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3


    本发明涉柔性显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由于其相对复杂的电路架构使得其具有广视角、超高对比度、低功耗、响应快速等优点,但是由于制程以及设备等因素使得其在微观的均一性有不足。尤其是pmos(n型衬底、p沟道,靠空穴的流动运送电流的mos管)器件的薄膜晶体管(tft)特性不均,会导致amoled在低亮情况下的显示器亮度不均匀(mura)以及色偏情况。

    对于一些高端显示面板,消费者倾向于窄边框和全面屏设计,目前的高端手机都采用的是面板下设置相机的结构(cameraunderpanel),如图1所示,这就导致摄像孔11附近的密集结构设计困难,一般在摄像孔11附近的复位线12连接每一行子像素,而每一行子像素在摄像孔11附近断开通过摄像孔11附近的椭圆形线连接,上下行子像素并没有并联连接,这种设计摄像孔11附件的复位线12的复位能力比显示区的复位能力要强,其中阳极走线的复位电压更低,在低灰阶的面板显示下amoled的阳极起亮慢,屏幕在显示的时候摄像孔11附近出现显示器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发光时间变短,因此造成低灰阶品味差。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显示面板,用以提高透光区的信号复位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相邻两行的子像素之间并联连接,像素之间的阻抗减小,面板上的电压更加接近,这可以使面板上的压降减小,提高透光区的信号复位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矩阵式的分布于所述显示区且包围所述透光区;以及复位信号线,设于所述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复位信号线分别连接每一行子像素;其中,所述每一行子像素之间相互连接,相邻两行的子像素之间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每一行子像素;以及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相邻两行的子像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线形、波形或椭圆形;所述线性包括直线形或折线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线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中;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于第二金属层中;所述第二连接线通过一通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

    进一步地,对应所述透光区的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的部分行子像素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左连接线,设于所述透光区的左侧;以及右连接线,设于所述透光区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连接线与所述右连接线直接连接;或所述左连接线与所述右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不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相邻两行的子像素之间并联连接,像素之间的阻抗减小,面板上的电压更加接近,这可以使面板上的压降减小。在透光区处的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的部分行子像素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间接连接,进而实现透光区对应的第一连接线间接相连,并且透光区对应的行子像素设置并联连接,进而整个复位信号在透光区的电压保持一致,可以使得透光区附近显示器亮度均匀,提升面板的品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显示面板100;

    透光区120;显示区110;复位信号线200;

    第一连接线112;第二连接线121;左连接线1211;

    右连接线1212;通孔122a,122b;子像素1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以用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图式的方向。本发明提到的元件名称,例如第一、第二等,仅是区分不同的元部件,可以更好的表达。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文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形式,本发明不应仅被解释为本文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透光区120、显示区110、复位信号线200、第一连接线112以及第二连接线121。

    所述透光区120用以透过更多的光线;所述透光区120的下方设置光学传感器,用以接收外界的光线。

    所述显示区110包括多个子像素111,所述子像素111矩阵式的分布于所述显示区110且包围所述透光区120。

    所述复位信号线200设于所述显示区110的两侧,所述复位信号线200分别连接每一行子像素111。

    所述每一行子像素111之间相互连接,相邻两行的子像素111之间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线112连接所述每一行子像素111;所述第二连接线121连接所述相邻两行的子像素111。

    对应所述透光区120的部分第一连接线112断开。位于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112断开处的部分行子像素1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121间接连接。

    本发明通过在相邻两行的子像素111之间并联连接,像素之间的阻抗减小,面板上的电压更加接近,这可以使面板上的压降减小。

    在透光区120处的部分第一连接线112断开,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112断开的部分行子像素1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121间接连接,进而实现透光区120对应的第一连接线112间接相连,并且透光区120对应的行子像素111设置并联连接,进而整个复位信号在透光区120的电压保持一致,可以使得透光区120附近显示器亮度均匀,提升面板的品味。

    所述第二连接线121的形状包括线形或波形,线形具体为折线形,波形具体为方波或正弦波。这可以增加第二连接线121的等效电阻,在并联的时候可以降低面板的整个电阻,减小阻抗。

    在制备本发明结构的时候,将所述第一连接线112与所述第二连接线121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中。

    具体地,通过沉积一金属层并图案化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线112与所述第二连接线121。其中,图案化一般通过光刻形式。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铜及其合金。

    所述第二连接线121包括:左连接线1211以及右连接线1212。

    所述左连接线1211设于所述透光区120的左侧;所述右连接线1212设于所述透光区120的右侧。所述左连接线1211与所述右连接线121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112间接连接。

    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在实施例1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为栅极层。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a,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112a形成于第一金属层202a中;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形成于第二金属层204a中。

    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通过一通孔122a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112a,即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并不直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112a,通过通孔122a进行相互的连接。

    换一种方式,即第一连接线112a换线至第二金属层204a中。

    所述第一连接线112a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换一种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02a的投影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线112a。

    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形状为直线形。

    所述第一金属层202a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二金属层204a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不相同。

    在实施例2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02a为栅极层,所述第二金属层204a为源漏电极层。

    具体地,在制备实施例2的结构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基板201a。

    沉积第一金属层202a图案化形成第一连接线112a。

    沉积缓冲层203a于基板201a上并覆盖第一连接线112a。

    在第一连接线112a与第二连接线121a的连接处打孔。

    沉积第二金属层204a图案化形成第二连接线121a,所述第二连接线121a通过通孔122a连接第一连接线112a。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b,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线121b为椭圆形。

    所述左连接线1211b与所述右连接线1212b组成整个椭圆形,该椭圆形的第二连接线121b包围透光区120b。所述左连接线1211b与所述右连接线1212b直接连接。

    实施例3的第二连接线121b与第一连接线112b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通过通孔122b连接,即第二连接线121b与第一连接线112b还可以设置于不同层中。

    另外,在实施例3中的所述左连接线1211b与所述右连接线1212b还可直接相连,这增加了电路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3中所述左连接线1211b与所述右连接线1212b的数量至少为两根,这用于增加电路结构的稳定性,当其中一根断开时,另外一根还能起到连接的作用。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发明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限制。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区;

    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矩阵式的分布于所述显示区且包围所述透光区;以及

    复位信号线,设于所述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复位信号线分别连接每一行子像素;

    其中,所述每一行子像素之间相互连接,相邻两行的子像素之间并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每一行子像素;以及

    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相邻两行的子像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线形、波形或椭圆形;

    所述线性包括直线形或折线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线形成于第一金属层中;

    所述第二连接线形成于第二金属层中;

    所述第二连接线通过一通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应所述透光区的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

    位于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处的部分行子像素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间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

    左连接线,设于所述透光区的左侧;以及

    右连接线,设于所述透光区的右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连接线与所述右连接线直接连接;或

    所述左连接线与所述右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间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不相同。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显示区、复位信号线、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二连接线;本发明通过在相邻两行的子像素之间并联连接,像素之间的阻抗减小,面板上的电压更加接近,这可以使面板上的压降减小。在透光区处的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所述部分第一连接线断开的部分行子像素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间接连接,进而实现透光区对应的第一连接线间接相连,并且透光区对应的行子像素设置并联连接,进而整个复位信号在透光区的电压保持一致,可以使得透光区附近显示器亮度均匀,提升面板的品味。

    技术研发人员:胡凯;苏博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3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26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