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房屋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的人均占地越来越少。为了提高房屋的利用率,业主在购房后,通常会将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小的独立单位,以作出售或出租之用,这样业主便可获得相对较多的经济收益。
隔断墙作为如今市面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墙体,用于对房屋空间进行隔断,但是隔断墙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隔声和减震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隔断墙体隔声减震效果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包括隔断墙体,所述隔断墙体包括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设置有呈交错分布的若干减震隔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还设置有隔音棉,所述隔音棉沿若干减震隔板形成的蛇形区间连续铺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减震隔板在第一墙板与第二墙板之间交错分布,从而在第一墙板与第二墙板之间形成连续地蛇形区间,将隔音棉铺设在该蛇形区间内,使得隔音棉能够连续不间断的为一个整体进行铺设,同时起到对隔音棉的位置进行限定的作用,使得隔音棉能够放置稳定;通过减震隔板的减震作用和隔音棉的隔音作用能够提高隔断墙体的隔声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可选的,所述减震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固定于第一墙板上,所述第二隔板固定于第二墙板上,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导杆,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上位于支撑导杆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支撑导杆的一端插设至第一隔板上的导向孔内,所述支撑导杆的另一端插设至第二隔板上的导向孔内,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还设置有套设在支撑导杆外侧的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隔板上,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隔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导杆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起到对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支撑,以及两者相对位移的一个导向的作用,当第一墙板或第二墙板受到碰撞时,在减震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够有效减小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隔断墙体的减震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端面上沿各自导向孔的周缘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导向孔相连通,且所述安装槽的直径小于减震弹簧的直径,所述安装槽的外槽壁上沿周缘开设有内嵌槽,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上的安装槽内并卡接在内嵌槽内,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上的安装槽内并卡接在内嵌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设置方便了减震弹簧两端的安装固定,且固定稳定牢固。
可选的,所述支撑导杆的直径小于导向孔的孔径,且所述支撑导杆与导向孔同轴设置,使得支撑导杆的外壁与导向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支撑导杆的两端均套接有柔性环,所述柔性环的外壁与导向孔的孔壁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导杆的两端设置柔性环,一方面使得支撑导杆与导向孔的孔壁之间留有间隙,从而当第一墙板或第二墙板受到碰撞时,碰撞带来的震动无法通过支撑导杆传递给对方;另一方面柔性环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小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包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柔性包边,从而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因受到碰撞而撞击对方时,在柔性包边的弹性缓冲的作用下,能够减少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以及减少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对的壁面均为呈波浪形的波浪面,所述隔音棉的两侧面配合波浪面设置并贴合在波浪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浪面的结构便于隔音棉的两侧面更好的贴合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壁面上,使得隔音棉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能够放置稳定。
可选的,所述隔断墙体的周侧设置有外边框,所述外边框包括主边框和设置在主边框两侧的侧边框,所述第一墙板抵触设置在其中一个侧边框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墙板抵触设置在另一个侧边框的内侧面上,所述主边框的两侧壁上沿周缘均开设有环槽体,所述环槽体贯穿主边框的外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边框用于方便隔断墙体的安装固定,当需要对隔断墙体进行安装固定时,操作者将整个隔断墙体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并沿着主边框两侧的环槽体打上结构胶,从而便可将外边框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断墙体的安装固定。
