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33


    本发明涉及装配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实验和应用,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已经可以高度集成建筑的各种功能,而且建筑的形式和构件非常精致。我国建设需求量大、建设速度快,很有必要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那么对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构造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普遍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构件连接节点安全性不好保障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

    (1)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

    (2)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

    (3)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就位;

    (4)预留后浇槽内预埋纵横向套筒,并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

    (5)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

    (6)叠合板吊装及钢筋绑扎;

    (7)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及养护;

    (8)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预应力筋穿孔;

    (9)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

    (10)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

    (11)支撑架拆除与周转。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1),在装配结构柱吊装就位后,将后续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吊装所要的下部支撑架进行安装,严格按照装配结构柱侧边弹好的梁底标高进行支撑架的安装,支架安装标高误差最大值控制在 2mm以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2),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就位后,复核梁底标高,然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3),待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完毕,及时清理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内的杂物,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分两个批次依次吊装就位,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时要缓慢就位,不可在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过程中触碰已就位完毕的板下叠合主t梁。待上述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全部吊装就位完毕,准确复核主次梁的位置关系,最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中部预留后浇槽再次清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4),在主次梁交接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纵横向钢套筒和后期灌浆孔,并将纵横向钢套筒插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各端部的预应力孔道端口,有效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5),待预留后浇槽内纵横向套筒现场安装就位,开始安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叠合部的钢筋,由于在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有纵横向钢套筒,在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pc工厂构件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好后续施工纵横向钢套筒的安装与构件上叠合部钢筋连接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6),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四周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构件吊装就位工作,依次进行叠合板的钢筋绑扎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相应叠合梁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7),检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整体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工作,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要配合好整体装配式框架梁板柱的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工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8),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筋张拉两端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并养护至混凝土设计强度,即可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相互交叉对称张拉与锚固工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9),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即可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从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处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最后进行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装配式建筑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现场整体吊装施工。

    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构造,包括板下叠合主t梁、t型叠合次梁、预留后浇槽、预应力孔道、套筒、预应力钢筋、螺旋筋承压板以及锚具组成;

    板下叠合主t梁和t型叠合次梁内部设有预应力孔道,预应力孔道内设有预应力钢筋;

    板下叠合主t梁、t型叠合次梁垂直交叉设置;板下叠合主t梁、t型叠合次梁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设有预留后浇槽;板下叠合主t梁和t型叠合次梁交汇处的预留后浇槽内设有套筒,套筒与板下叠合主t梁和t型叠合次梁内的预应力孔道、预应力钢筋相对应;

    螺旋筋承压板设于板下叠合主t梁、t型叠合次梁的端部;

    预应力钢筋穿孔后在板下叠合主t梁端部的螺旋筋承压板处通过锚具8锚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施工工艺可行性好,实现了装配式主次梁预应力交叉节点施工,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主次梁连接节点强度,抗震性能好,对推进我国建筑业更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板下叠合主t梁;2-t型叠合次梁;3-预留后浇槽;4-预应力孔道;5-套筒;6-预应力钢筋;7-螺旋筋承压板;8-锚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施例1,

    (1)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首先,在装配结构柱吊装就位后,将后续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吊装所要的下部支撑架进行安装,严格按照装配结构柱侧边弹好的梁底标高进行支撑架的安装,支架安装标高误差最大值控制在 2mm以内。

    (2)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就位后,复核梁底标高,然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由于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设有预留后浇槽,在板下叠合主t梁起吊前,采用水平角钢支撑好预留后浇槽,防止出现梁体在跨中预留后浇槽处产生开裂、构件变形以及断裂等现象。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在配合好梁柱节点预应力施工的前提下采用四点吊,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处的标高误差控制为极限值,梁体吊装就位后拆除水平角钢支撑,再次复核构件吊装位置关系。

    (3)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就位。待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完毕,及时清理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内的杂物,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分两个批次依次吊装就位,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时要缓慢就位,不可在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过程中触碰已就位完毕的板下叠合主t梁。待上述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全部吊装就位完毕,准确复核主次梁的位置关系,最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中部预留后浇槽再次清理。

    (4)预留后浇槽内预埋纵横向套筒,并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为实现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交叉强节点施工,更好的形成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的预应力孔道纵横向贯通,在主次梁交接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纵横向钢套筒和后期灌浆孔,并将纵横向钢套筒插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各端部的预应力孔道端口,有效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

    (5)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待预留后浇槽内纵横向套筒现场安装就位,开始安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叠合部的钢筋,由于在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有纵横向钢套筒,在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pc工厂构件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好后续施工纵横向钢套筒的安装与构件上叠合部钢筋连接之间的位置关系。

    (6)叠合板吊装及钢筋绑扎。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四周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构件吊装就位工作,依次进行叠合板的钢筋绑扎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相应叠合梁内。

    (7)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及养护。检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整体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工作,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要配合好整体装配式框架梁板柱的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工作。

    (8)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预应力筋穿孔。待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即可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纵横双向预应力筋的穿孔作业。当预应力筋在穿孔过程中出现穿孔困难情况下,可以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进行配合预应力筋的穿孔,尤其是预应力筋穿至预留后浇槽时。

    (9)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筋张拉两端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并养护至混凝土设计强度,即可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相互交叉对称张拉与锚固工作。

