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8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静电放电防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集成电路的可靠性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工艺线宽的不断缩小,器件尺寸越来越小,氧化层越来越薄,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简单的esd防护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先进集成电路对于静电放电的防护要求。因此,研制新型esd防护电路就尤为重要。

    静电保护器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以及可控硅整流器(简称scr器件)。在这些器件中,scr器件具有最高的单位面积放电能力,即最高的鲁棒性。scr器件主要利用两个寄生的npn与pnp双极晶体管形成一个类似闩锁的正反馈导通结构,从而高效泄放esd电流。但是,基本型scr器件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触发电压太高,基本型scr器件需要通过雪崩击穿来实现器件开启(即正反馈建立),这导致在esd事件发生的初始时刻,基本型scr器件的端电压会上升到较高值,待雪崩击穿发生、正反馈导通机制建立之后,端电压才下降,即出现所谓过冲现象,使得被保护的栅氧化层暴露在更高的电压下,被击穿的风险升高。这种过冲现象在快速esd事件(即元件充电模型和系统级放电)下更严重。因此一般需要增加额外的辅助触发电路来降低触发电压。这其中最常用的是二极管触发的scr结构(diodetriggeredscr,简称dtscr)。

    然而,这种基本型的dtscr中额外引入了二极管,对于1v工作电压的电路,一般引入2个二极管,对于工作电压更高的情况,需要的二极管数目也相应增加。可以看到,即使只引入2个二极管,其带来的版图面积也增加了约1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更加节约面积的新型的dtscr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本型的dtscr中额外引入了二极管后,存在的版图面积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包括p衬底,在p衬底上表面依次设有第一p阱、第一n阱、第二p阱、第二n阱、第三n阱;第一p阱、第一n阱、第二p阱、第二n阱依次紧靠,第二n阱与第三n阱之间间隔设置;第一p阱上表面设有第一p 注入区,第一n阱上表面设有第一n 注入区和第二p 注入区,第一n 注入区与第一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一沟槽间隔设置,第一n 注入区与第二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二沟槽间隔设置;第二p阱和第二n阱上表面共同设有第二n 注入区,第二n阱上表面另外还设有第三p 注入区,第二n 注入区与第二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三沟槽间隔设置,第二n 注入区与第三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四沟槽间隔设置;第三n阱上表面设有第三n 注入区和第四p 注入区,第三n 注入区与第三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五沟槽间隔设置,第三n 注入区与第四p 注入区之间通过第六沟槽间隔设置。

    本发明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的第二p 注入区与电学阳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p 注入区与电学阴极连接,第二n 注入区与电学阴极连接。

    所述的第一n 注入区与第四p 注入区电学连接。

    所述的第三n 注入区与第三p 注入区电学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dtscr器件具有更小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基本型的dtscr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dtscr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dtscr与现有技术基本的dtscr在传输线脉冲(tlp)测试条件下的电压仿真图。

    图中,1.p衬底,2.第一p阱,3.第一n阱、4.第二p阱、5.第二n阱、6.第三n阱,7.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第四沟槽,11.第五沟槽,12.第六沟槽,13.第一p 注入区,14.第一n 注入区,15.第二p 注入区,16.第二n 注入区,17.第三p 注入区,18.第三n 注入区,19.第四p 注入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是现有技术基本的dtscr的剖面图,以含有3个二极管的情况为例,其中二极管d01和二极管d02为常规p /n阱二极管,二极管d03由可控硅整流器scr0的阳极区构成,这3个二极管之间是串联关系,构成一个二极管串。scr0阳极的p 区(相当于发射极)、scr0的n阱(相当于基极)和scr0的p阱(相当于集电极)构成一个寄生pnp双极晶体管。当esd事件发生时,vdd上的电压升高,当vdd超过3个二极管的阈值电压之和时,3个二极管都导通。那么二极管d03导通,相当于寄生pnp双极晶体管的基射结正偏,那么该pnp双极晶体管导通。该pnp晶体管的导通又促使scr0中寄生的npn双极晶体管导通乃至正反馈机制建立,从而泄放esd电流。

    参照图2,本发明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dtscr结构)是,包括p衬底1,在p衬底1上表面依次设有第一p阱2、第一n阱3、第二p阱4、第二n阱5、第三n阱6;第一p阱2、第一n阱3、第二p阱4、第二n阱5依次紧靠,第二n阱5与第三n阱6之间间隔设置;第一p阱2上表面设有第一p 注入区13,第一n阱3上表面设有第一n 注入区14和第二p 注入区15,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一p 注入区13之间通过第一沟槽7间隔设置,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二p 注入区15之间通过第二沟槽8间隔设置;第二p阱4和第二n阱5上表面共同设有第二n 注入区16,第二n阱5上表面另外还设有第三p 注入区17,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二p 注入区15之间通过第三沟槽9间隔设置,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三p 注入区17之间通过第四沟槽10间隔设置;第三n阱6上表面设有第三n 注入区18和第四p 注入区19,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三p 注入区17之间通过第五沟槽11间隔设置,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四p 注入区19之间通过第六沟槽12间隔设置;第一p 注入区13与电学阴极连接,第二p 注入区15与电学阳极连接,第二n 注入区16与电学阴极连接,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四p 注入区19连接,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三p 注入区17连接。

