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建筑能够更大化的利用起建筑空间,但存在容易潮湿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防潮式的结构设计,但这些结构需要在建筑施工阶段就进行布设,无法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同时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容易发生故障等,效果并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该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通过设置侧嵌板和底板进行不间断的抽湿,能够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将动力部件设置在建筑之外,避免工作噪声影响地下建筑的使用,布设简单,除湿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包括侧嵌板和底板,所述侧嵌板和底板分别嵌入式的设置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
所述侧嵌板和底板内分别设有吸潮风道,所述侧嵌板和底板朝向地下建筑内侧的一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连通吸潮风道的吸潮孔;
还包括抽风机,所述抽风机设置在地下建筑的外侧,所述抽风机的一端与吸潮风道连通,另一端连接排湿道。
对于地下建筑的防潮来说,一方面要解决来自地下浸入的水汽,另一方面要解决地下建筑内部产生的水汽,本发明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通过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分别嵌入设置侧嵌板和底板,在侧嵌板和底板中设置吸潮风道,通过吸潮孔去除建筑内部的水汽,对于地下浸入的水汽不专门设置吸潮孔,当水汽浸入侧嵌板和底板中时同样能够通过吸潮风道对其进行去除,将抽风机设置在建筑的外侧,抽风机工作的噪音不会影响室内,通过排湿道将潮湿空气排出,本发明的防潮结构既可以应用在新建建筑,也可以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成本低廉,防潮效果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嵌板和底板朝向地下建筑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吸潮板。
通过设置吸潮板,一方面能够通过吸潮板对建筑内部的水汽进行吸收后再通过吸潮孔排除,吸潮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将吸潮板设置在吸潮孔与建筑的墙体之间,起到隔离的效果,对吸潮孔本身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湿道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所述横向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抽风机和竖向段的底部,所述竖向段的另一端延伸至地面,所述横向段靠近抽风机的一端的水平高度大于靠近竖向段的一端的水平高度。
由于抽风机排出的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如果仅设置竖向段,会导致水汽在竖向段的侧壁上凝结成水并流向抽风机,影响防潮效果,通过设置横向段,水汽凝结在横向段和竖向段的内壁后,会流向横向段的最低处,而非抽风机处。避免水流影响抽风机的工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横向段的最低处连接有下水管道。
在横向段的最低处设置下水管道,能够将排湿道中凝结的水流排出。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潮孔为圆台形孔,且吸潮孔直径较大的一端开口与吸潮风道连接。
将吸潮孔设置为圆台形,一方面当水汽凝结在吸潮孔的内部时,能够向吸潮风道流出而非停留在吸潮孔中,另一方面,圆台形的吸潮孔能够避免抽风时在吸潮孔处发生噪音。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与抽风机的距离较远的吸潮孔大于与抽风机的距离较近的吸潮孔。
由于抽风机是通过吸潮风道同时对所有吸潮孔抽湿的,因此距离较近的吸潮孔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的吸力区别较大,通过调节各孔的大小,能够使距离较近的吸潮孔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的吸力区别减小,抽湿的效果更加平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对于地下建筑的防潮来说,一方面要解决来自地下浸入的水汽,另一方面要解决地下建筑内部产生的水汽,本发明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通过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分别嵌入设置侧嵌板和底板,在侧嵌板和底板中设置吸潮风道,通过吸潮孔去除建筑内部的水汽,对于地下浸入的水汽不专门设置吸潮孔,当水汽浸入侧嵌板和底板中时同样能够通过吸潮风道对其进行去除,将抽风机设置在建筑的外侧,抽风机工作的噪音不会影响室内,通过排湿道将潮湿空气排出,本发明的防潮结构既可以应用在新建建筑,也可以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成本低廉,防潮效果好。
2、通过设置吸潮板,一方面能够通过吸潮板对建筑内部的水汽进行吸收后再通过吸潮孔排除,吸潮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将吸潮板设置在吸潮孔与建筑的墙体之间,起到隔离的效果,对吸潮孔本身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3、由于抽风机排出的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如果仅设置竖向段,会导致水汽在竖向段的侧壁上凝结成水并流向抽风机,影响防潮效果,通过设置横向段,水汽凝结在横向段和竖向段的内壁后,会流向横向段的最低处,而非抽风机处。避免水流影响抽风机的工作。
4、在横向段的最低处设置下水管道,能够将排湿道中凝结的水流排出。
5、将吸潮孔设置为圆台形,一方面当水汽凝结在吸潮孔的内部时,能够向吸潮风道流出而非停留在吸潮孔中,另一方面,圆台形的吸潮孔能够避免抽风时在吸潮孔处发生噪音。
