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
背景技术:
杆塔(poleandtower),支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和架空地线并使它们之间以及与大地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杆形或塔形构筑物。世界各国线路杆塔采用钢结构、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对木和钢筋混凝土的杆形结构称为杆,塔形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烟囱形结构称为塔。不带拉线的杆塔称为自立式杆塔,带拉线的杆塔称为拉线杆塔。中国缺少木材资源,不用木杆,而在应用离心原理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杆以及钢筋混凝土烟囱形跨越塔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就。杆塔是架空配电线路中的基本设备之一,按所用材质可分为木杆、水泥杆和金属杆三种。水泥杆具有使用寿命长,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使用较为广泛。水泥杆中使用最多的是拨梢杆,锥度一般均为1/75,分为普通钢筋混泥土杆和预应力型钢筋混泥土杆。
杆塔按结构形式可分为自立塔和拉线塔两类。自立塔是靠自身的基础来稳固的杆塔。拉线塔是在塔头或塔身上安装对称拉线以稳固支撑杆塔,杆塔本身只承担垂直压力。这种杆塔节约钢材近40%,但是拉线分布多占地,对农林业的机耕不利,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由于拉线塔机械性能良好,能抗风暴袭击和线路断线的冲击,结构稳定,因而电压越高的线路应用拉线塔越多。加拿大魁北克在735千伏线路上又新创出一种悬链塔,经济效益很好。各国在研究1000千伏以上线路时,多以这种塔型为主要对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输电需求在变化,输电线的规格以及长度也在变化。当初架设的杆塔已渐渐难以满足支承架空输电线的需求。要支承架空更多更长的输电线,杆塔需要多方面的改造,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针对杆塔的高度进行改造,只有杆塔的高度增加了,才能更好的对输电线进行支撑架空。因为在城市中,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无法为杆塔的改造提供新的土地,所以杆塔的改造只能在原来位置,在不建造新的基础设施下进行,这样才能无需考虑占地问题。然后,为了减少工程量和资源消耗,杆塔升高改造理应在原杆塔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减少工程量,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资源。最后,改造后杆塔的各部件受力还必须均匀以此保证安全性。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安全性高的杆塔原位升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该装置改造的杆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与杆塔塔脚相接,用于支承和升高杆塔,包括:上底板、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加固角钢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一面与杆塔塔脚相接,另一面与下底板相对;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和加固角钢竖直设置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将上底板和下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与第三加劲板相互垂直;下底板具有螺孔。
具体地,土地资源紧张无法为杆塔的改造提供新的土地,因此本方案装置的设计为改造原有杆塔的塔脚以提升杆塔的高度。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源,又无需占用新的土地。上底板与杆塔塔脚相接,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和加固角钢设置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将上底板和下底板连接,用于支撑受力。下底板底部设计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下底板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包括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所述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皆为矩形,且两个矩形之间有一个角相互重叠;所述第一受力区域位于上底板的正下方,与矩形状的上底板上下重合;所述加固角钢竖直设置在第一受力区域的角上,设置加固角钢的角位于第二受力区域之外;所述第二加劲板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边完全重合,与第三加劲板相接形成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其延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与第三加劲板相交成十字;所述十字将第一受力区域分为四等分。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加劲板;所述第四加劲板竖直设置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平行于第三加劲板,与第二加劲板垂直且相接;所述第四加劲板位于第二受力区域内且将第二受力区域分为二等分。
具体地,装置通过下底板的螺栓安装固定在地面上。装置增加第四加劲板后,受杆塔施加的压力时,装置底部的螺栓所受到的上拔力明显减小。由此证明第四加劲板能使装置更利于受力,第四加劲板的设计合理,使装置的受力更均匀。
进一步地,还包括:地脚螺栓和螺帽;所述地脚螺栓与螺帽分别设置在上底板的四个角,用于将杆塔塔脚固定在上底板上;所述地脚螺栓和螺帽之间设有垫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劲板为矩形状;所述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和第四加劲板为直角梯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劲板宽的长度与第二加劲板上底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为六边形状;所述六边形的第一邻边组与第一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六边形的第二邻边组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分别为六边形的一组邻边,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中的邻边与对边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35-345mm,所述第二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22-369mm。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的间距为245-255mm。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厚度为15-25mm。
具体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尺寸和间距一般不宜改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使杆塔的升高改造在原有的塔座位置上进行,改造无需消耗额外的土地资源。
(2)使杆塔的升高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减少了工程量和改造用时,减小了停电对用户的影响。
(3)装置各部分位置和数量的设计使装置更能利于受力,以此提升了原位升高后杆塔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俯视图(1);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俯视图(2);
