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及收集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2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及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保护环境尊重个人理念的不断推广,工程各方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废弃泥浆、渣土、扬尘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理越发重要,目前大部分全套管浇筑混凝土时不收集泥浆导致造成污染,影响场地整洁和文明施工的要求。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全套管施工过程中,套管内始终填充着大量的泥浆,若在浇筑混凝土前抽水,则会引起周围地层水位下降进而引起土体沉降,严重者会导致套管底部发生突涌,若不抽水,则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泥浆四处涌出套管,造成较大面积的恶劣的施工环境,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及收集方法,构造简单,经济有效,便于收集全套管水下混凝土灌注时涌出的泥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包括适配钢套管的环状对称排水管道和泥浆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管连接处安装环状对称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通过连接装置与泥浆收集装置相连。

    优选的,环状对称排水管道为弹性塑料材质,直径为6cm,内壁紧贴钢套管接头(钢套管接头处设有一圈凹槽,凹槽上设有若干接头孔洞,环状对称排水管道就箍在凹槽内),环状对称排水管道内侧对应接头孔洞处开有排水孔,管道最低处外壁开有直径5cm的圆形排水口,所述排水孔与圆形排水口的高低差为5cm。

    优选的,圆形排水口处装有封水硅胶圈,封水硅胶圈外延5mm(往外凸出5mm)。

    优选的,连接装置由长2cm直径为5cm的塑料管及直径5cm的塑料螺纹软管组成,所述塑料管上方连接封水硅胶圈的外延部分,下方连接塑料螺纹软管。

    优选的,泥浆收集装置为可移动容量可控的塑料桶。

    一种采用上述全套管施工废弃泥浆收集装置的安装收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全套管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将环状对称排水管道按对应孔位放置在钢套管连接处上缘,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按压,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放在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完全套在钢管外缘后,再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用力按压至对应孔位;

    步骤2,将排水孔处封水硅胶圈外延部分调整覆盖到钢套管孔洞处,并按压使其紧贴钢套管壁;

    步骤3,通过螺纹软管将排浆管道与泥浆收集桶相连通;

    步骤4,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桶内泥浆达5/6时,暂停浇筑,更换集浆桶后继续浇筑;

    步骤5,集浆完毕后拆卸集浆装置,先拆出螺纹软管,而后将封水硅胶圈外延部分与钢管壁分离,沿管道低处至管道高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抬升,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被抬起至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封水硅胶圈完全在钢管外壁后,加力抬升直至装置完全脱离钢套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及收集方法,构造简单,经济有效,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泥浆引流统一收集,避免泥浆污染施工场地,保护施工场地卫生及施工人员身体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安装完成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环状对称圆柱管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环状对称圆柱管道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装置安装完成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为封水硅胶圈,2为环状对称排水管道,3为排水孔,4为圆形排水口,5为塑料螺纹软管,6为泥浆桶,7为回转装置上方平台,8为钢套管,9为地面,10、封水硅胶圈的外延部分,11、塑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为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包括沿钢套管8接头外壁形成闭合环状具有高低差的对称圆柱管道2,管道2内侧对应钢套管连接处分布若干排水孔3,管道最低处设有一个圆形排水口4,排水孔3处装有封水硅胶圈1,管道最低处装有塑料螺纹软管5,软管另一端连接盛放泥浆的塑料桶6。

    本发明先将排水管道2套在钢套管8接头凹槽里,排水管道2内侧壁设有排水孔3(排水孔3与钢套管上方的孔洞相对应),排水管道2下方有一个排水口4,钢套管内的泥浆溢出后进入排水管道2内,最终从排水口4流入到塑料桶内。