    上述结构中的六个沟槽均为浅沟槽,是为实现不同导电类型区域之间的隔离。第一沟槽7实现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一p 注入区13的隔离,第二沟槽8实现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二p 注入区15的隔离,第三沟槽9实现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二p 注入区15的隔离,第四沟槽10实现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三p 注入区17的隔离,第五沟槽11实现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三p 注入区17的隔离,第六沟槽12实现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四p 注入区19的隔离。

    由图2可见,第一p 注入区13、第一p阱2与p衬底1依次相连,实现p衬底1电位接地的效果;第二p 注入区15、第一n阱3、第二p阱4构成一个pnp型双极晶体管;第一n阱3、第二p阱4和第二n 注入区16构成一个npn型双极晶体管;pnp型双极晶体管和npn型双极晶体管交叉耦合构成寄生scr支路;另外,第二p 注入区15、第一n阱3和第一n 注入区14组成二极管d11;第四p 注入区19、第三n阱6和第三n 注入区18组成二极管d12;第三p 注入区17、第二n阱5和第二n 注入区16组成二极管d13,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d11、二极管d12、二极管d13一起称为触发二极管支路。

    本发明器件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两种状况:

    1)当被保护电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由于工作电压较低(以1v为例),而触发二极管支路中包含3个二极管,1v的电压不足以使得该触发二极管导通,通过触发二极管支路的电流很小,不会触发scr1支路。

    2)当被保护电路遇到esd放电事件时,vdd电压上升,二极管触发支路中的3个二极管可以导通,显然二极管d11导通,这相当于pnp双极晶体管的基射结正偏导通,并迅速促使npn双极晶体管也导通、正反馈导通机制建立,scr1支路导通放电。

    本发明结构的效果由以下仿真进一步说明:

    以电源电流10ns内上升到0.01a并持续100ns的条件仿真器件在tlp测试下的状态,仿真结果为电压。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分别仿真了基本型dtscr和本发明dtscr在tlp测试条件下的电压箝位效果,其电压峰值分别为3v和2.8v,说明可以及时开启scr,本发明dtscr的箝位效果还要略好。

    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对现有技术的scr阴极区进行了改进。图1所示的scr0阴极区是制作在一个p阱内,p阱覆盖一个p 注入区和一个n 注入区。而本发明中,缩短了scr阴极区的p阱宽度,即第二p阱4只覆盖第二n 注入区16的一部分,且不再覆盖某一个p 注入区,而在该第二p阱4旁增加一个第二n阱5,该第二n阱5覆盖第二n 注入区16的另一部分和第三p 注入区17的全部。这使得第二n阱5及其覆盖的第二n 注入区16与和第三p 注入区17可以构成一个二极管,并作为触发二极管支路中的一个二极管,从而使得本发明器件能够减小版图面积。这从图1和图2也可以反映出来,已有技术的dtscr使用了7个沟槽和8个注入区,而本发明器件使用了6个沟槽和7个注入区,版图面积就能够减小。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1),在p衬底(1)上表面依次设有第一p阱(2)、第一n阱(3)、第二p阱(4)、第二n阱(5)、第三n阱(6);第一p阱(2)、第一n阱(3)、第二p阱(4)、第二n阱(5)依次紧靠,第二n阱(5)与第三n阱(6)之间间隔设置;第一p阱(2)上表面设有第一p 注入区(13),第一n阱(3)上表面设有第一n 注入区(14)和第二p 注入区(15),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一p 注入区(13)之间通过第一沟槽(7)间隔设置,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二p 注入区(15)之间通过第二沟槽(8)间隔设置;第二p阱(4)和第二n阱(5)上表面共同设有第二n 注入区(16),第二n阱(5)上表面另外还设有第三p 注入区(17),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二p 注入区(15)之间通过第三沟槽(9)间隔设置,第二n 注入区(16)与第三p 注入区(17)之间通过第四沟槽(10)间隔设置;第三n阱(6)上表面设有第三n 注入区(18)和第四p 注入区(19),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三p 注入区(17)之间通过第五沟槽(11)间隔设置,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四p 注入区(19)之间通过第六沟槽(12)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p 注入区(15)与电学阳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p 注入区(13)与电学阴极连接,第二n 注入区(16)与电学阴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n 注入区(14)与第四p 注入区(19)电学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n 注入区(18)与第三p 注入区(17)电学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一种二极管触发的SCR器件,包括在P衬底上表面依次设有第一P阱、第一N阱、第二P阱、第二N阱、第三N阱;第一P阱上表面设有第一P 注入区,第一N阱上表面设有第一N 注入区和第二P 注入区,第一N 注入区与第一P 注入区间隔,第一N 注入区与第二P 注入区间隔;第二P阱和第二N阱上表面共同设有第二N 注入区,第二N阱上表面另外还设有第三P 注入区,第二N 注入区与第二P 注入区间隔,第二N 注入区与第三P 注入区间隔;第三N阱上表面设有第三N 注入区和第四P 注入区,第三N 注入区与第三P 注入区间隔,第三N 注入区与第四P 注入区间隔。本发明的结构使DTSCR器件具有更小的面积。

    技术研发人员:杨兆年;胡耀博;毛盼;刘俊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1.0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27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