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31


    本申请涉及静压桩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



    背景技术:

    静压桩施工是通过静力压桩机的压桩机构以压桩机自重和机架上的配重提供反力而将预制桩压入土中的沉桩工艺,桩孔施工完毕,孔深测量合格后,需要下放钢筋笼。

    目前,桩顶下放钢筋笼时一般采用吊车起吊钢筋笼方式,将钢筋笼起吊至安装位置,但是,施工地点的工作面为混凝土垫层,且部分工作面存在较多集水坑,吊车无法正常进入,靠施工人员安放钢筋笼,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多,且劳动强度较大。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时施工人员所需的劳动强度较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减轻施工人员在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时的劳动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包括用于放置钢筋笼的搬运车、两个设置在搬运车上的把手、两个铰接在搬运车上的支腿、设置在把手和支腿之间用于将支腿支撑时固定的支撑机构、固设在两个把手之间的支撑台、设置在支撑台和支腿之间用于将支腿收起时固定的固定机构、间隔设置在支撑台上方的旋转台、设置在支撑台和旋转台之间的支撑套筒、设置在支撑套筒内部用于带动旋转台转动的旋转机构、设置在旋转台上用于控制调节钢筋笼下放位置的升降调节机构、设置在旋转台和支撑套筒之间用于提高旋转台稳定性的加固机构;所述支撑套筒一端与支撑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施工前,首先将多个钢筋笼横放至搬运车的把手上,接着将搬运车运输至静压桩桩孔一侧,并解除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将支腿打开,通过支撑机构将支腿撑起,使搬运车支撑牢固,随后将其中一个钢筋笼固定在升降调节机构上,并通过升降调节机构下放至静压桩内,接着通过旋转机构调节旋转台的旋转角度,使下放的钢筋笼位于静压桩的中心即可完成其中一个钢筋笼的下放;接着施工人员解除支撑机构的支撑状态,将支腿收起,并通过固定机构将支腿固定,随后施工人员推动搬运车移动至下一施工位置,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剩余钢筋笼的下放安装;搬运车较为灵活,在工况环境较差的施工地点使用时较为方便,搬运车可在距离桩顶较近处施工,提高了钢筋笼的下方安装精度,且整个钢筋笼的下方安装过程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少、自动化程度较高,减轻了施工人员在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时的劳动强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铰接在把手上的滑移套筒、铰接在支腿上的支撑杆、设置在滑移套筒和支撑杆之间的滑移杆、设置在滑移杆和滑移套筒之间用于将滑移杆和滑移套筒固定的卡接组件;所述滑移杆一端与支撑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滑移套筒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将搬运车运输至静压桩桩孔一侧后,支腿打开过程中,支腿带动支撑杆转动,支撑杆带动滑移杆位于滑移套筒内滑移,同时带动滑移套筒转动,待支腿与把手垂直后,通过卡接组件将滑移杆和滑移套筒固定,防止支腿在钢筋笼的下放过程中转动,从而增强了下放钢筋笼装置的稳定性,有利于施工安全。

    可选的,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固设在滑移杆靠近把手一侧的卡块、固设在滑移杆远离把手一端的旋钮,所述滑移套筒内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卡块可位于滑槽内滑移,所述滑移套筒靠近支撑杆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滑槽和限位槽连通,所述限位槽横截面呈扇形,所述卡块可插接在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将支腿打开的过程中,滑移杆带动卡块位于滑槽内滑移,待支腿与把手垂直后,卡块滑移至限位槽内,施工人员转动旋钮,旋钮带动滑移杆转动,滑移杆带动卡块位于限位槽内转动一定角度后,卡块与滑槽分离并卡接在限位槽内,从而使滑移杆不能位于滑移套筒内滑移,从而实现对支腿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套筒内的旋转轴、固设在支撑套筒上的支撑座、设置在旋转轴和支撑座之间用于带动旋转轴转动的驱动组件;

    所述旋转轴一端与支撑台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与支撑套筒内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需要通过旋转机构调节旋转台的旋转角度,使下放的钢筋笼位于静压桩的中心时,首先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台转动,旋转台带动固定在升降调节机构上的钢筋笼转动至静压桩的中心即可。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设在旋转轴51上的蜗轮、转动连接在支撑座上的蜗杆、固设在蜗杆一端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蜗杆与蜗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驱动带动旋转轴转动时,首先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轴转动,从而实现旋转轴的转动。

