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某项目为一种景观建筑,在建筑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围墙。传统的围墙基本采用砖砌围墙或者为混凝土围墙,这种围墙无法达到自然效果,与本项目中的建筑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从而出现一种违和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围墙体统无法与自然景观及景观建筑相融合的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和立柱;还包括有内雨棚架和外雨棚架;所述围墙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和设置在夯土墙顶部的混凝土压顶;所述夯土墙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且夯土墙的顶部与型钢骨架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在相邻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纵杆;所述外雨棚架位于围墙的外侧,且由内而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外雨棚架包括有斜龙骨、下连接块、上连接块和钢木檩条;所述斜龙骨有一组,沿着围墙的长轴向间隔设置,每根斜龙骨均由木材制成;所述下连接块连接在斜龙骨的下部,在下连接块与混凝土压顶之间连接有下撑杆;所述上连接块连接在斜龙骨的上部,在上连接块与对应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上撑杆;所述钢木檩条有一组、沿斜龙骨的倾斜方向间隔布置在一组斜龙骨的顶面;在钢木檩条的顶部铺设有玻璃面板;
所述立柱有一组,沿着围墙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围墙的内侧;所述立柱与支撑柱对应设置;在相邻的立柱之间连接有连接梁;
所述内雨棚架位于围墙的内侧、由外而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并且内雨棚架的外侧边位于外雨棚架的上方;所述内雨棚架包括有上弦杆、下弦杆、腹杆和钢檩条;所述上弦杆有一组,一组上弦杆与一组立柱对应设置;所述上弦杆倾斜连接在立柱与支撑柱的上部之间,并且上弦杆的顶部与立柱的顶端平齐;在一组上弦杆的顶部、对应立柱的位置处连接有顶部连梁;所述上弦杆包括有上弦杆单元、第一暗螺栓和第二暗螺栓;所述上弦杆单元有两根,两根上弦杆单元的下部夹持在立柱的前后侧,两根上弦杆单元的上部夹持在支撑柱的前后侧;所述上弦杆单元包括有第一钢弦杆和第一木弦杆;所述第一钢弦杆的断面呈倒置的l形,包在第一木弦杆的两个侧面上,且第一钢弦杆的竖边紧贴立柱的侧面和支撑柱的侧面;所述第一暗螺栓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和立柱中,将上弦杆单元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暗螺栓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和支撑柱中,将上弦杆单元与支撑柱连接;所述下弦杆倾斜设置在上弦杆的下方,且该下弦杆包括有下弦杆单元、第三暗螺栓和第四暗螺栓;所述下弦杆单元有两根,分别加持在立柱的前后侧,并且下弦杆单元由木材制成;所述第三暗螺栓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和立柱中,将下弦杆单元与立柱连接;所述第四暗螺栓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和支撑柱中,将下弦杆单元与支撑柱连接;
所述腹杆有一组,平行间隔连接在布置在上弦杆与下弦杆之间;所述腹杆由木材制成,腹杆的上端插接在两根上弦杆单元之间的间隙中,腹杆的下端插接在两根下弦杆单元之间的间隙中;在钢檩条的顶部铺设有青砖面层。
优选的,所述立柱与围墙之间的间距为2.5m~3m;所述内雨棚架的宽度为3m~3.3m;所述外雨棚架的宽度为1.2m~1.4m。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压顶中设有钢筋骨架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沿着围墙的长轴向通长设置在混凝土压顶中,并且保温层的顶部与混凝土压顶的顶面平齐,保温层的底部与混凝土压顶的底部平齐;所述钢筋骨架设置在保温层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压顶的侧面上埋设有用以连接下撑杆的埋板。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中,并且支撑柱的底端与夯土墙内的型钢骨架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
优选的,所述钢木檩条包括有第一钢檩条单元和第一木檩条单元;所述第一钢檩条单元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一钢檩条单元的横边与一组斜龙骨连接;所述第一木檩条单元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一木檩条单元紧贴第一钢檩条单元的竖边外侧;所述上连接块为钢包木结构,包括有第一连接条和第一木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的竖向切面呈倒置的l形,并且第一连接条的横边紧贴一组斜龙骨的底面;所述第一木连接条压接在第一连接条中。
优选的,所述钢檩条包括有第二钢檩条单元和第三钢檩条单元;所述第二钢檩条单元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二钢檩条单元的横边与一组上弦杆焊接连接;所述第三钢檩条单元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三钢檩条单元的侧面与第三钢檩条单元的竖边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青砖面层由下层青砖块和上层青砖块铺设而成;所述下层青砖块有多组,沿着内雨棚架的倾斜方向设置,并且位于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的下部压接在位于下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的上端;在每组下层青砖块的底部设置有托接板;所述托接板的上端设置有挂钩,且挂钩挂接在对应的钢檩条上;所述托接板的下端设置有挡板,且挡板挡设在下层青砖块的下端面上;所述托接板通过第一紧固件与钢檩条连接;所述下层青砖块与托接板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上层青砖块有多组、与下层青砖块对应铺设,并且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与下方的一组上层青砖块拼接连接。
