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9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直下式光源的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键盘为电子设备常见的输入设备,例如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其中,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较常配备实体键盘,而平板电脑及手机则可能配备虚拟键盘。

    用户使用实体键盘时,有时需靠观视按键上的符号标记,方能按压正确的按键。然而,在光线较不明亮或是没有光线的环境使用实体键盘,用户可能无法找到正确的按键,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发光键盘,使用时,发光键盘会发出光线,照亮按键上的符号标记,以利于用户观视,并在无光线的环境下能正确按压所需的按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键盘及其背光模块,适于在被使用时,照亮至少部分的按键。

    依据一些实施例,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组件及一导光片。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导光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贯孔、一入光凹凸部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出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片的该顶面的上方,并对应该贯孔。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及该底面邻近该贯孔处。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的该顶面的上方,该遮光环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出光凹凸部。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导光片还具有一阻光带,该阻光带对应该遮光环,该光源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位于该电路板上,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阻光环,该阻光环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导光片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

    依据一些实施例,另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组件、一导光片及一反射片。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导光片具有一底面、一贯孔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反射片位于该贯孔上方,该反射片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该贯孔的尺寸,该出光凹凸部的外缘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反射片外缘距该贯孔的距离。

    依据一些实施例,一种发光键盘包括一键盘组件及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位于该键盘组件下方。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组件及一导光片。该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该导光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贯孔、一入光凹凸部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出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并对应该贯孔。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及该底面邻近该贯孔处。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一个,该出光凹凸部位于邻近该键帽周缘处,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出光凹凸部。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邻近的两个之间,该导光片具有两个该出光凹凸部,该两个出光凹凸部分别对应该邻近的两个键帽,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两个开口,该两个开口分别对应该两个出光凹凸部。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邻近的三个之间,该导光片具有三个该出光凹凸部,该三个出光凹凸部分别对应该邻近的三个键帽,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三个开口,该三个开口分别对应该三个出光凹凸部。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导光片还具有一阻光带,该阻光带环围该邻近的三个键帽。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光源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位于该电路板上,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阻光环,该阻光环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导光片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贯孔具有三个集光角,所述集光角分别对应该三个出光凹凸部。

    依据一些实施例,该光源组件包括多个该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中的至少两个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异。

    综上所述,依据一些实施例,背光模块透过导光片上尺寸较小的贯孔搭配入光凹凸部或反射片,可更有效率地将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导引至键帽,而以更高的亮度照亮键帽,供用户观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为一些实施例的对应单一键帽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不含键盘组件);

    图2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c为一些实施例的光源组件的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强度随空间角度变化的分布示意图;

    图3a至3d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的贯孔及入光凹凸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a为一些实施例的对应单一键帽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不含键盘组件);

    图4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6a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上对应两个键帽的键组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6b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上对应三个键帽的键组区的俯视示意图;

    图7a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7b及7c为一些实施例的键帽及导光片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键盘组件12键帽

    14弹性组件16开关

    18开关电路50背光模块

    52,54,56键组区58扁平电缆

    60光源组件610主光轴

    61a透镜61b发光芯片

    62发光件64基片

    66电路层68反光层

    70导光片72a顶面

    72b底面74a中心轴

    74,740,741,742,744,746,747贯孔

    743,745,749集光角

    75反射片

    76,760,761,762,763,764,766入光凹凸部

    76a上入光凹凸部

    76b下入光凹凸部

    77,771,774遮光环

    778,778a,778c,778d阻光带

    770,772,773,775,776,777开口

    778b阻光条

    779阻光环

    78,780,781,783,784,785出光凹凸部

    79保护片

    l1,l2,l3,l4距离

    mv1,mv2,mv3,mv4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图2a及图2b,图1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a为一些实施例的对应单一键帽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不含键盘组件)。图2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与单一键帽对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依据一些实施例,一种发光键盘包括一键盘组件10及一背光模块50。背光模块50位于该键盘组件10下方。背光模块50包括光源组件60及导光片70。光源组件60包括发光件62,该发光件62用以发出一光线。导光片70具有一顶面72a、一底面72b、一贯孔74、一入光凹凸部76、及一出光凹凸部78,该贯孔74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62的尺寸,该发光件62的该光线朝该贯孔74,该入光凹凸部76位于该顶面72a与该底面72b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74(如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入光凹凸部76位于该底面72b邻近该贯孔74处),该出光凹凸部78位于该底面72b,该出光凹凸部78距该贯孔74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76距该贯孔74的距离。