    可选的,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旋转台上方的绕线柱、固设在绕线柱上的钢丝绳、固设在钢丝绳远离绕线柱一端的吊钩、固设在旋转台上用于支撑绕线柱转动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旋转台上用于带动绕线柱转动的动力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升降调节机构下放钢筋笼时,首先将吊钩与其中一个钢筋笼固定,接着通过动力组件带动绕线柱转动,将钢筋笼下放至静压桩内,并控制调节钢筋笼的下放位置;待钢筋笼下放完成后将吊钩取下,通过动力组件将钢丝绳缠绕至绕线柱上即可。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设在旋转台上的支撑架、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的辊轮,所述绕线柱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绕线柱上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辊轮位于转动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柱转动会带动与其抵接的辊轮随之转动,辊轮位于转动槽内转动,且辊轮不能从转动槽中脱开,不仅为绕线柱提供支撑力,而且减小了支撑架与绕线柱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支撑架与绕线柱之间的磨损。

    可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固设在绕线柱上的从动齿轮、固设在旋转台上的第二驱动电机、固设在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动力组件带动绕线柱转动时,首先启动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绕线柱转动,从而实现绕线柱的转动。

    可选的,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套设在支撑套筒外侧壁的转动环、固设在转动环和旋转台之间的斜拉板、固设在支撑套筒上的支撑环;

    所述转动环与支撑套筒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环位于转动环的下方,所述转动环与支撑环抵接,所述斜拉板由旋转台向支撑套筒一侧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拉板支撑在旋转台和支撑套筒之间,提高了旋转台支撑钢筋笼时的稳定性,且转动环与支撑套筒转动连接,从而保证斜拉板不干涉旋转台的转动。

    可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设在支撑台上的连接座、铰接在连接座上的挂钩、固设在支腿上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挂钩可扣接在连接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需要打开支腿时,将挂钩从连接孔内取出,将支腿打开,施工人员需要将支腿收起时,将挂钩扣接在连接孔内即可,固定机构方便了施工人员对支腿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搬运车较为灵活,在工况环境较差的施工地点使用时较为方便,搬运车可在距离桩顶较近处施工,提高了钢筋笼的下方安装精度,且整个钢筋笼的下方安装过程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少、自动化程度较高,减轻了施工人员在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时的劳动强度;

    2.支撑机构将滑移杆和滑移套筒固定,防止支腿在钢筋笼的下放过程中转动,从而增强了下放钢筋笼装置的稳定性,有利于施工安全;

    3.施工人员可通过控制升降调节机构下放安装钢筋笼,无需人工拉扯钢丝绳进行钢筋笼的下方,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支撑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表示沿图3中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支腿收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表示升降调节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钢筋笼;2、搬运车;21、把手;22、支腿;23、支撑台;24、旋转台;25、支撑套筒;3、支撑机构;31、滑移套筒;311、滑槽;312、限位槽;32、支撑杆;33、滑移杆;34、卡接组件;341、卡块;342、旋钮;4、固定机构;41、连接座;42、挂钩;43、固定座;431、连接孔;5、旋转机构;51、旋转轴;52、支撑座;53、驱动组件;531、蜗轮;532、蜗杆;533、第一驱动电机;6、升降调节机构;61、绕线柱;611、转动槽;62、钢丝绳;63、吊钩;64、支撑组件;641、支撑架;642、辊轮;65、动力组件;651、从动齿轮;652、第二驱动电机;653、驱动齿轮;7、加固机构;71、转动环;72、斜拉板;73、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参照图1,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包括用于放置钢筋笼1的搬运车2,搬运车2上固设有两个把手21,两个把手21平行设置,搬运车2上铰接有两个支腿22,把手21和支腿22之间设置有支撑机构3,支撑机构3用于将支腿22支撑时固定;两个把手21之间固设有支撑台23,支撑台23呈长方形,支撑台23和支腿22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4,固定机构4用于将支腿22收起时固定;支撑台23上方设置有旋转台24,旋转台24呈长方形,支撑台23和旋转台24间隔设置,支撑台23和旋转台24之间设置有支撑套筒25,支撑套筒25一端与支撑台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24转动连接;支撑套筒25内部设置有旋转机构5,旋转机构5用于带动旋转台24转动;旋转台24上设置有升降调节机构6,升降调节机构6用于控制调节钢筋笼1的下放位置;旋转台24和支撑套筒25之间设置有加固机构7,加固机构7用于提高旋转台24的稳定性。