一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型钢骨架。
步骤二:贴着型钢骨架的边安装夯土墙的模板。
步骤三:分层夯填预先调配的夯土墙的土体材料;每层夯土墙的填土厚度为不大于200mm,每层夯土墙的填土夯至70~80mm。
步骤四:夯土墙夯至设计高度后,浇筑混凝土压顶。
步骤五:施工支撑柱。
步骤六:安装外雨棚架和内雨棚架;至此施工完毕。
步骤七:在外雨棚架的顶部施工玻璃面板,在内雨棚架的顶部施工青砖面层,至此施工结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夯土墙的墙体材料为土体,具有经济、低碳和节省成本的的优点,另外,墙体采用土体制成,其外形更加贴近建筑物周边的景观,更与自然景观及景观建筑相融合。
2、本发明中的夯土墙为早年间人民建房子,垒土墙工艺;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夯土工艺渐渐被遗忘,该做法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再者材料取之方便,节省成本。
3、本发明在夯土墙的顶部设置压顶,在压顶的顶部设置外雨棚架和内雨棚架;同时,外雨棚架的顶部覆盖玻璃面板,内雨棚架的顶部覆盖青砖面层;这种结构不仅受力明确,而且整个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与周围的建筑及自然环境相匹配,解决了采用传统的围墙会出现与周围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出现违和现象的技术问题。
4、本发明在夯土墙中设置型钢骨架,将夯土与钢结构合理结合,从而使整个夯土墙能够作为一种稳定的受力结构,可以很好的承担荷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外雨棚架与围墙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混凝土压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型钢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立柱与上弦杆、下弦杆的连接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立柱与上弦杆、下弦杆的连接结构侧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托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上弦杆、下弦杆与支撑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钢檩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青砖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钢木檩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下撑杆连接在外雨棚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围墙、1.1-夯土墙、1.2-混凝土压顶、1.2.1-钢筋骨架、1.2.2-保温层、1.3-型钢骨架、1.3.1-竖板、1.3.2-横板、2-立柱、3-支撑柱、4-内雨棚架、4.1-上弦杆、4.1.1-上弦杆单元、4.1.1a-第一钢弦杆、4.1.1b-第一木弦杆、4.1.2-第一暗螺栓、4.1.3-第二暗螺栓、4.2-下弦杆、4.2.1-下弦杆单元、4.2.2-第三暗螺栓、4.2.3-第四暗螺栓、4.3-腹杆、4.4-钢檩条、4.4.1-第二钢檩条单元、4.4.2-第三钢檩条单元、5-外雨棚架、5.1-斜龙骨、5.2-下连接板、5.3-上连接板、5.3.1-斜龙骨连接框、5.3.2-上撑杆连接板、5.3.3-木块、5.4-钢木檩条、5.4.1-第一钢檩条单元、5.4.2-第一木檩条单元、6-纵杆、7-下撑杆、8-上撑杆、9-玻璃面板、10-连接梁、11-顶部连梁、12-青砖面层、12.1-下层青砖块、12.2-上层青砖块、12.3-托接板、12.3.1-挂钩、12.3.2-挡板、12.4-第一紧固件、12.5-第二紧固件、13-埋板、14-抗剪键、15-第一凹槽、16-第二凹槽、
17-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3所示,这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1和立柱2;还包括有内雨棚架4和外雨棚架5;所述围墙1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1.1和设置在夯土墙1.1顶部的混凝土压顶1.2;所述夯土墙1.1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1.3,且夯土墙1.1的顶部与型钢骨架1.3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1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3,在相邻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纵杆6;所述外雨棚架5位于围墙1的外侧,且由内而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外雨棚架5包括有斜龙骨5.1、下连接板5.2、上连接板5.3和钢木檩条5.4;所述斜龙骨5.1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设置,每根斜龙骨5.1均由木材制成;所述下连接板5.2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下部,在下连接板5.2与混凝土压顶1.2之间连接有下撑杆7;所述上连接板5.3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上部,在上连接板5.3与对应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上撑杆8;所述钢木檩条5.4有一组、沿斜龙骨5.1的倾斜方向间隔布置在一组斜龙骨5.1的顶面;在钢木檩条5.4的顶部铺设有玻璃面板9;