    当该发光件62被驱动时,朝向该贯孔74发出该光线,由于该贯孔74的尺寸(开口面积)小于该发光件62的尺寸(高度以外的延伸面积),因此,光线会照射至贯孔74的内壁及导光片70的顶面72a及底面72b接近贯孔74处的入光凹凸部76,使得较多的光线能够直接进入导光片70,部分进入导光片70的光线在导光片70内进行全反射传播(朝向图2b中的左、右两侧行进)。进入导光片70的光线行进至出光凹凸部78时,部分的所述光线即会被出光凹凸部78改变传播方向而朝图2b中的上方穿射出该顶面72a,以照亮键帽12。因此,发光键盘在具有该发光件62的键帽12处即有光线自下方发出。在一些实施例中,键帽12上具有符号注记,键帽12可以为半透光材质,或键帽12的符号注记处为半透光设计,因此,穿出顶面72a的光线即可点亮该符号注记,供用户观视。前述符号注记可以是键盘功能所需的任何符号,例如但不限于英文字、数字、特殊符号等。

    键盘组件10包括多个键帽12、多个弹性组件14、多个开关16、及一开关电路18,其中,键帽12、弹性组件14、开关16为一对一关系。开关16电性连接开关电路18,弹性组件14常态维持一推力,将该键帽12维持在图2b的位置。当使用者压下键帽12,键帽12下方压抵开关16,开关电路18检测到该开关16被压抵,即输出对应该键帽12的信号。当用户放开该键帽12,弹性组件14将该键帽12推回图2b所示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4是一种剪式机构,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4也可以是火山口式机构、宫柱式机构或蝶式机构等。

    背光模块50的光源组件60具有一扁平电缆58(如图1所示),用以电性连接至外部装置,外部装置例如但不限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图中未示)。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光源组件60的发光件62是否发光。导光片70用以导引光源组件60所发出的光线,使该光线朝向键帽12照射,让用户可以在低光源的环境中清楚地观视到键帽12上的符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片70可被区分出多个键组区52、54、56,各键组区52、54、56对应一个或多个键帽12。图1中的背光模块50的键组区52对应两个键帽12,键组区54对应三个键帽12,键组区56对应四个键帽12。

    发光件62用以发出光线。请参考图2c,图2c为一些实施例的光源组件的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强度随空间角度变化的分布(light-fieldintensitydistribution)示意图。图2c中显示该发光件发出的光线集中在与主光轴610夹角正负60度以内的区域,且在30度、负30度及0度方向的光强度相对较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件62包括发光芯片61b及透镜61a,如图2b所示。发光芯片61b可以是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透镜61a用以调整发光芯片61b所发出的光线的光型,可使该光型更适合导光片70的导光设计。前述光型例如发光芯片61b在发光时的光强度随空间角度变化的分布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60的多个发光件62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60的多个发光件62中有至少两个发光件62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异。

    请参阅图2a及图2b,前述贯孔74的尺寸小于发光件62的尺寸,是指贯孔74在俯视图2a中的尺寸(即开口面积)小于发光件62在俯视图2a中的尺寸(即高度以外的延伸面积),使得发光件62未能完全被容纳于该贯孔内,也就是说,发光件62位于贯孔74的下方。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贯孔74与发光件62在俯视图中均呈圆形,此外,由俯视图可知,贯孔74的直径小于发光件62的直径。在一些实施例中,贯孔74在俯视图中所呈现的形状为圆形,发光件62在俯视图中所呈现的形状为矩形,此时,贯孔74的直径将小于发光件62所呈的矩形的对角线的长度。

    发光件62的该光线朝向该贯孔74传播,例如发光件62的主光轴610(如图2c中所示)朝向该贯孔7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件62的主光轴610与该贯孔74的中心轴74a平行或夹一锐角。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件62的主光轴610穿过该贯孔74,也就是说,发光件62的主光轴610与贯孔74的孔壁不相交。如此一来,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发光件62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能朝向贯孔74,而使光线能充分地进入导光片70。

