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停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及一系列政策的开展,并伴随着我国社会化经济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今年9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75亿辆,预计在年底将超过2.8亿辆,新车生产和销售蝉联世界第一,总体而言属于年轻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作为传统“静态停车设施”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发展需求,停车位这种要从静态基础设施向更加高效的立体停车库进行转变,其使用性能将很大程度上对汽车消费起到刺激作用。目前市面上有如下的立体停车装置已经投入使用,但不同程度都存在一定问题及缺陷:
(1)巷道堆垛式停车库:通过巷道堆垛机或特种起重机将汽车水平且同时垂直移动到预定泊车位置或相反取出汽车的机械式停车设备。适用于大规模社会公用停车楼或是地下停车场,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程度较高,设备也要求存车空间相对独立,其电气化程度较高,导致设备运行要求干扰小,且设备成本较高。
(2)垂直循环式停车库:通过一个垂直循环运动的支撑板系统存取停放汽车的机械式停车设备。占地面积小,有效利用土地空间,操作简单。但停取车时间较长,设备结构复杂,没有完善的闭锁和监测系统,需要采用足够的安全措施和消防系统。
(3)简易升降式停车库:在同一层上采用搬运台车或起重机平面移动车辆,或使支撑板平面横移实现存取停放车辆,亦可用搬运台车和升降机配合实现多层平面移动存取停放车辆的机械式停车设备。结构简单,但每一辆车的停放会影响其他车辆的停放,停车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立体停车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立体停车库停车效率低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所述立体停车装置包括:
升降横移机构,所述升降横移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横移组件,所述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升降组件的一侧,所述横移组件上设置有梳齿板,所述梳齿板用于承载车辆,所述横移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梳齿板横移,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横移组件上升或下降;
载车平台,所述载车平台设置于所述横移组件背离所述升降组件的一侧,所述载车平台上设置有多个停车单元;以及,
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载车平台上,所述旋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优选地,所述升降横移机构还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轨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上升或下降,所述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横移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梳齿板沿所述第二导轨横移。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链轮、起重链、第一驱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链轮下方的起重箱,所述起重链绕设于所述链轮上,所述起重链的第一端与起重箱连接,所述起重链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链轮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导轨上升或下降。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轨朝向所述第一导轨的一端设置有卡槽盒,所述卡槽盒卡合在所述第一导轨上,且所述卡槽盒能沿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和/或,
所述第一导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壁滑动抵接,所述第一导向轮背离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移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齿条以及与所述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梳齿板朝向所述齿条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齿条上啮合滚动,以带动所述梳齿板横移。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横移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两侧壁滑动抵接,所述梳齿板的外侧还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载车平台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载车平台上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端口对应所述通孔设置,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支撑柱和旋转机构,所述支撑柱穿过所述通孔并活动插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还套设有限位环,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限位环上,所述旋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套筒相对所述支撑柱旋转,以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齿圈以及与所述齿圈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载车平台背离所述套筒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齿圈套设于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所述齿圈的一侧与所述载车平台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通过安装架设置在所述限位环上,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齿圈旋转滚动,以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优选地,所述环形凸缘对应所述通孔的边沿设置,所述环形凸缘背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与所述齿圈抵接,所述环形凸缘的形状和所述齿圈的形状适配。