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280


    本发明属于人工河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护坡是指开挖边坡形成以后,利用植物根系对岩土体的锚固作用产生防护、加固边坡表层的效果,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地护坡、固坡手段,通常用在河流道路两侧。

    传统的生态护坡结构是在河道或护岸上铺设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中可以种植适合植物,从而实现混凝土护坡、植物固土的目的,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达到生态和美观的要求。

    本发明申请人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发现,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之间互不连通,只能依靠渗透作用排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内的积水,使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内植物根系在雨水丰富的季节长期浸于水中;生态混凝土预制块内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种植的植物对经护坡流入河道内的水体净化能力差,流入河道内的水体中仍存在大量污染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护坡,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所述河道生态护坡包括:

    斜坡;

    所述斜坡上铺设有中空预制件;所述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

    所述中空预制件的内部填充有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优选的,所述种植基包括两层,上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和陶粒,下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生物炭和植物纤维。

    优选的,所述土壤选用为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

    优选的,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表面铺设有用于阻止土壤流失的栅网。

    优选的,所述中空预制件为横截面呈六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六边形中空预制件;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六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呈六边形。

    优选的,所述中空预制件的材质包括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还包括:

    与所述斜坡相连的平台;

    所述平台内设有用于汇集地表径流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内设有用于过滤地表径流的碎石;所述集水渠下方设有透水层。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斜坡;

    在斜坡上铺设中空预制件,并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

    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优选的,所述施工图纸是采用bim技术建模的施工图纸。

    优选的,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的种植基包括两层,上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和陶粒,下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生物炭和植物纤维。

    优选的,所述土壤选用为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

    优选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河道生态护坡表面铺设用于阻止土壤流失的栅网。

    优选的,所述中空预制件为横截面呈六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六边形中空预制件;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六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呈六边形。

    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预制件的材质包括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与所述斜坡相连的平台;

    在平台上施工集水渠,并在集水渠内设置用于过滤地表径流的碎石,在集水渠侧面和下方设置透水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包括:斜坡;所述斜坡上铺设有中空预制件;所述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所述中空预制件的内部填充有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能有效解决中空预制件内积水使植物处于涝灾中的问题;通过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陶粒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植物的生长水平;通过填充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能吸附雨水及地表径流冲刷入河道的污染物质,有效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利用本发明,可提高河岸护坡的透水性,使植被恢复生长,提高截污能力和固土效果,使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空预制件内填充种植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空预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斜坡;2、中空预制件;3、平台;4、集水渠;5、碎石;6、透水层;71、上层种植基;72、下层种植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和2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所述河道生态护坡包括:

    斜坡1;

    所述斜坡1上铺设有中空预制件2;所述中空预制件2的侧面设有通孔;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2的通孔相连通;

    所述中空预制件2的内部填充有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种植基内可根据河道生态护坡所在的地点,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植物。当河岸上的地表径流经河道生态护坡流入河道内的水体时,会首先进入最上层的中空预制件2内,而后通过中空预制件2内的通孔,依次流经下方位置的中空预制件2。中空预制件2内的陶粒具有内部多孔,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高比表面积结构,和土壤混合后可以改善土壤透气性,作为养分载体吸附养分和游离水分,提高植物的生长水平,而且陶粒表面适合微生物生长和吸附,能有效形成生物膜,过滤流入中空预制件2的水体。生物炭和植物纤维(如秸秆、木屑等)有利于植物生长,且生物炭改性土壤对水中污染物质有明显吸附效果。通过上述操作,能有效的阻隔大部分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河道两旁所种植的植物长势优异,固土效果明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中空预制件2的侧面设有通孔,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2的通孔相连通,能有效解决中空预制件2内积水使植物处于洪涝灾害中的问题;通过在中空预制件2内填充陶粒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植物的生长水平;通过填充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能吸附雨水及地表径流冲刷入河道的污染物质,有效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利用本发明,可提高河岸护坡的透水性,使植被恢复生长,提高截污能力和固土效果,使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

    如附图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种植基包括两层,上层种植基71至少包括土壤和陶粒,下层种植基72至少包括土壤、生物炭和植物纤维。

    具体的,上层种植基71为大颗粒物质,由土壤和陶粒组成,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且透气性佳;下层种植基72由植物纤维、生物炭以及土壤等组成,有利于植物生长,且生物炭改性土壤对水中污染物质有明显吸附效果。而且植物纤维使在护坡初始阶段有一定韧性,可将种植基与河道连为整体,起到防止河道土壤的流失,后期植物纤维经腐烂、发酵后形成腐殖质土,使土壤既肥沃又保水。另外,上层填料比表面积较大,非常适合微生物的附着,有利于形成生物膜,净化水质。种植基中可提前预埋草种,在草籽生长成型之后简便施工步骤,节约成本。此外,也可根据实际种植情况,在上层种植基71和下层种植基72中内额外增加其他物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土壤选用为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