    前述入光凹凸部76位于该顶面72a或该底面72b。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入光凹凸部76位于底面72b邻近贯孔74处,图2b显示入光凹凸部76的内缘与贯孔74大致接触。图2a显示入光凹凸部76环围贯孔74,使得来自发光件62的光线自贯孔74的内周面入射,即有机会受到入光凹凸部76的折射而进入导光片70进行全反射传递。

    贯孔74及入光凹凸部76的其他实施例,例如但不限于图3a至3d所示。图3a至3d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的贯孔及入光凹凸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a中所示的入光凹凸部760的内缘邻近贯孔740而未接触。图3b中所示的贯孔742在俯视时呈三角形,入光凹凸部762在俯视时也呈三角形。图3c中所示的贯孔744及入光凹凸部764在俯视时均呈八边形。图3d中所示的贯孔746与入光凹凸部766在俯视时均呈x型。

    出光凹凸部78位于底面72b。出光凹凸部78距该贯孔74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76距该贯孔74的距离,例如在俯视图2a中,出光凹凸部78位于入光凹凸部76的外围,若以贯孔74在俯视图2a中的中心轴74a为起点并朝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其与入光凹凸部76的外缘的交点为第一距离,该直线与出光凹凸部78的内缘的交点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凹凸部78在俯视图(如图2a)中其外缘所围出的面积不大于键帽12投影在导光片70上的面积(如图2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凹凸部78位于邻近该键帽12周缘处。在图2b的实施例中,贯孔74的中心轴74a与键帽12的几何中线大致对齐,使得穿过贯孔74的光线可以直接照射至该键帽12。

    在图2b的实施例中,入光凹凸部76及出光凹凸部78(一般也称作微结构、网点部或光点部)的各别单元的断面呈半圆形,但不以此为限,可是任意形状,例如不规则形状、锥形、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在图2b的实施例中的入光凹凸部76、出光凹凸部78并未突出于底面72b而是朝导光片70内凹入,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入光凹凸部76、出光凹凸部78也可朝导光片70外突出于底面72b。入光凹凸部76及出光凹凸部78的形状、尺寸、相邻的凸点与凸点之间的间距及/或凹点与凹点之间的间距可依发光件62所发出的光型、贯孔74在俯视时的形状、导光片70的材质及其表面粗糙度等而进行调整,上述调整可经由实验而获得较佳的设计方案。此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入光凹凸部76、出光凹凸部78也可借由在导光片70的顶面72a或底面72b上印刷油墨来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保护片79(如图2b中所示),位于该导光片70与该键盘组件10之间,用以保护导光片70。保护片79为一透光片,以利于发光件62的光线穿透。在图2b的实施例中,发光件62所发出的光线在穿过贯孔74后可以直接穿过保护片79,而照亮键帽12。

    光源组件60还包括一基片64、一电路层66及一反光层68。发光件62电性连接电路层66,电路层66与扁平电缆58(见于图1)电性连接,因此,外部装置可经由扁平电缆58、电路层66而控制发光件62的发光。反光层68用以反射发光件62所散射出的光线及自导光片70的底面72b漏出的光线,借以提高进入导光片70进行全反射传递的光线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层66及反光层68采用各不相同的印刷方式制作于基片6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层66及反光层68采用各不相同的贴覆方式制作于基片6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层66及反光层68分别采用印刷及贴覆的方式制作于基片64上。基片64及电路层66可称之为电路板,此电路板可以是但不限于挠性电路板(fpcb,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