可选的,两个所述侧边框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主边框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光滑层,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周侧与光滑层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缓冲层起到对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与各自的侧边框之间的缓冲的作用,以减少第一墙板或第二墙板在受到碰撞后,在减震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驱使第一墙板或第二墙板复位而撞击在对应侧边框上产生噪音的可能性;且设置的光滑层用于减小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与主边框内侧面之间的摩擦力,方便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周壁均形成厚度逐渐减小的环尖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尖部的结构使得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与光滑层的接触面减小,从而减缓光滑层的磨损,延长光滑层的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借助射钉枪将若干第一隔板呈交错分布的固定在第一墙板上,使得若干第一隔板在第一墙板上形成连续的蛇形区间;
步骤s2:沿着该蛇形区间连续地铺设隔音棉,同时保持隔音棉铺设紧密;
步骤s3:将若干支撑导杆的一端依次插进第一隔板上的对应导向孔内,此时支撑导杆端部的柔性环与导向孔的孔壁相抵触,再将减震弹簧套设在支撑导杆上,使得减震弹簧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上的安装槽内并卡接在内嵌槽内;
步骤s4:将若干第二隔板对准对应的第一隔板安装,使得支撑导杆的另一端插进第二隔板上的对应导向孔内,此时支撑导杆端部的柔性环与导向孔的孔壁相抵触,再将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上的安装槽内并卡接在内嵌槽内;
步骤s5:将第二墙板放置于第二隔板上,保持第二墙板的周侧与第一墙板的周侧相齐平,然后再借助射钉枪对第二墙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进行固定;
步骤s6:将主边框套设在整个隔断墙体的外侧,此时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周侧形成的环尖部与主边框内侧面上的光滑层接触,然后依次将两个侧边框分别置于主边框的两侧,并借助射钉枪将两个侧边框固定于主边框上;
步骤s7:最后,将整个隔断墙体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沿着主边框两侧的环槽体打上结构胶,使得主边框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得到固定,以此完成隔断墙体的施工安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断墙体和外侧的外边框均是各个部件组装拼接而成的,这种结构方便了整个隔断墙体和外侧的外边框的安装,同时通过外边框方便了将隔断墙体安装固定在房屋空间内,且通过减震隔板和隔音棉能够提高隔断墙体的隔声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减震隔板的减震作用和隔音棉的隔音作用能够提高隔断墙体的隔声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2、隔音棉铺设在减震隔板形成的蛇形区间内,且隔音棉的两侧面贴合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波浪面上,使得隔音棉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能够放置稳定;
3、外边框用于方便隔断墙体的安装固定,将主边框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沿着主边框两侧的环槽体打上结构胶,从而便可将外边框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断墙体的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1、隔断墙体;11、第一墙板;12、第二墙板;13、减震隔板;131、第一隔板;132、第二隔板;14、隔音棉;15、支撑导杆;16、减震弹簧;2、导向孔;3、安装槽;4、内嵌槽;5、柔性环;6、柔性包边;7、波浪面;8、外边框;81、主边框;811、环槽体;812、缓冲层;813、光滑层;82、侧边框;9、环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
参照图1,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包括隔断墙体1,隔断墙体1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均采用木质隔音板,用于提高隔声效果;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设置有若干减震隔板13,减震隔板13采用木质板,若干减震隔板13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呈交错分布,从而若干减震隔板13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形成连续地蛇形区间,通过减震隔板13可提高隔断墙体1的减震效果;并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铺设隔音棉14,隔音棉14沿着若干减震隔板13形成的蛇形区间连续铺设,可提高隔音棉14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的稳定性,通过隔音棉14可提高隔断墙体1的隔声效果。
参照图1,将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相对的壁面均设为呈波浪形的波浪面7,且隔音棉14的两侧面配合波浪面7设置并贴合在波浪面7上,使得隔音棉14在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放置更加稳定。
参照图1,减震隔板13包括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沿减震隔板13对半设置,且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之间具有间隙,第一隔板131位于靠近第一墙板11的一侧,第二隔板132位于靠近第二墙板12的一侧,借助射钉枪朝第一墙板11与第一隔板131之间打钉,可将第一隔板131固定于第一墙板11上,借助射钉枪朝第二墙板12与第二隔板132之间打钉,可将第二隔板132固定于第二墙板12上。
参照图1和图2,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呈圆柱形的支撑导杆15,第一隔板131朝向第二隔板132的端面上位于支撑导杆15的位置处开设有导向孔2,第二隔板132朝向第一隔板131的端面上位于支撑导杆15的位置处也开设有导向孔2,导向孔2的孔径大于支撑导杆15的直径,将支撑导杆15的一端插进第一隔板131上的导向孔2内,并将支撑导杆15的另一端插进第二隔板132上的导向孔2内。在支撑导杆15的两端均套设有柔性环5,柔性环5采用橡胶材质并粘接固定在支撑导杆15的端部上,且柔性环5的外壁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匹配,从而通过两个柔性环5使得支撑导杆15与导向孔2的孔壁之间留有间隙,此时支撑导杆15与导向孔2同轴设置。
参照图2,通过支撑导杆15起到对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的支撑,以及两者相对位移的一个导向的作用;且通过两个柔性环5使得支撑导杆15与导向孔2的孔壁之间留有间隙,从而当第一墙板11或第二墙板12受到碰撞时,碰撞带来的震动无法通过支撑导杆15直接传递给对方,且柔性环5本身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减小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