6、由于抽风机是通过吸潮风道同时对所有吸潮孔抽湿的,因此距离较近的吸潮孔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的吸力区别较大,通过调节各孔的大小,能够使距离较近的吸潮孔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的吸力区别减小,抽湿的效果更加平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嵌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侧嵌板;20、底板;30、吸潮风道;40、吸潮孔;50、抽风机;60、排湿道;70、下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侧嵌板10和底板20,侧嵌板10和底板20分别嵌入式的设置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
侧嵌板10和底板20内分别设有吸潮风道30,侧嵌板10和底板20朝向地下建筑内侧的一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连通吸潮风道30的吸潮孔40;
还包括抽风机50,抽风机50设置在地下建筑的外侧,抽风机50的一端与吸潮风道30连通,另一端连接排湿道60。
对于地下建筑的防潮来说,一方面要解决来自地下浸入的水汽,另一方面要解决地下建筑内部产生的水汽,本发明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通过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分别嵌入设置侧嵌板10和底板20,在侧嵌板10和底板20中设置吸潮风道30,通过吸潮孔40去除建筑内部的水汽,对于地下浸入的水汽不专门设置吸潮孔40,当水汽浸入侧嵌板10和底板20中时同样能够通过吸潮风道30对其进行去除,将抽风机50设置在建筑的外侧,抽风机50工作的噪音不会影响室内,通过排湿道60将潮湿空气排出,本发明的防潮结构既可以应用在新建建筑,也可以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成本低廉,防潮效果好。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水平方向布设的吸潮风道30朝向排湿道60倾斜。
由于水汽可能在吸潮孔40及吸潮风道30中凝结成水,将水平方向布设的吸潮风道30朝向排湿道60倾斜,使得水流在吸潮孔40及吸潮风道30中凝结的水能够流向排湿道60排湿。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侧嵌板10和底板20朝向地下建筑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吸潮板。
通过设置吸潮板,一方面能够通过吸潮板对建筑内部的水汽进行吸收后再通过吸潮孔40排除,吸潮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将吸潮板设置在吸潮孔40与建筑的墙体之间,起到隔离的效果,对吸潮孔40本身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湿道60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横向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抽风机50和竖向段的底部,竖向段的另一端延伸至地面,横向段靠近抽风机50的一端的水平高度大于靠近竖向段的一端的水平高度。
由于抽风机50排出的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如果仅设置竖向段,会导致水汽在竖向段的侧壁上凝结成水并流向抽风机50,影响防潮效果,通过设置横向段,水汽凝结在横向段和竖向段的内壁后,会流向横向段的最低处,而非抽风机50处。避免水流影响抽风机50的工作。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横向段的最低处连接有下水管道70。
在横向段的最低处设置下水管道70,能够将排湿道60中凝结的水流排出。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吸潮孔40为圆台形孔,且吸潮孔40直径较大的一端开口与吸潮风道30连接。
将吸潮孔40设置为圆台形,一方面当水汽凝结在吸潮孔40的内部时,能够向吸潮风道30流出而非停留在吸潮孔40中,另一方面,圆台形的吸潮孔40能够避免抽风时在吸潮孔40处发生噪音。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与抽风机50的距离较远的吸潮孔40大于与抽风机50的距离较近的吸潮孔40。
由于抽风机50是通过吸潮风道30同时对所有吸潮孔40抽湿的,因此距离较近的吸潮孔40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40的吸力区别较大,通过调节各孔的大小,能够使距离较近的吸潮孔40与距离较远的吸潮孔40的吸力区别减小,抽湿的效果更加平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1.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嵌板和底板,所述侧嵌板和底板分别嵌入式的设置在地下建筑的侧面和底面;
所述侧嵌板和底板内分别设有吸潮风道,所述侧嵌板和底板朝向地下建筑内侧的一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连通吸潮风道的吸潮孔;
还包括抽风机,所述抽风机设置在地下建筑的外侧,所述抽风机的一端与吸潮风道连通,另一端连接排湿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嵌板和底板朝向地下建筑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吸潮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道包括横向段和竖向段,所述横向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抽风机和竖向段的底部,所述竖向段的另一端延伸至地面,所述横向段靠近抽风机的一端的水平高度大于靠近竖向段的一端的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段的最低处连接有下水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潮孔为圆台形孔,且吸潮孔直径较大的一端开口与吸潮风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抽风机的距离较远的吸潮孔大于与抽风机的距离较近的吸潮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