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外周还套设有限位轴承和滚柱推力轴承,所述限位轴承设置于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所述限位轴承内圈与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壁过盈配合所述滚柱推力轴承位于所述限位轴承和所述环形凸缘之间,所述滚柱推力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凸缘抵接,所述滚柱推力轴承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环抵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将升降组件上下设置,在升降组件的一侧设置横移组件,且横移组件可在升降组件上沿上下移动;在横移组件上设置用于承载车辆的梳齿板,横移组件可驱动梳齿板沿左右方向移动,并在横移组件背离升降组件的一端设置有载车平台,该载车平台上设置有旋转机构,用于驱动载车平台水平旋转。在停车时,升降组件驱动横移组件上升,此时横移组件上的梳齿板带动车辆上升到载车平台所在的高度;然后横移机构驱动梳齿板朝向载车平台的一端移动,以将车辆对应移动到载车平台的端部,然后梳齿板可以将汽车从升降横移机构转移到对应的可水平旋转的载车平台的停车单元上,存放的整个过程是不需要人为参与的,提高了停车效率,保证了该停车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这种立体停车装置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占地面积,在有限的空间内预留了更多的停车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立体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立体停车装置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立体停车装置中升降横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立体停车装置中横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立体停车装置中载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2、图3和图5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2、图3和图5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发明提出一种立体停车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立体停车装置包括升降横移机构、载车平台60以及旋转机构,升降横移机构包括升降组件30和横移组件50,横移组件50设置于升降组件30的一侧,横移组件50上设置有梳齿板40,梳齿板40用于承载车辆,横移组件50用于驱动梳齿板40沿水平方向横移,升降组件30用于驱动横移组件50上升或下降;载车平台60设置于横移组件50背离升降组件30的一侧,载车平台60上设置有多个停车单元;旋转机构设置于载车平台60上,旋转机构用于驱动载车平台60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将升降组件30上下设置,在升降组件30的一侧设置横移组件50,且横移组件50可在升降组件30上沿上下移动;在横移组件50上设置用于承载车辆的梳齿板40,横移组件50可驱动梳齿板40沿左右方向移动,并在横移组件50背离升降组件30的一端设置有载车平台60,该载车平台60上设置有旋转机构,用于驱动载车平台60水平旋转。在停车时,升降组件30驱动横移组件50上升,此时横移组件50上的梳齿板40带动车辆上升到载车平台60所在的高度;然后横移机构驱动梳齿板40朝向载车平台60的一端移动,以将车辆对应移动到载车平台60的端部,然后梳齿板40可以将汽车从升降横移机构转移到对应的可水平旋转的载车平台60的停车单元上,存放的整个过程是不需要人为参与的,提高了停车效率,保证了该停车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这种立体停车装置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占地面积,在有限的空间内预留了更多的停车位。
如图3所示,升降横移机构还包括第一导轨10和第二导轨20,第二导轨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轨10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导轨20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导轨10上,升降组件30设置于第一导轨10上,升降组件30用于驱动第二导轨20沿第一导轨10上升或下降,横移组件50设置于第二导轨20上,横移组件50用于驱动梳齿板40沿第二导轨20横移。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轨20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导轨20的左侧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导轨10上的上端,且第二导轨20可沿第一导轨10上下移动。在第一导轨10上设置升降机构,当停车时,用户将车辆开到梳齿板40上后,升降机构驱动第二导轨20沿第一导轨10上升到需要停车的高度,然后第二导轨20上的横移机构驱动梳齿板40在第二导轨20上沿左右方向移动到对应位置,通过梳齿板40的升降和横移配合,从而实现车辆的准确自动停车。
如图3所示,升降组件30包括链轮31、起重链32、第一驱动件33以及设置于链轮31下方的起重箱34,起重链32绕设于链轮31上,起重链32的第一端与起重箱34连接,起重链32的第二端与第二导轨20连接,第一驱动件33用于驱动链轮31旋转,以带动第二导轨20上升或下降。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3优选为第一电机。第一导轨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第一导轨10的下端设置第二支撑板,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起重箱34,将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将链轮31也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链轮31的中心轴连接,以驱动链轮31旋转。在链轮31上绕设有起重链32,且起重链32的一端与起重箱34连接,起重链3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导轨20上,当第一电机驱动链轮31旋转时,起重箱34上升而带动第二导轨20沿第一导轨10下降,进而实现梳齿板40的下降。当需要梳齿板40上升时,将链轮31朝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可实现。
并且,第二导轨20朝向第一导轨10的一端设置有卡槽盒22,卡槽盒22卡合在第一导轨10上,且卡槽盒22可沿第一导轨10的延伸方向滑动。每个第二导轨20上均设置有卡槽盒22,两个卡槽盒22之间连接有连接杆23,起重链32的第二端与连接杆23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导轨20的左端都设置有卡槽盒22,卡槽盒22卡接于第一导轨10的右侧,且卡槽盒22可沿第一导轨10的右侧上下滑动,每个卡槽盒22内都设置有支出块。第一电机驱动链轮31转动,起重链32一端与对重箱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23连接,通过起重链32起重的方式实现梳齿板40的上下移动。在第一导轨10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梳齿板40位移信息的位移传感器,当梳齿板40上移到实际需要位置时,每个卡槽盒22上的支出块会触及位移传感器,实现电机的停转。
