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13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是指电路中漏电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自动动作的开关。常用的漏电断路器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类,而电流型又分为电磁型和电子型两种。漏电断路器用于防止人身触电,应根据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触电防护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漏电断路器在长期使用的时候,其内部的零件会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损坏,使用寿命低。而目前现有的具有防护外壳的漏电断路器,由于其外壳采用大量的螺丝钉进行固定,从而在进行拆卸的时候,会极大的增加工作者的工作量,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漏电断路器的外壳拆装不便、防护效果差,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断路器主体,所述漏电断路器主体的外侧罩设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具有供所述漏电断路器主体插入的插入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的壳盖;

    所述壳盖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衔接块,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衔接块相配合的衔接槽,所述衔接槽与所述衔接块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衔接块与所述衔接槽的锁紧机构;

    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收容在所述衔接块内的限位槽和固定块,所述限位槽上相对设置有两个与其滑动配合的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的相对侧均具有向所述限位槽的中心方向倾斜的斜面;所述固定块整体呈矩形结构,且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斜面挤压配合的滚轮;两个所述移动块的相背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限位槽相平行的连杆;所述连杆远离相应所述移动块的一端穿出所述衔接块后连接有一顶珠一,所述衔接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顶珠一相配合的顶槽一;位于每个所述移动块与与其相邻的所述衔接块内壁之间的所述连杆上套接有弹簧一。

    其中,通过驱使所述固定块朝着所述限位槽方向运动,使滚轮挤压斜面,迫使两个移动块在所述限位槽上作相离运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使所述固定块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穿插在所述壳盖上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穿入相应所述衔接块的内部、并插接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杆,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的另一侧固定相连。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套设固定有与所述衔接块内壁滑动配合的限位套。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槽、衔接块、限位套的断面均呈矩形结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筒的另一端穿出至所述壳体外、并固定有带轮一;所述壳盖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一与所述带轮二之间通过皮带传动相连。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带轮二上穿插有锁紧杆,所述壳盖上开设有与所述锁紧杆相配合的锁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杆与所述锁槽之间卡合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杆与所述锁槽之间螺纹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漏电断路器,通过将漏电断路器收容在壳体与壳盖组成的空间内,可以为漏电断路器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环境,且壳体与壳盖之间通过衔接槽、衔接块进行衔接固定,并在此基础上增设锁紧机构,实现壳体与壳盖之间的快速拆装,极大的降低了工作者的拆卸工作量,同时也方便漏电断路器在壳体内的拆出或者装入,以便于对壳体内漏电断路器的后期维护。

    通过锁紧机构内设置的限位槽、移动块等结构,只需利用驱动组件驱使固定块朝着限位槽方向运动,使滚轮挤压斜面,迫使两个移动块在限位槽上作相离运动,以通过连杆将顶珠一顶入相应的顶槽一内,就可实现衔接块在衔接槽内的锁紧固定,使壳体与壳盖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漏电断路器在与壳体、壳盖组合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1、漏电断路器主体;2、壳体;3、壳盖;4、衔接槽;5、衔接块;6、限位槽;7、移动块;8、连杆;9、弹簧一;10、顶珠一;11、顶槽一;12、固定块;13、滚轮;14、套筒;15、螺杆;16、限位套;17、带轮一;18、带轮二;19、锁紧杆;20、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请结合图1至图4,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断路器主体1,漏电断路器主体1的外侧罩设有壳体2,壳体2上预留有供漏电断路器主体1的线束穿过的束线口(图未示)。壳体2的一端具有供漏电断路器主体1插入的插入口(未标示),壳体2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插入口的壳盖3。通过壳体2以及壳盖3,可对漏电断路器主体1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避免外界环境影响漏电断路器的工作运行。

    壳盖3靠近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衔接块5,壳体2上开设有与衔接块5相配合的衔接槽4。衔接块5与衔接槽4之间可以为卡合连接。衔接槽4与衔接块5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衔接块5与衔接槽4的锁紧机构。通过锁紧机构可对衔接后的衔接块5与衔接槽4进行锁紧固定,以提高壳盖3在壳体2上安装的可靠性。

