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9


    本发明涉及仪器仪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



    背景技术:

    六氟化硫断路器是利用六氟化硫气体作为灭弧介质和绝缘介质的一种断路器,其中的六氟化硫气体被密封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内,在20℃时的额定压力下,它具有一定的密度值,在断路器运行的各种允许条件范围内,尽管六氟化硫气体的压力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六氟化硫气体的密度值始终不变。由于六氟化硫断路器的绝缘和灭弧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六氟化硫气体的纯度和密度,因此对六氟化硫气体纯度的检测和密度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仅采用普通压力表来监测六氟化硫的泄露问题,会无法分清是真正存在泄露还是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造成六氟化硫气体压力改变。因此,需要加装专用的六氟化硫密度表来予以监测。

    六氟化硫密度表能通过指针及刻度来实时显示六氟化硫密度值,但其外凸于设备表面,容易存在误碰现象,而六氟化硫密度表自身精密度较高,对气密性要求也较高,因此,上述误碰现象容易导致仪表损坏。此外,目前常规六氟化硫密度表仅通过其表针的示数来反馈密度值,若要定期监测密度值,就需要频繁到仪表处进行查看,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采用摄像头直拍的模式获取仪表盘图像,并远程传输到计算机,以供管理人员进行远程查看,此类结构为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但要在本就外凸于设备的六氟化硫密度表上再加装摄像头,会使外凸结构更加繁杂、散乱,不仅更易导致误碰,而且,对仪表及摄像头也缺乏有效的保护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六氟化硫密度表缺乏保护结构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如何对六氟化硫密度表及摄像头同时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是,在对六氟化硫密度表及摄像头构建保护结构的同时,如何确保不影响其管线连接及正常散热。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包括第一半壳,下沿环,卡头,第二半壳,卡槽,通孔,外管线孔,内翻槽部,承托槽,容纳腔,内连接颈,外连接颈,内管线孔,狭缝,环形间隙,其中,在第一半壳的下端具有下沿环,在下沿环的内侧具有若干卡头,在第二半壳的上端具有若干卡槽,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卡接固定,在第一半壳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半壳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在第一半壳的顶端以及第二半壳的底端分别具有外管线孔;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均为以下结构:侧壁向内翻折成为内翻槽部,内翻槽部的内侧翻折成为承托槽,承托槽的末端翻折成为容纳腔,容纳腔位于承托槽与外管线孔之间,容纳腔的一侧通过内连接颈与承托槽相连接,容纳腔的另一侧通过外连接颈连接在外管线孔处,内连接颈的围成内管线孔,在内翻槽部上、承托槽上、容纳腔上均开设有狭缝,在容纳腔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环形间隙。

    作为优选,还包括六氟化硫密度表和摄像头,其中,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内置于承托槽中,六氟化硫密度表上的管路经由内管线孔和外管线孔伸出;所述摄像头内置于容纳腔中,摄像头上的线路通过外管线孔伸出。

    作为优选,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位于第二半壳的承托槽中,所述摄像头位于第一半壳的容纳腔中,所述摄像头的镜头嵌入至第一半壳的内管线孔中。

    作为优选,在内连接颈上和外连接颈上也开设有狭缝;位于内翻槽部上的狭缝、位于承托槽上的狭缝、位于内连接颈上的狭缝、位于容纳腔上的狭缝、位于外连接颈上的狭缝,五者依次接续。

    作为优选,内翻槽部与承托槽之间、内翻槽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均留有间隙。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扣合成为完整的壳体结构,该壳体包绕在六氟化硫密度表及摄像头的外周,对仪表及摄像头起到承载、保护作用;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二者至少有一个固定连接在外部的基础结构上(如断路器外壳上),其固定连接模式例如可以是:采用金属材质的半壳,将其通过支架焊接固定在断路器外壳表面。