所述立柱2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围墙1的内侧;所述立柱2与支撑柱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连接有连接梁10;
所述内雨棚架4位于围墙1的内侧、由外而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并且内雨棚架4的外侧边位于外雨棚架5的上方;所述内雨棚架4包括有上弦杆4.1、下弦杆4.2、腹杆4.3和钢檩条4.4;所述上弦杆4.1有一组,一组上弦杆4.1与一组立柱2对应设置;所述上弦杆4.1倾斜连接在立柱2与支撑柱3的上部之间,并且上弦杆4.1的顶部与立柱2的顶端平齐;在一组上弦杆4.1的顶部、对应立柱2的位置处连接有顶部连梁11;所述上弦杆4.1包括有上弦杆单元4.1.1、第一暗螺栓4.1.2和第二暗螺栓4.1.3;所述上弦杆单元4.1.1有两根,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下部夹持在立柱2的前后侧,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上部夹持在支撑柱3的前后侧;所述上弦杆单元4.1.1包括有第一钢弦杆4.1.1a和第一木弦杆4.1.1b;所述第一钢弦杆4.1.1a的断面呈倒置的l形,包在第一木弦杆4.1.1b的两个侧面上,且第一钢弦杆4.1.1a的竖边紧贴立柱2的侧面和支撑柱3的侧面;所述第一暗螺栓4.1.2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立柱2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立柱2连接;所述第二暗螺栓4.1.3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支撑柱3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支撑柱3连接;所述下弦杆4.2倾斜设置在上弦杆4.1的下方,且该下弦杆4.2包括有下弦杆单元4.2.1、第三暗螺栓4.2.2和第四暗螺栓4.2.3;所述下弦杆单元4.2.1有两根,分别加持在立柱2的前后侧,并且下弦杆单元4.2.1由木材制成;所述第三暗螺栓4.2.2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和立柱2中,将下弦杆单元4.2.1与立柱2连接;所述第四暗螺栓4.2.3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和支撑柱3中,将下弦杆单元4.2.1与支撑柱3连接;
所述腹杆4.3有一组,平行间隔连接在布置在上弦杆4.1与下弦杆4.2之间;所述腹杆4.3由木材制成,腹杆4.3的上端插接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之间的间隙中,腹杆4.3的下端插接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之间的间隙中;在钢檩条4.4的顶部铺设有青砖面层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2与围墙1之间的间距为2.5m~3m;所述内雨棚架4的宽度为3m~3.3m;所述外雨棚架5的宽度为1.2m~1.4m。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压顶1.2中设有钢筋骨架1.2.1和保温层1.2.2;所述保温层1.2.2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通长设置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保温层1.2.2的顶部与混凝土压顶1.2的顶面平齐,保温层1.2.2的底部与混凝土压顶1.2的底部平齐;所述钢筋骨架1.2.1设置在保温层1.2.2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压顶1.2的侧面上埋设有用以连接下撑杆7的埋板13。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支撑柱3的底端与夯土墙1.1内的型钢骨架1.3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1.2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14。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木檩条5.4包括有第一钢檩条单元5.4.1和第一木檩条单元5.4.2;所述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横边与一组斜龙骨5.1连接;所述第一木檩条单元5.4.2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一木檩条单元5.4.2紧贴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竖边外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檩条4.4包括有第二钢檩条单元4.4.1和第三钢檩条单元4.4.2;所述第二钢檩条单元4.4.1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二钢檩条单元4.4.1的横边与一组上弦杆4.1焊接连接;所述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侧面与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竖边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青砖面层12由下层青砖块12.1和上层青砖块12.2铺设而成;所述下层青砖块12.1有多组,沿着内雨棚架4的倾斜方向设置,并且位于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的下部压接在位于下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的上端;在每组下层青砖块12.1的底部设置有托接板12.3;所述托接板12.3的上端设置有挂钩12.3.1,且挂钩12.3.1挂接在对应的钢檩条4.4上;所述托接板12.3的下端设置有挡板12.3.2,且挡板12.3.2挡设在下层青砖块12.1的下端面上;所述托接板12.3通过第一紧固件12.4与钢檩条4.4连接;所述下层青砖块12.1与托接板12.3通过第二紧固件12.5连接;所述上层青砖块12.2有多组、与下层青砖块12.1对应铺设,并且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与下方的一组上层青砖块12.2拼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青砖块12.1通过第三紧固件17与上弦杆4.