    施工人员需要下放安装钢筋笼1时,首先将多个钢筋笼1横放至搬运车2的把手21上,接着将搬运车2运输至静压桩桩孔一侧,随后解除固定机构4的固定状态,同时将支腿22打开,并通过支撑机构3固定,使搬运车2支撑牢固,接着施工人员将其中一个钢筋笼1固定在升降调节机构6上,并通过升降调节机构6将钢筋笼1下放至静压桩内,接着通过旋转机构5调节旋转台24的旋转角度,使下放的钢筋笼1位于静压桩的中心即可;接着施工人员解除支撑机构3的支撑状态,将支腿22收起,并通过固定机构4将支腿22固定,随后施工人员推动搬运车2移动至下一施工位置,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剩余钢筋笼1的下放安装。

    参照图2和图3,支撑机构3包括铰接在把手21上的滑移套筒31,支腿22上铰接有支撑杆32,支撑杆32呈圆柱体,支撑杆32和滑移套筒31之间设置有滑移杆33,滑移杆33也呈圆柱体,滑移杆33一端与支撑杆3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滑移套筒31滑移连接;滑移杆33和滑移套筒31之间设置有卡接组件34,卡接组件34用于将滑移杆33和滑移套筒31固定。

    参照图3和图4,卡接组件34包括固设在滑移杆33靠近把手21一侧的卡块341,卡块341呈长方形,滑移套筒31内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311,卡块341可位于滑槽311内滑移;滑移套筒31靠近支撑杆32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312,限位槽312横截面呈扇形,卡块341可插接在限位槽312内,且可以滑移杆33为中心转动,滑槽311与限位槽312连通;再结合图2,滑移杆33远离把手21一端固设有旋钮342,旋钮342为施工人员提供手持的部位,方便施工人员转动支撑杆32。

    施工人员需要将支腿22打开并固定时,首先转动支腿22,支腿22带动支撑杆32转动,支撑杆32带动滑移杆33位于滑移套筒31内滑移,同时带动滑移套筒31转动,同时滑移杆33带动卡块341位于滑槽311内滑移,待支腿22与把手21垂直后,卡块341滑移至限位槽312内,施工人员转动旋钮342,旋钮342带动滑移杆33转动,滑移杆33带动卡块341位于限位槽312内转动一定角度后,卡块341与滑槽311分离并卡接在限位槽312内,使滑移杆33不能位于滑移套筒31内滑移,从而实现对支腿22的固定。

    参照图5和图6,固定机构4包括固设在支撑台23下方的连接座41,连接座41上铰接有挂钩42,支腿22上固设有固定座43,固定座43上开设有连接孔431,挂钩42可扣接在连接孔431内。

    施工人员需要使用支腿22支撑时,将挂钩42从连接孔431内取出,将支腿22打开;施工人员需要将支腿22收起时,将支腿22收起,同时将将挂钩42扣接在连接孔431内即可。

    参照图5和图7,旋转机构5包括设置在支撑套筒25内的旋转轴51,旋转轴51一端与支撑台2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24固定连接;支撑套筒25上固设有支撑座52,支撑座52呈内部中空且靠近支撑套筒25的一侧开口的长方体,支撑座52位于支撑台23和旋转台24之间,支撑座52与支撑套筒25内部连通;旋转轴51和支撑座52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53,驱动组件53用于带动旋转轴51转动。

    参照图7,驱动组件53包括固设在旋转轴51上的蜗轮531,蜗轮531的轴线与旋转轴51的轴线共线,支撑座52上转动连接有蜗杆532,蜗杆532的轴线与蜗轮531的轴线垂直,蜗杆532与蜗轮531啮合,蜗杆532的一端固设有第一驱动电机533,第一驱动电机533的输出轴与蜗杆532固定连接。

    施工人员需要通过旋转机构5调节旋转台24的旋转角度,使下放的钢筋笼1位于静压桩的中心时,首先启动第一驱动电机533,第一驱动电机533带动蜗杆532转动,蜗杆532带动蜗轮531转动,蜗轮53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轴51转动,旋转轴5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旋转台24转动,旋转台24带动固定在升降调节机构6上的钢筋笼1转动至静压桩的中心即可。

