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及液压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6  217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供应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及液压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通常会配有各种大型的作业设备,如打桩机、钻孔机、拔桩机等,这些作业设备一般通过液压供应系统作为驱动源。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59730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工程机械工作装置用于提升与降落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原动机、液压油箱、液压泵、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液控换向阀、单向阀、梭阀、溢流阀、液压油缸,上述个部件通过管道联结,形成供油、回油管路,构成完整的液压控制系统。

    而从液压油箱到液压泵的管道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13228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它包括箱体和吸油弯管,所述吸油弯管为一体式结构,其外缘面上焊接有中心法兰和止口法兰,所述中心法兰位于吸油弯管上部,所述止口法兰位于吸油弯管顶端,所述止口法兰下端面与吸油弯管之间设置有条加强筋,所述止口法兰与吸油过滤器底部相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过滤器为吸油过滤器为环绕成柱状的滤网,若滤网的网孔足够小,则要求滤网本身的网孔足够密集,才能满足工程机械,尤其液压打桩机这种大吸油量的工程机械的瞬间供油需求,但这会导致其本身强度不够,在压力下使用寿命不长,但若采用足够大的网孔,则过滤效果较差,油液颗粒物含量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达到了即具备足够供油效率和结构强度,又能保持较好的去除油液中颗粒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包括油管和油盖,所述油管包括外接管部和侧壁面为锥面的锥管部,所述锥管部的小端与外接管部连接,锥管部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进油孔,所述油盖封闭锥管部的端部开口,所述油盖的侧壁与锥管部内壁间隔相对且密布有多个凹槽,所述进油孔在油管内的开口朝向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倾斜朝向远离外接管部的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油总成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外接管部一般处于下置的状态,此时进油孔的在准管部外侧的开口将表现为斜向下,基于其锥面下置结构和自然状态油液中杂质下沉的趋势,可以初步规避一定的杂质;油液进入进油孔之后,由于此时进油孔的在管内侧的开口为斜向上,油液中的颗粒物基于其惯性将冲击至凹槽,但此时由于油液在油盖与锥管部之间的流道的总流向为朝向外接管部的方向,即油盖表面的流速较低甚至趋向于0,因此颗粒物将不易被再次冲击脱离凹槽,以此达到高效的除去油液中颗粒物的效果。此外,上述结构并不会对油液的通路产生阻碍,使仍然具备良好的供油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为环形且沿油管轴向分布于油盖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凹槽的颗粒物储量,降低油盖的形变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盖的侧壁固定有至少一个挡环,所述挡环的周测抵触于锥管部的内壁且相对于油管的径截面倾斜设置,所述挡环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前面两层杂质清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杂质的过滤与沉淀,由于流道中的流速要低于通孔的流速,而进油孔又在持续的进油,流道中的颗粒杂质将沉淀于挡环与锥管部内壁之间的区域或挡环与油盖侧壁之间的区域,具体的倾斜朝向将决定沉淀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环至少有两个,所述通孔的远离进油孔的一侧的开口朝向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强行改变流道中油液的流向,使其再次朝向凹槽,提高颗粒物的清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环靠近进油孔的一侧设置有将通孔的进口凸出于挡环的表面的凸台,所述凸台侧壁的厚度自远离挡环的一端至连接于挡环的一端逐渐降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的进口相对挡环的表面处于更高的位置,使挡环上积累的颗粒物不易随油液的重新进入通口,且通口附近的颗粒物将会被凸台截留,从而提供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环的周测固定有沿锥管部的母线延伸并贴附于锥管部内壁的围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大颗粒物的储存空间,避免颗粒物从挡环与锥管部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外接管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盖与油管的开口螺纹连接,且围挡的最大外径小于油管的开口的最小内径,油盖位于锥管部以外部分固定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油盖及对应的当挡环可以定期取出并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液压供应系统,包括储液箱、循环泵、冷却装置和至少一个向外输出液压的输出泵,所述储液箱内设有将储液箱的内腔分隔为冷腔和热腔的隔板,该隔板的板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循环泵通过管道与热腔、冷却装置、以及冷腔连通并将液压液从热腔输送至冷腔,所述冷腔内设置有与输出泵的进液端连通的第一进液管,所述输出泵从冷腔抽取液压液并向热腔和冷腔中的至少一个回流液压液;所述第一进液管为吸油总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出泵通过第一进液管抽取冷腔内的液压液并向外接的设备输送液压做功,此时液压液的温度较高;当液压液分别回流至热腔和冷腔时;上述过程中,循环泵通过持续抽取热腔内的液压液并通过塔式风冷散热器降温回流至循环管,循环管经过热腔输入冷腔,对冷腔进行降温,同时,冷腔内的液面升高,部分液体通过溢流孔溢流至热腔,以降低热腔的温度,再通过循环冷却至热腔,从而在输出泵一次做功中,持续的对冷腔进行降温。