    (10)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即可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从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处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最后进行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装配式建筑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现场整体吊装施工。

    实施例2,

    基于上述实施例1,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构造,如图1、2所示,包括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预留后浇槽3、预应力孔道4、套筒5、预应力钢筋6、螺旋筋承压板7以及锚具8组成;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内部设有预应力孔道4,预应力孔道4内设有预应力钢筋6;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垂直交叉设置;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板下叠合主t梁1跨中设有预留后浇槽3;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交汇处的预留后浇槽3内设有套筒5,套筒5与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内的预应力孔道4、预应力钢筋6相对应;螺旋筋承压板7设于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的端部;预应力钢筋6穿孔后在板下叠合主t梁1端部的螺旋筋承压板7处通过锚具8锚固。

    基于上述实施例,现场吊装时,预应力钢筋6穿孔后在主次梁t型端部的螺旋筋承压板7处采用锚具8进行锚固施工,待全部吊装完毕,进行预应力钢筋6穿孔锚固后的灌浆处理以及其他后浇区域混凝土施工。本结构提高了装配主次梁节点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预应力钢筋6的现场穿孔作业,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内的预应力孔道4上下交错设置;下叠合主t梁1跨中的预留后浇槽3内的纵横向套筒5,在施工现场时通过预应力钢筋6与预应力孔道4端头有效连通。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均为局部t型截面设计,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的t型部设于主次梁相交节点处的1/3跨处。具体地,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均为局部t型截面设计,即靠近主次梁相交节点处的1/3跨处。预应力钢筋6的下料长度要满足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需要。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预应力钢筋6穿孔作业,预应力孔道5的孔径比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外包直径大6~1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螺旋筋承压板6的中心与预应力孔道5的中心对应,螺旋筋缠绕预应力孔道5布置,承压板板面钢板7厚度为20mm~3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预应力钢筋6的局部锚固受压,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后浇区域预留后浇槽3、套筒5、预应力孔道4,在全部吊装完毕,浇筑、灌浆有混凝土。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

    (1)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

    (2)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

    (3)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就位;

    (4)预留后浇槽内预埋纵横向套筒,并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

    (5)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

    (6)叠合板吊装及钢筋绑扎;

    (7)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及养护;

    (8)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预应力筋穿孔;

    (9)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

    (10)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

    (11)支撑架拆除与周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在装配结构柱吊装就位后,将后续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吊装所要的下部支撑架进行安装,严格按照装配结构柱侧边弹好的梁底标高进行支撑架的安装,支架安装标高误差最大值控制在 2mm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就位后,复核梁底标高,然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待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完毕,及时清理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预留后浇槽内的杂物,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分两个批次依次吊装就位,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时要缓慢就位,不可在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过程中触碰已就位完毕的板下叠合主t梁。待上述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全部吊装就位完毕,准确复核主次梁的位置关系,最后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中部预留后浇槽再次清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在主次梁交接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纵横向钢套筒和后期灌浆孔,并将纵横向钢套筒插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各端部的预应力孔道端口,有效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待预留后浇槽内纵横向套筒现场安装就位,开始安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叠合部的钢筋,由于在板下叠合主t梁跨中的预留后浇槽内安装有纵横向钢套筒,在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pc工厂构件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好后续施工纵横向钢套筒的安装与构件上叠合部钢筋连接之间的位置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待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四周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构件吊装就位工作,依次进行叠合板的钢筋绑扎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相应叠合梁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7),检查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整体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工作,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要配合好整体装配式框架梁板柱的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8),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预应力筋张拉两端锚固均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并养护至混凝土设计强度,即可进行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相互交叉对称张拉与锚固工作;

    所述步骤(9),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即可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预留后浇槽(3)、预应力孔道(4)、套筒(5)、预应力钢筋(6)、螺旋筋承压板(7)以及锚具(8)组成;

    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内部设有预应力孔道(4),所述预应力孔道(4)内设有预应力钢筋(6);

    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垂直交叉设置;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的t型截面仅局部设置;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跨中设有预留后浇槽(3);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交汇处的预留后浇槽(3)内设有套筒(5),所述套筒(5)与板下叠合主t梁(1)和t型叠合次梁(2)内的预应力孔道(4)、预应力钢筋(6)相对应;

    所述螺旋筋承压板(7)设于所述板下叠合主t梁(1)、t型叠合次梁(2)的端部;

    所述预应力钢筋(6)穿孔后在板下叠合主t梁(1)端部的螺旋筋承压板(7)处通过锚具(8)锚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粘结预应力交叉主次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施工工艺流程包括:a.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下部支撑架安装;b.板下叠合主T梁现场吊装就位;c.T型叠合次梁现场吊装就位;d.预留后浇槽内预埋纵横向套筒,并对接梁体预应力孔道;e.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钢筋绑扎;f.叠合板吊装及钢筋连接;g.整体后浇混凝土面层浇筑及养护;h.板下叠合主T梁及T型叠合次梁内部预应力筋穿孔;k.交叉预应力筋相互对称张拉、锚固;m.预应力孔道灌浆施工;n.支撑架拆除与周转。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施工工艺可行性好,实现了装配式主次梁预应力交叉节点施工,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主次梁连接节点强度,抗震性能好,对推进我国建筑业更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国;徐卓;丁伟;陈学军;王斯海;蔡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5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