参照图2,在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之间还设置有套设在支撑导杆15外侧的减震弹簧16,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的端面上沿各自导向孔2的周缘均开设有安装槽3,安装槽3与导向孔2相连通,且安装槽3的直径小于减震弹簧16的直径,并在各个安装槽3的外槽壁上均沿周缘开设有内嵌槽4,将减震弹簧16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131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将减震弹簧16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132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从而可将减震弹簧16的两端依次固定住,使得减震弹簧16安装固定在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
参照图2,当第一墙板11或第二墙板12受到碰撞时,在减震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能够有效减小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隔断墙体1的减震效果。
参照图2,在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包边6,柔性包边6采用橡胶材质、粘接固定在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上,因而柔性包边6具有弹性缓冲的作用,当第一隔板131或第二隔板132因受到碰撞而撞击对方时,在柔性包边6的弹性缓冲的作用下,能够减少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以及减少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
参照图1和图3,在整个隔断墙体1的周侧设置有外边框8,外边框8采用木质板,外边框8包括主边框81和设置在主边框81两侧的侧边框82,两个侧边框82与主边框81之间借助射钉枪射钉进行固定。在主边框81的内侧面上沿周侧设置有光滑层813,光滑层813采用聚四氟乙烯板,聚四氟乙烯板也借助射钉枪射钉固定在主边框81上,聚四氟乙烯板表面光滑,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且耐磨性强,使用寿命长。在两个侧边框82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缓冲层812,缓冲层812采用橡胶材质并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侧边框82上。
参照图1和图3,外边框8套设在隔断墙体1的周侧,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的周侧贴合在光滑层813上,且在减震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驱使第一墙板11抵触设置在其中一个侧边框82内侧面上的缓冲层812上,第二墙板12抵触设置在另一个侧边框82内侧面上的缓冲层812上。通过缓冲层812起到对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与各自的侧边框82之间的缓冲的作用,以减少第一墙板11或第二墙板12在受到碰撞后,在减震弹簧16的回弹力作用下,驱使第一墙板11或第二墙板12复位而撞击在对应侧边框82上产生噪音的可能性。
参照图3和图4,另外,在主边框81的两侧壁上沿周缘均开设有环槽体811,环槽体811贯穿主边框81的外侧面。从而当需要对隔断墙体1进行安装固定时,操作者将整个隔断墙体1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81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并沿着主边框81两侧的环槽体811打上结构胶,从而便可将外边框8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断墙体1的安装固定。
参照图1,并且,将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的周壁均设为厚度逐渐减小的环尖部9,环尖部9的结构使得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与光滑层813的接触面减小,从而减缓光滑层813的磨损,延长光滑层813的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隔断墙体1进行安装固定时,操作者将整个隔断墙体1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81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并沿着主边框81两侧的环槽体811打上结构胶,从而便可将外边框8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进行固定,进而实现隔断墙体1的安装固定;
当第一墙板11或第二墙板12受到碰撞时,在减震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能够有效减小碰撞带给对方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隔断墙体1的减震效果;另外,第一墙板1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铺设的隔音棉14,可提高隔断墙体1的隔声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借助射钉枪将若干第一隔板131呈交错分布的固定在第一墙板11上,使得若干第一隔板131在第一墙板11上形成连续的蛇形区间;
步骤s2:沿着该蛇形区间连续地铺设隔音棉14,同时保持隔音棉14铺设紧密;
步骤s3:将若干支撑导杆15的一端依次插进第一隔板131上的对应导向孔2内,此时支撑导杆15端部的柔性环5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接触,再将减震弹簧16套设在支撑导杆15上,使得减震弹簧16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131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
步骤s4:将若干第二隔板132对准对应的第一隔板131安装,使得支撑导杆15的另一端插进第二隔板132上的对应导向孔2内,此时支撑导杆15端部的柔性环5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接触,再将减震弹簧16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132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
步骤s5:将第二墙板12放置于第二隔板132上,保持第二墙板12的周侧与第一墙板11的周侧相齐平,然后再借助射钉枪对第二墙板12与第二隔板132之间进行固定;
步骤s6:将主边框81套设在整个隔断墙体1的外侧,此时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周侧形成的环尖部9与主边框81内侧面上的光滑层813接触,然后依次将两个侧边框82分别置于主边框81的两侧,并借助射钉枪将两个侧边框82固定于主边框81上;