    当液压液仅回流至热腔时,温度较高的液压液间隙式回流至热腔,并从冷腔中抽取液压液。回流过程中,大部分液压液通过循环泵抽取冷却并回流至冷腔,少部分液压液通过溢流孔溢流至冷腔,并与冷腔已经冷却的液压液混合;无论是上述哪种方式,都可以有效保证被输出泵输出的液压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保证液压驱动系统的安全性。

    而吸油总成也充分保证了油液冷却交换以及油液输出的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腔内设有呈倒j形的回油管,该回油管的开口位于j形的钩部的端部,该回油管的底端与输出泵的回油端连接的管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泵将经过冷却后的液压液送入冷腔,而冷腔由于跟热腔相邻且有部分液压液产生混合,实际的温度要低于刚冷却液压液,通过j形的结构送入可以增加与冷腔内液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冷腔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储液箱内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与循环泵的输出端连通的一端位于热腔的上部,循环管横跨热腔并以一端穿过隔板至冷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管将冷却后的油液输送至回冷腔,将循环管横跨热腔一方面可以吸收热腔的热量,加快整体的散热,降低冷却装置的散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冷却过的循环管进行预热,以避免输入油液的温差过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基于颗粒物在流体中惯性,采用多重引导结构对油液的流向进行引导,使吸油总成既具备足够供油效率和结构强度,又能保持较好的去除油液中颗粒物的效果;

    将储液箱氛围冷腔和热腔,再通过循环泵抽液风冷配合隔板溢流互补,有效的在保证输出泵的液压供压性能的基础上,保证被输出泵输出的液压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提高液压驱动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吸油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实施例2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的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液箱;2、循环泵;3、冷却装置;4、输出泵;5、回油管;6、第一进液管;7、第二进液管;8、循环管;9、吸油总成;11、冷腔;12、热腔;13、隔板;14、溢流孔;91、油管;911、外接管部;912、锥管部;913、进油孔;92、油盖;921、凹槽;93、把手;94、挡环;95、围挡;96、通孔;97、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91的吸油总成9,包括油管91和油盖92,油管91包括外接管部911和侧壁面为锥面的锥管部912,锥管部912的小端与外接管部911连接,锥管部912的另一端设有开口,油盖92与油管91的开口螺纹连接并封闭该开口,油盖92位于锥管部912以外部分固定有把手93,以方便取出油盖92。

    锥管部912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进油孔913,油盖92的侧壁与锥管部912内壁间隔相对且密布有多个环形的凹槽921,该凹槽921沿油管91轴向分布于油盖92侧面。进油孔913在油管91内的开口朝向凹槽921,而凹槽921的开口倾斜朝向远离外接管部911的方向。油液从进油孔913进入后,油液中的颗粒物由于惯性会漂移至凹槽921内,且不易受冲击脱离凹槽921。

    油盖92的侧壁固定有两个挡环94,挡环94的周测抵触于锥管部912的内壁且相对于油管91的径截面倾斜设置,挡环94的周测固定有围挡95,该围挡95沿锥管部912的母线延伸并贴附于锥管部912内壁,围挡95的最大外径小于油管91的开口的最小内径,以使得围挡95可以随油盖92取出并进行清理。挡环94上设置有多个通孔96,其中靠近进油孔913的挡环94上的通孔96的远离进油孔913的一侧的开口朝向凹槽921,以将油液的流向再次引导至凹槽921。挡环94靠近进油孔913的一侧设置有将通孔96的进口凸出于挡环94的表面的凸台97,凸台97侧壁的厚度自远离挡环94的一端至连接于挡环94的一端逐渐降低,以促使油液中的颗粒物沉降。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吸油总成9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外接管部911一般处于下置的状态,此时进油孔913的在准管部外侧的开口将表现为斜向下,基于其锥面下置结构和自然状态油液中杂质下沉的趋势,可以初步规避一定的杂质;油液进入进油孔913之后,由于此时进油孔913的在管内侧的开口为斜向上,油液中的颗粒物基于其惯性将冲击至凹槽921,但此时由于油液在油盖92与锥管部912之间的流道的总流向为朝向外接管部911的方向,即油盖92表面的流速较低甚至趋向于0,因此颗粒物将不易被再次冲击脱离凹槽921,以此进行第二步除杂;由于流道中的流速要低于通孔96的流速,而进油孔913又在持续的进油,流道中的颗粒杂质将沉淀于挡环94与锥管部912内壁之间的区域或挡环94与油盖92侧壁之间的区域,且通口附近的颗粒物将会被凸台97截留,而油液经过通口后将再次引导至凹槽921,完成第三部除杂;以此基于颗粒物在流体中惯性,采用多重引导结构对油液的流向进行引导,使吸油总成9既具备足够供油效率和结构强度,又能保持较好的去除油液中颗粒物的效果。

