移动终端设备11;实际上所述终端设备只要能上传对应的数据,且能够便捷且简易的操作即可;所述的传输数据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参数的采集。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数据识别过程,适当的采用扫描器配合识别码的形式,或者rfid传感器及rfid标签的形式,例如采用一维码或者二维码,识别码包括员工条码、流程码、包实体码、运输车条码以及包装类别码等等。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2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再通过调用中心数据库模块2的逻辑指令并通过触摸显示屏22进行数据操作;即中心数据库模块2作为存储机构,可以实时的存储和调用数据资料。

    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2包括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中央处理器21以及触摸显示屏22;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2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触摸显示屏22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操作。

    所述人流管理模块3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所述人流管理模块3包括医护人员信息模块31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32;所述人流管理模块3通过记录医护人员信息模块31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32采集的信息;通过医护人员在预先设定的登记点进行登记,实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无论是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或是在医护人员运送患者到手术室的途中,或者是患者送到手术室中进行手术,或是患者手术结束被医护人员送到手术室外,对于全程的人员流动过程,都可以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动作识别、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所有医护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例如:当本发明所述系统在实际中应用时,护士对器械包进行分拣核对时,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扫描器械,确保该器械对应正确的器械包。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务人员需要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先核查患者的病历、腕带以及通知单信息;麻醉师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对患者实施麻醉前需再次核对患者情况。在实施切皮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再次核对患者的信息;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洗手护理人员以及巡回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核对手术设备、缝针以及纱布等相关物品。对于手术过程中增加的物品需要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核对。对患者进行用药之前,需要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对药瓶标签进行核对,并保留患者应用的空瓶,完成手术后将其丢弃。对患者实施输血的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其是否遵循三查十对原则。通过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输血前巡回护理人员以及麻醉医生是否再次核查患者的信息,输血时是否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是否对患者输血反应予以观察。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医务人员是否依据无菌操作进行;如果实施存在污染现象的手术时,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医务人员是否保护患者手术切口和无菌区域,在指定位置摆放已经受到污染的手术设备等操作。

    所述物流管理模块4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4包括医疗器械信息模块41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42;具体而言,所述医疗器械信息模块41包括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411、医疗器械消杀信息模块412、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模块413、医疗器械存放信息模块414,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所述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42搜集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物流输送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4通过医疗器械信息模块41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42采集到的信息;实现了对医疗器械的消杀、存放以及物流转送的监控,无论是医疗器械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或是在进行手术中的使用,或是手术结束之后,全程都可以通过外设的检测端1对医疗器械的消杀使用,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均可以进行动作识别、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记录所有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的记录是对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医疗器械进行使用状态的监控,通过设置传感器记录医疗器械的使用参数,再通过与标准使用参数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判断医疗器械的使用状态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例如,物流管理模块4能够通过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411记录所有的医疗器械基本信息;通过预存医疗器械消杀信息模块412存储标准的医疗器械消杀数据;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模块413对每一次消杀的过程进行记录;医疗器械存放信息模块414记录并可以分析所有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任何使用或非使用状态下的存放信息;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42对所有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流通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的;记录医疗器械整个消毒流程,包括进行的灭菌方式、灭菌起始时间、灭菌总耗时、灭菌装置、灭菌地点、和相关操作者(包括包装人、消毒人、送配人以及手术室接收人、供应室接收人)以及消毒灭菌器的信息,能够回溯、查询消毒灭菌的流程,通过物流管理模块4采集的数据记录医疗器械是否消毒达标。例如,在高压灭菌容器内设定探头,用以探测消毒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曲线,通过本系统可以自动评估该消毒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具体而言,医疗器械信息模块41记录可重复使用的器械以及一次性耗材;也可以在该模块中根据器械种类或使用性质区别存储,例如分为器械包、耗材包、单包装器械、仅消毒包、敷料包等信息。所述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42搜集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物流输送信息,通过在消杀设备附近或者在转运车、转运箱上,设置可通过扫描设备采集数据的条形码等方式,记录采集器械消杀前后及整个医疗器械使用流程中的动态信息及物流状态;此外,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任何能够有效监控操作过程的方式,记录废弃物处理的全流程,对何人、何时、何地以及处置方式进行全程监控,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风险。

    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通过输入终端对中心数据库模块2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析、编辑和输出;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包括记录流程管理模块51、计划信息模块52、实施信息模块53、检查信息模块54、控制反馈信息模块55;具体的,记录流程管理模块51用于管理已经存储在中心数据库2中的相关信息、计划信息模块52用于根据已经储存在中心数据库2中的信息,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改进,并对后续工作进行计划和规划;所述的实施信息模块53用于分析已经存储在中心数据库2中的数据的实施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分析和编辑;所述的检查信息模块54用于对比预先存储于中心数据库2中的数据和通过信息采集录入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比进行差异化分析;所述的控制反馈信息模块55,通过对所述的检查信息模块54的对比结果给出反馈,根据对比的差异性大小,确定输出反馈提示的类型,例如,反馈提示可以设定为根据差异值大小,反馈的提示灯颜色不同,方便使用者根据不同的颜色灯做出相应的反应;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与触摸显示屏22连接,实现操作的便捷化,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医院流程控制不规范的问题,通过对循环管理识别模块5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减少操作错误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管控风险。