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板5.2的竖向切面呈u形,套在斜龙骨5.1的底部;所述下撑杆7在每根斜龙骨5.1的前后侧各布置一根,并且下撑杆7的端部与下连接板5.2的侧面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板5.3包括有斜龙骨连接框5.3.1、上撑杆连接板5.3.2和木块5.3.3;所述第斜龙骨连接框5.3.1的竖向切面呈u形,套在斜龙骨5.1的底部;所述上撑杆连接板5.3.2的竖向切面呈倒置的l形,并且上撑杆连接板5.3.2的横边与第斜龙骨连接框5.3.1的底面焊接连接;所述上撑杆8的端部焊接连接在上撑杆连接板5.3.2的竖边上;所述木块5.3.3填在上撑杆连接板5.3.2的阴角槽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弦杆单元4.1.1的外侧、对应第一暗螺栓4.1.2和第二暗螺栓4.1.3穿过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15;所述第一暗螺栓4.1.2和第二暗螺栓4.1.3的螺母嵌在第一凹槽15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弦杆单元4.2.1的外侧、对应第三暗螺栓4.2.2和第四暗螺栓4.2.3穿过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凹槽16;所述第三暗螺栓4.2.2和第四暗螺栓4.2.3的螺母嵌在第二凹槽16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骨架1.3包括有两侧的竖板1.3.1和连接在两侧竖板1.3.1顶部的横板1.3.2;所述竖板1.3.1与横板1.3.2之间焊接连接;所述型钢骨架1.3的内侧面与夯土墙1.1的内侧面之间的间距为200mm,型钢骨架1.3的外侧面与夯土墙1.1的外侧面之间的间距为200mm;型钢骨架1.3的宽度为200mm。
这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型钢骨架1.3。
步骤二:贴着型钢骨架1.3的边安装夯土墙1.1的模板。
步骤三:分层夯填预先调配的夯土墙1.1的土体材料;每层夯土墙1.1的填土厚度为不大于200mm,每层夯土墙1.1的填土夯至70~80mm。
步骤四:夯土墙1.1夯至设计高度后,浇筑混凝土压顶1.2。
步骤五:施工支撑柱3。
步骤六:安装外雨棚架5和内雨棚架4;至此施工完毕。
步骤七:在外雨棚架5的顶部施工玻璃面板9,在内雨棚架4的顶部施工青砖面层12,至此施工结束。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发明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1)和立柱(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内雨棚架(4)和外雨棚架(5);所述围墙(1)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1.1)和设置在夯土墙(1.1)顶部的混凝土压顶(1.2);所述夯土墙(1.1)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1.3),且夯土墙(1.1)的顶部与型钢骨架(1.3)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1)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3),在相邻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纵杆(6);所述外雨棚架(5)位于围墙(1)的外侧,且由内而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外雨棚架(5)包括有斜龙骨(5.1)、下连接板(5.2)、上连接板(5.3)和钢木檩条(5.4);所述斜龙骨(5.1)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设置,每根斜龙骨(5.1)均由木材制成;所述下连接板(5.2)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下部,在下连接板(5.2)与混凝土压顶(1.2)之间连接有下撑杆(7);所述上连接板(5.3)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上部,在上连接板(5.3)与对应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上撑杆(8);所述钢木檩条(5.4)有一组、沿斜龙骨(5.1)的倾斜方向间隔布置在一组斜龙骨(5.1)的顶面;在钢木檩条(5.4)的顶部铺设有玻璃面板(9);
所述立柱(2)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围墙(1)的内侧;所述立柱(2)与支撑柱(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连接有连接梁(10);