步骤s7:最后,将整个隔断墙体1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81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沿着主边框81两侧的环槽体811打上结构胶,使得主边框81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得到固定,以此完成隔断墙体1的施工安装。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断墙体(1),所述隔断墙体(1)包括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所述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设置有呈交错分布的若干减震隔板(13),所述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之间还设置有隔音棉(14),所述隔音棉(14)沿若干减震隔板(13)形成的蛇形区间连续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隔板(13)包括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所述第一隔板(131)固定于第一墙板(11)上,所述第二隔板(132)固定于第二墙板(12)上,所述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导杆(15),所述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上位于支撑导杆(15)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导向孔(2),所述支撑导杆(15)的一端插设至第一隔板(131)上的导向孔(2)内,所述支撑导杆(15)的另一端插设至第二隔板(132)上的导向孔(2)内,所述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之间还设置有套设在支撑导杆(15)外侧的减震弹簧(16),所述减震弹簧(1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隔板(131)上,所述减震弹簧(1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隔板(13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的端面上沿各自导向孔(2)的周缘均开设有安装槽(3),所述安装槽(3)与导向孔(2)相连通,且所述安装槽(3)的直径小于减震弹簧(16)的直径,所述安装槽(3)的外槽壁上沿周缘开设有内嵌槽(4),所述减震弹簧(16)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131)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所述减震弹簧(16)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132)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导杆(15)的直径小于导向孔(2)的孔径,且所述支撑导杆(15)与导向孔(2)同轴设置,使得支撑导杆(15)的外壁与导向孔(2)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支撑导杆(15)的两端均套接有柔性环(5),所述柔性环(5)的外壁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31)与第二隔板(132)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柔性包边(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相对的壁面均为呈波浪形的波浪面(7),所述隔音棉(14)的两侧面配合波浪面(7)设置并贴合在波浪面(7)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墙体(1)的周侧设置有外边框(8),所述外边框(8)包括主边框(81)和设置在主边框(81)两侧的侧边框(82),所述第一墙板(11)抵触设置在其中一个侧边框(8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墙板(12)抵触设置在另一个侧边框(82)的内侧面上,所述主边框(81)的两侧壁上沿周缘均开设有环槽体(811),所述环槽体(811)贯穿主边框(81)的外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边框(82)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缓冲层(812),所述主边框(8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光滑层(813),所述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的周壁与光滑层(813)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的周壁均形成厚度逐渐减小的环尖部(9)。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房中房隔声减震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借助射钉枪将若干第一隔板(131)呈交错分布的固定在第一墙板(11)上,使得若干第一隔板(131)在第一墙板(11)上形成连续的蛇形区间;
步骤s2:沿着该蛇形区间连续地铺设隔音棉(14),同时保持隔音棉(14)铺设紧密;
步骤s3:将若干支撑导杆(15)的一端依次插进第一隔板(131)上的对应导向孔(2)内,此时支撑导杆(15)端部的柔性环(5)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接触,再将减震弹簧(16)套设在支撑导杆(15)上,使得减震弹簧(16)的一端嵌入第一隔板(131)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
步骤s4:将若干第二隔板(132)对准对应的第一隔板(131)安装,使得支撑导杆(15)的另一端插进第二隔板(132)上的对应导向孔(2)内,此时支撑导杆(15)端部的柔性环(5)与导向孔(2)的孔壁相接触,再将减震弹簧(16)的另一端嵌入第二隔板(132)上的安装槽(3)内并卡接在内嵌槽(4)内;
步骤s5:将第二墙板(12)放置于第二隔板(132)上,保持第二墙板(12)的周侧与第一墙板(11)的周侧相齐平,然后再借助射钉枪对第二墙板(12)与第二隔板(132)之间进行固定;
步骤s6:将主边框(81)套设在整个隔断墙体(1)的外侧,此时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周侧形成的环尖部(9)与主边框(81)内侧面上的光滑层(813)接触,然后依次将两个侧边框(82)分别置于主边框(81)的两侧,并借助射钉枪将两个侧边框(82)固定于主边框(81)上;
步骤s7:最后,将整个隔断墙体(1)呈立式状态的置于房屋空间需进行隔断的位置处,使得主边框(81)的外侧面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对应贴合,沿着主边框(81)两侧的环槽体(811)打上结构胶,使得主边框(81)与房屋屋顶、墙面以及地面得到固定,以此完成隔断墙体(1)的施工安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