    请参阅图4a及图4b,图4a为一些实施例的对应单一键帽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不含键盘组件)。图4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光片70的入光凹凸部76包括位于顶面72a的上入光凹凸部76a及位于底面72b的下入光凹凸部76b,借由适当调整上入光凹凸部76a及下入光凹凸部76b的设计(例如:分别调整上入光凹凸部76a与下入光凹凸部76b的设置位置、排列图样或分布密度等),可提高进入导光片70并进行全反射传递的光线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包括一反射片75,反射片75位于导光片70与键盘组件10之间,并对应该贯孔74。在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反射片75在俯视图中(例如图4a)所呈现的形状为矩形,且反射片75的尺寸大于贯孔74的尺寸且完全地覆盖住贯孔74,因此,发光件62的光线朝上照射至反射片75后,将被反射片75反射,以有效提高该光线只经过一次反射就进入导光片70的机会,如此,更多的光线可在几乎未损耗能量的状况下进入导光片70,并在其内部以全反射传递,该光线接着借由出光凹凸部78改变其传播方向而朝向键帽12的所在位置射出导光片70。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75在俯视图中所呈现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贯孔74的尺寸,也就是说反射片75可不完全地覆盖贯孔74。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75为一反射薄膜,采用印刷或黏贴的方式制作于导光片7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75为一反射薄膜,采用印刷或黏贴的方式制作于保护片79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遮光环77。遮光环77位于导光片70与键盘组件10之间,遮光环77具有一开口770,开口770对应出光凹凸部78,因此,被出光凹凸部78朝上导引的光线可以通过开口770而照射至键帽12。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凹凸部78与遮光环77具有部分重叠(以类似于图4a所示的俯视图视角观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若以俯视图(图4a)的视角观之,遮光环77的内缘位于键帽12外缘的内侧,因此,通过开口770并朝键帽12射出的光线不至于从此键帽12与另一键帽12之间的键隙穿出,造成用户过于刺眼的感受。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环77为一遮光薄膜,采用印刷或黏贴的方式制作于导光片7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片77为一遮光薄膜,采用印刷或黏贴的方式制作于保护片79上。

    续请参阅图5及图6a,图5为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6a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上对应两个键帽的键组区的俯视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键组区52对应两个键帽12(见图1),贯孔741位于该两个键帽12之间,导光片70具有两个出光凹凸部780、781,该两个出光凹凸部780、781分别对应该两个键帽12,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遮光环771,遮光环771位于该导光片70与该键盘组件10之间,遮光环771具有两个开口772、773,该两个开口772、773分别对应该两个出光凹凸部780、781。在此实施例中,导光片70的入光凹凸部761环围贯孔741。贯孔741在俯视图(图6a)中所呈现的形状大致为圆形,贯孔741在朝向该两个出光凹凸部780、781处分别具有两个集光角743、745。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光角743、745的开口角度为锐角。集光角743、745能使得较多的光线分别朝该两个出光凹凸部780、781因折射而聚集前行(相较于如图2a所示呈完整圆形的贯孔74)。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凹凸部780、781距离贯孔741较远的区域的微结构单元(或称凸点、凹点、网点、光点)的分布密度较高。请参阅图6a,图6a中的出光凹凸部781的第一局部放大图mv1及第二局部放大图mv2,在第一局部放大图mv1中所放大的出光凹凸部781的所在位置距贯孔741的中心为第一距离l1,在第二局部放大图mv2中所放大的出光凹凸部781的所在位置距贯孔741的中心为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大于第一距离l2,且第一局部放大图mv1中所示的出光凹凸部781的微结构单元的分布密度相较于第二局部放大图mv2中所示的出光凹凸部781的微结构单元的分布密度为低,如此一来,出光凹凸部781整体导向上方键帽12的光线的亮度能够均匀。

    续请参阅图5及图6b,图6b为一些实施例的导光片上对应三个键帽的键组区的俯视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键组区54对应三个键帽12(见图1),贯孔747位于该三个键帽12之间,导光片70具有三个出光凹凸部783、784、785,该三个出光凹凸部783、784、785分别对应该三个键帽12,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遮光环774,遮光环774位于该导光片70与该键盘组件10之间,遮光环774具有三个开口775、776、777,该三个开口775、776、777分别对应该三个出光凹凸部783、784、785。在此实施例中,导光片70的入光凹凸部763环围贯孔747。贯孔747在俯视图(图6b)中所呈的形状为一具有三个集光角749的多角形,该三个集光角749的开口分别朝向该三个出光凹凸部783、784、785。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光角749的开口角度为锐角。该三个集光角749能使得较多的光线分别朝该三个出光凹凸部783、784、785因折射而聚集前行(相较于无集光角749而呈六边形的贯孔)。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键组区52、54内各自配置有一个贯孔741、747及一个发光件62,但在键组区56(见图1)内则配置有四个贯孔74及四个发光件62,因此,一个键组区内所含的贯孔数量与发光件数量的配置可依键盘功能的设计需求而调整。

