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5


    本发明属于核电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核电三代epr堆型中,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移动钩爪组件和固定钩爪组件的部分销轴两端存在垫片设计,在役检查时需通过射线探伤确定垫片存在与否。钩爪组件均位于控制棒驱动机构耐压壳内部,上部3个移动钩爪组件呈周向均布排列,下部3个固定钩爪组件也呈周向均布排列。为保证成像效果,射线方法采用中心曝光的工艺,需要在耐压壳外围布置胶片和背屏,但由于在役检查期间,控制棒导向筒不从顶盖拆下,空间狭窄、辐射剂量率大,人员难以进入,需设计一种布片装置,实现胶片和背屏的安装和定位,并保证作业过程不能产生异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解决狭窄空间人员不能进入布片的问题,满足现场探伤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其包括内套管组件,所述内套管组件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容纳腔,其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胶片的定位台阶,所述装置还包括分别悬设于所述内套管组件外周且与各个所述定位台阶分别对应的屏蔽筒、用于连接所述屏蔽筒和所述内套管组件的连接绳索,所述连接绳索与所述内套管组件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其对应的屏蔽筒的上方,当所述屏蔽筒有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屏蔽筒中,位于上方的屏蔽筒的外径小于位于下方的屏蔽筒的内径。

    优化的,所述内套管组件包括定位盖、设于所述定位盖上端部内侧的衬里、连接于所述定位盖下端部的骨架,所述定位台阶位于所述骨架的外周面上,所述连接绳索的上端部与所述定位盖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台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定位台阶和位于第一定位台阶下方的第二定位台阶,所述屏蔽筒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台阶相应的上屏蔽筒以及与第二定位台阶相对应的下屏蔽筒,所述连接绳索包括连接在所述上屏蔽筒和定位盖之间的第一绳索、连接在所述下屏蔽筒和定位盖之间的第二绳索、连接在所述定位盖和所述骨架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三绳索,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均至少有两根,且分别均匀地分布在上屏蔽筒周围和下屏蔽筒周围,所述第三绳索由上至下地从上屏蔽筒和下屏蔽筒的外侧绕过后与骨架的下端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组件上设有吊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装置进行布片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需检测位置的屏蔽筒吊起,暴露出与其对应的定位台阶;

    b.将装有胶片的暗袋的下部环绕所述定位台阶并将暗袋搭接的两端粘贴;

    c.随后将吊起的屏蔽筒复位;

    d.将安装好的布片装置从上方套于待检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上,直至骨架下端面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接触;

    e.随后进行曝光,曝光结束后将装置吊起;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其他曝光点的曝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狭窄空间人员不能进入布片的问题,满足现场探伤要求;零件少,背屏防脱落设计,满足现场防异物要求;可快速精准定位两个胶片,同心度高;导向较好,升降过程稳定,对工件无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处放大视图;

    图4是图2的b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下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包括内套管组件,所述内套管组件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容纳腔,其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胶片的定位台阶,所述装置还包括分别悬设于所述内套管组件外周且与各个所述定位台阶分别对应的屏蔽筒、用于连接所述屏蔽筒和所述内套管组件的连接绳索,所述连接绳索与所述内套管组件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其对应的屏蔽筒的上方,当所述屏蔽筒有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屏蔽筒中,位于上方的屏蔽筒的外径小于位于下方的屏蔽筒的内径。

    所述内套管组件包括定位盖1、设于所述定位盖1上端部内侧的衬里2、连接于所述定位盖1下端部的骨架3,所述定位台阶位于所述骨架3的外周面上,所述连接绳索的上端部与所述定位盖1相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台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定位台阶4和位于第一定位台阶4下方的第二定位台阶5,第一定位台阶4和第二定位台阶5分别对应第一安装区域41和第二安装区域51,所述屏蔽筒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台阶4相应的上屏蔽筒6以及与第二定位台阶5相对应的下屏蔽筒7,所述连接绳索包括连接在所述上屏蔽筒6和定位盖1之间的第一绳索8、连接在所述下屏蔽筒7和定位盖1之间的第二绳索9、连接在所述定位盖1和所述骨架3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三绳索10,所述第一绳索8和第二绳索9均至少有两根,且分别均匀地分布在上屏蔽筒6周围和下屏蔽筒7周围,所述第三绳索10由上至下地从上屏蔽筒6和下屏蔽筒7的外侧绕过后与骨架3的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管组件上设有吊环。