    锁紧机构包括收容在衔接块5内的限位槽6和固定块12,限位槽6相对于衔接块5的侧壁水平设置,且限位槽6上相对设置有两个与其滑动配合的移动块7。两个移动块7的相对侧均具有向限位槽6的中心方向倾斜的斜面(未标示)。固定块12整体呈矩形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块12可以为长方体结,且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两个斜面挤压配合的滚轮13。两个移动块7的相背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限位槽6相平行的连杆8。连杆8远离相应移动块7的一端穿出衔接块5后连接有一顶珠一10,衔接块5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连杆8滑动穿过的杆孔(未标示),即连杆8可在衔接块5的杆孔内进行轴向运动。衔接槽4的槽壁上开设有与顶珠一10相配合的顶槽一11。顶珠一10与顶槽一11之间可以为卡接配合。位于每个移动块7与与其相邻的衔接块5内壁之间的连杆8上套接有弹簧一9,弹簧一9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衔接块5的内侧壁以及移动块7的相应侧壁上。当弹簧一9处于非形变状态下时,顶珠一10与顶槽一11之间相互分离。

    其中通过驱使固定块12朝着限位槽6方向运动,使滚轮13挤压斜面,迫使两个移动块7在限位槽6上作相离运动,使两个移动块7分别通过各自连杆8上的顶珠一10,以使每个顶珠一10顶入相应的顶槽一11内。

    锁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使固定块12运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穿插在壳盖3上的套筒14,本实施例中套筒14与壳盖3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套筒14的一端穿入相应衔接块5的内部、并插接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杆15,螺杆15远离套筒14的一端与固定块12的另一侧固定相连。通过驱使套筒14转动,可使套筒14与螺杆15之间相互螺纹作用,使螺杆15可在固定块12外侧的限位套16与衔接块5内壁之间的限位作用下,带动固定块12作朝向或者远离限位槽6方向运动。

    固定块12的外侧套设固定有与衔接块5内壁滑动配合的限位套16,通过限位套16可对固定块12受螺杆15带动作用在衔接块5内的运动进行限位。

    衔接槽4、衔接块5、限位套16的断面均呈矩形结构,通过矩形结构断面可对限位套16在衔接块5内的运动进行限位,避免限位套16在其轴线方向上转动。

    套筒14的另一端穿出至壳体2外、并固定有带轮一17。壳盖3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带轮二18,带轮二18的轮体中心转动穿插有支撑轴(未标示),支撑轴的另一端与壳盖3外侧固定相连。带轮一17与带轮二18之间通过皮带传动相连。本实施例中带轮二18的轮体可大于带轮一17的轮体,以使带轮一17与带轮二18之间的皮带始终处于张紧状态。

    带轮二18上穿插有锁紧杆19,壳盖3上开设有与锁紧杆19相配合的锁槽20。本实施例中锁紧杆19与锁槽20之间卡合连接。通过锁紧杆19与锁槽20之间卡合连,可阻止带轮二18的转动,并对带轮二18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避免影响衔接槽4与衔接块5之间连接的可靠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具体为,使用时,将漏电断路器主体1通过壳体2的插入口插入,并使漏电断路器主体1的线束穿出预留的束线口,以便于将漏电断路器主体1连接在所需线路上。再将壳盖3上的衔接块5插入壳体2的衔接槽4内,通过锁紧杆19带动带轮二18转动,带轮二18通过皮带带动带轮一17同步转动,带轮一17带动与其相应的套筒14转动,可使套筒14与相应的螺杆15之间相互螺纹作用,使螺杆15可在相应固定块12外侧的限位套16与衔接块5内壁之间的限位作用下,带动该固定块12作朝向限位槽6方向运动,使固定块12面向限位槽6一侧的两个滚轮13分别在两个移动块7的斜面上挤压滚动,迫使两个移动块7在限位槽6上作相离运动并压缩弹簧一9,使两个移动块7分别带动各自连杆8上的顶珠一10,以使每个顶珠一10顶入相应的顶槽一11内,从而实现衔接块5与衔接槽4在衔接后的锁紧固定,再将锁紧杆19插入锁槽20内,以提高壳盖3在壳体2上安装的可靠性,从而完成壳盖3在壳体2上的安装。通过漏电断路器主体1外侧的壳体2和壳盖3,可对漏电断路器主体1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避免外界环境影响漏电断路器的工作运行。