进一步地,第一导轨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11,第一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轨10的延伸方向相同,升降组件30还包括第一导向轮35,第一导向轮3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槽11的两侧壁滑动抵接,第一导向轮35背离第一滑槽11的槽底的一侧与卡槽盒22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轨10为工字型竖直放置的导轨,第一导轨10上的第一滑槽11也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第一滑槽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向轮35,且第一导向轮3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滑槽11的两侧壁滑动抵接。在梳齿板40和第二导轨20升降运动中,第一导向轮35也在第一滑槽11内滑动,对第一导轨10的整体受力起到了前后限位的作用且使得整个第二导轨20和梳齿板40上移运动更容易,减少了第一电机的损耗。
如图4所示,横移组件50包括第二驱动件51、齿条以及与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52,齿条设置于第二导轨20的一侧,第一齿轮52设置于梳齿板40朝向齿条的一侧,第二驱动件51用于驱动第一齿轮52在齿条上啮合滚动,以带动梳齿板40往复移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51为第二电机,第二导轨20为工字型水平放置的导轨。在梳齿板40的下方开设两条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道,使得两条槽道分别与水平工字导轨契合。在一条第二导轨20的内侧设有齿条,第一齿轮52置于齿条和梳齿板40之间,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齿轮52在齿条上啮合滚动,从而使得梳齿板40水平横移达到指定位置,进而完成整个车辆的停车过程。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导轨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21,第二滑槽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轨20的延伸方向相同,横移组件50还包括第二导向轮53,第二导向轮5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槽21的两侧壁滑动抵接,梳齿板40的外侧还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朝向第二导轨20的一侧与第二导向轮53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导轨20外侧表面设有第二滑槽21,第二滑槽21上有横向导向的第二导向轮53,该第二导向轮53既起到了限位作用,防止梳齿板40脱离第二导轨20。同时在第二导轨20上还延伸出连接板,连接板沿上下方向延伸,这样第二导向轮53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21内的同时,第二导向轮53的一侧与连接板连接,这样当梳齿板40沿左右方向移动时,第二导向轮53同时沿第二滑槽21移动,对梳齿板40在第二导轨20上的移动起到一定的横向导向作用,使得梳齿板40的横移更加方便。
如图5所示,载车平台60上开设有通孔,载车平台60对应通孔处设置有套筒61,套筒61朝远离载车平台60的一侧延伸,旋转机构包括支撑柱64和旋转机构,支撑柱64穿过通孔并活动插设于套筒61内,旋转机构设置于支撑柱64上,旋转机构用于驱动套筒61相对支撑柱64旋转,以对应驱动载车平台60旋转。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水平设置的载车平台60的中心处开设通孔,在通孔的外周设置中空的套筒61,套筒61的上下两端均呈开口设置,且套筒61朝上延伸。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柱64从通孔的下方穿过通孔并活动插设于套筒61内。在支撑柱64还设置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可驱动套筒61水平旋转,从而实现载车平台60的水平旋转。当用户在需要停车时,驱动机构旋转到车辆所对应的位置处,从而车辆可以停到载车平台60上相应的位置处,从而提高停车效率,防止用户因找空车位而浪费很多时间。并且,该实施例中的载车平台60被广泛应用于小区、商场、广场、绿化草坪等。其主要承载部分位于绿化草坪之上,整体装置在保证绿化面积和居民采光的条件下尽可能少的占用宝贵的地面空间资源,且具有造型新颖独特,结构简单稳定,使用高效,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其中,水平旋转的载车平台60共设计有8个独立的停车单元,每层4个停车单元,旋转机构由支撑板和支撑柱64组成,支撑柱64固定在地面上,4个停车单元环形组合成的载车平台60通过套筒61套放在支撑柱64上,4个停车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载车平台60,载车平台60分为两层,升降装置上只设计一个空置平台,通过升降横移机构来实现车辆从地面转运到8个活动停车单元的目的;并且,上下两层载车平台60都可独立旋转,通过旋转来将升降横移机构上的车辆运输到空车位上。
如图6所示,旋转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70、齿圈63以及与齿圈63啮合的第二齿轮,齿圈63套设于环形凸缘62的外周,齿圈63的一侧与载车平台60连接,第三驱动件70用于驱动第二齿轮相对齿圈63旋转滚动,以带动载车平台60旋转。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70为驱动电机。将电机设置于支撑柱64的一侧,且电机和支撑柱64之间间隔设置。电机包括本体和输出轴,在输出轴与第二齿轮的中心连接,在第二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齿轮啮合的齿圈63,并且该齿圈63套设于环形凸缘62的外周。齿圈63的上侧与载车平台60连接,当开启电机时,电机的输出轴旋转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从而实现齿圈63相对支撑柱64旋转,由于齿圈63与载车平台60连接,进而齿圈63的旋转带动载车平台60的水平旋转。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70可以为丝杆等可以实现输出轴旋转的第三驱动件70。
如图6所示,载车平台60背离套筒61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凸缘62,环形凸缘62设置于通孔的外边沿,环形凸缘62背离载车平台60的一端与齿圈63抵接,环形凸缘62的形状和齿圈63的形状适配。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载车平台60背离套筒61的一侧设置环形凸缘62,环形凸缘62起到限位的作用,且环形凸缘62的形状和齿圈63的形状一致,以使得环形凸缘62背离载车平台60的一侧与齿圈63的上端抵接。从而可以实现环形凸缘62和齿圈63之间的连接,防止齿圈63在支撑柱64上的位置移动,导致影响载车平台60的旋转。
其中,齿圈63的内侧壁和支撑柱64的外侧壁形成有间隙,间隙内还设置有限位轴承65,限位轴承65套设于支撑柱64的外周,限位轴承65内圈与支撑柱64的外侧壁过盈配合。该限位轴承65能够限定旋转机构的位置,此外,在套筒61和支撑柱64之间还设置有限位顶珠67,该限位顶珠67位于载车平台60的上方。具体地,在支撑柱64中间钻孔,中间塞入弹性元件,在弹性元件的两端设置钢制小球,套筒61上对应弹性元件的位置处也设置对应的配合孔以与支撑柱64的中间钻孔配合,其孔位分布为相隔90°的四个孔位,在旋转时,可每次限位其中相隔180°的两个孔,以使得水平旋转的载车平台60每次转动90°、180°、270°进行精准限位以提高系统稳定性,装置本身具有的限位顶珠67也可以保证精准定位和抵抗外界干扰能力。
