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27


    【关联申请】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166211号(申请日:2019年9月12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实施方式涉及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力控制用的半导体装置,使用ldmos(laterallydouble-diffusedmosfet:横型双扩散mosfet)。在ldmos中,要求截止状态时的高耐压和导通状态时的低电阻的两立。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提供能够使得截止状态时的高耐压和导通状态时的低电阻两立的半导体装置。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半导体层;第1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1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与上述第1半导体层分离;上述第2导电型的第4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1半导体层的其他的一部分上;第1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3半导体层与上述第4半导体层之间的部分上及上述第4半导体层中的上述第2半导体层侧的部分上;第2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4半导体层上,与上述第1绝缘膜接触,比上述第1绝缘膜厚;第3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2绝缘膜上;以及电极,设置于上述第1绝缘膜上、上述第2绝缘膜上及上述第3绝缘膜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中(a)~(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第1场绝缘膜及第2场绝缘膜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3中(a)及(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第1场绝缘膜及第2场绝缘膜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4中(a)及(b)是表示半导体装置内的工艺仿真结果的图。

    图5是横轴取x方向上的位置、纵轴取电场强度,而表示电场强度分布的器件仿真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横轴取截止状态时的源极漏极间耐压、纵轴取导通状态时的源极漏极间电阻,而表示耐压与电阻的平衡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是ldmos(laterallydouble-diffusedmosfet:横型双扩散mosfet)。在半导体装置1中,设置有半导体部分10、设置于半导体部分10上的绝缘体部分20及隔着绝缘体部分20而与半导体部分10分离的栅极电极30。

    在半导体部分10,设置有导电型为例如p形的阱层11(第1半导体层)。在阱层11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导电型为例如p型的基体层12(第2半导体层)。另外,导电型为“p形”表示与“p型”相比成为受主的杂质的浓度较低。另外,阱层11的导电型也可以是n型。即,阱层11的导电型和基体层12的导电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基体层12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导电型为例如n 型的源极层13,以与源极层13接触的方式设置有导电型为n型的源极扩展层14。另外,导电型为“n 型”表示与“n型”相比成为施主的杂质的浓度较高。通过源极层13及源极扩展层14,构成第3半导体层。源极层13及源极扩展层14与阱层11分离,在源极层13与阱层11之间及源极扩展层14与阱层11之间,配置有基体层12。

    另一方面,在阱层11的其他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导电型为例如n型的漂移层15。在漂移层15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导电型为例如n 型的漏极层16。通过漂移层15及漏极层16构成第4半导体层。漏极层16与阱层11分离,在漏极层16与阱层11之间配置有漂移层15。漂移层15与基体层12分离,在漂移层15与基体层12之间配置有阱层11的一部分。

    通过阱层11及基体层12、源极层13及源极扩展层14以及漂移层15及漏极层16,构成半导体部分10。半导体部分10包括例如硅(si),通过对例如单晶硅导入杂质而形成。

    在绝缘体部分20设置有栅极绝缘膜21(第1绝缘膜)、第1场绝缘膜22(第2绝缘膜)、第2场绝缘膜23(第3绝缘膜)、蚀刻阻挡膜24(第4绝缘膜)及侧壁25。

    栅极绝缘膜21配置于半导体部分10中的源极扩展层14与漂移层15之间的部分上及漂移层15中的基体层12侧的部分上。

    第1场绝缘膜22设置于漂移层15的一部分上。第1场绝缘膜22与栅极绝缘膜21接触。第1场绝缘膜22比栅极绝缘膜21厚。第1场绝缘膜22可以是locos(localoxidationofsilicon),也可以是sti(shallowtrenchisolation:元件分离绝缘膜)。

    图1表示第1场绝缘膜22为locos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1场绝缘膜22的端部的形状是鸟嘴状,越朝向前端越薄。例如,第1场绝缘膜22具有随着靠近栅极绝缘膜21侧的端部22a而变薄的形状。第1场绝缘膜22的下部与漂移层15的上表面中与第1场绝缘膜22不接触的区域相比位于靠下方,配置于源极层13与漏极层16之间。

