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22


    本发明涉及装配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实验和应用,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已经可以高度集成建筑的各种功能,而且建筑的形式和构件非常精致。我国建设需求量大、建设速度快,很有必要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那么对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构造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普遍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构件连接节点安全性不好保障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

    (2)板下纵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

    (6)后浇段整体面层混凝土浇筑、养护;

    (7)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

    (8)预应力孔道灌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1)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前要把叠合梁底部位置标高在装配结构柱相应侧边进行“弹线”标识好,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2)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按照事先装配结构柱相应侧面上的叠合梁底部标高标识线进行叠合梁的支撑安装与叠合梁的初步就位工作;在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过程中,待吊装机械将板下纵向叠合t梁缓慢靠近装配结构柱的过程中,将对准装配结构柱预留孔道方向的板下纵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顺势传过预留孔道,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的最终吊装就位与位置复核。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3)中,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在构造设计上板下纵横向两叠合t梁均为对称布置,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亦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即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4)中,待四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施工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5)中,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7)中,由于纵横双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即可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各自t梁截面端部侧边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叠合t梁预应力筋的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已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均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8)中,由于部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交叉穿孔时留有部分孔道间隙,最后还需要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以及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

    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包括预制柱、板下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螺旋筋承压板、以及锚具;板下叠合t梁垂直交叉设于预制柱的顶部四周,板下叠合t梁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板下叠合t梁的t型截面与预制柱贴合;预板下叠合t梁内设有预应力孔道,板下叠合t梁的t型截面的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贯穿预应力孔道,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交错对穿到相邻板下叠合t梁的预应力孔道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穿过板下叠合t梁的预应力孔道后,在螺旋筋承压板处采用锚具进行锚固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高了柱梁节点强度,抗震性好,对推进我国建筑业更好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预制柱;2-板下叠合t梁;3-预应力孔道;4-无粘结预应力钢筋;5-螺旋筋承压板;6-锚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施例1,

    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为了更好的配合板下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准确穿孔作业,装配结构柱吊装前要把叠合梁底部位置标高在装配结构柱相应侧边进行“弹线”标识好,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除。

    (2)板下纵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按照事先装配结构柱相应侧面上的叠合梁底部标高标识线进行叠合梁的支撑安装与叠合梁的初步就位工作。在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过程中,待吊装机械将板下纵向叠合t梁缓慢靠近装配结构柱的过程中,将对准装配结构柱预留孔道方向的板下纵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顺势传过预留孔道,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的最终吊装就位与位置复核。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由于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在构造设计上板下纵横向两叠合t梁均为对称布置,为更好的实现梁柱强节点设计与施工,与纵向两叠合t梁吊装方法一样,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亦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即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待四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施工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6)后浇段整体面层混凝土浇筑、养护。检查梁板柱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梁板柱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

    (7)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由于纵横双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即可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各自t梁截面端部侧边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叠合t梁预应力筋的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已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均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8)预应力孔道灌浆。由于部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交叉穿孔时留有部分孔道间隙,最后还需要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以及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实施的基础上,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如图1、2所示,包括预制柱1、板下叠合t梁2、预应力孔道3、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螺旋筋承压板5、以及锚具6;板下叠合t梁2垂直交叉设于预制柱1的顶部四周,即预制柱1的顶部四个方向都垂直设有板下叠合t梁2。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与预制柱1贴合;预板下叠合t梁2内设有预应力孔道3,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的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5;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贯穿预应力孔道3,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交错对穿到相邻板下叠合t梁2的预应力孔道3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穿过板下叠合t梁2的预应力孔道3后,在螺旋筋承压板5处采用锚具8进行锚固施工。

    基于上述实施例,现场吊装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交错对穿到相邻板下叠合t梁2的预应力孔道3中,并在板下叠合t梁2的t型端部的螺旋筋承压板5处采用锚具6进行锚固施工,待全部吊装完毕,进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穿孔锚固后的灌浆处理以及叠合梁板的整体结构的后浇混凝土施工,最终完成预应力梁柱板的整体装配施。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单根板下叠合t梁2中的预应力孔道3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在pc工厂与板下叠合t梁2一体化成型。基于该实施例,本结构便于实现交叉预应力筋在相邻两板下叠合t梁2内的交错穿孔与锚固施工,并考虑好穿孔过程中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与柱竖向钢筋的合理位置设计。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板下叠合t梁2的长度为预制柱1起至板下叠合t梁2的1/3跨处。具体地,板下叠合t梁2为局部t型截面设计,即板下叠合t梁2的1/3跨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外伸出板下叠合t梁2后的长度要满足穿入相邻板下叠合t梁2内部的预应力孔道3后的锚固长度需要。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穿孔作业,预应力孔道3的孔径比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外包直径大6~1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螺旋筋承压板5的中心与预留孔4或预应力孔道6的中心对应,螺旋筋缠绕预留孔4布置,螺旋筋承压板5的承压板面中心设有直径与预留孔4直径尺寸相等的圆孔。具体地,为了满足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局部锚固受压,所述螺旋筋承压板5的中心与预应力孔道3的中心对应,螺旋筋缠绕预应力孔道3布置,螺旋筋承压板5的承压板面中心设有直径与预应力孔道3直径尺寸相等的圆孔,以便于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穿孔、锚固施工,承压板板面钢板厚度为20mm~3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预应力孔道3的线型设计位置与梁柱节点处的负弯矩相匹配,即预应力孔道3的线型设计位置应满足梁柱节点处的负弯矩设计需要。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

    (2)板下纵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

    (6)后浇段整体面层混凝土浇筑、养护;

    (7)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

    (8)预应力孔道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前要把叠合梁底部位置标高在装配结构柱相应侧边进行“弹线”标识好,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

    按照事先装配结构柱相应侧面上的叠合梁底部标高标识线进行叠合梁的支撑安装与叠合梁的初步就位工作;

    在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过程中,待吊装机械将板下纵向叠合t梁缓慢靠近装配结构柱的过程中,将对准装配结构柱预留孔道方向的板下纵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顺势传过预留孔道,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的最终吊装就位与位置复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在构造设计上板下纵横向两叠合t梁均为对称布置,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亦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

    即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中,待四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施工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中,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7)中,由于纵横双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即可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各自t梁截面端部侧边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叠合t梁预应力筋的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已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均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8)中,由于部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交叉穿孔时留有部分孔道间隙,最后还需要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以及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柱(1)、板下叠合t梁(2)、预应力孔道(3)、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螺旋筋承压板(5)、以及锚具(6);

    所述板下叠合t梁(2)垂直交叉设于所述预制柱(1)的顶部四周,所述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所述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与预制柱(1)贴合;所述预板下叠合t梁(2)内设有预应力孔道(3),所述板下叠合t梁(2)的t型截面的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5);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贯穿预应力孔道(3),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交错对穿到相邻板下叠合t梁(2)的预应力孔道(3)中;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穿过板下叠合t梁(2)的预应力孔道(3)后,在螺旋筋承压板(5)处采用锚具(8)进行锚固施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a.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b.板下纵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c.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d.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e.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f.后浇段整体面层混凝土浇筑、养护;g.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h.预应力孔道灌浆。本发明提高了柱梁节点强度,抗震性好,对推进我国建筑业更好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国;徐卓;陈学军;丁伟;王斯海;蔡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5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