    对手术的全过程开展实时的监测,从填写患者的基本资料开始,至患者出院结束,包括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列出对现状的调查、流程的制定、流程的实施等,规定6个月为一个监测的周期,并汇总和分析监测的数据;若发现操作违规者及时予以更正,对相关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检修,在条件许可下更换;此外还包括核验的步骤:由监测科室、质量小组、主管医师实施检查和定期考核。定期按照监测结果总结出各科室需解决的问题,实施专题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效果差的措施,发现新问题并进入下一环的循环,持续改进。

    所述医护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医护人员基本信息、医护人员手术前准备工作信息、医护人员手术途中操作信息和医护人员手术后处置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

    所述的医护人员信息模块中的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医护人员执行所有工作的流动信息。

    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前准备工作信息包括且不限于医护人员开工信息、处置信息等;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途中操作信息包括且不限于医护人员处置信息、操作信息等;所述的医护人员手术后处置信息包括且不限于手术室的物品收集、手术室的清洁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置信息等;

    所述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手术途中信息和患者手术后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所述患者的基本信息存储时需要进行格式化录入,保证基础信息是可以被分析处理的,而存储根据患者的编号生成。

    所述的医疗环境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2报送;通过在医疗环境内设置检测端1,用以传输监控数据;包括对医疗环境内的温湿度、压差、风速、洁净力的监控。例如,对医疗环境各处设置传感器,按照下述表1的参数,实时监控环境内的各项指标,并当各参数超出合格范围而对医疗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系统自动记录,存储,并警示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维护,以确保其运行正常:

    表1.医疗环境管理模块检测指标:

    表1说明:

    1、医院洁净手术室核心监测指标是:洁净度(尘埃微粒计数)、洁净风速;

    2、医院洁净手术室(所有医学洁净室)尘埃微粒计数有效粒径只有二种粒径,即:0.5微米、5微米;决不是2.5微米,即通常所说的pm2.5;

    3、医学洁净度的计量单位必须是:粒/l(粒/m3);

    4、医学洁净室洁净度判定,必须将实时监测0.5微米与5微米二通道的值(单位是:粒/升)与表中编号1中:5级、6级、7级0.5微米、5微米标准值进行逻辑计算,得到实时监测手术室的洁净度;

    5、医院洁净表中编号2的洁净风速值,是对5级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区平均风速;6、7级洁净手术室的最小换气次数指标的高度归纳,实时监测得到的洁净风速必须与表中编号2的5、6、7级洁净风速进行逻辑计算,得到实时监测手术室的洁净风速等级;

    6、使用中的医院洁净手术室洁净等级判定指标有九项指标,在实时监测中使用四项指标进行判定:1洁净度;2洁净风速;3室内压力;4室内温度;

    7、选定的微粒传感器有:0.5微米、5微米,计数单位:粒/l通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数据库模块、人流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医疗环境管理模块以及循环管理识别模块;上述所有模块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外设检测端实现,所述的检测端用以传输数据,所述数据类型包括: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参数的采集,对医疗环境的参数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端包括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且所述固定终端设备分别安装于手术室、消毒室、患者运送通道、或其他医疗环境中;所述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分别优选自传感器,或者选自扫描器配合识别码的方式;所述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用以获取及上传人流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医疗环境管理模块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包括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中央处理器以及触摸显示屏;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人流管理模块包括医护人员信息模块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所述人流管理模块采集和记录医护人员信息模块和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流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包括医疗器械信息模块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信息模块包括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模块、医疗器械消杀信息模块、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信息模块、医疗器械存放信息模块,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搜集医疗器械在医院内的物流输送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物流管理模块通过医疗器械信息模块和医疗器械流动信息模块采集到的信息;实现了对医疗器械的消杀、存放以及物流转送的监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对中心数据库模块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析和编辑;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包括记录流程管理模块、计划信息模块、实施信息模块、检查信息模块、控制反馈信息模块;所述循环管理识别模块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的数据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医护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医护人员基本信息、医护人员手术前准备工作信息、医护人员手术途中操作信息和医护人员手术后处置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所述的医护人员信息模块中的数据采集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医护人员执行所有工作的流动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疗环境管理模块通过互联网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通过在医疗环境内设置检测端,用以传输监控数据;包括对医疗环境内的温湿度、压差、风速、洁净力的数据监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患者人员信息模块用以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手术途中信息和患者手术后信息,并向中心数据库模块报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源性感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涉及医疗安全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中心数据库模块、人流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以及循环管理识别模块;所述各模块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通过外设检测端实现,所述的检测端可以设置成任意的终端设备,包括固定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所述的中心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和优化来自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该系统可以有效的对有感染风险的人流、物流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在循环管理识别模块的辅助下记录流程,对医疗环境中的所有感染风险进行追踪与追溯;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就医诊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过程中医疗环境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所导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路峰;黄明;于琦;刘书云;陈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豫知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1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