    实施例2,一种自冷式液压供应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储液箱1、循环泵2、冷却装置3和两个向外输出液压的输出泵4,储液箱1内设有将储液箱1的内腔分隔为冷腔11和热腔12的隔板13,该隔板13的板面上设有四个溢流孔14,使冷腔11和热腔12可以进行溢流补充;两个输出泵4的均从冷腔11抽取液压液并分别向热腔12和冷腔11回流液压液,循环泵2将液压液从热腔12经过冷腔装置3冷却输送至冷腔11。

    参照图2和图3,冷腔11和热腔12内均设置有呈倒j形的回油管5,该回油管5的开口位于j形的钩部的端部,两个回油管5的底端分别与一输出泵4的回油端通过管道连通。

    热腔12的底部固定有一个竖向的第二进液管7,该第二进液管7的底端通过管道与循环泵2的进液端连通。循环泵2的输出端与冷却装置3连通,该冷却装置3为塔式风冷散热器;热腔12的上部横向架设有与冷却装置3通过管道连通的循环管8,且循环管8外接的一端穿过热腔12的侧壁,循环管8的另一端穿过隔板13至冷腔11,并以开口朝向冷腔11的底部。

    冷腔11内固定有两个竖向的第一进液管6,该第一进液管6的底端分别通过管道与一个输出泵4的进液端连通。

    第一进液管6和第二进液管7均为实施例1中的吸油总成。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输出泵4通过第一进液管6抽取冷腔11内的液压液并向外接的设备输送液压做功,做功后通过两个回流管分别回流至热腔12和冷腔11,此时液压液的温度较高;

    上述过程中,循环泵2通过第二进液管7持续抽取热腔12内的液压液并通过塔式风冷散热器降温回流至循环管8,循环管8经过热腔12输入冷腔11,对冷腔11进行降温,同时,冷腔11内的液面升高,部分液体通过溢流孔14溢流至热腔12,以降低热腔12的温度,再通过循环冷却至热腔12,从而在输出泵4一次做功中,持续的对冷腔11进行降温。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包括油管(91)和油盖(9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91)包括外接管部(911)和侧壁面为锥面的锥管部(912),所述锥管部(912)的小端与外接管部(911)连接,锥管部(912)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进油孔(913),所述油盖(92)封闭锥管部(912)的端部开口,所述油盖(92)的侧壁与锥管部(912)内壁间隔相对且密布有多个凹槽(921),所述进油孔(913)在油管(91)内的开口朝向凹槽(9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921)为环形且沿油管(91)轴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盖(92)的侧壁固定有至少一个挡环(94),所述挡环(94)的周测抵触于锥管部(912)的内壁且相对于油管(91)的径截面倾斜设置,所述挡环(94)上设置有多个通孔(9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94)至少有两个,其中靠近进油孔(913)的挡环(94)上的通孔(96)的远离进油孔(913)的一侧的开口朝向凹槽(9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94)靠近进油孔(913)的一侧设置有将通孔(96)的进口凸出于挡环(94)的表面的凸台(97)。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94)的周测固定有沿锥管部(912)的母线延伸并贴附于锥管部(912)内壁的围挡(9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盖(92)与油管(91)的开口螺纹连接,且围挡(95)的最大外径小于油管(91)的开口的最小内径。

    8.一种液压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总成,还包括储液箱(1)、循环泵(2)、冷却装置(3)和至少一个向外输出液压的输出泵(4),所述储液箱(1)内设有将储液箱(1)的内腔分隔为冷腔(11)和热腔(12)的隔板(13),该隔板(13)的板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溢流孔(14);所述循环泵(2)通过管道与热腔(12)、冷却装置(3)、以及冷腔(11)连通并将液压液从热腔(12)输送至冷腔(11),所述冷腔(11)内设置有与输出泵(4)的进液端连通的第一进液管(6),所述输出泵(4)从冷腔(11)抽取液压液并向热腔(12)和冷腔(11)中的至少一个回流液压液;所述第一进液管(6)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油总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液压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腔(11)内设有呈倒j形的回油管(5),该回油管(5)的开口位于j形的钩部的端部,该回油管(5)的底端与输出泵(4)的回油端连接的管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液压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1)内设置有循环管(8),所述循环管(8)与循环泵(2)的输出端连通的一端位于热腔(12)的上部,循环管(8)横跨热腔(12)并以一端穿过隔板(13)至冷腔(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液压油管的吸油总成及液压供应系统,其包括油管和油盖,所述油管包括外接管部和侧壁面为锥面的锥管部,所述锥管部的小端与外接管部连接,锥管部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多个进油孔,所述油盖封闭锥管部的端部开口,所述油盖的侧壁与锥管部内壁间隔相对且密布有多个凹槽,所述进油孔在油管内的开口朝向凹槽,具有既具备足够供油量和结构强度,又能保持较好的去除油液中颗粒物的,提高油压执行设备的顺畅度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黄昭全;陈育聪;郭宝珠;黄梦洁;陈家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海威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