所述内雨棚架(4)位于围墙(1)的内侧、由外而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并且内雨棚架(4)的外侧边位于外雨棚架(5)的上方;所述内雨棚架(4)包括有上弦杆(4.1)、下弦杆(4.2)、腹杆(4.3)和钢檩条(4.4);所述上弦杆(4.1)有一组,一组上弦杆(4.1)与一组立柱(2)对应设置;所述上弦杆(4.1)倾斜连接在立柱(2)与支撑柱(3)的上部之间,并且上弦杆(4.1)的顶部与立柱(2)的顶端平齐;在一组上弦杆(4.1)的顶部、对应立柱(2)的位置处连接有顶部连梁(11);所述上弦杆(4.1)包括有上弦杆单元(4.1.1)、第一暗螺栓(4.1.2)和第二暗螺栓(4.1.3);所述上弦杆单元(4.1.1)有两根,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下部夹持在立柱(2)的前后侧,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上部夹持在支撑柱(3)的前后侧;所述上弦杆单元(4.1.1)包括有第一钢弦杆(4.1.1a)和第一木弦杆(4.1.1b);所述第一钢弦杆(4.1.1a)的断面呈倒置的l形,包在第一木弦杆(4.1.1b)的两个侧面上,且第一钢弦杆(4.1.1a)的竖边紧贴立柱(2)的侧面和支撑柱(3)的侧面;所述第一暗螺栓(4.1.2)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立柱(2)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立柱(2)连接;所述第二暗螺栓(4.1.3)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支撑柱(3)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支撑柱(3)连接;所述下弦杆(4.2)倾斜设置在上弦杆(4.1)的下方,且该下弦杆(4.2)包括有下弦杆单元(4.2.1)、第三暗螺栓(4.2.2)和第四暗螺栓(4.2.3);所述下弦杆单元(4.2.1)有两根,分别加持在立柱(2)的前后侧,并且下弦杆单元(4.2.1)由木材制成;所述第三暗螺栓(4.2.2)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和立柱(2)中,将下弦杆单元(4.2.1)与立柱(2)连接;所述第四暗螺栓(4.2.3)穿设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和支撑柱(3)中,将下弦杆单元(4.2.1)与支撑柱(3)连接;
所述腹杆(4.3)有一组,平行间隔连接在布置在上弦杆(4.1)与下弦杆(4.2)之间;所述腹杆(4.3)由木材制成,腹杆(4.3)的上端插接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之间的间隙中,腹杆(4.3)的下端插接在两根下弦杆单元(4.2.1)之间的间隙中;在钢檩条(4.4)的顶部铺设有青砖面层(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与围墙(1)之间的间距为2.5m~3m;所述内雨棚架(4)的宽度为3m~3.3m;所述外雨棚架(5)的宽度为1.2m~1.4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压顶(1.2)中设有钢筋骨架(1.2.1)和保温层(1.2.2);所述保温层(1.2.2)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通长设置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保温层(1.2.2)的顶部与混凝土压顶(1.2)的顶面平齐,保温层(1.2.2)的底部与混凝土压顶(1.2)的底部平齐;所述钢筋骨架(1.2.1)设置在保温层(1.2.2)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压顶(1.2)的侧面上埋设有用以连接下撑杆(7)的埋板(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支撑柱(3)的底端与夯土墙(1.1)内的型钢骨架(1.3)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1.2)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木檩条(5.4)包括有第一钢檩条单元(5.4.1)和第一木檩条单元(5.4.2);所述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横边与一组斜龙骨(5.1)连接;所述第一木檩条单元(5.4.2)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一木檩条单元(5.4.2)紧贴第一钢檩条单元(5.4.1)的竖边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檩条(4.4)包括有第二钢檩条单元(4.4.1)和第三钢檩条单元(4.4.2);所述第二钢檩条单元(4.4.1)的竖向切面呈l形,且第二钢檩条单元(4.4.1)的横边与一组上弦杆(4.1)焊接连接;所述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竖向切面呈矩形,且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侧面与第三钢檩条单元(4.4.2)的竖边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青砖面层(12)由下层青砖块(12.1)和上层青砖块(12.2)铺设而成;所述下层青砖块(12.1)有多组,沿着内雨棚架(4)的倾斜方向设置,并且位于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的下部压接在位于下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的上端;在每组下层青砖块(12.1)的底部设置有托接板(12.3);所述托接板(12.3)的上端设置有挂钩(12.3.1),且挂钩(12.3.1)挂接在对应的钢檩条(4.4)上;所述托接板(12.3)的下端设置有挡板(12.3.2),且挡板(12.3.2)挡设在下层青砖块(12.1)的下端面上;所述托接板(12.3)通过第一紧固件(12.4)与钢檩条(4.4)连接;所述下层青砖块(12.1)与托接板(12.3)通过第二紧固件(12.5)连接;所述上层青砖块(12.2)有多组、与下层青砖块(12.1)对应铺设,并且上方的一组下层青砖块(12.1)与下方的一组上层青砖块(12.2)拼接连接。
8.一种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景观建筑的围墙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型钢骨架(1.3);
步骤二:贴着型钢骨架(1.3)的边安装夯土墙(1.1)的模板;
步骤三:分层夯填预先调配的夯土墙(1.1)的土体材料;每层夯土墙(1.1)的填土厚度为不大于200mm,每层夯土墙(1.1)的填土夯至70~80mm;
步骤四:夯土墙(1.1)夯至设计高度后,浇筑混凝土压顶(1.2);
步骤五:施工支撑柱(3);
步骤六:安装外雨棚架(5)和内雨棚架(4);至此施工完毕;
步骤七:在外雨棚架(5)的顶部施工玻璃面板(9),在内雨棚架(4)的顶部施工青砖面层(12),至此施工结束。
技术总结