    当需要将漏电断路器主体1从壳体2内拆出时,只需通过锁紧杆19反向转动带轮二18,带轮二18通过皮带带动带轮一17同步反向转动,带轮一17带动与其相应的套筒14反向转动,可使套筒14与相应的螺杆15之间相互螺纹作用,使螺杆15可在相应固定块12外侧的限位套16与衔接块5内壁之间的限位作用下,带动该固定块12作远离限位槽6方向运动,使固定块12面向限位槽6一侧的两个滚轮13对两个移动块7斜面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两个弹簧一9的弹力释放,以推动两个移动块7在限位槽6上作相向运动,使移动块7通过连杆8带动顶珠一10与相应的顶槽一11相分离,然后将壳盖3从壳体2上拆除,将漏电断路器主体1从壳体2的插入口中取出即可,方便快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优选方案,具体为,在实施例2中锁紧杆19与锁槽20之间螺纹连接,即锁紧杆19的杆壁外侧布设有外螺纹,而锁槽20的槽壁内侧布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通过内、外螺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锁紧杆19在锁槽20上的相对固定,使锁紧杆19与锁槽20之间的连接更可靠,以对带轮二18的转动位置进行有效固定。

    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锁紧杆19与锁槽20之间可以为磁性吸附连接,即可在锁紧杆19的端部以及锁槽20内各安装相互吸引的磁块,当锁紧杆19插入锁槽20内时,可在两个磁块之间的磁力吸附作用下锁紧固定,以对带轮二18的转动位置进行有效固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漏电断路器主体,所述漏电断路器主体的外侧罩设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具有供所述漏电断路器主体插入的插入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插入口的壳盖;

    所述壳盖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衔接块,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衔接块相配合的衔接槽,所述衔接槽与所述衔接块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衔接块与所述衔接槽的锁紧机构;

    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收容在所述衔接块内的限位槽和固定块,所述限位槽上相对设置有两个与其滑动配合的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的相对侧均具有向所述限位槽的中心方向倾斜的斜面;所述固定块整体呈矩形结构,且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两个所述斜面挤压配合的滚轮;两个所述移动块的相背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限位槽相平行的连杆;所述连杆远离相应所述移动块的一端穿出所述衔接块后连接有一顶珠一,所述衔接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顶珠一相配合的顶槽一;位于每个所述移动块与与其相邻的所述衔接块内壁之间的所述连杆上套接有弹簧一。

    其中,通过驱使所述固定块朝着所述限位槽方向运动,使滚轮挤压斜面,迫使两个移动块在所述限位槽上作相离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使所述固定块运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穿插在所述壳盖上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穿入相应所述衔接块的内部、并插接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杆,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的另一侧固定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套设固定有与所述衔接块内壁滑动配合的限位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槽、衔接块、限位套的断面均呈矩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穿出至所述壳体外、并固定有带轮一;所述壳盖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一与所述带轮二之间通过皮带传动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二上穿插有锁紧杆,所述壳盖上开设有与所述锁紧杆相配合的锁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杆与所述锁槽之间卡合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杆与所述锁槽之间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漏电断路器主体,漏电断路器主体的外侧罩设有壳体,壳体的一端具有插入口,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插入口的壳盖。壳盖靠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内部中空的衔接块,壳体上开设有与衔接块相配合的衔接槽,衔接槽与衔接块之间设置有用于锁紧固定衔接块与衔接槽的锁紧机构。通过将漏电断路器收容在壳体与壳盖组成的空间内,可以为漏电断路器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环境,且壳体与壳盖之间通过衔接槽、衔接块进行衔接固定,并在此基础上增设锁紧机构,实现壳体与壳盖之间的快速拆装,极大的降低了工作者的拆卸工作量,同时也方便漏电断路器在壳体内的拆出或者装入,以便于后期的维护。

    技术研发人员:薛明亮;宋志东;田玉国;刘征;黄立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电科北方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9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32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