    参见图6b中的出光凹凸部784的第三局部放大图mv3及第四局部放大图mv4,在第三局部放大图mv3中所放大的出光凹凸部784的所在位置距贯孔747的中心为第三距离l3,在第四局部放大图mv4中所放大的出光凹凸部784的所在位置距贯孔747的中心为第四距离l4,第四距离l4大于第三距离l3,且第三局部放大图mv3中所示的出光凹凸部784的微结构单元的分布密度相较于第四局部放大图mv4中所示的出光凹凸部784的微结构单元的分布密度为低,如此一来,出光凹凸部784整体导向上方键帽12的光线的亮度能够均匀。

    请同时参阅图7a及图7b,图7a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7b为一些实施例的键帽与导光片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片70还具有一阻光带778,由图7b中可以看出阻光带778呈一封闭的环形并位于键帽12的外侧,用以防止对应此贯孔74的光线穿出阻光带778的外侧,限制由此贯孔74进入导光片70的光线的有效传递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光带778是一黑化带,其可为利用激光照射导光片70上的特定区域而形成的黑化带。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阻光环779,阻光环779位于导光片70与电路板(例如在图7a中由基片64与电路层66所构成的电路功能板)上方的反光层68之间,并对应前述阻光带778。阻光环779在俯视视角所呈现的形状与图7b中所示的阻光带778相同,用以防止发光件62发出的光线穿出该阻光环779之外,限制此发光件62的有效点亮范围。在图7a的实施例中,导光片70的入光凹凸部76仅位于顶面72a,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同时参考图6a与6b,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光带778所环围的区域可各不相同的对应键组区52、54、56的范围,例如在图6a所示的实施例中,阻光带778c位于导光片70上并环围遮光环771的外缘,在此实施例中,阻光带778c的外廓呈矩形。又如在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中,阻光带778d位于导光片70上并环围遮光环774的外缘,在此实施例中,阻光带778d的外廓呈“凸”字型。在一些实施例中,位在阻光带778、778a、778c、778d(分别见于图7b、图7c、图6a及图6b)的环围区内的发光件62与位在阻光带778、778a、778c、778d的环围区外的发光件62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不同,借由该阻光带778、778a、778c、778d的配置,可以使在键组区52、54、56内所采用的特殊光色不致于外漏至键组区52、54、56外的其他键帽,以避免发生混光。

    图7c为一些实施例的键帽与导光片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在图7c所示的实施例中,阻光带778a包括多个阻光缝段,所述阻光缝段相互配合构成一非封闭的矩形环,每一该阻光缝段为贯穿该导光片70的狭缝,因此,光线在穿出阻光缝段时会被迫产生折射与反射,进而减少光线穿出阻光带778a所环围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光缝段内填塞有阻光条778b,用以更有效地阻止光线穿出阻光带778a所环围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光环779朝向导光片70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对应所述阻光缝段的阻光条778b,用以填塞入前述的阻光缝段。

    请参考图4a及4b,依据一些实施例,一种背光模块50包括一光源组件60及一导光片70。光源组件60包括一发光件62,该发光件62用以发出一光线。导光片70具有一顶面72a、一底面72b、一贯孔74、一入光凹凸部76及一出光凹凸部78,该贯孔74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62的尺寸,该发光件62的该光线朝该贯孔74传播,该入光凹凸部76位于该顶面72a与该底面72b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74(如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为入光凹凸部76同时位于顶面72a及底面72b),该出光凹凸部78位于该底面72b,该出光凹凸部78距该贯孔74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76距该贯孔74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反射片75,该反射片75位于该导光片70的该顶面72a的上方,并对应该贯孔74。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遮光环77,该遮光环77位于该导光片70的该顶面72a的上方,该遮光环77具有一开口770,该开口770对应该出光凹凸部78。

