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27


    本发明涉及装配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实验和应用,现代化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已经可以高度集成建筑的各种功能,而且建筑的形式和构件非常精致。我国建设需求量大、建设速度快,很有必要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那么对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构造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普遍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构件连接节点安全性不好保障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

    技术方案: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

    (2)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作业;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

    (6)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

    (7)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

    (8)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9)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

    (10)孔洞灌浆封堵;

    (11)预应力孔道灌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1)中,装配结构柱顶面在pc工厂设有局部变截面段以及适应三方位叠合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穿孔的预留孔道;其中,装配结构柱内部的纵横向预留孔道之间的净高差为25mm~40mm之间,纵向预留孔道设置在横向预留孔道上部;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除。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2)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3)中,由于在构造设计上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对称布置,为更好的实现梁柱强节点设计与施工,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4)中,待三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设置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5)中,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6)中,为保障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后续张拉,在梁板柱上部叠合部位整体后浇混凝土前,在装配结构柱顶面的局部变截面段处要及时预埋保温板块,保温板块设置在局部变截面段的凹槽内,预埋的保温板块的高度要比后续整体面层浇筑顶面高出30mm;保温板块要与叠合处的就近钢筋固定牢固,同时板下纵向叠合t梁穿孔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外伸部分要插入到保温板块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7)中,检查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固定牢固以及梁板柱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梁板柱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8)中,梁板柱整体后浇混凝面层全部施工完毕,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待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将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并露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9)中,由于横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即可进行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以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构造,包括预制柱、板下叠合t梁、局部变截面段、预留孔、螺旋筋承压板、预应力孔道、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以及锚具组成。预制柱顶面设有局部变截面段,局部变截面段内部纵横双向设有预留孔,局部变截面段的单一侧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板下叠合t梁仅局部跨进行t型截面设计,板下叠合t梁内交错设有预应力孔道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纵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穿过柱顶局部变截面段内的预留孔后,在螺旋筋承压板处采用锚具进行锚固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结构提高了柱梁节点的施工强度,节点抗震性好。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预制柱;2-板下叠合t梁;3-局部变截面段;4-预留孔;5-螺旋筋承压板;6-预应力孔道;7-无粘结预应力钢筋;8-锚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施例1,

    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为了更好的配合板下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准确穿孔作业,装配结构柱吊装前要把叠合梁底部位置标高在装配结构柱相应侧边进行“弹线”标识好,装配结构柱顶面在pc工厂设有局部变截面段以及适应三方位叠合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穿孔的预留孔道。装配结构柱内部的纵横向预留孔道之间的净高差为25mm~40mm之间,为了实现梁柱节点处的预应力更好的受力,纵向预留孔道设置在横向预留孔道上部。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除。

    (2)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作业。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按照事先装配结构柱相应侧面上的叠合梁底部标高标识线进行叠合梁的支撑安装与叠合梁的初步就位工作。在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过程中,待吊装机械将板下纵向叠合t梁缓慢靠近装配结构柱的过程中,将对准装配结构柱预留孔道方向的板下纵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顺势传过预留孔道,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的最终吊装就位与位置复核。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由于在构造设计上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对称布置,为更好的实现梁柱强节点设计与施工,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待三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设置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6)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为保障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后续张拉,在梁板柱上部叠合部位整体后浇混凝土前,在装配结构柱顶面的局部变截面段处要及时预埋保温板块,保温板块设置在局部变截面段的凹槽内,预埋的保温板块的高度要比后续整体面层浇筑顶面高出30mm。为防止保温板块在后期混凝土浇筑时为止的变化,保温板块要与叠合处的就近钢筋固定牢固,同时板下纵向叠合t梁穿孔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外伸部分要插入到保温板块内。

    (7)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检查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固定牢固以及梁板柱吊装位置关系无误后,开始进行梁板柱上部整体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尤其是在整体后浇面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振捣时要及时保护好预埋的保温板块,不得将保温板块振捣变形、脱离等现象。

    (8)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预应力筋张拉锚固。梁板柱整体后浇混凝面层全部施工完毕,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待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将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并露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9)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由于横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即可进行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以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10)孔洞灌浆封堵。待纵横向全部预应力筋张拉锚固施工完毕,采用高一等级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且不低于c40)将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后的孔洞灌浆封堵,并加强振捣与养护工作。

    (11)预应力孔道灌浆。由于部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交叉穿孔时留有部分孔道间隙,最后还需要进行预应力孔道灌浆工作以及预应力筋锚固端的密封处理工作,最终完成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