    第2场绝缘膜23配置于第1场绝缘膜22上。在从栅极绝缘膜21朝向第1场绝缘膜22的x方向上,第2场绝缘膜23的长度比第1场绝缘膜22的长度短。另外,第2场绝缘膜23与第1场绝缘膜22中的栅极绝缘膜21侧的端部22a分离。

    在x方向上,第2场绝缘膜23的中央位置23cx与第1场绝缘膜22的中央位置22cx相比靠近漏极层16侧。即,若将在x方向上、第2场绝缘膜23的中央位置23cx与第1场绝缘膜22中的栅极绝缘膜21的相反侧的端部22b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并将第1场绝缘膜22的中央位置22cx与第1场绝缘膜的端部22b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则距离l1与距离l2相等或比其更短。即,l1≤l2。

    蚀刻阻挡膜24设置于第1场绝缘膜22与第2场绝缘膜23之间。蚀刻阻挡膜24的材料与第1场绝缘膜22的材料及第2场绝缘膜23的材料不同。例如,栅极绝缘膜21、第1场绝缘膜22及第2场绝缘膜23由硅氧化物(sio)构成,蚀刻阻挡膜24由硅氮化物(sin)构成。

    栅极电极30设置于栅极绝缘膜21上、第1场绝缘膜22上及第2场绝缘膜23上。栅极电极30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例如,由包含杂质的多晶硅构成。

    侧壁25设置于栅极电极30的侧面上。源极扩展层14设置于源极层13的侧方而且是侧壁25中的源极侧的部分的正下方区域。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1场绝缘膜22及第2场绝缘膜23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图2的(a)~(c)以及图3的(a)及(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第1场绝缘膜及第2场绝缘膜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2的(a)所示那样,在半导体部分10的上表面,通过例如热氧化法形成第1场绝缘膜22。在此情况下,第1场绝缘膜22是locos,其端部的形状成为鸟嘴状。在半导体部分10包含硅的情况下,第1场绝缘膜22包含硅氧化物。另外,第1场绝缘膜22可以作为sti而形成。在此情况下,在半导体部分10的上表面形成沟槽,并在沟槽内沉积硅氧化物,由此形成第1场绝缘膜22。

    接下来,如图2的(b)所示那样,整面地形成由与第1场绝缘膜22不同的材料例如硅氮化物构成的蚀刻阻挡膜24。蚀刻阻挡膜24通过例如cvd(chemical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生长)法形成。蚀刻阻挡膜24形成于半导体部分10上及第1场绝缘膜22上。

    接下来,如图2的(c)所示那样,整面地形成第2场绝缘膜23。第2场绝缘膜23例如通过用cvd法沉积硅氧化物而形成。

    接下来,如图3的(a)所示那样,通过例如光刻法,在第2场绝缘膜23上的一部分形成抗蚀剂图案51。接下来,将抗蚀剂图案51作为掩模,将蚀刻阻挡膜24作为阻挡层,实施例如rie(reactiveionetching:反应性离子蚀刻)等的蚀刻。由此,第2场绝缘膜23选择性地被去除,而被印刻图案。接下来,将抗蚀剂图案51去除。

    接下来,如图3的(b)所示那样,对蚀刻阻挡膜24进行蚀刻。由此,将蚀刻阻挡膜24中的未被第2场绝缘膜23覆盖的部分去除。

    之后,通过通常的方法,在半导体部分10内通过离子注入法等形成各半导体层。另外,形成栅极绝缘膜21、栅极电极30及侧壁25等。由此,制造出半导体装置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中,不仅将栅极电极30配置在栅极绝缘膜21上,还配置在第1场绝缘膜22上。由此,能够抑制半导体部分10内的电场的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场绝缘膜22上设置第2场绝缘膜23,并将栅极电极30的漏极侧的端部配置于第2场绝缘膜23上。由此,电场特别容易集中的栅极电极30的漏极侧的端部与半导体部分10之间的距离变长,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场的集中。其结果,设置于半导体装置1的ldmos的源极漏极间耐压提高。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1场绝缘膜22与第2场绝缘膜23之间设置蚀刻阻挡膜24,由此仅蚀刻第2场绝缘膜23,就能够加工成任意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栅极电极30为任意的形状。