    参照图5和图7,加固机构7包括套设在支撑套筒25外侧壁的转动环71,转动环71呈环状,转动环71的轴线与支撑套筒25的轴线重合,转动环71与支撑套筒25转动连接;转动环71和旋转台24之间固设有斜拉板72,斜拉板72呈长方形,斜拉板72由旋转台24向支撑套筒25一侧倾斜;支撑套筒25的外侧壁上固设有支撑环73,支撑环73呈环状,支撑环73的轴线与支撑套筒25的轴线共线,支撑环73位于转动环71的下方,支撑环73与转动环71抵接。

    旋转台24转动时,会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斜拉板72转动,斜拉板72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环71转动,斜拉板72支撑在旋转台24和支撑套筒25之间,提高了旋转台24支撑钢筋笼1时的稳定性,且转动环71与支撑套筒25转动连接,从而保证斜拉板72不干涉旋转台24的转动。

    参照图8,升降调节机构6包括设置在旋转台24上方的绕线柱61,绕线柱61的轴线与旋转台24平行,绕线柱61上固设有钢丝绳62,钢丝绳62远离绕线柱61的一端固设有吊钩63;旋转台24上设置有支撑组件64,支撑组件64用于支撑绕线柱61转动,旋转台24上还设置有动力组件65,动力组件65用于带动绕线柱61转动。

    参照图8,支撑组件64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绕线柱61两端的支撑架641,支撑架641与旋转台24固定连接,绕线柱61与支撑架641转动连接;支撑架641的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辊轮642,辊轮642的轴线与绕线柱61的轴线平行,绕线柱61上开设有转动槽611,辊轮642位于转动槽611内,辊轮642用于为绕线柱61提供支撑力,同时减小支撑架641与绕线柱6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支撑架641与绕线柱61之间的磨损。

    参照图8,动力组件65包括固设在绕线柱61一端的从动齿轮651,从动齿轮651的轴线与绕线柱61的轴线共线,旋转台24上固设有第二驱动电机652,第二驱动电机652的输出轴固设有驱动齿轮653,驱动齿轮653的轴线与第二驱动电机652输出轴的轴线重合,驱动齿轮653与从动齿轮651啮合。

    施工人员通过升降调节机构6下放钢筋笼1时,首先将吊钩63与其中一个钢筋笼1固定,接着启动第二驱动电机652,第二驱动电机652的输出轴带动驱动齿轮653转动,驱动齿轮653带动从动齿轮651转动,从动齿轮65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绕线柱61转动,通过绕线柱61的转动,控制钢丝绳62的升降,从而将钢筋笼1下放至静压桩内,并控制调节钢筋笼1的下放位置;待钢筋笼1下放完成后将吊钩63取下,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652反转将钢丝绳62缠绕至绕线柱61上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施工人员下方安装钢筋笼1前,首先将多个钢筋笼1依次横放堆叠至搬运车2的把手21上,接着将搬运车2运输至静压桩桩孔一侧,并将挂钩42从连接孔431内取出,同时将支腿22打开后,转动旋钮342将支腿22固定,随后将其中一个钢筋笼1搬运放置于地面上,并且固定在吊钩63上,启动第一驱动电机533调节旋转台24的旋转角度,将下放的钢筋笼1下放至静压桩的中心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652将钢筋笼1下放至静压桩内,即可完成其中一个钢筋笼1的下放;接着施工人员反向转动旋钮342,解除支撑机构3的支撑状态,将支腿22收起,并将挂钩42扣接在连接孔431内,随后施工人员推动搬运车2移动至下一施工位置,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剩余钢筋笼1的下放安装;搬运车2较为灵活,在工况环境较差的施工地点使用时较为方便,搬运车2可在距离桩顶较近处施工,提高了钢筋笼1的下方安装精度,且整个钢筋笼1的下方安装过程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少、自动化程度较高,减轻了施工人员在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1时的劳动强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钢筋笼(1)的搬运车(2)、两个设置在搬运车(2)上的把手(21)、两个铰接在搬运车(2)上的支腿(22)、设置在把手(21)和支腿(22)之间用于将支腿(22)支撑时固定的支撑机构(3)、固设在两个把手(21)之间的支撑台(23)、设置在支撑台(23)和支腿(22)之间用于将支腿(22)收起时固定的固定机构(4)、间隔设置在支撑台(23)上方的旋转台(24)、设置在支撑台(23)和旋转台(24)之间的支撑套筒(25)、设置在支撑套筒(25)内部用于带动旋转台(24)转动的旋转机构(5)、设置在旋转台(24)上用于控制调节钢筋笼(1)下放位置的升降调节机构(6)、设置在旋转台(24)和支撑套筒(25)之间用于提高旋转台(24)稳定性的加固机构(7);所述支撑套筒(25)一端与支撑台(2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24)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铰接在把手(21)上的滑移套筒(31)、铰接在支腿(22)上的支撑杆(32)、设置在滑移套筒(31)和支撑杆(32)之间的滑移杆(33)、设置在滑移杆(33)和滑移套筒(31)之间用于将滑移杆(33)和滑移套筒(31)固定的卡接组件(34);所述滑移杆(33)一端与支撑杆(3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滑移套筒(31)滑移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34)包括固设在滑移杆(33)靠近把手(21)一侧的卡块(341)、固设在滑移杆(33)远离把手(21)一端的旋钮(342),所述滑移套筒(31)内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311),所述卡块(341)可位于滑槽(311)内滑移,所述滑移套筒(31)靠近支撑杆(32)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312),所述滑槽(311)和限位槽(312)连通,所述限位槽(312)横截面呈扇形,所述卡块(341)可插接在限位槽(3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5)包括设置在支撑套筒(25)内的旋转轴(51)、固设在支撑套筒(25)上的支撑座(52)、设置在旋转轴(51)和支撑座(52)之间用于带动旋转轴(51)转动的驱动组件(53);