图3为本发明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加劲板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加劲板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加劲板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第三加劲板3、加固角钢4、上底板5、下底板6、地脚螺栓7、螺帽8、垫板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与杆塔塔脚相接,用于支承和升高杆塔,图1、图2和图3分别为本发明装置的俯视图(1)、俯视图(2)和正视图,如图所示,包括:上底板5、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第三加劲板3、加固角钢4和下底板6;所述上底板5一面与杆塔塔脚相接,另一面与下底板6相对;所述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第三加劲板3和加固角钢4竖直设置在上底板5与下底板6之间,将上底板5和下底板6连接;所述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与第三加劲板3相互垂直;下底板5具有螺孔。
具体地,土地资源紧张无法为杆塔的改造提供新的土地,因此本方案装置的设计为改造原有杆塔的塔脚以提升杆塔的高度。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源,又无需占用新的土地。上底板5与杆塔塔脚相接,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第三加劲板3和加固角钢4设置在上底板5与下底板6之间,将上底板5和下底板6连接,用于支撑受力。下底板6底部设计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下底板6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6包括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所述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皆为矩形,且两个矩形之间有一个角相互重叠;所述第一受力区域位于上底板5的正下方,与矩形状的上底板5上下重合;所述加固角钢4竖直设置在第一受力区域的角上,设置加固角钢4的角位于第二受力区域之外;所述第二加劲板2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边完全重合,与第三加劲板3相接形成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其延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劲板1;所述第一加劲板1、第二加劲板2与第三加劲板3相交成十字;所述十字将第一受力区域分为四等分。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加劲板;所述第四加劲板竖直设置在上底板5与下底板6之间,平行于第三加劲板3,与第二加劲板2垂直且相接;所述第四加劲板位于第二受力区域内且将第二受力区域分为二等分。
具体地,装置通过下底板6的螺栓安装固定在地面上。装置增加第四加劲板后,受杆塔施加的压力时,装置底部的螺栓所受到的上拔力明显减小。由此证明第四加劲板能使装置更利于受力,第四加劲板的设计合理,使装置的受力更均匀。
进一步地,还包括:地脚螺栓7和螺帽8;所述地脚螺栓7与螺帽8分别设置在上底板5的四个角,用于将杆塔塔脚固定在上底板5上;所述地脚螺栓7和螺帽8之间设有垫板9。
进一步地,图4为本发明第一加劲板的正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加劲板的正视图,图6为本发明第三加劲板的正视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加劲板1为矩形状;所述第二加劲板2、第三加劲板3和第四加劲板为直角梯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劲板1宽的长度与第二加劲板2上底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6为六边形状;所述六边形的第一邻边组与第一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六边形的第二邻边组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分别为六边形的一组邻边,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中的邻边与对边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35-345mm,所述第二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22-369mm。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5与下底板6之间的间距为245-255mm。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5和下底板6的厚度为15-25mm。
具体地,上底板5和下底板6的尺寸和间距一般不宜改动。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杆塔塔脚相接,用于支承和升高杆塔,包括:上底板、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加固角钢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一面与杆塔塔脚相接,另一面与下底板相对;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和加固角钢竖直设置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将上底板和下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与第三加劲板相互垂直;下底板具有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板包括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所述第一受力区域和第二受力区域皆为矩形,且两个矩形之间有一个角相互重叠;所述第一受力区域位于上底板的正下方,与矩形状的上底板上下重合;所述加固角钢竖直设置在第一受力区域的角上,设置加固角钢的角位于第二受力区域之外;所述第二加劲板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边完全重合,与第三加劲板相接形成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其延伸方向设置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与第三加劲板相交成十字;所述十字将第一受力区域分为四等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加劲板;所述第四加劲板竖直设置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平行于第三加劲板,与第二加劲板垂直且相接;所述第四加劲板位于第二受力区域内且将第二受力区域分为二等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脚螺栓和螺帽;所述地脚螺栓与螺帽分别设置在上底板的四个角,用于将杆塔塔脚固定在上底板上;所述地脚螺栓和螺帽之间设有垫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劲板为矩形状;所述第二加劲板、第三加劲板和第四加劲板为直角梯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劲板宽的长度与第二加劲板上底的长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板为六边形状;所述六边形的第一邻边组与第一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六边形的第二邻边组与第二受力区域的一组邻边重合;所述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分别为六边形的一组邻边,第一邻边组和第二邻边组中的邻边与对边相互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35-345mm,所述第二受力区域的边长为322-369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的间距为245-25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杆塔原位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厚度为15-25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