    在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中,下沿环用于承载卡头,卡头与第二半壳上端的卡槽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卡接或分离;通孔用于保证散热;位于下方的外管线孔用于贯穿与仪表连接的管路,位于上方的外管线孔用于贯穿与摄像头相连接的线路;内翻槽部用于构成“几”字形结构,基于该“几”字形结构及材料本身的韧性,起到弹性缓冲作用;承托槽用于容纳六氟化硫密度表;位于上方的容纳腔用于容纳摄像头,位于下方的容纳腔留空;内连接颈用于围成内管线孔;位于下方的内管线孔用于贯穿与仪表连接的管路,位于上方的内管线孔用于供摄像头的镜头朝下嵌入其中,以向下拍摄仪表盘图像;外连接颈用于确保容纳腔结构稳定;狭缝一方面用于提供一定的弹性伸缩量,另一方面用于起到散热作用;环形间隙用于确保容纳腔不与侧壁直接接触,因而当侧壁受外力冲击时容纳腔内的摄像头受冲击较小。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该技术方案将两个半壳卡接构成完整壳体,对六氟化硫密度表起到包围式的保护作用,同时在壳体内部增设用于承载摄像头的容纳腔。具体来看,本发明将半壳的侧壁向内延伸,通过翻折的方式分别构建内翻槽部、承托槽、容纳腔等结构,其中承托槽用于承载六氟化硫密度表,内翻槽部对承托槽起到弹性缓冲作用,容纳腔用于承载摄像头,在此基础上,在承托槽与容纳腔之间、容纳腔与外管线孔之间利用两段连接颈加以连接,既保证了承托槽及容纳腔的结构稳定,又起到过线作用。此外,本发明在内翻槽部、承托槽、容纳腔等结构表面开设狭缝,在半壳侧壁上开设通孔,可确保摄像头正常散热。应用本发明,不仅可对六氟化硫密度表和摄像头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使冗余的结构内置于其中,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中,第一半壳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二半壳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半壳处于剖切状态的结构图;

    图中:

    1、第一半壳2、下沿环3、卡头4、第二半壳

    5、卡槽6、通孔7、外管线孔8、内翻槽部

    9、承托槽10、容纳腔11、内连接颈12、外连接颈

    13、内管线孔14、狭缝15、环形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半壳1,下沿环2,卡头3,第二半壳4,卡槽5,通孔6,外管线孔7,内翻槽部8,承托槽9,容纳腔10,内连接颈11,外连接颈12,内管线孔13,狭缝14,环形间隙15,其中,在第一半壳1的下端具有下沿环2,在下沿环2的内侧具有若干卡头3,在第二半壳4的上端具有若干卡槽5,所述卡头3与所述卡槽5卡接固定,在第一半壳1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半壳4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6,在第一半壳1的顶端以及第二半壳4的底端分别具有外管线孔7;第一半壳1及第二半壳4均为以下结构:侧壁向内翻折成为内翻槽部8,内翻槽部8的内侧翻折成为承托槽9,承托槽9的末端翻折成为容纳腔10,容纳腔10位于承托槽9与外管线孔7之间,容纳腔10的一侧通过内连接颈11与承托槽9相连接,容纳腔10的另一侧通过外连接颈12连接在外管线孔7处,内连接颈11的围成内管线孔13,在内翻槽部8上、承托槽9上、容纳腔10上均开设有狭缝14,在容纳腔10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环形间隙15。

    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第一半壳1和第二半壳4扣合成为完整的壳体结构,该壳体包绕在六氟化硫密度表及摄像头的外周,对仪表及摄像头起到承载、保护作用;第一半壳1和第二半壳4,二者至少有一个固定连接在外部的基础结构上(如断路器外壳上),其固定连接模式例如可以是:采用金属材质的半壳,将其通过支架焊接固定在断路器外壳表面。

    在该装置的具体结构中,下沿环2用于承载卡头3,卡头3与第二半壳4上端的卡槽5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半壳1和第二半壳4的卡接或分离;通孔6用于保证散热;位于下方的外管线孔7用于贯穿与仪表连接的管路,位于上方的外管线孔7用于贯穿与摄像头相连接的线路;内翻槽部8用于构成“几”字形结构,基于该“几”字形结构及材料本身的韧性,起到弹性缓冲作用;承托槽9用于容纳六氟化硫密度表;位于上方的容纳腔10用于容纳摄像头,位于下方的容纳腔留空;内连接颈11用于围成内管线孔13;位于下方的内管线孔13用于贯穿与仪表连接的管路,位于上方的内管线孔13用于供摄像头的镜头朝下嵌入其中,以向下拍摄仪表盘图像;外连接颈12用于确保容纳腔10结构稳定;狭缝14一方面用于提供一定的弹性伸缩量,另一方面用于起到散热作用;环形间隙15用于确保容纳腔10不与侧壁直接接触,因而当侧壁受外力冲击时容纳腔10内的摄像头受冲击较小。