    背光模块50可如图5所示,具有多个键组区52、54、5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a的键组区52,导光片70对应背光模块50在此键组区52处具有一阻光带778c,该阻光带778c对应该遮光环771,该光源组件60包括一电路板64、66、68,该发光件62位于该电路板64、66、68上,该背光模块50还包括一阻光环779(类似图7a所示的阻光环),该阻光环779位于该电路板64、66、68、68与该导光片70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778c。

    请再参考图4a及4b,依据一些实施例,一种背光模块50包括一光源组件60、一导光片70及一反射片75。光源组件60包括一发光件62,该发光件62用以发出一光线。导光片70具有一底面72b、一贯孔74及一出光凹凸部78,该贯孔74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62的尺寸,该发光件62的该光线朝该贯孔74传播,该出光凹凸部78位于该底面72b。反射片75位于该贯孔74上方,该反射片75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该贯孔74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光凹凸部78的外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大于该反射片75外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从如图4a所示的俯视视角观之),但该出光凹凸部78的内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小于该反射片75外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借此,部分受到出光凹凸部78朝上导引的光线会被反射片75所反射,并继续在导光片70中传递。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光凹凸部78的内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大于该反射片75外缘距该贯孔74的距离(从如图4a所示的俯视视角观之),借此,几乎所有受到出光凹凸部78朝上导引的光线都不致于被该反射片75所反射,而能顺利地朝上方的键帽12出光;也就是说,键盘组件10上某一特定键帽12的亮度可借由其下方对应的反射片75的尺寸大小来进行微调。

    综上所述,依据一些实施例,背光模块50透过导光片70上尺寸较小的贯孔74搭配入光凹凸部76或反射片75,可更有效率地将发光件62发出的光线导引至键帽12,而以更高的亮度照亮键帽12,供用户观视。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键盘组件;及

    一背光模块,位于该键盘组件下方,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及

    一导光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贯孔、一入光凹凸部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出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并对应该贯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及该底面邻近该贯孔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一个,该出光凹凸部位于邻近该键帽周缘处,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出光凹凸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邻近的两个之间,该导光片具有两个该出光凹凸部,该两个出光凹凸部分别对应该邻近的两个键帽,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两个开口,该两个开口分别对应该两个出光凹凸部。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键盘组件包括多个键帽,该贯孔的一中心轴朝向所述键帽中的邻近的三个之间,该导光片具有三个该出光凹凸部,该三个出光凹凸部分别对应该邻近的三个键帽,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与该键盘组件之间,该遮光环具有三个开口,该三个开口分别对应该三个出光凹凸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片还具有一阻光带,该阻光带环围该邻近的三个键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位于该电路板上,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阻光环,该阻光环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导光片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贯孔具有三个集光角,所述集光角分别对应该三个出光凹凸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件包括多个该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中的至少两个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相异。

    1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及

    一导光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贯孔、一入光凹凸部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出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位于该导光片的该顶面的上方,并对应该贯孔。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及该底面邻近该贯孔处。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的该顶面的上方,该遮光环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出光凹凸部。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片还具有一阻光带,该阻光带对应该遮光环,该光源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位于该电路板上,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阻光环,该阻光环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导光片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

    16.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

    一导光片,具有一底面、一贯孔及一出光凹凸部,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及

    一反射片,位于该贯孔上方,该反射片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该贯孔的尺寸,该出光凹凸部外缘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反射片外缘距该贯孔的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遮光环,该遮光环位于该导光片上,该遮光环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出光凹凸部。

    18.如权利要求16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片还具有一阻光带,该阻光带对应该遮光环,该光源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位于该电路板上,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阻光环,该阻光环位于该电路板与该导光片之间并对应该阻光带。

    技术总结
    本发明为一种背光模块,其适于一发光键盘。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组件及一导光片。导光片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贯孔、一入光凹凸部及一出光凹凸部。光源组件包括一发光件,该发光件用以发出一光线。该贯孔的尺寸小于该发光件的尺寸,该发光件的该光线朝该贯孔,该入光凹凸部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个上且邻近该贯孔,该出光凹凸部位于该底面,该出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大于该入光凹凸部距该贯孔的距离。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光键盘。

    技术研发人员:何宣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6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3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