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
背景技术:
水环境治理是我国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水环境治理的途径除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外,加大城市污水的收集处理率、避免污水直排河道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的城市排水系统,不管是合流制还是分流制,由于管网的错乱混接,雨天时的溢流污染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分流制雨水管网的初雨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对水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压力。
目前,解决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的有效手段是在管网系统中设置溢流调蓄池,雨天时超出系统输送或处理能力的水量先溢流进调蓄池暂存,雨天后再利用水量低峰时段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解决初雨污染的手段也是在雨水自排口或雨水泵站处设置初雨调蓄池,蓄存受污染的初期雨水,雨后再将蓄存的水排出至污水系统进行处理。
不管是雨水还是污水,其间均夹带大量的垃圾和泥沙,如何对水中的垃圾进行拦截、对进入调蓄池的泥沙沉积物进行有效清理是调蓄池的技术难点。另外,调蓄池通常占地大,在土地资源愈来愈宝贵的今天,如何做到高效节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包括进出水渠道、跌水井、进出水泵房、蓄水主池体,所述进出水渠道、跌水井、进出水泵房设置于蓄水主池体外的一侧,所述进出水渠道和跌水井并排布置于进出水泵房旁,所述进出水泵房包括上层集水井和下层集水井;
所述进出水渠道和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一电动闸门,进出水渠道和跌水井之间的隔墙上设有格栅和溢流堰门,所述跌水井与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连通,所述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和蓄水主池体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二电动闸门,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和蓄水主池体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三电动闸门,进出水泵房内设有井筒和第一潜水轴流泵,所述井筒的上部接入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井筒的下端安装有第一潜水轴流泵,所述第一潜水轴流泵的进水侧与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连通,所述蓄水主池体内设有第二潜水轴流泵,所述第二潜水轴流泵的出水侧通过出水管道接入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
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渠道、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和下层集水井、蓄水主池体内均设有液位监控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渠道连接有延伸至调蓄池外的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为全自动水平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堰门为可调溢流堰门。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主池体内设有多条冲洗廊道及集水坑,多条所述冲洗廊道并排布置,每条冲洗廊道的一端设有水力冲洗门,多条冲洗廊道的另一端与集水坑连接所述集水坑内设有第二潜水轴流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能实现对进水中垃圾的自动拦截和清除,对调蓄池内的泥沙沉积物的自动冲洗和排出;进出水渠道、跌水井、进出水泵房、蓄水主池体采用集约化整体布置的形式,进、出水共用一条渠道和一个提升泵房,大大减少了调蓄池的平面占地面积;通过分层闸门的设置和切换控制,调蓄池的进、出水均能实现重力自流加水泵提升的方式,使调蓄池内的蓄水高度不受外部管网水位标高的限制,可以自由设定调蓄池内的蓄水高度,从而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本发明可用于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的治理,也可用于雨水系统初雨污染的治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c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号如下:
1进出水渠道
2跌水井
3进出水泵房
301上层集水井
302下层集水井
4蓄水主池体
401冲洗廊道
402集水坑
5管道
6第一电动闸门
7全自动水平格栅
8可调溢流堰门
9第二电动闸门
10第三电动闸门
11井筒
12第一潜水轴流泵
13水力冲洗门
14第二潜水轴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发明。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4,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包括进出水渠道1、跌水井2、进出水泵房3、蓄水主池体4。
所述进出水渠道1、跌水井2、进出水泵房3设置于蓄水主池体4外的一侧,所述进出水渠道1和跌水井2并排布置于进出水泵房3旁,所述进出水泵房3包括上层集水井301和下层集水井302。