    实施例2

    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半壳1,下沿环2,卡头3,第二半壳4,卡槽5,通孔6,外管线孔7,内翻槽部8,承托槽9,容纳腔10,内连接颈11,外连接颈12,内管线孔13,狭缝14,环形间隙15,其中,在第一半壳1的下端具有下沿环2,在下沿环2的内侧具有若干卡头3,在第二半壳4的上端具有若干卡槽5,所述卡头3与所述卡槽5卡接固定,在第一半壳1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半壳4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6,在第一半壳1的顶端以及第二半壳4的底端分别具有外管线孔7;第一半壳1及第二半壳4均为以下结构:侧壁向内翻折成为内翻槽部8,内翻槽部8的内侧翻折成为承托槽9,承托槽9的末端翻折成为容纳腔10,容纳腔10位于承托槽9与外管线孔7之间,容纳腔10的一侧通过内连接颈11与承托槽9相连接,容纳腔10的另一侧通过外连接颈12连接在外管线孔7处,内连接颈11的围成内管线孔13,在内翻槽部8上、承托槽9上、容纳腔10上均开设有狭缝14,在容纳腔10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环形间隙15。

    同时,还包括六氟化硫密度表和摄像头,其中,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内置于承托槽9中,六氟化硫密度表上的管路经由内管线孔13和外管线孔7伸出;所述摄像头内置于容纳腔10中,摄像头上的线路通过外管线孔7伸出。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位于第二半壳4的承托槽9中,所述摄像头位于第一半壳1的容纳腔10中,所述摄像头的镜头嵌入至第一半壳1的内管线孔13中。在内连接颈11上和外连接颈12上也开设有狭缝14;位于内翻槽部8上的狭缝14、位于承托槽9上的狭缝14、位于内连接颈11上的狭缝14、位于容纳腔10上的狭缝14、位于外连接颈12上的狭缝14,五者依次接续。内翻槽部8与承托槽9之间、内翻槽部8与所述侧壁之间,均留有间隙。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半壳(1),下沿环(2),卡头(3),第二半壳(4),卡槽(5),通孔(6),外管线孔(7),内翻槽部(8),承托槽(9),容纳腔(10),内连接颈(11),外连接颈(12),内管线孔(13),狭缝(14),环形间隙(15),其中,在第一半壳(1)的下端具有下沿环(2),在下沿环(2)的内侧具有若干卡头(3),在第二半壳(4)的上端具有若干卡槽(5),所述卡头(3)与所述卡槽(5)卡接固定,在第一半壳(1)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半壳(4)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6),在第一半壳(1)的顶端以及第二半壳(4)的底端分别具有外管线孔(7);第一半壳(1)及第二半壳(4)均为以下结构:侧壁向内翻折成为内翻槽部(8),内翻槽部(8)的内侧翻折成为承托槽(9),承托槽(9)的末端翻折成为容纳腔(10),容纳腔(10)位于承托槽(9)与外管线孔(7)之间,容纳腔(10)的一侧通过内连接颈(11)与承托槽(9)相连接,容纳腔(10)的另一侧通过外连接颈(12)连接在外管线孔(7)处,内连接颈(11)的围成内管线孔(13),在内翻槽部(8)上、承托槽(9)上、容纳腔(10)上均开设有狭缝(14),在容纳腔(10)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环形间隙(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六氟化硫密度表和摄像头,其中,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内置于承托槽(9)中,六氟化硫密度表上的管路经由内管线孔(13)和外管线孔(7)伸出;所述摄像头内置于容纳腔(10)中,摄像头上的线路通过外管线孔(7)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氟化硫密度表位于第二半壳(4)的承托槽(9)中,所述摄像头位于第一半壳(1)的容纳腔(10)中,所述摄像头的镜头嵌入至第一半壳(1)的内管线孔(13)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内连接颈(11)上和外连接颈(12)上也开设有狭缝(14);位于内翻槽部(8)上的狭缝(14)、位于承托槽(9)上的狭缝(14)、位于内连接颈(11)上的狭缝(14)、位于容纳腔(10)上的狭缝(14)、位于外连接颈(12)上的狭缝(14),五者依次接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内翻槽部(8)与承托槽(9)之间、内翻槽部(8)与所述侧壁之间,均留有间隙。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视觉识别六氟化硫密度表防护的外壳组件。该技术方案将两个半壳卡接构成完整壳体,半壳的侧壁向内延伸,通过翻折的方式分别构建内翻槽部、承托槽、容纳腔等结构,其中承托槽用于承载密度表,内翻槽部对承托槽起到弹性缓冲作用,容纳腔用于承载摄像头,在此基础上,在承托槽与容纳腔之间、容纳腔与外管线孔之间利用两段连接颈加以连接,既保证了承托槽及容纳腔的结构稳定,又起到过线作用。此外,本发明在内翻槽部、承托槽、容纳腔等结构表面开设狭缝,在半壳侧壁上开设通孔,可确保摄像头正常散热。应用本发明,不仅可对六氟化硫密度表和摄像头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使冗余的结构内置于其中,结构更加紧凑。

    技术研发人员:杨柯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赛威电气测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4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