    实施例2,

    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制备的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连接节点构造,如图1、2所示,包括预制柱1、板下叠合t梁2、局部变截面段3、预留孔4、螺旋筋承压板5、预应力孔道6、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以及锚具8组成。预制柱1顶面设有局部变截面段3,局部变截面段3内部纵横双向设有预留孔4,局部变截面段3的单一侧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5,板下叠合t梁2仅局部跨进行t型截面设计,板下叠合t梁2内交错设有预应力孔道6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纵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穿过柱顶局部变截面段3内的预留孔4后,在螺旋筋承压板5处采用锚具8进行锚固施工,而纵向预应力钢筋另一端头在板下叠合t梁2的t型端面处进行锚固,横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相互交错穿孔后在板下叠合t梁2的t型端面处进行锚固。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便于实现交叉预应力筋在变截面一端锚固施工,局部变截面段3的边长为对应边柱边长的3/5~3/4,并考虑好锚固于柱竖向钢筋的合理位置设计。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预制柱1与柱顶局部变截面段3在pc加工厂一体化成型,局部变截面段3在三方位梁柱连接端的柱顶处向上变截凸出。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预应力孔道6用的金属波纹管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在叠合梁2预制过程中进行有效预埋。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板下叠合t梁2内部设有的预应力孔道6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与板下叠合t梁2在pc加工厂一体化成型,板下叠合t梁2为局部t型截面设计,即板下叠合t梁2的1/3跨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外伸出板下叠合t梁2后的长度要满足穿入相对板下叠合t梁2内部的预应力孔道6后的锚固长度需要。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穿孔作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局部变截面段3内部的预留孔4的预留孔径比无粘结预应力钢筋6的外包直径大6~10mm。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预应力钢筋7的局部锚固受压,以便于预应力钢筋7的穿孔、锚固施工,承压板板面钢板厚度为20mm~30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局部变截面段3的两侧端部预埋有的螺旋筋承压板6的中心与预留孔4的中心对应,螺旋筋缠绕预留孔4布置,螺旋筋承压板6的承压板面中心设有直径与预留孔4直径尺寸相等的圆孔。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预留孔4或预应力孔道6的设计位置在现场吊装时孔位应对中,形成完整的预应力孔道,待全部吊装施工完毕,在预留孔4或预应力孔道6与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之间的夹缝中进行灌浆,完成全部梁柱节点交叉预应力节点的连接施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预留孔4或预应力孔道6的设计位置在现场吊装时孔位应对中,形成完整的预应力孔道,在预留孔4或预应力孔道6与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之间的夹缝中进行灌浆。

    本实施例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构造,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提高了柱梁节点的施工强度,节点抗震性好。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

    (2)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作业;

    (3)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

    (4)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

    (5)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

    (6)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

    (7)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

    (8)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9)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

    (10)孔洞灌浆封堵;

    (11)预应力孔道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装配结构柱顶面在pc工厂设有局部变截面段以及适应三方位叠合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穿孔的预留孔道;其中,装配结构柱内部的纵横向预留孔道之间的净高差为25mm~40mm之间,纵向预留孔道设置在横向预留孔道上部;在每根装配结构柱吊装过程中采用四面斜向可调钢支撑,并且确保在装配结构柱灌浆料没有完全凝固之前不得拆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中,装配结构柱吊装完毕,复核装配式结构柱的位置关系与垂直度,待装配结构柱与下部外伸钢筋灌浆连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开始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由于在构造设计上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对称布置,为更好的实现梁柱强节点设计与施工,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时采用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张拉与锚固方法。

    5.首先进行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初步就位,吊装时缓慢下放叠合梁的同时,顺势将其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装配结构柱预留孔;然后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为保障两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相互交叉穿孔作业,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吊装亦缓慢下放,待靠近装配结构柱300mm高处时保持不动,进行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顺势穿过装配结构柱的预留孔,同时,采用钢丝牵引的方式,缓慢把一侧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至另外一侧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孔道内,待全部穿孔作业完成,吊机配合进行两叠合t梁的的吊装最终就位,并检查复核相应位置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中,待三向板下叠合t梁全部吊装就位,开始安装叠合t梁上部钢筋以及梁柱节点钢筋锚入设置,当设置梁柱节点后浇段时,灌浆套筒的连接、钢筋对接与前期的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要充分合理考虑,在后浇段内的外伸无粘结预应力钢筋要与普通钢筋有效固定,保证其位置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5)中,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待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完毕,进行叠合板的支架安装与吊装就位工作,绑扎叠合板的钢筋以及叠合板外伸钢筋按照规范要求锚入叠合梁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中,为保障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后续张拉,在梁板柱上部叠合部位整体后浇混凝土前,在装配结构柱顶面的局部变截面段处要及时预埋保温板块,保温板块设置在局部变截面段的凹槽内,预埋的保温板块的高度要比后续整体面层浇筑顶面高出30mm;保温板块要与叠合处的就近钢筋固定牢固,同时板下纵向叠合t梁穿孔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外伸部分要插入到保温板块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8)中,梁板柱整体后浇混凝面层全部施工完毕,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待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将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并露出无粘结预应力筋,然后进行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9)中,由于横向梁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在1/3跨t梁变截面端部,张拉锚固工作相对方便,待板下纵向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即可进行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工作;每根板下横向叠合t梁预应力筋一端在pc工厂构件制作过程中以锚固好,现场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预应力筋张拉采用相互交叉对称张拉锚固即可,最终纵横双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实现了装配式建筑预应力梁柱交叉强节点的施工作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构造,包括预制柱(1)、板下叠合t梁(2)、局部变截面段(3)、预留孔(4)、螺旋筋承压板(5)、预应力孔道(6)、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以及锚具(8)组成。

    12.所述预制柱1顶面设有局部变截面段(3),所述局部变截面段(3)内部纵横双向设有预留孔(4),所述局部变截面段(3)的单一侧端部预埋有螺旋筋承压板(5),所述板下叠合t梁(2)仅局部跨进行t型截面设计,所述板下叠合t梁(2)内交错设有预应力孔道(6)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所述纵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7)穿过柱顶局部变截面段(3)内的预留孔(4)后,在螺旋筋承压板(5)处采用锚具(8)进行锚固施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方位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柱节点施工方法及构造,其施工工艺流程包括:a.装配结构柱吊装施工;b.板下纵向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穿孔作业;c.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吊装就位,外伸无粘结预应力筋交叉穿孔作业;d.板下纵横双向叠合T梁与柱钢筋连接;e.叠合板吊装就位,叠合板外伸钢筋锚入叠合梁内;f.装配结构柱顶面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g.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养护;h.柱顶局部变截面段预埋保温板块剔除,预应力筋张拉锚固;k.板下横向两叠合T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在T梁截面端部相互交叉张拉锚固;m.孔洞灌浆封堵;n.预应力孔道灌浆。本发明提高了柱梁节点强度,抗震性好,对推进我国建筑业更好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国;徐卓;丁伟;陈学军;王斯海;蔡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5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