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血液灌流器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1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血液灌流器。



    背景技术:

    血液净化主要通过灌流器实现,而吸附剂是灌流器的核心,对血浆中目标毒素的清除率是评价吸附剂的关键指标。目前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吸附剂有用于治疗肝衰竭的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治疗肾衰竭的高比表面积聚苯乙烯微球以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聚乙烯醇微球等。

    最早使用的血液净化材料是活性炭(第一代产品),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吸附毒素范围广,但是活性炭力学性能差,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微粒脱落现象,易造成严重的血管堵塞。改进后的第二代血液净化吸附剂为聚苯乙烯微球,相比于第一代产品活性炭,吸附剂力学强度大幅提高,但是吸附容量和吸附范围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血液灌流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血液净化吸附剂,包括碳素纤维编织网以及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

    进一步地,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呈圆柱形。

    进一步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且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球的粒径均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且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均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为100~1000纳米。

    进一步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覆盖率均为10~20%左右。

    进一步地,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质量比为1∶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完成圆柱状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制作,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一体成型;

    s2、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喷涂介孔二氧化硅湿球,形成介孔二氧化硅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3、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喷涂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形成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4、将完成介孔二氧化硅球、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的碳素纤维编织网冷冻干燥,杀菌,即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血液灌流器,内载上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首次以碳素纤维编织网为吸附载体,协同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可以实现血浆内细菌内毒素的高效吸附,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血液净化吸附剂,包括碳素纤维编织网以及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呈圆柱形。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且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球的粒径均不同。所述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且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均不同。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为100~1000纳米。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覆盖率均为10~20%左右。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2

    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完成圆柱状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制作,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一体成型,不存在搭接点;

    s2、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喷涂介孔二氧化硅湿球(湿度为10%左右),使得介孔二氧化硅湿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形成介孔二氧化硅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3、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喷涂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湿度为10%左右),使得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形成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4、将完成介孔二氧化硅球、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的碳素纤维编织网冷冻干燥,杀菌,即得。

    本实施例中,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为100~1000纳米。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覆盖率均为10~20%左右。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3

    一种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以及内载在灌流器本体内的实施例1所述的血液净化吸附剂。

    本实施例中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可以同时清除内毒素、细胞因子,对血浆内毒素清除率高达95%,对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清除高达70%以上,优于国际市售同类产品。和第一代活性炭吸附剂相比,本实施例中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抗压强度高达9.3mpa,微粒脱落数符合行业标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素纤维编织网以及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呈圆柱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且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球的粒径均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且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均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为100~1000纳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覆盖率均为10~2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质量比为1∶1。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完成圆柱状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制作,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一体成型;

    s2、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喷涂介孔二氧化硅湿球,形成介孔二氧化硅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3、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喷涂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形成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圈,并使得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湿球的粒径均不同;

    s4、将完成介孔二氧化硅球、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的碳素纤维编织网冷冻干燥,杀菌,即得。

    9.一种血液灌流器,其特征在于,内载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血液净化吸附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血液灌流器,该血液净化吸附剂包括碳素纤维编织网以及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所述碳素纤维编织网呈圆柱形,介孔二氧化硅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内侧壁上,且相邻两圈介孔二氧化硅球的粒径均不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的外侧壁上,且相邻两圈纳米级玉米淀粉球的粒径均不同。本发明首次以碳素纤维编织网为吸附载体,协同粘附在碳素纤维编织网内侧和外侧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和纳米级玉米淀粉球,可以实现血浆内细菌内毒素的高效吸附,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州;李晓青;蔺淑梅;叶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11.0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9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