    图4的(a)是表示对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101假定的工艺仿真结果的图。图4的(b)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假定的工艺仿真结果的图。

    图5是横轴取x方向上的位置、纵轴取电场强度、而表示电场强度分布的器件仿真结果的曲线图。

    在图5所示的器件仿真中,假定了对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101和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施加了相同的源极漏极间电压的情况。

    如图4的(a)所示那样,在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101中,未设置有第2场绝缘膜23及蚀刻阻挡膜24。与此相对,如图4的(b)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中,在第1场绝缘膜22上设置有第2场绝缘膜23,在第2场绝缘膜23上配置有栅极电极30的漏极侧的端部。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101中,在半导体部分10的表面上电场最强的部分是栅极电极30的漏极侧的端部的正下方部分。因此,在该部分容易发生击穿。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1与半导体装置101相比较,栅极电极30的漏极侧的端部与半导体部分10之间的距离增长,因此上述部分的电场变弱。因此,半导体装置1的源极漏极间耐压比半导体装置101高。

    图6是横轴取截止状态时的源极漏极间耐压、纵轴取导通状态时的源极漏极间电阻(正向电阻)、而表示耐压与电阻的平衡的曲线图。

    如图6所示,设置有第2场绝缘膜23的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3,与未设置有第2场绝缘膜23的比较例1~3相比较,维持同等的正向电阻,并且耐压提高。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能够使得截止状态时的高耐压和导通状态时的低电阻两立的半导体装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意图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该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该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半导体层;

    第1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1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

    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与上述第1半导体层分离;

    上述第2导电型的第4半导体层,设置于上述第1半导体层的其他的一部分上;

    第1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3半导体层与上述第4半导体层之间的部分上及上述第4半导体层中的上述第2半导体层侧的部分上;

    第2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4半导体层上,与上述第1绝缘膜接触,比上述第1绝缘膜厚;

    第3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2绝缘膜上;以及

    电极,设置于上述第1绝缘膜上、上述第2绝缘膜上及上述第3绝缘膜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在从上述第1绝缘膜朝向上述第2绝缘膜的第1方向上,上述第3绝缘膜的长度比上述第2绝缘膜的长度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上述第3绝缘膜与上述第2绝缘膜中的上述第1绝缘膜侧的端部分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在上述第1方向上,上述第3绝缘膜的中央与上述第2绝缘膜中的上述第1绝缘膜的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第1距离,与上述第2绝缘膜的中央与上述第2绝缘膜中的上述第1绝缘膜的相反侧的端部之间的第2距离相等或比其更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还具备第4绝缘膜,该第4绝缘膜设置于上述第2绝缘膜与上述第3绝缘膜之间,由与上述第2绝缘膜的材料及上述第3绝缘膜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上述第1绝缘膜、上述第2绝缘膜及上述第3绝缘膜由硅氧化物构成,上述第4绝缘膜由硅氮化物构成。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上述第2绝缘膜中的上述第1绝缘膜侧的端部越靠近上述第1绝缘膜则越薄。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上述第3半导体层具有源极层,

    上述第4半导体层具有:

    漂移层;以及

    漏极层,杂质浓度比上述漂移层的杂质浓度高,

    上述第2绝缘膜的下部配置于上述源极层与上述漏极层之间。

    技术总结
    实施方式提供能够使得截止状态时的高耐压和导通状态时的低电阻两立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半导体层;第1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第1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层,设置于第2半导体层的一部分上,与第1半导体层分离;第2导电型的第4半导体层,设置于第1半导体层的其他的一部分上;第1绝缘膜,设置于第3半导体层与第4半导体层之间的部分上及第4半导体层中的第2半导体层侧的部分上;第2绝缘膜,设置于第4半导体层上,与第1绝缘膜接触,比第1绝缘膜厚;第3绝缘膜,设置于第2绝缘膜上;以及电极,设置于第1绝缘膜上、第2绝缘膜上及第3绝缘膜上。

    技术研发人员:岩津泰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东芝;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2.2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26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