    所述的排水管道2为塑料材质,直径为6cm,有一定的弹性,管道2部分内壁紧贴钢套管接头并最终闭合形成环状对称结构,管道出入口高低差为5cm。

    所述的排水孔3直径与钢套管8连接处的圆孔位置、直径相同。

    所述的圆形排水口4处装有封水硅胶圈1,硅胶圈的外延部分5mm。

    所述的排水管道2最低处外壁开有直径5cm的圆形排水口4,排水口处装有长2cm、直径为5cm的塑料管11,塑料管11上方连接硅胶圈的外延部分10,塑料管11下方连接直径5cm的塑料螺纹软管5,螺纹管长度l由下式计算:

    l=h-h 0.02

    式中,h为管道最低处距设备平台的高度(m),h为盛放泥浆的塑料桶高度(m)

    所述的盛放泥浆的塑料桶7顶部连接塑料螺纹软管6

    本发明专利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全套管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将排水管道2按对应孔位放置在钢套管连接处上缘,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按压,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放在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完全套在钢管外缘后,再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用力按压至对应孔位;

    步骤2,将排水孔处封水硅胶圈1外延部分调整覆盖到钢套管孔洞处,并按压使其紧贴钢套管壁;

    步骤3,通过螺纹软管6将排浆管道与泥浆收集桶7相连通;

    步骤4,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桶内泥浆达5/6时,暂停浇筑,更换集浆桶后继续浇筑;

    步骤5,集浆完毕后拆卸集浆装置,先拆出螺纹软管6,而后将封水硅胶圈1外延部分与钢管壁分离,沿管道低处至管道高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抬升,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被抬起至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封水硅胶圈完全在钢管外壁后,加力抬升直至装置完全脱离钢套管。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适配钢套管的环状对称排水管道和泥浆收集装置,所述钢套管连接处安装环状对称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通过连接装置与泥浆收集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对称排水管道为弹性材质,内壁紧贴钢套管接头,环状对称排水管道内侧对应接头孔洞处开有排水孔,管道最低处外壁开有圆形排水口,所述排水孔高度高于圆形排水口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直径与钢套管连接处的圆孔位置、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排水口处装有封水硅胶圈,所述封水硅胶圈往外延伸形成外延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由塑料管及塑料螺纹软管组成,所述塑料管上方连接封水硅胶圈的外延部分,下方连接塑料螺纹软管,塑料螺纹软管伸入泥浆收集装置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软管长度l由下式计算:

    l=h-h 0.02

    式中,h为管道最低处距设备平台的高度(m),h为盛放泥浆的塑料桶高度(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浆收集装置为可移动容量可控的塑料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套管施工废弃泥浆收集装置的安装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全套管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将环状对称排水管道按对应孔位放置在钢套管连接处上缘,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按压,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放在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完全套在钢管外缘后,再沿管道高处至管道低处的方向用力按压至对应孔位;

    步骤2,将排水孔处封水硅胶圈外延部分调整覆盖到钢套管孔洞处,并按压使其紧贴钢套管壁;

    步骤3,通过螺纹软管将环状对称排水管道与泥浆收集桶相连通;

    步骤4,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桶内泥浆高度达5/6时,暂停浇筑,更换泥浆收集桶后继续浇筑;

    步骤5,集浆完毕后拆卸集浆装置,先拆出螺纹软管,而后将封水硅胶圈外延部分与钢管壁分离,沿管道低处至管道高处的方向对称轻轻抬升,反方向沿钢管边缘检查装置被抬起至对应孔位上缘及确定封水硅胶圈完全在钢管外壁后,加力抬升直至装置完全脱离钢套管。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套管施工收集废弃泥浆的装置及收集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沿钢套管接头外壁形成闭合环状具有高低差的对称圆柱排水管道,管道内侧对应钢套管连接处分布有圆形排水孔,排水孔处装有封水硅胶圈,管道最低处设有排水口装有塑料螺纹软管,软管另一端连接收集泥浆的塑料桶。本发明提供的泥浆收集装置及收集方法,经济便捷可实现高效及循环收集废弃泥浆,便于操作和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童立元;李秋实;杨东发;胡涛;陈汉;胡国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1.09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1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