    具体的,选择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元素,有利于中空预制件2内种植的植物适应中空预制件2内的环境,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表面铺设有用于阻止土壤流失的栅网。

    具体的,初期考虑到表层土壤流失,在河道生态护坡表层铺设孔径较小的栅网,后期中空预制件2内种植基中草种长成后即可取走栅网。

    如附图4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中空预制件2为横截面呈六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六边形中空预制件;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六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

    具体的,中空预制件2制成六边形后在铺设时可以形成蜂窝状的河道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安全稳定,能有效固定河道,防止水土流失。中空预制件2六个侧面的通孔可以加强中空预制件2之间的水的流动和传递,避免水积聚在中空预制件2内影响植物生长。附图4中,(a)为中空预制件2的正等轴测图,(b)为中空预制件2的俯视图,(c)为中空预制件2的侧视图。

    如附图4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呈六边形。

    具体的,为了增加河道生态护坡结构的稳定性,中空预制件2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也制作成六边形。当然,为了其他目的考虑,中空预制件2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也可以制成其他形状,如正方形、圆形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中空预制件2的材质包括混凝土。

    具体的,中空预制件2可以选用多种材质制成,如混凝土材质、砖材质等。本实施例优选为混凝土材质,具有制作简单、造价低廉,可实现工厂化生产,不受时间、季节、地点等限制的优点,能够大范围推广,且后期运维较方便。

    如附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还包括:

    与所述斜坡1相连的平台3;

    所述平台3内设有用于汇集地表径流的集水渠4;所述集水渠4内设有用于过滤地表径流的碎石5;所述集水渠4下方设有透水层6。

    具体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首先汇集于集水渠4,经由碎石5初级过滤部分污染物,部分水流经透水层6渗入地下,部分地表径流经由河岸护坡中的两层过滤及护坡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后汇入河流。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bim技术建模出施工图纸;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平台和斜坡;

    在平台上施工集水渠,并在集水渠内设置用于过滤地表径流的碎石,在集水渠下方设置透水层;

    在斜坡上铺设中空预制件,并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所述中空预制件为横截面呈六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六边形中空预制件,中空预制件六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中空预制件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呈六边形,中空预制件的材质为混凝土;

    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填充的种植基包括两层,上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和陶粒,下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生物炭和植物纤维;所述土壤选用为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

    初期考虑到表层土壤流失,在河道生态护坡表层铺设孔径较小的栅网,后期中空预制件内种植基中草种长成后即可取走栅网。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所施工出的河道生态护坡具有实施例1中河道生态护坡的所有优点,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将bim技术与河道生态护坡设计结合起来,工程信息可视化,能够使设计工作更加的高效快捷,直观的展现设计品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为河岸工程的施工和后期运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生态护坡包括:

    斜坡;

    所述斜坡上铺设有中空预制件;所述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

    所述中空预制件的内部填充有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基包括两层,上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和陶粒,下层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生物炭和植物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选用为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所在地的土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表面铺设有用于阻止土壤流失的栅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预制件为横截面呈六边形且内部中空的六边形中空预制件;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六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均设有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六边形中空预制件内部中空部分的横截面呈六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5和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预制件的材质包括混凝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生态护坡还包括:

    与所述斜坡相连的平台;

    所述平台内设有用于汇集地表径流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内设有用于过滤地表径流的碎石;所述集水渠下方设有透水层。

    9.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斜坡;

    在斜坡上铺设中空预制件,并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

    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种植基;所述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护坡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图纸是采用bim技术建模的施工图纸。

    技术总结
    本发明适用于人工河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斜坡;斜坡上铺设有中空预制件;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中空预制件的内部填充有种植基;种植基至少包括土壤、陶粒、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本发明通过在中空预制件的侧面设有通孔,使相连两件中空预制件的通孔相连通,能有效解决中空预制件内积水使植物处于洪涝灾害中的问题;通过在中空预制件内填充陶粒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植物的生长水平;通过填充生物炭以及植物纤维,能吸附雨水及地表径流冲刷入河道的污染物质,有效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利用本发明,可使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

    技术研发人员:余汶;耿楠;周书桓;费思怡;童茹梦;林贤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12.0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0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