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施工工艺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
背景技术:
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艺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破坏部分原有的检查井用作工作井,施工结束后必须对原有的检查井进行恢复;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是目前最常见的新建污水检查井的施工方式,与传统的砖砌井相比具有人工成本低、抗渗透性强、硬度等级高、防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施工工艺需要开挖基坑、板桩支护、支架搭设和安装木模板,其施工过程较复杂,而且所耗工时也比较久,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通过外钢模组件和内钢模组件替代木模板,并通过采用装配式结构使其具有占地少、结构安全、安拆便捷、灵活使用和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外钢模组件:勘定深基坑并逐节安装外钢模组件;
s2:安装内钢模组件:在外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向外钢模组件的中心处逐节吊装内钢模组件;
s3:吊装钢筋组件:内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在内钢模组件与外钢模组件之间吊下已绑扎好的钢筋组件,并安装就位;
s4:混凝土浇筑:钢筋组件吊装就位后,向外钢模组件与内钢模组件之间浇筑混凝土;
s5:抽取外模:在混凝土凝固之前逐步抽离外钢模组件,并在抽离外钢模组件的过程中继续浇筑混凝土,流动的混凝土将其空隙填满;
s6:凝固后拆除內模:混凝土在深基坑内凝固达到强度后,并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抽离内钢模组件。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s1:安装外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a1:勘定深基坑尺寸和深度,并按每一节支护外钢模的尺寸选择支护外钢模节数;
a2:从基坑地面往下每挖掘垂直距离1.2米时吊装一节支护外钢模;
a3:每下沉一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之间通过第一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内的第一角撑并使其与第一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a4:每层钢模的四个支护板的相邻支护板之间通过安装斜撑进行加固稳定。
又进一步:所述的外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外钢模为高度1.2米、长度1.6米、宽度1.6米的矩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外钢模的上下两端的四个角落内都各固定有一个第一角撑。
又进一步:所述的步骤s2:安装内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b1:根据支护外钢模的节数选取相应数量的支护内钢模;
b2:通过吊装的方式逐个把支护内钢模吊入外钢模组件内;
b3:在吊入第二个支护内钢模后,每吊入一个支护内钢模,通过第二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内钢模内的第二角撑并使其与第二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又进一步:所述的内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内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内钢模为高度1.2m的八边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内钢模的上下两端内均匀固定有四个第二角撑。
再进一步:所述的外钢模组件的顶部与内钢模组件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小于等于100mm。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仅需原有用于顶管施工的支护外钢模以及拼装的支护内钢模即可替代木模板,而且支护内钢模与支护外钢模形式的模板结构更加严密、牢固,不会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爆浆和胀模问题;并且装配式钢结构支护具有占地少、结构安全、安拆便捷、灵活使用和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支护外钢模及支护内钢模的安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外钢模组件:勘定深基坑并逐节安装外钢模组件;
s2:安装内钢模组件:在外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向外钢模组件的中心处逐节吊装内钢模组件;
s3:吊装钢筋组件:内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在内钢模组件与外钢模组件之间吊下已绑扎好的钢筋组件,并安装就位;
s4:混凝土浇筑:钢筋组件吊装就位后,向外钢模组件与内钢模组件之间浇筑混凝土;
s5:抽取外模:在混凝土凝固之前逐步抽离外钢模组件,并在抽离外钢模组件的过程中继续浇筑混凝土,流动的混凝土将其空隙填满;
s6:凝固后拆除內模:混凝土在深基坑内凝固达到强度后,并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抽离内钢模组件。
如图1所示,上述的步骤s1:安装外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a1:勘定深基坑尺寸和深度,并按每一节支护外钢模的尺寸选择支护外钢模节数;
a2:从基坑地面往下每挖掘垂直距离1.2米时吊装一节支护外钢模;
a3:每下沉一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之间通过第一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内的第一角撑并使其与第一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a4:每层钢模的四个支护板的相邻支护板之间通过安装斜撑进行加固稳定。
上述的外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外钢模为高度1.2米、长度1.6米、宽度1.6米的矩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外钢模的上下两端的四个角落内都各固定有一个第一角撑。
如图1所示,上述的步骤s2:安装内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b1:根据支护外钢模的节数选取相应数量的支护内钢模;
b2:通过吊装的方式逐个把支护内钢模吊入外钢模组件内;
b3:在吊入第二个支护内钢模后,每吊入一个支护内钢模,通过第二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内钢模内的第二角撑并使其与第二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上述的内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内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内钢模为高度1.2m的八边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内钢模的上下两端内均匀固定有四个第二角撑。
上述的外钢模组件的顶部与内钢模组件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小于等于100mm。
综上所述,本发明仅需原有用于顶推施工的支护外钢模以及拼装的支护内钢模即可替代木模板,而且支护内钢模与支护外钢模形式的模板结构更加严密、牢固,不会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爆浆和胀模问题;并且装配式钢结构支护具有占地少、结构安全、安拆便捷、灵活使用和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1.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外钢模组件:勘定深基坑并逐节安装外钢模组件;
s2:安装内钢模组件:在外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向外钢模组件的中心处逐节吊装内钢模组件;
s3:吊装钢筋组件:内钢模组件安装完毕后,在内钢模组件与外钢模组件之间吊下已绑扎好的钢筋组件,并安装就位;
s4:混凝土浇筑:钢筋组件吊装就位后,向外钢模组件与内钢模组件之间浇筑混凝土;
s5:抽取外模:在混凝土凝固之前逐步抽离外钢模组件,并在抽离外钢模组件的过程中继续浇筑混凝土,流动的混凝土将其空隙填满;
s6:凝固后拆除內模:混凝土在深基坑内凝固达到强度后,并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抽离内钢模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安装外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a1:勘定深基坑尺寸和深度,并按每一节支护外钢模的尺寸选择支护外钢模节数;
a2:从基坑地面往下每挖掘垂直距离1.2米时吊装一节支护外钢模;
a3:每下沉一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之间通过第一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外钢模内的第一角撑并使其与第一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a4:每层钢模的四个支护板的相邻支护板之间通过安装斜撑进行加固稳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外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外钢模为高度1.2米、长度1.6米、宽度1.6米的矩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外钢模的上下两端的四个角落内都各固定有一个第一角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安装内钢模组件是由以下步骤所组成:
b1:根据支护外钢模的节数选取相应数量的支护内钢模;
b2:通过吊装的方式逐个把支护内钢模吊入外钢模组件内;
b3:在吊入第二个支护内钢模后,每吊入一个支护内钢模,通过第二对穿螺栓穿过上下两层支护内钢模内的第二角撑并使其与第二螺母配合予以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钢模组件是由若干层支护内钢模上下依次连接所组成,所述的支护内钢模为高度1.2m的八边形框体,所述的支护内钢模的上下两端内均匀固定有四个第二角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钢支护结构的浇筑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钢模组件的顶部与内钢模组件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小于等于100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