    所述旋转轴(51)一端与支撑台(2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2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52)与支撑套筒(25)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53)包括固设在旋转轴(51)上的蜗轮(531)、转动连接在支撑座(52)上的蜗杆(532)、固设在蜗杆(532)一端的第一驱动电机(533),所述蜗杆(532)与蜗轮(531)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调节机构(6)包括设置在旋转台(24)上方的绕线柱(61)、固设在绕线柱(61)上的钢丝绳(62)、固设在钢丝绳(62)远离绕线柱(61)一端的吊钩(63)、固设在旋转台(24)上用于支撑绕线柱(61)转动的支撑组件(64)、设置在旋转台(24)上用于带动绕线柱(61)转动的动力组件(6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64)包括固设在旋转台(24)上的支撑架(641)、转动连接在支撑架(641)上的辊轮(642),所述绕线柱(61)与支撑架(641)转动连接,所述绕线柱(61)上开设有转动槽(611),所述辊轮(642)位于转动槽(6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65)包括固设在绕线柱(61)上的从动齿轮(651)、固设在旋转台(24)上的第二驱动电机(652)、固设在第二驱动电机(652)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653);所述驱动齿轮(653)与从动齿轮(651)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机构(7)包括套设在支撑套筒(25)外侧壁的转动环(71)、固设在转动环(71)和旋转台(24)之间的斜拉板(72)、固设在支撑套筒(25)上的支撑环(73);

    所述转动环(71)与支撑套筒(25)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环(73)位于转动环(71)的下方,所述转动环(71)与支撑环(73)抵接,所述斜拉板(72)由旋转台(24)向支撑套筒(25)一侧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固设在支撑台(23)上的连接座(41)、铰接在连接座(41)上的挂钩(42)、固设在支腿(22)上的固定座(43);所述固定座(43)上开设有连接孔(431),所述挂钩(42)可扣接在连接孔(431)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静压桩桩顶全自动下放钢筋笼装置,其包括用于放置钢筋笼的搬运车、两个设置在搬运车上的把手、两个铰接在搬运车上的支腿、设置在把手和支腿之间用于将支腿支撑时固定的支撑机构、固设在两个把手之间的支撑台、设置在支撑台和支腿之间用于将支腿收起时固定的固定机构、间隔设置在支撑台上方的旋转台、设置在支撑台和旋转台之间的支撑套筒、设置在支撑套筒内部的旋转机构、设置在旋转台上用于控制调节钢筋笼下放位置的升降调节机构、设置在旋转台和支撑套筒之间用于提高旋转台稳定性的加固机构;所述支撑套筒一端与支撑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台转动连接。其减轻了施工人员在静压桩桩顶处下放安装钢筋笼时的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黄汉成;兰玉金;牟兰超;魏宏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一山(北京)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6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1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