其中,所述进出水渠道1的一端连接有延伸至调蓄池外且与外部管网连通的管道5,进出水渠道1的另一端和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一电动闸门6,进出水渠道1和跌水井2之间的隔墙上设有全自动水平格栅7和可调溢流堰门8。全自动水平格栅7通过格栅清渣齿耙的往复运动,避免水中的垃圾缠挂在格栅上,调节溢流堰门8的堰口高度可改变调蓄池的溢流进水水位。所述跌水井2与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连通。所述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和蓄水主池体4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二电动闸门9,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和蓄水主池体4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三电动闸门10,进出水泵房3内设有井筒11和第一潜水轴流泵12,所述井筒11的上部侧面接入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井筒11的下端安装有竖立设置的第一潜水轴流泵12,所述第一潜水轴流泵12的进水侧与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连通。
所述蓄水主池体4内设有多条冲洗廊道401及集水坑402,多条所述冲洗廊道401并排布置,每条冲洗廊道401的一端设有水力冲洗门13,多条冲洗廊道401的另一端与集水坑402连接所述集水坑402内设有第二潜水轴流泵14,所述第二潜水轴流泵14的出水侧通过出水管道接入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其中,所述冲洗廊道401和集水坑402均具有一定斜度,其内的水按照图1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流动。
所述进出水渠道1、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和下层集水井302、蓄水主池体4内均设有液位监控装置。
当调蓄池处于进水模式时,首先是重力进水。第一电动闸门6关闭,当外部管网的水位标高超过全自动水平格栅7处的可调溢流堰门8的堰顶标高时,外部管网的水开始通过跌水井2往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进水,开启第三电动闸门10,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蓄水主池体4。当蓄水主池体4内的液位上升至与外部管网的液位一致时,重力进水结束。然后开始泵提进水。关闭第三电动闸门10,开启第二电动闸门9和第一潜水轴流泵12,通过第一潜水轴流泵12将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内的水提升至上层集水井301,再通过第二电动闸门9流入蓄水主池体4。当蓄水主池体4内的液位上升至设计液位时,泵提进水结束。
当调蓄池处于出水模式时,首先是重力出水。第一电动闸门6和第二电动闸门9开启,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和蓄水主池体4内蓄存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进出水渠道1流至外部管网,同时将进出水渠道1内的垃圾等漂浮物冲走。当蓄水主池体4内的液位下降至与外部管网的液位一致时,重力出水结束。然后开始泵提出水。关闭第二电动闸门9,开启第三电动闸门10和第一潜水轴流泵12,通过第一潜水轴流泵12将进出水泵房3的下层集水井302和蓄水主池体4内的水提升至上层集水井301,再通过进出水渠道1流至外部管网。当蓄水主池体4内的液位下降到第一潜水轴流泵12的停泵液位时,泵提出水结束。
当调蓄池处于冲洗模式时,关闭第二电动闸门9和第三电动闸门10,开启第一电动闸门6。依次开启蓄水主池体4内的水力冲洗门13,并开启第二潜水轴流泵14。水力冲洗门13使得进水时自然蓄存在水力冲洗门13后的水能形成强劲的席卷流,对各条冲洗廊道401进行冲洗,保证池底沉积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地清除,从而实现调蓄池底部的积泥的自清洁。第二潜水轴流泵14将冲洗污水提升至进出水泵房3的上层集水井301,再通过进出水渠道1排至外部管网。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发明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1.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出水渠道、跌水井、进出水泵房、蓄水主池体,所述进出水渠道、跌水井、进出水泵房设置于蓄水主池体外的一侧,所述进出水渠道和跌水井并排布置于进出水泵房旁,所述进出水泵房包括上层集水井和下层集水井;
所述进出水渠道和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一电动闸门,进出水渠道和跌水井之间的隔墙上设有格栅和溢流堰门,所述跌水井与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连通,所述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和蓄水主池体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二电动闸门,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和蓄水主池体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三电动闸门,进出水泵房内设有井筒和第一潜水轴流泵,所述井筒的上部接入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井筒的下端安装有第一潜水轴流泵,所述第一潜水轴流泵的进水侧与进出水泵房的下层集水井连通,所述蓄水主池体内设有第二潜水轴流泵,所述第二潜水轴流泵的出水侧通过出水管道接入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渠道、进出水泵房的上层集水井和下层集水井、蓄水主池体内均设有液位监控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渠道连接有延伸至调蓄池外的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为全自动水平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门为可调溢流堰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高效节地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主池体内设有多条冲洗廊道及集水坑,多条所述冲洗廊道并排布置,每条冲洗廊道的一端设有水力冲洗门,多条冲洗廊道的另一端与集水坑连接所述集水坑内设有第二潜水轴流泵。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