    在本实施例中:将衬里2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定位盖1上部,将定位盖1通过侧面的螺纹固定在骨架3上,将上屏蔽筒6从骨架3底部套入,将1.5mm第一绳索8的两端利用铝套分别固定在定位盖1和上屏蔽筒6吊孔,安装后第一绳索8长度正好使上屏蔽筒6下边沿与第一安装区域41的下边沿平齐。将下屏蔽筒7从骨架3底部套入,将1.5mm第二绳索9的两端利用铝套分别固定在定位盖1和下屏蔽筒7吊孔,安装后第二绳索9长度使下屏蔽筒7下边沿在第二安装区域51下边沿上方5mm。将第三绳索10安装在定位盖1和骨架3下端安装孔内,留有一定余量,其从上屏蔽筒6和下屏蔽筒7的外侧绕过后与骨架3的底部相连接,防止胶片、上下屏蔽筒7坠落。安装4个吊环11至定位盖1,使用短的钢丝绳将相邻两个吊环连在一起,然后使用粗绳连在该钢丝绳中间,剩余两个吊环也用短的钢丝绳连在一起,然后使用另一粗绳连在该钢丝绳中间。连接绳索均有钢丝绳制成。

    基于上述装置进行布片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需检测位置的屏蔽筒吊起,暴露出与其对应的定位台阶;

    b.将装有胶片的暗袋的下部环绕所述定位台阶并将暗袋搭接的两端粘贴;

    c.随后将吊起的屏蔽筒复位;

    d.将安装好的布片装置从上方套于待检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上,直至骨架下端面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接触;e.随后进行曝光,曝光结束后将装置吊起;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其他曝光点的曝光。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套管组件,所述内套管组件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容纳腔,其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胶片的定位台阶,所述装置还包括分别悬设于所述内套管组件外周且与各个所述定位台阶分别对应的屏蔽筒、用于连接所述屏蔽筒和所述内套管组件的连接绳索,所述连接绳索与所述内套管组件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其对应的屏蔽筒的上方,当所述屏蔽筒有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屏蔽筒中,位于上方的屏蔽筒的外径小于位于下方的屏蔽筒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组件包括定位盖、设于所述定位盖上端部内侧的衬里、连接于所述定位盖下端部的骨架,所述定位台阶位于所述骨架的外周面上,所述连接绳索的上端部与所述定位盖相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台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定位台阶和位于第一定位台阶下方的第二定位台阶,所述屏蔽筒分别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台阶相应的上屏蔽筒以及与第二定位台阶相对应的下屏蔽筒,所述连接绳索包括连接在所述上屏蔽筒和定位盖之间的第一绳索、连接在所述下屏蔽筒和定位盖之间的第二绳索、连接在所述定位盖和所述骨架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三绳索,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均至少有两根,且分别均匀地分布在上屏蔽筒周围和下屏蔽筒周围,所述第三绳索由上至下地从上屏蔽筒和下屏蔽筒的外侧绕过后与骨架的下端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组件上设有吊环。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装置进行布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需检测位置的屏蔽筒吊起,暴露出与其对应的定位台阶;

    b.将装有胶片的暗袋的下部环绕所述定位台阶并将暗袋搭接的两端粘贴;

    c.随后将吊起的屏蔽筒复位;

    d.将安装好的布片装置从上方套于待检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上,直至骨架下端面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接触;

    e.随后进行曝光,曝光结束后将装置吊起;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其他曝光点的曝光。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钩爪垫片在役检查的布片装置及方法,其包括内套管组件,内套管组件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容纳腔,其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胶片的定位台阶,装置还包括分别悬设于内套管组件外周且与各个定位台阶分别对应的屏蔽筒、用于连接屏蔽筒和内套管组件的连接绳索,连接绳索与内套管组件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与其对应的屏蔽筒的上方,当屏蔽筒有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屏蔽筒中,位于上方的屏蔽筒的外径小于位于下方的屏蔽筒的内径。解决狭窄空间人员不能进入布片的问题,满足现场探伤要求;零件少,背屏防脱落设计,满足现场防异物要求;可快速精准定位两个胶片,同心度高;导向较好,升降过程稳定,对工件无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李俊;刘小乐;钞旺成;吴健荣;朱传雨;张洋;洪茂成;张鹏飞;束家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0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