此外,支撑柱64的外周还套设有限位环68和滚柱推力轴承66,限位环68设置于支撑柱64远离载车平台60的一端,滚柱推力轴承66位于限位轴承65和环形凸缘62之间,滚柱推力轴承66的一端与环形凸缘62抵接,滚柱推力轴承66的另一端与限位环68抵接,限位环68与支撑柱64的外侧壁过盈配合,限位环68的外侧通过安装架90与第三驱动件70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支撑柱64的外周还套设有限位环68和滚柱推力轴承66,其中,限位环68位于支撑柱64的下端,用于限定载车平台的位置,防止载车平台在旋转的过程中向下滑落。将滚柱推力轴承66设置于限位轴承68和环形凸缘之间,用于对限位轴承68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有助于载车平台的旋转。且限位环68的外周通过安装架90与电机连接,防止电机直接接触到限位环68而损坏限位环68。
进一步地,套筒61靠近载车平台60的一端设置有加强筋80,加强筋80自套筒61的外侧壁朝向载车平台60延伸。其中,加强筋8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80沿套筒61的外周间隔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套筒61的下端设置有倾斜的加强筋80,加强筋80的一端与套筒61的外侧壁连接,加强筋80的另一端与载车平台60连接,从而使加强筋80、套筒61以及载车平台60围绕成一个三角形结构,以加强载车平台60和套筒6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加强筋8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加强筋80呈间隔均匀布置,从而进一步加强载车平台60和套筒61直接的连接强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停车装置包括:
升降横移机构,所述升降横移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横移组件,所述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升降组件的一侧,所述横移组件上设置有梳齿板,所述梳齿板用于承载车辆,所述横移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梳齿板横移,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横移组件上升或下降;
载车平台,所述载车平台设置于所述横移组件背离所述升降组件的一侧,所述载车平台上设置有多个停车单元;以及,
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载车平台上,所述旋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横移机构还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导轨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上升或下降,所述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横移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梳齿板沿所述第二导轨横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链轮、起重链、第一驱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链轮下方的起重箱,所述起重链绕设于所述链轮上,所述起重链的第一端与起重箱连接,所述起重链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链轮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导轨上升或下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轨朝向所述第一导轨的一端设置有卡槽盒,所述卡槽盒卡合在所述第一导轨上,且所述卡槽盒能沿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和/或,
所述第一导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壁滑动抵接,所述第一导向轮背离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齿条以及与所述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梳齿板朝向所述齿条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齿条上啮合滚动,以带动所述梳齿板横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横移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两侧壁滑动抵接,所述梳齿板的外侧还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轮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平台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载车平台上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端口对应所述通孔设置,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支撑柱和旋转机构,所述支撑柱穿过所述通孔并活动插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还套设有限位环,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限位环上,所述旋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套筒相对所述支撑柱旋转,以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齿圈以及与所述齿圈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载车平台背离所述套筒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齿圈套设于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所述齿圈的一侧与所述载车平台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通过安装架设置在所述限位环上,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齿圈旋转滚动,以驱动所述载车平台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缘对应所述通孔的边沿设置,所述环形凸缘背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与所述齿圈抵接,所述环形凸缘的形状和所述齿圈的形状适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外周还套设有限位轴承和滚柱推力轴承,所述限位轴承设置于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载车平台的一端,所述限位轴承内圈与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壁过盈配合,所述滚柱推力轴承位于所述限位轴承和所述环形凸缘之间,所述滚柱推力轴承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凸缘抵接,所述滚柱推力轴承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环抵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